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官疾病MRI诊断,1.眼及眼眶 2.鼻及鼻窦 3.咽喉部 4.耳部 5.腮腺,第一节 眼及眼眶,适应证:1 眼球及眼眶外伤2 眼眶炎性疾病3 眼球疾病4 眶内肿瘤5 眼眶血管畸形6 突眼查因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正常眼眼眶MR表现 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 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区分,巩膜T1及T2WI均为低信号,可区分 视神经:T1及T2WI均为软组织等信号,3-4mm 眼外肌:T1及T2WI均为中等信号 眶内脂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6 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7 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
2、略高信号。,第一节 眼及眼眶,正常眼眶(T1WI)横断面,正常眼部(T1WI冠状面),正常眼部(斜矢状面) 脂肪抑制T1加权像,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概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起源于视网膜的胚胎性恶性肿瘤. 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绝大多数见于三岁以内的儿童,. 多数为单眼起病,少数为双眼先后发病。. 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突眼及眼球运动障碍,体检见有白瞳孔和黄光反射。,病理. 肿瘤可呈结节状突向玻璃体(内生型);也可向视网膜下生长(外生型);或沿视网膜呈弥漫型生长(平面型)。. 本病的特征病理改变为常发生钙化(80-90%)。,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MRI诊断
3、眼球内见不规则形异常信号之肿块 T1WI上呈低,等混合信号;较正常玻璃体信号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较玻璃体信号低。T1WI/T2WI低信号提示为钙化区,钙化较小时MR不易显示。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突出,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视神经向后生长,引起视神经增粗 增强扫描肿瘤体明显强化。,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年龄较大,无钙化,MR信号较均匀 视网膜剥离:比较:. CT较MRI更易发现肿瘤内钙化,故对本病 诊断,CT较MRI好。. 但MRI在肿瘤蔓延、侵及颅内结构、显示视神经等结构优于CT,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概
4、述恶性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球内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性别差别不 大, 几乎都为单眼发病,极少累及双眼。85%左右发生于脉络膜。由于肿瘤好发于 脉络膜外层后极部,故病人较早出现视物变 形、变小及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MRI诊断 信号具特征性,在T1WI呈高信号,T2WI 呈低信号,是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致T1、T2值缩短。少数不含黑色素T1及T2像均为中等信号。 肿瘤较小时呈扁平状,眼环局限性增厚;较大时突入玻璃体,形成磨菇云征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强化。,恶性黑色素瘤1,恶性黑色素瘤2,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概述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因发展
5、缓慢,在2040岁时才发病。临床上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尤以静脉压增加时眼球突出明显为其特点,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移位及视力下降。,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病理以海绵状血窦型最常见;由充满血液 的血窦和纤维间质构成,缺乏肌层及弹力纤维,血流缓慢,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完整的包膜。,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MRI诊断 多发生在球后肌圆锥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 与眶内脂肪相比,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多数可见视神经受压移位或肿瘤包绕,眼外肌移位。冠状面更有利于显示。 肿瘤较大时可
6、压迫骨壁使其凹陷变薄,但无破坏。,左眼眶内血管瘤1,平扫,增强,左眼眶内血管瘤1,眼眶内血管瘤2,眼眶内血管瘤3,T1WI,T2WI,增强,T2WI,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鉴别诊断 炎性假瘤:眼球突出不随静脉压变化,强化不如血管瘤 视神经胶质瘤:包饶视神经,信号较均匀 脑膜瘤:信号均匀,强化明显 淋巴血管瘤:临床罕见,常发生于儿童,边界不清,周边强化为主。,T1WI,T2WI,增强,炎性假瘤,眼部肿瘤:泪腺肿瘤,概述: . 是原发眶内肌圆锥外最常见的肿瘤,多起源于泪腺窝内,以泪腺混合瘤最常见(50%),泪腺癌次之,占30% . 泪腺混合瘤多数为良性,起病缓慢,约20%为恶性,多见于中年人。 .
