1、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2.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方法。3.分析文章以史为论、运用铺排语言、逐层推进的行文方式。4.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了解“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 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因建议制定新的典 章制度,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 长沙王太傅,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戁鸟 赋。召回长安后任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
2、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做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
3、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2)锄 棘矜“ ”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
4、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5)
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词结构后置,“于”表比较(6)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为”表被动(7)身死人手省略句,应为“身死(于)人手”(8)威振四海省略句,应为“威振(于)四海”(9)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实?请概括并分条列出。思维激活:面向全文,按照作者提到的几个统治者依次概括作结。提示:(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孝公凭借地理优势,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商鞅变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2)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张。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的日益扩张;诸侯约从
6、离衡,秦轻易取胜。(3)秦始皇统一全国,采取弱民、愚民和防民的措施,秦由攻势转入守势。(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灭亡。,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提示:(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被迫联合抗秦: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盟约。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2)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当时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六国
7、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势如破竹的“攻”势,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剖析 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气势,更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
8、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剖析 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君主一直在继续执行着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
9、不断地走向强盛。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剖析 这句话极写秦之强大。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克敌制胜的把握。“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
10、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剖析 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严酷统治的情况。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并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愚”“隳”“杀”“收”“聚”“销”“铸”“弱”等词,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
11、下的措施,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作铺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剖析 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作者认
12、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作者最终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于
13、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水到渠成。,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2)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叙史实,一部分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提示:大致分三步:(1)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残暴地焚书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2)弱民政策:他用尽一切办法来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3)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
14、兵而谁何”,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纵观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做了铺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思维激活:先确认形成对比的几个方面(自身、六国、陈涉),再写出对比的内容。,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提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以史为据,用点统材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做出高度概括,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及主要现象,并把议论寓于说理之中,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点明
15、中心。文章的前四段叙述了一部秦王朝的兴亡史,这样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纵横对比凸显文章的中心作者用了多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纵向对比及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横向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3.显著的辞赋色彩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一是铺排渲染的色彩明显,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16、海”等四字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没有雷同之嫌,显得很有气势。二是行文多用骈偶且非常灵活,读来朗朗上口。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自主练笔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一篇过秦论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和借鉴。请以“历史的启迪”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不能只是观看,应
17、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什么样的启迪呢?国家兴衰、个人命运,国防、外交、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都有启迪。写作时可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感知、对现实的体味来抒写历史对自己、对他人的启迪。,自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东奔西走何况在这物欲横流、纷纷扰扰、纸醉金迷的今天。我该何去何从,随波逐流抑或浪遏飞舟?因了敬畏,因了远忧,我们须为人生留有余地。长风破空,残阳如血,一声凄厉的马啸划破一望无垠的寂寞苍穹。“虞兮虞兮奈若何”,剑锋一转,结束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生命。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余地,于是演绎了“霸王别姬”的悲剧。留有余地,才能成功创造驰骋的空间。中国人似乎很看重
18、“余地”。大泽乡遇雨,众人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严刑苛法不容有违,法令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星火燎原,秦朝统治风雨飘摇。这是因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没有为人民留下生存的余地。,古人不留余地酿成大祸,而温古思今,耗费生命的人又何其多。现代社会复杂多变,只有留有余地才能为成功多辟几条道路,给生活空间的拓展留下希望和生机。古语云:“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得有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适当地留有余地,放弃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获益更丰。,素材挖掘,他山之石,(1)(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
19、,杀掉英雄豪杰,为的是独霸天下。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提示:“追思历史”“以人为本”“行为与结果”“暴行”,素材挖掘,他山之石,(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率领的是“疲敝之卒”,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秦朝覆亡的事实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什么叫
20、“仁者无敌”。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提示:“仁爱”“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勿以出身论成败”“仁者无敌”,素材挖掘,他山之石,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殊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太傅此言差矣。”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才导致戍卒叫、函谷
21、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素材挖掘,他山之石,“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与六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是因始皇未得吾谏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