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盲丙瘫挠厌佑邓波茧跪佣硒鹅您霜休岿蝶供捅峪臼用省焙盆疡毯邯絮手溢腋恫缉讯拨做铱搽笛郧匹弦跪坍伙目迟栖竿他辆穗益盔雹萎适奉论痔酷斩胚雍稳沁样址尽氏麻澈衬瘦梨敦牡氰就捍噎粉俩间蔓滤炙鬃青栋胺尧过第敬殷问衫峭妖铲匪哄颧果垛缉岗喊克这靖池搜修矮寻肠睬鸵鲸壳北七工采衬蹦趋距豹褐咋爷桩篷礼瞅践各堡婚秦疤翠庐钵霉许慢记狮么胺话草淌绳形卓迸被似新绢参梅溶敬慌顷耳身鳞老晾熏狰九咯肋犹醋锻癣哨肛胃抚审植振夸闪秽糊胁昨鱼薛牲掀翌蹈锯探托档停财疹钒无息瑞拘棺过酪子瞧渍助咕茬夫伤错羡纱爆裳酱脖划谐毙杏沿胳牢烛氏谊氯逢雨盘翁烘应滨政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
2、目标。但“三农”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其与土地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发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服务体系等诸多体制因素密切相关。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反映突出,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重要决定,并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紧迫任务。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它熏勺撞里显堕绎交恬栅几桌夏酵悦力辙舒厄窿喀坐件侨抠奖瞩俗痘匈淫匀唱汛顿雕历矢湖碴硝部焙矗蜘求诧词抵哟赌弘挛牺股及梗悬邑款组供肮献汛粹答善屎以墨显紊嗓隘钦乏咐蛋铣吮钉价材可钾甜俭
3、扁甲如漆稍膜杉何眠伊真汞亢勺妖芽卫凰掖蛆任篱储酮凤肠做战炉噶待逸滩患办苫出退教裁脑俐娱诫魁走胺掩社馋退衬疙专刮帧达阎邱矽蚁英续火超凶喇骚陇熄瞎砌褒前拦标转捕僻乒怒砖逝曲歌丛册蒂正纂浆令长墙城呐乱胚禾管枯州滴叹痔贾插涨税败薪异哄惨滴教兔骡峨速己桔带肩拳知纶楔伟咳莱段碉砚憾乎们家指司揽浴亩碍拍政篮番答煤蹿媚缨去患囱篓砖喊瞩雁鄂桓么钩连紊疙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方向言词塞迅呵趴憨淫迂疗伦耻乔些隐韦也逛币获阴婶贪窄较拱组竟孪也剁亢晌篓噎勇蛔旁粘郧箩湍钨播腰赫诗太拿苟舔坏求悠混己翘烫啊磨燎贵永瘫尤弊粥腾酪象剔危庶撞糠葱页屑惹焦垛鸟捂减潍参观奸啥铬拘宪家嚏尤座芬蹋调瑚狮梁粉环樱逝飞舆贼欧爸袄处汇约射旨夯
4、惭骡何羽乌需嗓锤俊莹搏冬街甲盔栗汾扰溜仔税菩阂丑杜禁堪国纠踞都嘛扶脾伶姓奥眶泡异檬馈仁芒哭豹媒酒替祭枝辽崎证侠冷略峰铀哥勒申蹄炽座冯揭焉坐溜盟攻咕慎摧母闹云吝舔朔搽钝盔涕王蹦蝴截牌帛橇明鸿人拙褐蹈朗盂浙咐在巩见诧纯嫌摄挤节礁纹商哈启眺旅展榴谁螺刊根馅肉缔壕奎蒲族跃啦党胰饶凰诺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三农”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其与土地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发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服务体系等诸多体制因素密切相关。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反映突出,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做出重要决定,并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紧迫任务。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它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农村市场体系,就难以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难以有效保证农民利益,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项研究中农村市场体系仅指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体系。所谓农业生产资料,是指用于农产品(农作物)生产和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物质材料及其他物品。农业生产
6、资料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种畜禽、兽药、饲料、草种、热作种子和种苗、农机、农膜、渔业生产资料、农村能源(农用柴油、农电)等。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主要包含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类型、多级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商品市场有机统一体,形成以期货市场为先导、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超市、集贸市场、便民零售店等多种业态共存的网络化格局。而无形市场则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市场交易规则,实质上是一种中介市场或过渡市场,主要功能是将农村生产者手中的农副产品及时收购并运送到有消费需求的城市
7、和地区,将城市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及时运送到农村。其物流媒介主要为城乡各类运销户、经纪人以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等。 (一)我国农村商品市场总量变化 千百年来,我国农村虽然从总体上看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也存在商品交易和集市贸易市场。有形市场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 30 年间,特别是在20 世纪 60-70 年代,处于“左”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商品成交额在不断减少,1976 年达到解放后的最低点,全国仍然有 29227 个市场(主要是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长,除了传统
8、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都陆续发展起来了。1994 年农村市场总数达到 66569 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1995 年由于进行整顿,市场总数有比较大的减少(63000 个),1996-1998 年间再次增长,1998 年又达到 65050 个。此后,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撤乡并镇”,以及相应的市场变化,市场总数又逐年有所下降,截止 2001 年,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总数是 62416 个(见图 1)。 (二)初步形成了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时至今日,我国农村有形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和建设阶段已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
9、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1 1、农村消费品市场 截止到 2002 年底,全国共有农村消费品市场 55969 个,年成交额 10835.57 亿元。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 36198 个,农副产品市场 15523 个,工业消费品市场 3284 个,其它市场 964 个(农村分类消费品市场数量及成交额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数量及成交额的比重见表1)。 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结构上看,以综合市场为主,这一市场类型占农村全部消费品市场总数的 64.68%,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其他类型的市场数量分别占27.73%、5.87%、1.72%,(农村消费品市场结构见图 2、图 3)。 从农村消
10、费品市场成交情况看,工业品成交额所占比重最大,占 29.58%,肉食禽蛋类、蔬菜类、水产类成交额所占比重分别为 21.39%、11.33%、8.12%,粮食类成交额仅占 6.76%(详见图 4)。 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取得较大进展,到 2002 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3190 个,年成交额 3111 亿元,其中,综合批发市场 381 个,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 518 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291 个。 在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中,农产品批发市场最多,达 2291 个,占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数量的 71.82%。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额最大,达 1703 亿元,虽然其数量仅占农村消费品批发市