7、 泪腺癌又称圆柱状腺癌,多见于女性,病程快,发展快。,眼部肿瘤:泪腺肿瘤,临床表现:1 早期可无症状2 眼球向鼻下向突出,向上转及外转受限制3 眼眶外上方可触及一质地坚硬,表面呈结节状肿块4 圆柱癌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迅速出现。,眼部肿瘤:泪腺肿瘤,MRI诊断:1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2 与眼肌相比,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多均匀3 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4 肿瘤位于肌圆锥外,眼球向前内下方突出,外直肌向内侧推移,肿块较大时泪腺窝扩大,眶骨变形5 恶性者:肿块形状不规则,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强化不均匀,眶壁破坏,侵入颅内,左侧泪
8、腺混合瘤(横断T1),左侧泪腺混合瘤(冠状面),第二节 鼻及鼻窦,正常MRI表现(T1WI像),正常鼻窦,正常上颌窦,由于窦腔内气体及窦壁骨皮质均呈黑色,二者很难区分。因此鼻窦主要由中等信号强度的粘膜层衬托面显示。,正常鼻及鼻窦(冠状面),冠状面显示鼻甲与鼻道的关系、眶底、筛窦及上颌窦底清楚。,概述. 鼻窦炎为最常见的鼻疾病,分急性和 慢性. 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筛窦,常多发. 若一侧或双侧各鼻窦均发炎,称全组鼻窦炎. 临床表现:鼻塞,流脓涕,局部压痛,甚至头疼。急性期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鼻及鼻窦疾病:副鼻窦炎,病理急性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同时分泌大量分
9、泌物(浆液性,粘液性及脓性),少部分还可并发骨髓炎或眶内及颅内炎症。慢性期主要有粘膜肥厚或息肉样变;也可能发生粘膜萎缩。,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MRI诊断 鼻甲肥大,鼻粘膜增厚。表现为窦壁或分隔表面平行状或分叶状软组织信号影,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分泌物较多时可见窦腔内呈水样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如见液平面为其特征表现。 增强扫描见粘膜强化明显呈高信号,而分泌物 不强化。 急性期窦壁骨吸收,慢性期窦壁骨增厚、硬化。,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上 颌 窦 炎,T1WI,T2WI,上颌窦炎-T2WI,蝶 窦 炎 症,蝶 窦 炎 症-T2WI水抑制,鼻及鼻窦疾病
10、:副鼻窦炎鉴别诊断 副鼻窦肿瘤:窦腔内实性肿块,强化明显,骨质破坏多见,无流涕及分泌物。 炎性肉芽肿:病变区均匀性强化。 副鼻窦囊肿:密度均匀,不随体位变化。,上 颌 窦 囊 肿,蝶 窦 囊 肿,鼻及鼻窦疾病:上颌窦癌,概述. 上颌窦癌为最常见的鼻窦恶性肿瘤,占鼻窦恶性 肿瘤的45. 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其次是腺癌、囊腺癌,未分化癌. 临床表现: 早期常局限于窦腔内,多无明显症状 一侧鼻塞、鼻腔排出脓血性鼻涕,经久不愈为 一重要症状晚期肿瘤向周围侵犯生长引起面部疼痛和变形,鼻及鼻窦疾病:上颌窦癌,MRI诊断 上颌窦内见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T1WI 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窦壁骨质破坏
11、为其诊断的重要征像,最常见为内壁破坏,肿瘤侵入鼻腔,也可破坏前壁,外侧壁以及向上向下侵犯。 增强扫描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肿瘤向周围浸润,侵犯眼眶、筛窦等,如上颌窦后方脂肪被肿瘤占据,则表明肿瘤侵入颞下窝和翼腭窝,左侧上颌窦癌,增强扫描,T1WI,T2WI,左侧上颌窦癌,冠状增强,冠状平扫,蝶窦癌-T2WI,蝶窦癌-T1WI,蝶窦癌-T1WI,蝶窦癌-T1WI增强扫描,鼻及鼻窦疾病:上颌窦癌,鉴别诊断 上颌窦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肉芽肿性炎症:与CT比较:. 对骨壁破坏的显示,不如CT. MR显示肿瘤范围,窦腔外扩展较好. 区别癌肿与炎症,MR优于CT,第三节 咽喉部,优点,冠状面有利于显
12、示病灶经颅底向颅内侵犯情况, 矢状面有利于显示鼻咽顶后壁病灶。 T1WI病灶与脂肪信号差别最大,对比较好T2WI病灶与肌肉组织对比最好,,正常MRI表现,咽喉部组织在MR成像时信号:1 咽喉部气体: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2 粘膜:T1WI等信号,T2WI较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3 肌肉:T1WI等信号,T2WI略低信号4 骨骼组织:翼内外板因无骨髓腔,T1及T2像均呈低信号,斜坡、下颌骨升支、岩骨尖等内骨松质含脂肪,T1及T2像均呈高信号。5 咽旁间隙等充满脂肪,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6 血管:为快速流动液体,T1及T2WI均呈低信号,正 常 表 现,正常鼻咽部(T1WI),正
