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09364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西医学差异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西医学差异,甘肃中医学院 孙红旭,.导论.,中西医学差异,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1.差异萌发阶段(公元5世纪之前) (1)春秋战国南北朝的北魏 (2)古希腊西罗马帝国灭亡 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在此期间,东西半球北纬45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

2、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差异萌发阶段,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2.差异扩大阶段(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就了中国医学发展辉煌的1000年,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创造了西方医学无法比拟的辉煌成就,经典中医学的学术体系逐步完善、臻于成熟。 欧洲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的1000年,欧洲医学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教会扭曲

3、到神学道路上,处于停滞、衰落和凋敝之中。,引 子 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3.差异加深阶段(从17世纪至今) (1)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2)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 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欧洲全新的资本主义文明为欧洲医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全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特色; 近代中国的专制社会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结束封建社会制度以后却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致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医学也因此进入了历史的低谷, 没有多少新的突破

4、而保持着业已形成的体系和特色。,.导论.,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西医学文化背景 1.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2.西方思想文化 3.近现代科学文化,中医学文化背景 1.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古代科学文化,引子 地域人文环境差异,一定的地域及人文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条件和制约条件,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依赖和地域及人文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决定了人类如何开展生产和如何进行生活, 这就使得人类早期文明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域环境的烙印。 中西医学分别作为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起源之时就必然蕴含了这种由东西方

5、地域环境及生存方式引发的差异。,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西医学理论的形成根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之邦交流广泛,商贸发达,沟通频繁。同时,因其战争频繁,各民族大批迁徒,混杂而居,使其民族间文化习俗经常交汇、融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培育了战胜自然、勇于创造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海上风暴是航海的最大挑战。此时,人们必须齐心协力战胜风暴才能生存,或者提高技能和改进工具,可在一定程度

6、上战胜或避开灾难,因而产生了与自然不断抗争的天人对立的观念、以及勇猛进取的精神。所以,西方思想家把大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独立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理论系统的目的。,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从自然的开放带来向外部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开放,孕育了西方民族外向的文化心理特征,形成了一种动态和开放的文化状态。由此在客观上导致了西医学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强,更容易接受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了西医学近百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东南为浩瀚的大海与地势险恶的崇山峻林,西北为雪山、沙漠

7、及辽阔的大草原,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信息封闭,使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已的风格和系统。,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古代中国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宗法家族化的政治伦理结构。从事农作物生产,其干旱与洪水是人们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无论怎样改进生产工具与生产环境,收效仍微。面对无法抗争的自然灾害,人们只有遵从自然力,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因而产生了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中西医学文化背景,西方思想文化 1.宇宙本原论 2.原子论

8、哲学 4.基督教哲学 5.人文主义复兴 6.经验主义哲学 7.实证主义哲学 8.科学主义哲学,中医学文化背景 1.周易哲学 2.儒家文化 3.道家文化,1.宇宙本原论,古希腊医学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米利都学派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火、土、气等物质,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宇宙本原论,为古希腊原始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西方思想文化,插:,电影第五元素: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风、火、水、土。它们各自有一块代表的神石。这四块元素神石连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带离了地球。在达拉斯的鼓励底下,莉露在最后关头终于汇集风火水土四大

9、元素的力量,制止了火热星球的推进,避免了末日的来临。,1.宇宙本原论,在“四元素说”的影响下,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之说,即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液组成。血液从心来,代表热;黏渡从脑来,散布至全身,代表冷;黄胆汁由肝所分泌,代表干;黑胆汁由脾和胃来,代表湿。四种体液成分比例协调则健康,混合失调则发生疾病。由此可见,原始的西医理论完全移植了古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的思想和认知方法。,西方思想文化,血液是由热和湿配合的,所以多血质的人热情、湿润,好似春天; 黏液是冷和湿的配合,因此黏液质的人冷漠、无情,好似冬天; 黄胆汁是热和干的配合,因此胆汁质的人热而躁,好似夏天; 黑胆汁

10、是冷和干的配合,因此抑郁质的人冷而躁,好似秋天。,2.原子论哲学,首次提出原子论的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前370年)。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西方思想文化,2.原子论哲学,受此观点的影响,对人体的认识也从原子论出发,认为人体脏器、灵魂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的,虽然原子非常细小,但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决定生命现象的本原和基础。由于原子论哲学思想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倡导对科学研究的对象要进行“解剖”或“拆分”,找到事物微观层面的“原子”。,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灵气学说源于斯多

