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部炎症,大叶性肺炎 lobar pneumonia,病理 充血期(1224h) 红色肝样变(23d) 灰色肝样变(46d) 消散期(1w),大叶性肺炎,与影像学表现相关的病理 细菌主要引起肺泡反应性渗出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进入肺泡腔 渗出液通过兰勃管和孔氏孔扩散至周围肺组织,大叶性肺炎,以肺叶或肺段为单位的渗出性实变 肺结构保持完整,大多数病例可完全吸收 少数机化 少数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积液,大叶性肺炎,临床 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多见 好发于青壮年 突发高热、寒战、胸痛及咳铁锈色痰,大叶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充血期:可无异常(由于很多肺泡充气),或表现为肺纹理增强,大叶
2、性肺炎,实变期(红色肝样变和灰色肝样变期) 肺叶整个或大部呈均匀的致密阴影 实变的肺叶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 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s) 可有胸腔积液 消散期 散在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影;索条状阴影;可不留痕迹,大叶性肺炎,CT表现: 早期无改变,有时见磨玻璃样阴影 病变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的高密度影,边缘模糊 实变的肺叶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 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呈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仅见索条状阴影或病灶完全消失,大叶性肺炎,鉴别诊断 上叶大叶性肺炎应与干酪性肺炎鉴别 中叶大叶性肺炎应与中叶不张鉴别 下叶大叶性肺炎应与胸膜炎鉴别 与肺炎型肺癌鉴别 消散期应与肺结核、
3、支气管肺炎、节段性支原体肺炎鉴别,小叶性肺炎bronchpneumonia,支气管肺炎 临床 病原体细菌或病毒;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及极度衰弱者 症状较重,高热、咳嗽、咳脓性痰、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小叶性肺炎,病理 多由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发展而来 病变以小叶支气管为中心,经过终末细支气管延及肺泡 病变以肺小叶为单位,可融合 由于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可出现小叶性肺气肿和肺不张,小叶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部位多位于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 肺纹理增多、增重、模糊 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可以融合成片 病变坏死可见空洞;有时可见肺气囊,小叶性肺炎
4、,X线表现 支气管阻塞时可见局部肺不张,周围肺野见代偿性肺气肿 久不消散的支气管肺炎可致支气管扩张 成片的炎症可演化为机化性肺炎,小叶性肺炎,CT表现 两肺中下部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 病变不局限于肺叶或肺段 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直径12cm 结节状阴影:腺泡结节、分支结节 小叶融合性阴影,部分内可见小空洞 常伴有阻塞性肺气肿和肺不张,F/1,肺纹理增重模糊,支扩,分支结节,小叶融合,合并支扩,M/8,小叶性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好发部位两肺中下肺野中内带 病变沿支气管分布 非肺段、肺叶分布 多见于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l pneumonia,概念:支原
5、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炎。支原体较细菌小,较病毒大。冬春、夏秋之交多发,支原体肺炎,病理: 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间质充血水肿 肺泡可产生浆液性渗出性炎症,严重广泛的出血和水肿 病变范围小叶、肺段到大叶,支原体肺炎,临床: 低热、咳嗽,少量白痰 严重者,胸痛、呼吸困难;体温38度以上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略高,病后23周血清冷集试验阳性,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 X线、CT表现: 多见于下叶,肺纹理增强及网状阴影 斑点状、小斑片状、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 典型者表现为自肺门附近向肺野外围伸展的片状扇形阴影,外缘模糊 CT上片状磨玻璃样影 少数可发展为肺脓肿,支原体肺
6、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白细胞不高;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间质性肺炎 interstitial pneumonia,系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较多。常继发于麻疹、流感等,间质性肺炎,病理: 主要累及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肺泡壁、小叶间隔等肺间质 常继发于支气管炎,扩展到周围肺组织 细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病变范围较广,累及两肺各叶,间质性肺炎,临床: 多见于小儿 气急、发绀、咳嗽、鼻翼煽动,缺氧症状明显,间质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X、CT线表现: 病变分布:广泛,好发于两肺门区附近和肺下野,对称分布 病变形态 肺纹理增粗、模糊 双下肺野见网格状