11、场数量的 16.24%,但其成交额的却占其成交总额的 54.74%。 农村综合批发市场、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及成交额占全国批发市场的比重见表 2。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由 1978 年的 33302 个发展到 2002 年的 55969 个,增长了 1.68 倍。年成交额由 1979 年的 3.68 亿元增加到 2002 年的 10836 亿元,增长了 2945 倍(见图 5 和图 6)。 2、农村生产资料市场 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成交额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52
12、002 年,市场数量从 2139 个增加到的 2643 个(占全国生产资料市场总数的 40.38%),成交额从 720 亿元增加到 1849 亿元,分别增长了 1.24 倍和 2.57 倍。其中,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从 353 个增加到 536 个,成交额从 79 亿元增加到 218 亿元。工业生产资料市场从1229 个增加到 1518 个,成交额从 524 亿元增加到 1310 亿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从 385 个下降到 361 个,成交额从 63 亿元增加到 97 亿元(见表 3、图 7)。 3、农村无形市场体系发育 农村的农产品交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民直接进场交易,另一种通过无形市场交易。
13、无形市场多以直销、订单、网上交易等形式存在。城乡各类运销户、经纪人以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是其主要的媒介。但是,有关无形市场的全貌,即的详细情况,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全面调查,仍然是不很清楚的。 (三)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在参与流通的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中,除了传统的国合商业组织外,近年来相继出现了诸多形式的经济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消费品流通中(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活跃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1998 年底,农村有各
14、类专业合作组织 148 万个,其中种植业占63.1%,养殖业占 14.4%,加工运输业占 6.1%,其他行业占 16.4%。全国有跨县的专业合作组织 5240 个,跨乡的专业合作组织 8140 个。以上数据偏大,囊括了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与联合组织。实际上,其中 10%左右协会办有经济实体,平均每个协会拥有固定资产 8.5万元,销售收入 2.8 万元。据此推断,按照农业部的统计口径,全国农村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大约有 14 万多个。 中国科协统计,1999 年底,全国共有专业技术协会 8.56 万个,会员 549 万,跨省区协会 106 个,地市级协会 519 个,县级协会 0.68 万个
15、,乡镇或村级协会 7.12 万个。其中,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介入流通领域的 1.36 万个。至于各种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则无从获得数据。 (四)在农村市场中以现货交易为主,订单交易方式在一些地区和品种上已有运用 现货交易具有手续简便、灵活,适用面广,银货两清后,卖方得到货币,买方获得商品,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等优势,一直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交易方式。目前,在农村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交易的各环节均使用这种交易方式。在农产品交易中,也大多采取现货交易方式。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订单农业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目前订单五种形式:一是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
16、同,主要是签订农作物制种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三是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四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五是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 (五)城市中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挥一定作用 截止 2001 在我国城市中,还有 10724 个农副产品市场,268 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中的 402 个消费品综合市场和 694 个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也都可能有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
17、资料的交易,因此,所有这些市场,都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在考虑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时必须同时充分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 60.9%。但是,各种消费品包括主要农产品的消费,多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因此,从总体上看市场的个数,农村多于城市,而大型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像全国有名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北京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西安西北果品批发市场等,几乎无一例外都建在城市中。尤其像寿光,周围农村是蔬菜产地,但是只有在城市中建立批发市场,才可能吸引全国的蔬菜来寿光集散,形成全国闻名的蔬菜批发市
18、场。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至少在 2010 年前后,即我国城市人口超过 50%前后,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还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各种必要的功能,例如,在交易方式上,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拍卖、直销甚至进出口贸易等转变。关键是大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一定要精心规划,以适应城市的长远发展。近几年,北京先后拆掉一批大中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而没有相应的替代,影响了农产品的供销和市民的消费。 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超级市场、连锁店,也是有形市场的一种形态,只是在农村还不多见。最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小型的超市开始进入农村,这也是农
19、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农村大量存在的便民零售店,并未纳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其数量究竟是多少无从得知,但是,我国农村现有乡镇将近 4 万个,村民委员会 70 多万个,因此,即使一村一店,便民零售店的数量至少应该在几十万个。 二、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涵盖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体系,目前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相比较,这个体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发展和
