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科研造假,口诛科研造假 笔伐学术腐败,现在我国SCI论文总数,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其中数据造假、剽窃、抄袭严重, 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堪忧。 阮康成委员说,近年来,造假者的队伍中已不乏大学校长甚至院士等高端人士。 如某重点大学的一位院长(院士)与合作者发表的8篇论文均存在剽窃、抄袭实验数据等问题, 反论文抄袭软件走红,举办反论文抄袭软件培训班收入颇丰等,也可反映学术腐败之严重。 据阮康成委员透露,“某大学2名讲师通过假造数据,在一个国际杂志上发表了70篇论文,可谓造假之最;一篇在1986年发表的医学论文,竟先后被25人抄袭,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又被发表了16次,可谓剽窃之最。”,论文抄袭
2、 学术腐败重灾区,学术腐败 催生腐败“产业”,阮康成委员对科研活动中的经费浪费与腐败深恶痛绝,他说:“某一高校自爆横向经费使用潜规则,项目负责人能获利项目经费的50%左右。某省农科院研究人员竟将12.6万元的科研经费装入腰包,用来购买私家车等。”至于科研中大手大脚、仪器非进口不买,试剂非进口不用等浪费现象,更是广泛存在。 “学术腐败甚至催生了一些产业。如论文买卖,目前已有枪手、论文服务公司等提供论文的撰写、发表等一条龙服务,并已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产业。据报道,2009年度销售额可高达1.8亿元-5.4亿元。据揭露,有一个中文核心期刊,一年就敛财上千万元。”阮康成委员说,科研评奖和成果鉴定中的腐
3、败也不容忽视。“我国的学术腐败问题,已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也使我国的科研诚信在国际上受到置疑。”,揭露一起震惊世界的最高中医“科研造假”丑闻,2004年,我公司重金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一项6类中药口服液新药,因该所反复“科研造假”,致使项目三次申报,三次撤审,企业损失惨重。 2009年第25期第65页南风窗首次揭露该所“科研造假”丑行,引起巨大反响。 丑行曝光后,该所领导黄璐琦、边宝林、王智民、王维皓等人,一直采取推托、耍赖的办法,无视企业合理要求,领导责任和职业道德之心丧失殆尽。 在万般无奈之际,企业走上寻求天理、公理和法理之路!,自然撰文披露官僚干预学术推动科研造假,记者昨日登
4、录自然杂志网站在线版,看到题为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的头条评论文章文章说,中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造假事件凸显,中国的学术评价系统过于强调发表论文。文章认为,中国科研人员需要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可能促进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另一个被广泛提起的原因是官僚干预学术活动。文章引用方舟子的话说,中国的大多数学术评估人员聘用、晋升、资金分配等是由非该领域内专家的官僚主义者执行的,“结果,数数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评价研究的质量,就成了评估的标准”。 文章还引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一位负责人的话说,对造假者(包括牵涉有声望科学家的著名造假
5、案例)缺乏严厉的制裁,也助长了学术欺诈的蔓延。当对这些著名案例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就释放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 文章称,自然杂志从多种渠道设法探知,在调查涉及的中国6家顶级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大约1/3承认有过剽窃、造假行为。,谨防拿国家科研经费洗钱、行贿,前一段时间国家科研经费被转出境涉嫌“洗钱”的事情较多。唐安国指出,科研经费用于洗钱的方式有多种:第一,购买设备,例如国家下拨700万元,只购买500万元设备,大笔回扣进了小金库;第二,大量购买汽车房子,最后纳为私产。第三,购买保险,例如,“我今年55岁,买5年养老保险,每月2000元,5年就是12万,等我退休后,这笔钱我可以取
6、回,至少可以拿回本金,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买保险则有发票可以报账;第四,合作研究,例如,“一个亿的总课题,我说需要别人合作研究,跟对方地下约定,让他开个高价,把钱打过去,再地下分赃吃回扣”。第五,产业化,自己建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份;第六,旅游消费。,一位大学教授自揭高校 学术造假内幕,高成(化名),某著名高校教授。在其所在的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大学里,高不仅在该校学生和老师中享有很好口碑,而且在所研究的新材料领域里也是蜚声学术界的一流学者。 作为著名重点大学的顶级教授,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尴尬。虽然今年元旦刚过几天,高成就把申请自然基金资助的材料送到了NSFC的相关部门,但鉴于连续两年申
7、请“走空”的事实,高直言“心里没有底”。 还是在2004年1月初的时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便找到高成处说:“高老师,我们可以搞一些科研合作,我负责跑经费,你只管搞研究就行了。” 高成回忆说,该老师直接对他说,他跑经费有路子,包括NSFC在内都行,但要有一个分成协议。 这是一个三七分成的协议,高成拿三成做科研及支付发生的与科研相关的一切费用,而跑经费的老师则要提走七成。“这七成他也不能够完全拿到手,其中直接返回5个点到15个点,学校抽走10个点到30个点或者更多。这是两笔直接费用。”,学术造假,要人人喊打,近年来一面是教育、科技部门大喊对学术造假“零容忍”,一面是造假之风屡禁不止。代表委员呼吁
8、科研人员加强道德自律,同时期待从体制、法律层面上从严整治。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呼吁,对学术造假要采取“零容忍”态度。“在诚信建设方面绝不让步,从严惩处治理学术腐败行为。零容忍不仅是态度,更需在制度和监管上得到切实体现。比如应设立具独立性的专门机构,查处学术腐败行为;建立相关法规,让学术造假者承担法律责任,从源头上遏止学术造假之风。”万钢说。,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向具有院士、教授、博导等高级职称和身份的专家过度倾斜,而不考虑这些学者的研究时间和精力。所有课题项目在招标时,都要求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保证一定的科研参与率,从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全部不等。很多专家
9、同时领导、参与多个课题,把这些申请书上的时间加在一起,经常是其真实科研时间二倍以上。一些知名专家简直就像孙悟空,拔根头发再变出一个自己,去领导另外一个课题。事实上,很多知名学者同时又是社会活动家和公共知识分子,还要不断地跑项目、申请课题,连一个人的基本科研时间都不可能保障。这种顶端优势或马太效应,严重浪费着中国原本就有限的科研资源。在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越深入,能够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群体也就越小。再加上语言等方面的沟通问题,使得学术欺诈被发现的概率相对比较低。这就减少了一些学者从事造假活动的风险,使得他们敢于去造假。而目前国内对学术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太弱,很多卷入到学术欺诈行为的专家学者,风头过
10、去之后照样从事学术活动,照样去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照样成为学术带头人。可以想像,这对于学术后辈是一种什么样的示范效应!,治理科研学术腐败 刻不容缓,“治理科研学术腐败已经刻不容缓。”阮康成委员建议通过全国联网,由相应部门对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诚信跟踪记录,并将该记录作为必考因子,纳入项目申请、验收、职称评定等。如有不良诚信记录,在相关科研活动中应受到相应的限制和惩罚。 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成果鉴定和评奖机制。评审机制等应与国际接轨。行政领导一般不纳入专家遴选范围;对评审专家、特别是对首席专家建立问责制。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加强审稿把关,结合技术手段(反论文抄袭软件等)封杀抄袭、剽窃的论文。加大对学术期刊的经费投入,改变目前学术期刊自负盈亏,只能靠收版面费、广告费维持办刊的窘况,做到“中薪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