7、阴影 双肺野多发小片状影 广泛的细小结节状,间质性肺炎,X线、CT表现: 肺门改变:肺门淋巴结增大 阻塞征象: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 吸收消散:小结节先吸收,继而紊乱的条纹影减少。部分可导致慢性纤维化或并发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纹理增强、网格状、小结节状阴影、肺气肿,且多对称分布,咳嗽,咯血、发热3天。治疗后2周复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drome, SARS,概念: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本病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已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8、,传染途径 近距离空气飞沫 密切接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 发热,可伴有头痛、胸痛和全身酸痛,干咳,少痰 临床分期: 早期(病初17天) 进展期(其病后814天) 恢复期(起病后1521天),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理:机制复杂 水肿、炎性细胞浸润 肺泡上皮的大量脱落,肺间隔明显增宽和破坏,肺泡内渗出物的机化 弥漫性肺泡损伤、透明膜形成、间隔单核细胞浸润,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 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广泛水肿液 ARD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影像学表现 X、CT表现: 早期: 多为局灶性阴影,呈小片状或较大的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碎石路征 多为单侧,也可双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9、征,进展期: 早期的小片状变为大片、多发或弥漫性阴影 由单侧发展为双侧,一个肺野发展为多个肺野 病变可肺叶肺段分布,或呈大小不一的类圆形 恢复期: 阴影范围减小,密度逐渐减低及吸收 部分病变可以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特点: 病灶变化快,较快者一日内病变大小即有变化 新旧病变交替出现 病变可反复,减轻后可再次加重,M/54岁,图1为发病后第5天.;图3为同一病例发病后11天,F/28, 分别为发病后2天;6天;34 天,过敏性肺炎 Allergic pneumonia,系机体对某种物质的过敏反应所引起的肺部病变。过敏源可为吸入的花粉或真菌孢子、蘑菇、谷物、鸽子粪、寄生虫及某些药
10、物等,过敏性肺炎,病理: 主要为肺内嗜酸性细胞浸润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渗出性肺泡炎,肺泡内有浆细胞或组织细胞渗出,有时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间质性肺炎,肺泡壁、小叶间隔增厚,过敏性肺炎,临床: 轻咳、全身不适,哮喘、低热 分为三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过敏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双肺中下肺野多见 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呈云雾状高密度影 病灶改变迅速,呈游走性,吸收快,可在其它部位出现新病灶,也可长久不吸收 亚急性表现为双肺散在的不规则性病灶 慢性期出现网格状、小结节状及索条状高密度影,过敏性肺炎,CT表现: 斑片状高密度影:散在分布;可融合呈地图样;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磨玻璃样影:散在的
11、大小不等的磨玻璃影 弥漫小结节影:中下肺野,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大小24mm 线状影,胸膜下区多见 蜂窝状影,晚期纤维化的改变,冷空气过敏,过敏性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症状轻,多发性/游走性为其特点,肺炎性假瘤 infammatory pseudotumor,肺炎性假瘤是一种增生性炎症,有多种细胞组成并有纤维化,增生的组织形成一种肿瘤样团块,故称之为炎性假瘤。 临床: 性别差异不大,3040岁多发 1/3病人无症状,2/3病人慢支、肺炎、肺化脓症病史,肺炎性假瘤,病理: 由多种细胞组成并有纤维化的肉芽肿: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异物巨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 根据组织成分分型:纤维组织细
12、胞瘤型、假乳头状瘤型、假淋巴瘤型和浆细胞瘤型,肺炎性假瘤,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部位:肺表浅部位较多 大小、形态:直径多在24cm,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呈驼峰状或不规则性 密度:密度均匀,肺炎性假瘤,边缘:有包膜者清楚、光滑,可有分叶 邻近改变:位于肺周边部可见胸膜局限性肥厚粘连 动态观察:假瘤数年内无明显增大。少数可恶变,肺炎性假瘤,CT表现: 大小、部位:与X表现一致 形态:类圆形;病灶双侧缘平行垂直于胸膜呈方形,“方形征”;某一部分边缘平坦如刀切,“刀切征” 密度:较均匀,少数可见不规则钙化或空洞、空气支气管征;可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较低,晕征 边缘:光滑或毛糙,较粗毛刺;浅分叶;边缘可有尖角状突起,尖角指向胸膜 少数病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周围强化或不强化,尖角征,M/81,查体发现,刀切征,方形征,女,55岁,胸痛2月,手术病理:炎性假瘤,肺炎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影像上缺乏特征性,表浅部位、直径4cm以下、边缘光滑、方形征、肿块胸膜缘尖角征;动态观察无变化 肿块内有钙化或空洞时应与结核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