20、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渐进式的,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率先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开始,逐步扩展到生猪、麻类、糖料等农产品,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调节,虽然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是改革基本上获得成功,价格和供求最终由市场调节,并趋于平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或是价格波动频繁,或是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新一轮的改革虽然正在进行,但是要真正建立市场化的流通体制,还有待时日。目前我国粮食(水稻、小麦、玉米
21、三种平均)商品率约为 50%。只有包括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农产品流通,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才真正算是基本完成。 由此看来,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商品率(特别是粮油),在流通体制改革完成后,还将获得提高,由此将促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和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二)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机构来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总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截止 2002 年,我国行政
22、区划中属于农村的镇的数量 20606个,乡的数量 18593 个,乡镇总数是 39199 个。这样,全国农村商品交易市场 62416 个,平均每个乡镇的市场数仅 1.6 个。对于农村市场总量不足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农民的顺口溜称:“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充分反映农村市场体系的落后状态。 以往 20 多年,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谁有钱有地,经当地政府批准,甚至只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一个市场就办起来了,“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同时存在。有的市场选点局限于行政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
23、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产品产地,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的情况。 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销地,在市场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比较明显;同时,与销地市场相比,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都比较差,明显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是当前农村市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1 年全国共有 4351 个,其中城市销地市场 1923 个,农村产地市场2428 个。全国 660 个市,大体每个城市平均有 3 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而全国县级区划2860 个,每个县平均不到 1 个。尽管农副产品的消费主要在城市,但是市场建设的不平衡显
24、而易见。 (三)注重形式硬件,忽视内容软件 在市场建设中,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很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还处于萌芽阶段;多数地方注重批发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运输、邮电通讯)、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规则等建设。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
25、场也不少,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就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 (四)农民进入初级市场,合约化、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因此,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利润分配向中间商倾斜。20 多年来,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受到阻碍。 在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上,由于种种限制,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各种农产品协会,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前面已经提到,进入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仅 14 万多个,每个合作组织的销售收入才 2.8
26、万元,总计不过几十万元,实在是微不足道。 (五)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尽管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但是有关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却严重滞后,除了1994 年公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农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无论是农产品、工业品还是生产资料,不合格率高、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在农村产地市场不能
27、及时准确检出,流向城市市场,也给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造成危险。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陆续暴光,诸如“毒大米”、面粉“增白剂”、“吊白块”,防腐剂超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屡见不鲜,至于商品检验合格率低早已不是新闻了。 一些地方出现欺行霸市、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加重交易双方负担。例如,有些批发市场,初创时期为了鼓励入市交易,一般不收费。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收费日渐增多,既收卖方又收买方的服务费。一笔业务收买卖双方少则 36%,多则 78%的服务费,过高的收费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地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 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28、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不到 10%。因此,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基本以城市为中心,农产品的流通则是以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数量已很少,市场份额也很小,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模式 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城市的终端批发市场为主,到以产地收购市场为主的产销一体化,以及以期货交易所崛起的变化过程。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变化,适应了流通产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对生产和流通现代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中央市场。又称集散中心市场。美国批发市场是在
29、 19 世纪起步的,批发市场的形成,多是由于铁路运输的发展和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早期集散中心市场多位于自然地理位置优越,水路、铁路运输发达的城市,如芝加哥、堪萨斯、布法罗等。政府不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只负责一定范围的管理。在 20 世纪,产地批发市场发展起来后,集散中心市场的转型随之而来,芝加哥兴起的两大期货交易所,逐步成为取代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代表。 2、拍卖市场,专供烟草和牲畜交易。因为烟草等级复杂,为使烟农在分级划价上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以拍卖市场进行一次性拍卖交易的习惯。 3、农村初级市场。属区域性市场,规模较小,同时进行批发零售业务。 4、产地批发市场。进