13、常鼻咽部(T2WI),概述. 鼻咽癌起源于鼻咽粘膜上皮. 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俗称“广东癌“. 好发于406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的顶壁和侧壁. 发病因素: 种族、家族因素,EB病毒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咽喉部疾病:鼻咽癌,病理分型:大体病理 显微镜下结节型 未分化癌菜花型 低分化癌粘膜下型 高分化癌浸润型溃疡型,咽喉部疾病:鼻咽癌,生长方式特点:上行性:侵犯颅底及颅神经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下行性: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上下行性:为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局限型:局限于鼻咽部,咽喉部疾病:鼻咽癌,临床表现:(1)耳鼻症状: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耳鸣,耳闷塞及听力下降(
14、2)颅神经症状:偏头痛,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等。(3)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病人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4)鼻咽镜检:肿瘤呈紫红色,触之易出血(5)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VcA-IgA增高,咽喉部疾病:鼻咽癌,MRI诊断(1) 局部软组织肿块:好发于咽隐窝及顶后壁, . 较小时仅表现为一侧咽隐窝表浅、消失,. 粘膜增厚,表现凹凸不平,. 肿块形成,肿块常突入鼻咽腔,致其不对称、狭窄或闭塞。. 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等度强化。(2) 深部浸润:. 向深部侵犯翼内外肌致咽旁间隙变窄消失,. 向后外蔓延至颈动脉鞘,. 向前扩展可填塞后鼻孔、鼻腔,侵犯上颌
15、窦,. 向上可累及斜坡、蝶窦及筛窦,颅内。,咽喉部疾病:鼻咽癌,MRI诊断(3)鼻窦炎症:窦腔粘膜增厚或积液。T2WI明亮高信号 (4)颅底骨质破坏:常见破裂孔、蝶骨大翼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为低信号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脂肪消失。(5)颅内侵犯,常累及海绵窦、桥小脑角及颞叶。冠状面最易显示肿瘤自鼻咽部向颅内侵犯情况,增强后颅内病灶明显强化。,咽喉部疾病:鼻咽癌,MRI诊断(6)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颈深上淋巴结群和咽后外侧淋巴结等,类圆形,T1WI低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央液化坏死信号较高。(7)远处转移:多见于椎体、肝脏、肺及脑等。,咽喉部疾病:鼻咽癌,鼻咽癌1(T2WI),T1WI
16、斜坡骨质破坏,鼻烟癌-平扫冠状面 T1WI,鼻咽癌1(增强),鼻咽癌2(增强),鼻咽癌颅内侵犯(平扫),鼻咽癌颅内侵犯(增强),鼻咽癌并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CT比较:1 MR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病灶信号改变敏感,病灶与周围组织对比,MR优于CT2 MR多方向切层,能更好地明确肿瘤范围、周围浸润及转移3 MR能清楚显示颅底骨质破坏。4 显示肿瘤颅内侵犯,MR优于CT5 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鉴别,MR优于CT6 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诊断,MR优于CT,咽喉部疾病:鼻咽癌,鉴别诊断(1)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腔内生长为主,周围侵犯及破坏征像较少,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2)鼻咽部增殖体增
17、生:见于儿童,不伴有周围侵犯及破坏征像。(3)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有结核症状,增强扫描出现环形强化。(4)鼻咽部炎症:以粘膜增厚为主,无深层改变。(5)淋巴瘤:,咽喉部疾病: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平扫),鼻咽纤维血管瘤(增强),第四节 耳部病变MR诊断,正常耳部MRI表现,正常耳部MRI表现-T2WI,正常耳部MRI表现-T2WI,正常耳部MRI表现-T2WI,内耳的三维重建图像,耳部病变:中耳乳突炎,概述:. 中耳乳突炎为中耳乳突气房粘膜及 骨膜化脓性炎症,乳突炎多为中耳炎的合并症. 本病为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所致,多见于儿童。,耳部病变:中耳乳突炎,临床表现1 耳痛:呈深部痛,鼓膜穿孔流
