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市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探索其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对策,旨在为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关键词:市;体育场地设施;调查;对策1. 前言1.1 问题的提出体育是上层建筑,同时又是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之一,体育设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各地开展体育竞赛、体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前提条件。县城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和桥梁,是打破我国传统社会二元格局的开始,县级体育现代化不仅可以促进居民身体健康,而且对广大农村地区能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市作为
2、湖南省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城之一,经济发展是最具竞争的地区之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折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市体育发展的基础,侧面反映了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通过对市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揭示市体育场地设施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依此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科学地规划和制定市体育发展战略,推进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1.2 文献综述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3、、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体育锻炼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人们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物质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已日趋强烈,而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并行发展也要求我们有效调整和配置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的设施是为竞技体育和群众健身提供行为空间的基本运动设施之一,是体育运动2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规划、布局和建设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影响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体育人口的增长,是现代社会文明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身体素质,贯彻“健康第一”
4、的思想,有必要对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在院图书管查找资料。如汪玲玲“关于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对策研究” (1999.3) ,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对策研究” (2004.3) ,倪东业、江友平、刘永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5.3) ,刘志民、丁燕华“苏南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报告” (2002.1) ,阐述了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场地设施改善对“创建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强市”的促进作用; 总结了体育和健身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小城镇的关系问题
5、;其研究成果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回眸已有的文献资料,发现涉及介于发达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的研究凤毛麟角,即便是体育社会学界的研究也很少涉足县城。因此本课题以湖南省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城市为例,对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侧面反映中等经济水平的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为今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性体育的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市各中、小学校、社区、机关单位、企业、乡(镇) 、村的体育场地设施。2.2 研究方法2.2.1 问卷调查法根据
6、总课题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市部分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30 份,回收 203 份,回收率 88.3%;有效问卷 180 份,有效率 88.7%。2.2.2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院图书馆查阅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文献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数据、资3料等。2.2.3 实地考察法对市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规模、设备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入户调查并予以记录。2.2.4 数理统计收集、整理、查询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3.1 市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分析3.1.1 对市体育场地设施的统计分析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毗邻湖南省会长沙,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
7、积 5200 平方公里,人口约 132 万。截至 2003 年底,市共有体育场地设施 986 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 452 个,约占 45%;非标准体育场地 534 个,约占 55%,每万人拥有 8 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 486 万平方米。市的地理环境优越,紧靠省会长沙, 2003 年湖南省城市运动会的足球、皮滑艇项目在市举行,新建了不少场地。标准体育场地的分布状况见表 1、表 2。表 1 市标准场地统计类 别 数量(个) 比重(%) 类 别 数量(个) 比重(%)体育场 5 1.1 排球场 10 1.9篮球场 218 65 棋牌房(馆) 9 1.6健身房(馆) 8 1.7 保龄球房(馆)
8、3 0.6台球房(馆) 5 0.7 室外游泳池 3 0.6室外跳水池 1 0.2 小运动场 39 8.2室外网球场 1 0.2 综合房(馆) 3 0.4篮球房(馆) 3 0.6 室外射击场 1 0.24室内轮滑场 1 0.2 武术房(馆) 1 0.3摔跤柔道房(馆) 1 0.2 体育馆 3 0.6田径场 8 1.4 室外轮滑(馆) 1 0.2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 4 0.8 举重房馆 1 0.2室内射击场 1 0.2 门球场 29 6.5乒乓球房(馆) 5 1.1 足球场 2 0.4由此可见,随着市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种类更为多样化,从场地类别功能来看,篮球场数量最多,占总
9、数的 65%,说明篮球运动是市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们最喜欢、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门球场地占总数的 6.46%,仅次于篮球场地,可见门球这个项目在市发展较快,门球是以老年人为主,说明市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比较高,小运动场也占总数的 6.46%,列第三位,37 个小运动场地中有 35 个在学校,也就是说小运动场也以学校为主。表 2 市非标准场地统计市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中,有 256 个也开展篮球运动,占总数的 47%,开展田径运动活动的体育场地占总数的 22.2%,开展乒乓球运动的场地占总数的14.2%,开展羽毛球活动的场地的总数的 6.4%,其它项目
10、的体育场地相当少。因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增加较快的体育场设施是以下一些;标准体育场由一个增加到 5 个,游泳池由 4 个增加到 13 个,这是增长比例最大的两项,但体育馆和游泳池仅占体育设施总数的 0.8%,与我国发达城市类 别 数量(个) 比重(%) 类 别 数量(个) 比重(%)篮球场 256 47 足球场 5 0.9台球房 9 1.6 羽毛球场 34 6.4田径场 119 22.2 棋牌房 5 0.9排球场 11 2 大众健身馆 8 1.4游泳池 9 1.6 其它 2 0.3乒乓球场 76 14.25(厦门 5.8%)相距甚远。篮球场、乒乓球场、小运动场都有大幅度
11、增加,体育场地数量的增长反映出市近几年来体育场地的发展, 3.1.2 对市体育场地设施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表 3 市体育场地设施分布状况统计分布地点 数量(个) 比重(%) 分布地点 数量(个) 比重(%)校 园 164 48.1 老年活动场所 56 5.7机关企事业单位 123 12.4 广 场 23 2.3乡(镇)村 147 14.9 公 园 33 3.3居民小区 112 11.3 宾馆、饭店 29 2.9厂 矿 38 3.9 其 它 21 2.1由表 3 可知,各单位所占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中,教育系统即学校占总数的48.1%之多。由此可见,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学校,依次为乡(镇)村、机关企事