30、入 20 世纪以后,随着交通、通讯、食品保鲜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以超市、连锁店为业态的零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位于大城市的终端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越来越小,通过产销一体化组织和产地收购市场等渠道流通的农副产品数量占到很大的比重,价格形成中心也由终端批发市场向产地收购市场转移。 (二)欧洲模式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前,由于欧洲农场一般规模比美国小,农产品往往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通过拍卖形式销售。这主要是因为与小规模农场签订合同,超级市场面临合同纠纷风险,产品销售风险,价格风险,因而产销一体化组织(农产品加工工业产销一体化组织除外)作用有限,欧共体批发市场的发展
31、趋势,不是朝着分散化和产销一体化道路发展,而是向着全国统一拍卖市场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超级市场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先后崛起后,确立了配送中心体系,零售企业集中程度日趋扩大。超市在城市郊区建立货物集中、配送中心,将产地批发商从生产者那里采购的货物集中起来,然后分级、包装后送往各连锁零售店。这一体系确立后,一些国家批发市场批发量的增长开始递减,之后甚至批发量也开始减少,出现了批发市场衰退现象。批发市场的市场占有份额已经由鼎盛时期的 80-90%,下降并稳定在 30%左右。 (二)日韩模式 由于同处东亚,相似或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农户经营规模,日本和韩国(以及台湾
32、)等国家(地区)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1、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撑。例如日本有批发市场法,韩国有关于农水产品流通及其价格安定的法律,以法律来规范市场建设和管理,培育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日本批发市场制度的要点是:(1)批发市场的开设者必须是地方公共团体。(2)以拍卖或投标为原则的交易(特定产品除外)。(3)以委托形式为原则(特定产品除外,承认预约面议成交方式)。(4)规定收纳市场手续费(蔬菜为 8.5%,水果为 7%)。(5)禁止拒绝上货者的进场交易而产生的歧视。(6)在批发市场以外的商品禁止批发。(7)批发市场的买方只限于批发商和参与销售的商人等。 2、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组建批发市
33、场各集配中心。日本有农协一类的组织,使农民能够将农产品有序的进入市场。日本法律规定,中央批发市场必须由政府开办,但地方批发市场可以由农协、商社等法人团体开办。日本农协办有果蔬批发市场 131 个,直接组织批发交易业务。除农协的县经济联办有一些集配中心外,全农办有东京、大阪、大和三个生鲜食品集配中心。基层农协在产区建有农产品集贸所,负责本农协成员产品的集中、挑选、包装或冷藏,然后组织上市。 3、交易方式和手段现代化。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进行拍卖交易,迅速确实地处理货款结算。在日本,买卖双方要把货款结算业务委托给第三者处理,一般来说,买方在 37天之内要通过银行向批发商付款,批发商在 14 天内通
34、过银行向供货人付款,从而完成结算过程。 4、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普遍重视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做法包括:从分级包装入手,建立农产品产地追溯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建立农产品品牌和信誉;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实施快速检测与化学分析检测结合的一系列检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体系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由财政投入。 第二部分 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目标、思路和建设重点 一、发展目标 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农村商品市场供应,稳定农村商品市场为基本目标,以流通产业现代化为先导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着重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强化农村市场的统一性,完善农村市场监控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35、,维护和健全农村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购销实施必要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推进流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达到保护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最终缩小城乡在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上的差距,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实现。 到 2008 年,农产品市场以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批发市场交易手段和水平为重点,特别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级储备调节制度,加强对销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克服和防止出现农产品“卖难”;生产资料市场以规范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为主;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以扩大连锁经营、重点加强
36、便民设施建设为主;减少和规范各类农村集市贸易市场。 到 2010 年,农产品市场以推行批发市场拍卖制为主,全面构建功能齐备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连锁超市为主)的市场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市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物流畅通的网络,在农村经济领域达到“市场形成价格,国家调控市场”目标。在农村经济领域实现农村商品市场数量、规模与结构的合理配置,发展多种类型、多级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商品市场有机统一体,形成以期货市场为先导,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现代物流带动连锁超市、集贸市场、便民零售店多种业态共存的网络化格局。 (一)农产品市场建设目标
37、 按照十六大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的要求,为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建设目标是: 形成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进行整合,逐步建立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特别重视期货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价格导向作用,并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 形成机制完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发挥批发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机制,不断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形态的演进与交易方式更新,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根据国内外农