11、亚学派,认为“灵气”是由火与气相混合而成,世界是由灵气创造的有限的球体,世界之外是无限的空虚。火与灵气制约着世界及其万物的毁灭与重生,并循环往复。公元1世纪罗马医生阿西纽斯(Athenaeus )受斯多亚学派(公元前3世纪)灵气学说及其世界的本原是灵气观点的影响,认为人体的主要元素是“灵气”,“灵气”随着空气进入人体,借助于血管分布于器官,并主宰着人体的一切运动、行为、感觉和欲望,创立了“灵气学派”。,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盖仑(Claudius Galen,129-199年) 是一位古希腊的医学家。 生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一个建筑师家庭,他早年跟随当地柏拉图学派的学者学习,十七岁时跟随一

12、位精通解剖学的医生学习医学知识,在古罗马时期,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因此相对受到了重视。他一生写了131部著作,其中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阐述了他自己在人体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这些著作既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也反应映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西方思想文化,3.灵气学说,盖伦一方面接受了“灵气学说”的思想,指出“灵气”是生命的主要元素,共有三种:“动物灵气”位于脑,是感觉和运动的中心;“生命灵气”在心脏与血液相混合,是血液循环、与调节热量的中心;自然灵气”从肝到血液中,是营养和新陈代谢的中心,身体是灵魂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原子论”哲学思想,坚持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强

13、调医生必须亲自动手做解剖,这样才可取得解剖上的重大发现。,西方思想文化,4.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是继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的崇尚经典、权威、神灵的教会思想,严重地制约了医学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5世纪至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冲破宗教神权统治的文艺复兴思潮。此时期,哲学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在医学领域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具有明显自然科学价值取向的医学体系。,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 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经验归

14、纳法”,即收集材料,进行充分细致、全面的观察和实验,并对观察事实或现象进行、分析和排除,最后进行归纳推理,以寻找和发现共性和规律性。,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瑞士医生兼化学家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 1493-1541年) 首先否定盖伦的医学体系,发展了化学元素说,认为化学元素是整个有机界的基础,人体各脏腑是由食盐、硫磺、水银三元素组成的,机体内化学元素的改变则产生疾病。,西方思想文化,5.人文主义复兴,意大利医学家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年) 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的著作。该书指出了盖伦解剖学中的200多处错误,开辟了以解剖观察和科学实验为基

15、础的近代医学。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而独立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6.经验主义哲学,17-18世纪,欧洲大陆进入工业化,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均有很大的发展。哲学界在关于感觉与思想、经验与理论争鸣之中,产生了经验论学派,奠定了实验医学的基础。,西方思想文化,6.经验主义哲学,洛克(John Locke,1632-l 704年) 承袭了培根的思想,将经验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当人类的感觉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于是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即所谓的“感觉”。当人类运用自己的

16、心理活动去理智性地考察某些事物,而获得的某些观念,如信仰、推论、知觉等,即所谓的“反省”。基于此,洛克把知识归结于观念,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知识源于经验” (人类理解论)。,西方思想文化,贝克莱(1685-1753年) 休 谟(1711-1776年),进一步完善并发展了经验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应大力提倡观察和鼓励实验方法,以便从中获得经验、知识。形成了“经验-观念-知识”一个较完整而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方法,成为产生科学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由于经验主义哲学最关注的是观察和实验,所以直接影响并促进医学步入了科学实验的轨道。,西方思想文化,7.实证主义哲学,18世纪-19世纪,哲学家孔德

17、(August Comte,1798-1857年) 指出哲学只有作为实证哲学才有存在的权力,它的任务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来实现科学的统一。由此,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产生。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通过客观而精确的方法获得事实,通过无可置疑的逻辑推理寻找控制和决定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促进了实验医学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7.实证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崇尚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一方面强调只有观察和实验才能作为真理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提倡自由创造和大胆假设。它的理论基础是证实原则,而证实原则的基础则是经验,通过经验达到证实的途径是归纳方法。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重观察、重实验、重测量的观念决定了医学的发展

18、方向,医学中出现了实验、发现、再实验、再发现的一种发展趋势。,西方思想文化,7.实证主义哲学,英国生理学家哈维(Harvey,1578-1657年),经过20余年的实验观察和精确的计算发现了血液循环。英国生物学家贝尔(Berr,1774-1842年)和法国生理学家马让 迪(Magendie,1783-1855年)等人先后用动物实验证明脊髓前根是运动性的、后根是感觉性的,确立了“贝尔马让笛法则”。又如法国病理学家雷奈克(Rone Laennec,1781-1826年)制成了听诊器,在临床上经反复观察、对照,发明了检查心肺疾病的听诊方法,西方思想文化,8.科学主义哲学,19世纪20世纪,西方哲学最

