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4981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李店二中九年级2018寒假作业:诗词赏析--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 随州市 初中课外古诗文第二部分诗词赏析1、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1)对比。用 “雨前”所见和 “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2、)前人评价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为 神来之笔 ,你认为这句诗 神 在何处?参考答案:(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 “花” 来写春景。以 “雨前 ”所见和 “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2)这句诗由“ 蜂蝶纷纷过墙去” 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 “春色 ”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 有脚 ,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2、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

3、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参考答案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 分,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

4、主峰得 1 分,说出如何拱向给 3 分,语言表达 1 分。3、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最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品格?(1 )答:高远寥廓的秋空和南山是实写,秋色是虚写。“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一句,作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将有形之山与无形秋色两相比高)以虚是实,虚实相生。不但写出了南山的峻拔,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也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2 )答: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

5、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现秋色一种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性格气质4、江夏送倩公归汉东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注释】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2.( 2 分)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13.( 2 分)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1 分)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

6、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1 分)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2 分) 5、苏溪亭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1、这首诗描绘的是何种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 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1).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色,抒发的是怨别的情感。第一句“ 苏溪亭上草漫漫”描绘出野草疯长,遍地青青的景色,它与第三句的“春事晚”共同表明了此时已是暮春。第二句“谁倚东风十二阑” 以设问的形式

7、托出的倚阑人给人以凝眸深思的印象,它想什么呢?第三句诗人借感叹“燕子不归春事晚”,道出了心中的真情:红颜将老,游子何以还不归。第四句“一汀烟雨杏花寒”所描绘的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了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因为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分析:你看: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即)皆为情语,情景融浑无迹。作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参考: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

8、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 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6、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1、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诗中的“山客”的心境是怎样的?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诗人选取桃花,柳丝这两种赋予春天特征的景物,并为之着以“红”“绿”二色,使景物鲜明怡目,而且进一步渲染:花瓣略带隔夜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

9、,水烟茏住柳丝,更加袅娜迷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春眠之处,花落莺啼,有动静,有声响,衬托出“山客”住处与心境的清幽。2、全诗通过渲染环境的清幽表达了诗人乐于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7、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李白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1、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诗句“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清晨,窗外松雪明媚,玉阶下池塘水波潋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紫阳真人的无限仰慕之情,充分流露了求仙

10、思想。8、日 日李商隐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1、 “春光斗日光”应怎样理解?一个 “斗”字用得好在哪里?2、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1 ) 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正是这一景象的动力与源泉。着一“斗”字,将双方互争雄长的意态,方兴未艾的趋势,以及天地上下充溢着的热烈气氛全部传出。(2 ) 三四句用比喻、反问、反衬手法,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轻松悠闲、容与自得的企盼,又反过来衬托出了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9、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 维

11、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1、 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廖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2、后两联侧重写“ 寄广陵旧游”,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1前两联通过写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渲染出清寥孤寂的环境,书写黯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不平静的情绪和孤寂之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意对即可)10、春思 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

12、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前两句写出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11、从军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总是” 二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有人认为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一句是“神来之笔”,你是否这样认为?

13、1、 起到转折的作用,不管琵琶的声调、曲子如何变换,但变来变去都离不开思乡别离的内容,从而表明思乡别离之情难以排遣.2、一般的诗总是先写景再抒情,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抒情 ,到最后再写景.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突出思乡之情,使全诗显得意境悲壮开阔.12、入随州 沈括旌旗袅袅入随州,江涨祥烟散复收。千里故乡千里梦,一声残角一声愁。月明涢水鱼龙夜,霜满韩坤鸿雁秋。黄耳不来家信远,西风肠断白云楼。1、这是一首七言 诗,押 韵,韵脚是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律 ou 州 收 愁 秋 楼2、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13、题金陵渡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14、。、1、 “斜”字与上一句“一宿” 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 愁”的思想感情2、不好。因为“江枫渔火” 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 ”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才更惹人想象。另外,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诗纯用轻笔,两者不同。14、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15、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

15、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1、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 在全诗中的作用。2、 结合全诗说明本诗的表现手法。1、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2、全诗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今昔对比,过去于京城游春,鸟语花香,今日流放边疆,心生边愁。以昔日游园之乐,反衬今日流放南方之悲。三四两句湘江滔滔北去,而诗人却向南流放,南北对比,水人反衬,突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16、乡思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1、这首诗属于哪

16、一种写法?2、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1、属于第一种。2、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17、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1、试从诗句中探寻作者访友时心情的微妙变化。2、赏析本诗表现手法上的特点。1、诗人的心情由访友不得的焦急迷惘变为对郊原春景的惊叹、赞美。“日高犹未到君家”,日头已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表现了诗人会友的焦急、急切的心情;然而当诗人到达村里时发现村园门巷“多相似

17、”于是又感到十分新奇、惊讶,但他是来访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友人家,不禁有有些焦急与迷惘;(2 分)接着诗人又发现到处都是枳树和枳树花,于是惊叹、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甚至有些陶醉了。2、本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也未直接描写友人和他的别墅,然而从所见自然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恬然自适,情怀高雅的风采。18、访中洲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宇,先向水边看白云。1、 “踏雨来敲竹下门”中的 “踏”透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探访的朋友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1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愉快

18、心情。雨中访客,不选晴天,不是急行,二十一个“踏”字,透出诗人悠闲自在,他并没有把雨当成烦恼,而是缓步而行,含有欣赏的意味。2诗人选取的几个意象,如“竹”代表着高洁的品质, “荷”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白云”则代表洒脱自在、无拘无束。因此,诗人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个品格高洁、自由自在、不沾世俗的隐者形象。19、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思:思念。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

19、的月光。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 残机 ”“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译文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赏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

20、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首句“ 自君之出矣” ,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21、(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20、寄诸弟唐 韦应物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1、 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

22、题诗”的生动细节,“ 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寂寞思念之情。21、闽中秋思杜荀鹤注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一联为例,试作简析。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

23、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22、日暮唐 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要点出景物和

24、说明特点)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和“迟暮”,意合即可。)23、客发笤溪 叶 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叶燮(16271703 ),清代诗论家。笤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1、 “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 “愁”的?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的绵长。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

25、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24、暮春归(回)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诗的前两句用“稀”“尽”“飞”三字渲染了暮春时节春光已逝,一派凋零空寂的景象。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 )25、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奋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

26、闻。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一、二两句诗做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点出“思念家人,渴盼团圆”意思的计 1 分,点出“思念不得的愁绪 ”意思的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 1 分),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或家书(1 分)。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家书)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1分,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

27、人的什么诗句?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意对即可) 26、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意思相近即可)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在借物(景)抒

28、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27

29、、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 ”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同意,她使通常的开窗欣赏景色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气魄,使整首诗的格调显得豪迈高昂。2、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

30、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28、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1、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2、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29、西楼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曾 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