12、业单位、居民小区、老年活动场所、厂矿、公园、广场、宾馆饭店、其它,与全国发达城市相比,居民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则相对滞后,居住区体育设施作为社区体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运动就在家门口”的课题,是保证体育活动经常化、生活化的基础。因此,市居民小区体育设施的规范和建设,应成为今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的重点。3.1.2 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和城市体育设施的比较分析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和城市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较大的差距。表 4 市农村体育场地与城市体育场地比较城市 农村标准体育场地(n) 388 63比重(%) 86 14非标准体育场地(n) 344 190比重(%) 64 36经调查统计得知(
13、见表 4, ) ,市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只占总标准场地设施的 14%,城市占 86%,农村的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只占总非标准场地设施的 35%,而城市占 64%,况且农村地区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为 2/3,在体育场地设施上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所6以很大程度的制约农村人口的群众体育锻炼,在现有的育场地设施上,90%是分布在中、小学校,除了学校别的地方很少、很难看见建有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的某村级小学,甚至连个乒乓球台、篮球场都找不到,不少学校受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和跑道都没有,而那时发生的山西沁源事件,就是学校没有操场.连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14、都无法保证,更何况居民区呢?所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市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只有农村体育工作搞上来了,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提高了,满足人民锻炼的体育场地也就得以保证了 1。3.2 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表 5市体育场地的投资情况和资金来源状况(万元)场地总计 财政拨款 单位自筹 社会捐赠 体育彩票 其 它 合 计986 5280.7 5289.0 1098.9 119.4 481.0 13268由表 5 可以看出,1998 年以来,在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投入资金方面上,总投入为 13268 万元,其中财政拨款 5280.7 万,占 39.8%,单位自筹 5289.0 万,占 47.4%,
15、社会捐款 1098.9 万,占 8.3%,体育彩票 119.4 万占 0.9%,其它占 3.6%,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这两项占总百分比的 87.2%,是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就市体育场地分布的情况来判断其经济成份,绝大部分场地在学校,应该是属于国有经济。调查显示,国有经济成分的体育场地设施 942 个,场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96%,其它经济成分的体育场地设施就非常少,集体经济成分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占总数的 3.2%。这两项共占市体育场地总数的 99.2%,私有经济和外商经济成分的体育场地设施只占总数的 0.8%,国有经济成分的体育场地在市占有主导地位,但目前的体育场地还基本上依赖国家。3
16、.3 市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情况3.3.1 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情况体育场地的数量、面积和种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则有赖于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市体育部门所属场地基本上能保证每天向7社会开放) 。市 48%以上的体育设施归属教育系统。但是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不向社会开放,只有少部分学校节假日才向社会开放。场地的利用除了篮球场早、晚、体育课、比赛时被利用,而其它的时候很少有人利用,而田径场则是早晨跑步和训练的同学之外也很少有人利用。而其它的体育场地设施就更不用说。3.3.2 其它单位的利用情况企事业单位或其它一些部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体育设施较少,在管理过程中,则
17、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除体育部门一些体育场地设施外,其它系统和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不向社会开放,极大的影响了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体育场馆开放率应70%,但目前仅为 13%,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未达到优化。在市986 个体育场地设施中,经营性体育场地只占总数的 13.6%,经营收入仅有 1839 万元,经营收入远远低于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的资金,市体育场地大部分属于公共性体育场所,只有极少部分场地从事经营。也就是说,市还没有达到通过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来维持和促进体育场地的发展。在体育场地设施、场馆的有效利用方面,许多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导致质量不断下降,而更是缺少一批专门的管理人员
18、。体育场馆被占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体育场(馆)被出租、转让或挪作它用。大多体育场地设施被建好后,就无人再管其使用和管理问题,尤其是一些免费的体育设施更是如此。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一些会所里的体育设施(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等)被闲置在墙角或墙边,原来的健身房也成了物业处的会议室或者临时储藏室 2。市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而侵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现象,使原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在封闭管理的模式及诸多原因上,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极低,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和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我市人均体育面积已达到 0.62m2,但人均可利用面积则大大低于此数
19、。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必将进一步提高人均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真正推动我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而且在我国体育不断迈向社会化和产业化的今天,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同样可以走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式推进市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些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83.4 市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优势与不足3.4.1 市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优势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所有的优势主要集中已有基础、经济、社会等三个方面。从现有基础优势看,近年来市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所积累的物质和经验,奠定了加快市体育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加上市的地理环境优越,靠近省会长沙。近年来,
20、在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市区部门的努力下,初步解决了身边缺乏场地设施而无法锻炼的问题,使多年来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的现象有所缓解和改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政府要责无旁贷有投资建设的责任,而且也应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共建。目前,市的“全民健身工程”已由最初配置健身路径和简单场地器材为主的健身点发展到规模可观的体育健身中心,这是多渠道投入,社会共建的结果。从经济优势来看,市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加快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物质基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需要增加资金和物质的收入,其推进需有经济的保障。市的经济拥有一定的基础,如:世界闻名的花炮、菊花石等都是推动市
21、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可以预计,未来若干年,市群众体育仍处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环境之中,将继续得到有力的推动和支持。从社会发展的优势来看,市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奠定了加快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市民“富而思健,富而思体”的愿望迫切,体育意识和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可谓“衣食足,思康乐” 3。因此,市民需要政府为他们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给他们留一块活动空间的呼声愈加强烈,加快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政府以民所思为己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较好