19、基本的特征就是由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转向了科学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是哲学对自然科学这一现象的反思,它研究的是科学的本质、合理性、认识论、方法论、逻辑结构、发展规律等。科学主义哲学促进了西医学突飞猛进地发展。,西方思想文化,8.科学主义哲学,英国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年)发现科学发展中存在着观察与理论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理论同观察既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针对这一矛盾,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问题(P1)猜想(TT)反驳(EE)新问题(P2)。他指出一切科学讨论应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提出某种试探性的解决,然后批判这个理论,试图排除错误,修正并提出了

20、新的问题。,西方思想文化,8.科学主义哲学,20世纪70代以来 西方产生了新兴的临床医学科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循证医学是一门对研究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等进行审查、分析,发现和系统评价,发现和排除错误的结论,利用负性结果或阴性结论去否定当前的理论或判断,即证伪的过程,从而重新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寻找更深刻、更接近真理的事实和规律的学科。,西方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周易哲学,周易被古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是先秦 诸子乃至后世历代哲学家思想学术的共同根源。 周易哲学对中医理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象数思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1、,1.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发端于 春秋战国,由孔子创立,以孔孟之学为学术代表。 中医学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儒家思 想文化较广泛地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比较突 出的表现在中和思想、天人合一及其正名思想等 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 道家文化,道家是春秋末年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说、 学派,包括其后继者庄周、黄老学者及其思想。道家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崇尚自然无为,返璞归 真,反对社会战争和人际争斗。道家思想与中医学关 系紧密,一方面道家借中医理论指导道士的修炼,借 中医学以传道、弘道;另一方面道家对生命的认识和 实践又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医

22、学。道家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渗透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实践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 道家文化,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灵枢逆顺肥瘦论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黄帝内经 提出“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 道家文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介绍了春 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 藏的四时摄生修养 。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金匮真言论 “夫精者,身之本也” 从世界本原的层面上揭示了人的生命来源。,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西医学的认知方法 1.分析还原法 2.解剖形态观察法 4

23、.实验研究法,中医学认知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2.哲学思辨法 3.取象比类法 4.司外揣内法,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西医学的认知方法.分析还原法,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作用之和等于整体,通过对部分的认识可达到对整体的认识,这样的原理贯彻到科学研究中,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研究,从部分来解释整体;把高层次降解为低层次来研究,从低层次来解释高层次;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西医学的认知方法.分析还原法,西医学使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对人体生命进行研究,认为人的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复杂

24、的高层次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因而具有可分解性,可以把人的整体分解为各部分,再把各部分分解为更加细小的部分,从部分、微观来解释整体、宏观。其次,把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高度统一的人还原为生物学客体,再把人的生理、病理内容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最终目标是寻找作为疾病本质的微观实体和作为病原本质的微观粒子。,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西医学的认知方法.解剖形态观察法,西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体结构及构成人体的实体方面,而了解人体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解剖形态观察法。西医坚信形态是功能的基础,而且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局部,所以解剖形态观察成了西医学研究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认知

25、方法差异,西医学的认知方法.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收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过程,也是形成发展、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条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多种因素,使实验过程变成一个单因素函数的观察过程,从而能有效地揭示或验证因果规律、或建立理论知识。,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变化等问题时,采用不割断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人体,将其对象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26、,并应用所有能应用的多学科知识来研究人体,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终极目标。,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中医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整体观。所以,人体外部可诊察的舌、耳、寸口、面部等部分,都是人体整个生命信息的表达部位,都可反映整体生命活动的情况。在诊断中诊察这些局部部位的变化,包括色泽、压痛点、舌质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皆可测知内在脏腑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

27、的病变。在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也往往比较注重整体层次的调整。,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系统分析方法,针刺中的耳针疗法、足部疗法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治疗方法,是局部与整体相关联的实际运用;中药配伍时“君臣佐使” 的组方法度,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哲学思辨法,中医学是运用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畴。它们以思辩的方法认识自然、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因而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哲学思辨法,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法是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取象),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比类),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特点的认知方法。,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司外揣内法,司外揣内法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方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的功能观察法。,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