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中国人生活的一扇窗 川外中文系 张红波,一、节日的定义,节日,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或活动。节日必须是周期性地举行的,一般为一年一次,偶尔举行的一次聚会活动则不是节日。,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在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例如:人们可以暂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得太疯狂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
2、而淡化。,二、节日的选择与设定,1、从节气中择定节日: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乌丙安中国民俗学) 2、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 日出日落,形成一日;月圆月缺,构成一月;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收获,是为一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上元、中元、下元(多认为是道教节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和中秋。,3、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 春节、春龙(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晒霉节、七夕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便于记忆,美感亲切,愉悦之情。农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3、,三、传统节日的类型分析,(一)生产类节庆:春节等。 (二)宗教祭祀类节庆:清明,中元节,年节。 宋人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三: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 其实,清明节的祭祀仪式与意义从来都未曾消失。这尤其体现在广大的农村。在北京,这种祭祀仪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三)驱邪祛病类节庆:年节挂桃符,请门神;元宵节“度厄”;清明戴柳;端午节插艾,带五彩线,喝雄黄酒,吃鸡蛋;重阳节插茱萸,饭菊花酒;泼水节中的泼水等。 (四)纪念类节庆: 寒食节的禁火与禁食介之推。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子屈原。中秋节食月饼。是为了纪念元末民众抗击蒙古族腐朽统治。 腊八节食
4、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佛祖。,(五)喜庆类节庆:年节、元宵。 (六)社交娱乐类节庆: 主要是少数民族中流行的节日歌会、歌墟等活动。 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人们以射箭、摔跤、赛马等相聚相识。 汉族也有,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猜灯谜,“走月亮”,放风筝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月观灯,四、节日的特点,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表演场。 首先,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如春节,既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同时,还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其次,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第三,节日还是人们集中表现传统的宗教信仰习俗的重要场所。 中国人的“泛神
5、”思想:春节期间,中国人要参拜和答谢数不清的神。门神、牛神、马神、床神、井神、火神、水神、灶神、财神、土地神、仓神等。“天地全神” 第四,节日还是人们集中展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场所。所以节日又是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关系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节日因季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春天是生命勃发、万物生长的季节,因而春天的节日大都与生殖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张铭远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中认为,中国春季的节日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这些节日的主角一律是男女青年,大部分节日活动甚至为青年男女所专有。 其二,这些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由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和性交合这样三方面的行为所构成。因此,可以说,春季的节日是
6、爱的狂欢节日。,如,河南淮阳地区,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人祖”庙会活动。在庙会上,不育的人一方面要拜人祖,祈求人祖的保佑,另一方面,还要“拴娃娃”,即买泥娃娃回家,希望泥娃娃可以带给他们子嗣。而且,求子的人遇到一见钟情的人夜里可以择地偶居,第二天天亮后才离开。,陕西临潼骊山也有类似的野合风俗。 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无夫家者而用之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也都记录和描述了这种春季的“狂欢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
7、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爱情之花芍药,隋书柳彧传中记载了柳彧的一篇请禁角抵戏疏: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凌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传统的冬季节日多为保守性的节日,或者说是“死亡”或“丧葬”的节日。但在死亡之中却孕育着生机,是新的生命周期到来的必然过程。 张铭远认为,冬季节日“模拟死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停止劳作。
8、“霜始降则百工休” 其次是“寒食”。,第三是“鬼节”。在年终岁末的节日中,尤其典型的是春节中的除夕,象征着一年生命的“终结”,其间人与鬼、生与死的界限都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冬季节日中还表现出“回归意识”、“留根(种)意识”、“再生意识”和“生命母体意识”都反映了冬季节日的“保守性”。,女性与节日,女性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的节日都与女性有关。 中秋节就与女性和女神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和女儿节等。中秋节的祭拜对象是月神娘娘。民间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的主要目的是为祈子、祈福、求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秋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也是已婚妇女的节日。,
9、传统的七夕“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有人认为“女儿节”是处女或者说是未婚女性的节日。 有些地区的端午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端阳)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此外,民间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说法。,五、节日习俗的隐含意义,清以前,中国皆以农历为纪年,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立春为春节。1912年民国政府改用阳历纪年,于是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以后沿用。 正月之“正”,是为了避秦始皇之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红颜易老,易逝。对女子病弱不堪的印象。柳之生命力可以赋予人。女为悦己者容。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婆,
10、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是新年,腊八粥吃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做麒麟送子来。” 妇女在元宵节中经常出现,花灯,“灯”音同“丁”,“祈灯”即“求子”,送灯即“送子”,明代北方,十五夜妇女到城门摸门钉之俗的隐含义也是如此。,六、典型节日分析,1、春节、端午: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
11、被人们流传至今。,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
12、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春节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除陈布新。 贴春联:此习俗起于宋代,明代开始盛行。清代梁章钜有楹联丛话。春联种类繁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可做成不同图案,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
13、古代美人。 守岁:最早记载见于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
14、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15、。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春节食俗: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16、融融。,诗词作品: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
17、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
18、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
19、,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
20、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正月观灯,中国的情人节: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
21、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
22、、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23、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多谓源自于屈原,其实早
24、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击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祀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食粽: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
25、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
26、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27、。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中秋传说之
28、二吴刚折桂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