22、的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夯实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3.4.2 市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不足市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也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与发达城市比较,找出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这将有利于我们发展优势,缩小差距,从9而获得更快的发展。市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不到位、维修资金的缺乏和分布的不合理,各自为政。市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虽然得到增长,但结构功能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到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多种体育活动的需要。而维修资金的缺乏导致场地的整体质量水准较低,设施、设备损坏的现象严重,致使很多场地因为损坏而空闲。体育
23、场地的整体分布不均匀,各地方的体育场地分布差异较大,如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则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就好,效益不好的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缺乏,导致体育场地的总数偏少。公共的体育场馆还不能满足人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的成分单一,经营性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落后,体育的场地的经营利用不够合理。市与发达城市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存在的差距,固然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因素,但也存在着其它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客观判断面临的形势,提出符合市实际的解决对策,对于加快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4.1.1 市标准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建设虽得到发展,但种类比较单一,结
24、构不尽合理,质量不高,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和质量的体育场地尤其缺乏和滞后。4.1.2 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城市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而远远高于经济水平相对低下的农村地区。4.1.3 市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开放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影响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4.1.4 建国以来,市体育场地的总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种类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为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1.5 市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规划和建造,主要取决于市政府领导对居民体育和健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4.2 建
25、议4.2.1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4.2.1.1 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10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当前的条件下,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来促使政府重视体育工作,搞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工作。市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则,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纳入主管干部政绩考察内容,建立专门机构,让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体育场地基本设施建设经费,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4。4.2.1.2 加强社会个体的资金投入由于人们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完全很好的利用已有的经济优势,所以如何在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上进行加大投资额度,直接影
26、响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和建设质量水平。因此依靠社会力量,是拓宽经费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办体育的力度还很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将增大,为此,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广泛寻求企业、个体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社会捐赠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于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通过资金的投入,让市体育场地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得以提高,满足人们锻炼的需要,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2.2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管理市大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管理不到位,导致场地质量下降,市文化体育行
27、政部门应严格要求各体育场地主管单位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管理,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条件,日常维护正规使用等基本管理措施,各级部门应确保本地体育场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严禁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公共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 5。4.2.3 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多,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问题,国外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早就认识了这一点,并着手付诸实施.日本学校体育设施占全国总设施一半以上,早在1962 年就开始制度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6。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问题
28、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一般来说,早晨、傍晚、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最佳时期,同时也能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发达国家经验11表明,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体育场地不足的最好方法。4.3.4 合理利用体育场馆及其附属场地设施体育场馆通常是一个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但由于一贯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使得这些场地设施的利用率较低,除了一些大型体育比赛或活动外,平时很少使用,闲置的时间较长,为改变这一现状,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
29、将公共体育场馆尽快向群众开放,逐步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群众体育社会化的新路子,在搞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原则上应免费向群众开放,体育场馆及设施可实行有偿服务,同时开展一些配套的经济性服务活动,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公共体育场馆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体育场馆的附属场地设施同样应向社会开放,而且因为使用这些附属场地设施的收费较低,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在体育场馆使用或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期开放这些附属场地设施。譬如,在体育场馆四周的空地,可以设置一些简易的篮球架子、乒乓球桌台、单双杠,画几块排球场、羽
30、毛球场等,向社会有偿甚至免费提供这些场地设施,促进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参考文献:1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3):46-48.2高晓发.体育场地设施被侵占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7-9.3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1(3):19-21.4李铭,张家臣,苏莲勇,等.天津市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及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69-73.5倪东业,张友平,辛江,等.湖北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3(3):306-309.126汪玲玲.关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60-62.7刘志民,丁燕华.苏南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与科学,2002,23(1)24-27.8范宏伟.甘肃省县(区)体育场地设施现化建设评价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86-909杨晓生,杨昧生.对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投资现状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21(2):22-24.10卢元镇,于永慧.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状况调查报告J.体育科研,2005, 26(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