18、脓后缓解2 听力减退及耳鸣:多为传导性耳聋3 鼓膜混浊、内陷甚至穿孔4 乳突炎则局部皮肤肿胀,红,压痛。5 全身症状:,耳部病变:中耳乳突炎,病理. 急性期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导致粘膜增 厚和分泌物聚集。 . 慢性期分单纯型:主要为鼓室粘膜增厚,乳突气化不良,骨质硬化;骨疡型:病变深达骨质,也可形成炎性肉芽组织,伴有骨质破坏及增生硬化胆脂瘤型:,耳部病变:中耳乳突炎,MRI诊断 (1) 急性期见中耳及乳突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可见液平面。 (2) 慢性期(单纯型)鼓室和乳突气房内呈软组织样信号,粘膜增厚,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3) 肉芽型慢性中耳乳突炎以炎
19、性肉芽增生和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T1WI呈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有强化。胆固醇性肉芽肿则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中耳乳突炎合并副鼻窦炎,乳突炎-T2WI,耳部病变:胆脂瘤,概述为角化鳞状上皮脱落堆积而成,其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并非真正肿瘤,也有别与先天性胆脂瘤。绝大多数(95%以上)继发于慢性中耳炎,外耳道上皮经鼓膜边缘穿孔处植入中耳形成(继发性);少数可为鼓室粘膜上皮鳞状化生而来(原发性)。,耳部病变:胆脂瘤,病理:本病为鳞状上皮通过鼓膜穿孔处长入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角化鳞状上皮脱落堆积引起压迫,同时在炎症的作用下 导致邻近骨质破坏,听骨破坏,鼓窦及鼓窦入口扩大,周边半有骨
20、质硬化。,耳部病变:胆脂瘤,临床表现:1 常有长期慢性持续性耳部流脓病史, 有特殊恶臭。2 传导性耳聋3 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无定型物质,奇臭。,耳部病变:胆脂瘤,MRI诊断(1)中耳鼓室及鼓窦区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样影, T1WI呈等偏低信号; T2WI呈较高信号,信号往往不均匀(2)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周围肉芽组织 可强化。 (3)听骨破坏,鼓室入口及鼓室腔扩大,周围骨质破坏,MR不如CT显示好,但在显示硬膜外侵犯及颅脑并发症,MR优于CT,中耳胆脂瘤-T1WI,中耳胆脂瘤-T2WI,第五节 腮腺,一、正常表现:1 腮腺左右各一,位于面部
21、两侧,外耳道前 下方2 略似不规则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3 腮腺富含脂肪,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4 腮腺内面后静脉及颈外动脉因流空效应呈 圆点状无信号。,正常腮腺MR表现,腮腺肿瘤:良性肿瘤,概述 腮腺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多见,占75%,又称多形性腺瘤占60%,其中90%为良性,10%为恶性 以良性混合瘤最多见,约占70% 其次是腺淋巴瘤(worthin瘤),占5-10% 其他:血管瘤,淋巴瘤,脂肪瘤等少见,腮腺肿瘤:良性肿瘤,病理:腮腺混合瘤 圆形/椭圆形,2-3cm,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由上皮及其分泌物即粘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构成 10%可囊变,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 临床:
22、 常见30-50岁青壮年,病程长,生长缓慢 常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腮腺无痛性肿块 肿块表面光滑,结节状,活动,界线清楚,腮腺肿瘤:恶性肿瘤,常见为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腺癌等。 生长快,浸润性生长,包膜多不完整或无包膜 临床:年龄较大,粘连固定肿块,质硬,边缘不清。易侵犯面神经、咬肌等出现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等。,腮腺肿瘤,MRI表现:1 混合瘤较小时,表现腮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肿物, 界线清楚,边缘光滑,信号均匀,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常见低信号薄壁包膜。2 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等改变,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瘤体内低信号区常为瘤体内纤维间隔和条索,极低信号为钙化,提示为混合瘤3 恶性肿瘤体积较大,边界不清楚,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右侧腮腺腺淋巴瘤,T2WI,T1WI,腮 腺 癌,腮 腺 癌,右侧腮腺癌,T2WI,T1WI,右侧腮腺癌 (冠太面T2WI),右侧腮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