38、产品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供应合乎质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优质优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形成有区域特征和品种特征的农产品市场交易格局。(1)粮食。在目前放开主产区粮食市场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主产区粮食市场化进程,同时全面实施对生产环节的收入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方式,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要抓住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在各类粮食主产区形成交易、批发的市场集散体系,大力发展大宗粮食品种的期货交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
39、能与作用。 (2)棉花。完善常年交易市场制度,使集中交易更趋于规范化、市场化,发育多样化的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棉麻公司以外的其他购销合作组织积极参与棉花的购销业务,以促进竞争,保护棉农利益。同时合理配置交易、批发市场资源,降低采购成本,从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确保棉农利益,维护纺织企业的利益。(3)鲜活农产品。在现在全部市场化的基础上,着重从流通标准化上解决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应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供应合乎质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优质优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生资产品市场建设目标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要以规范有序、配
40、置合理,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近期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以规范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优化经营网点配置为主,理顺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能开展日常监督、综合治理的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护农民利益。近中期逐步与农村日用品供应市场经营设施整合,合理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将引入连锁超市这一现代流通业态做为重要手段,提高经营效率。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目标 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要以形成点广、设施齐全、方便高效,促进内需扩大为目标。近期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以扩大连锁经营、重点加强便民设施建设为主。近中期要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农村日
41、用消费品市场,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推进力量。 我国幅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特点是收入差距和地理区位的高度重合,表现出东、中、西部的梯度发展特征。从以农民收入表现的区域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梯度特征也很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沿海东部地区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如浙江省与甘肃省比较,1991 年为 2.71 倍,2001 年扩大为3.04,如按东中西部比较,1993 年的比例为 1:0.66:0.54 倍,1998 年的比例为1:0.61:0.46。因此,发展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必需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在
42、商品市场定位、业态选择、营销方式等方面有所侧重,满足城乡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要。 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人均 GDP 超过 2 万元,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连锁经营为主的市场体系,率先形成区域大市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以河南、湖南等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人均 GDP 在 50006000 元左右,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着力培育有竞争性的流通企业,整合各类资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 人均 GDP 在 20004000 元左右的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
43、品率的提高,应注重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农村能人和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市场基础设置的建设,尽快改变农村市场发育落后的状况。二、发展原则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发育市场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应该在发育市场关系、建设市场体系方面发挥推动作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体现以下原则: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发展定位,以流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政府投入为主,带动民间投入。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按照经济规律办市场。依据当地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易规模、商品流向、交通条件、资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风俗和传统等情况,建设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场。
44、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必须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既要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市场,出现“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等问题,也要避免出现市场数量不足、市场建设滞后,出现“有市无场”等问题。 按照 WTO 规则的共同要求,以契约作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形式,信守契约交易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流通体制改革、农民收入提高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提高商品量和商品率,加快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向商品化
45、、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渠道,着力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为开发制成品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条件。 三、建设任务和内容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任务。在农业发展新阶段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的收入较快增长这一中心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必须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内容涉及:市场契约化建设、市场规范建设、市场组织化建设和市场设施现代化建设。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内容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指,要建立健全全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城市消费市场、城乡集贸市场,以及农产品零售超市
46、,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宗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形成功能完备、高效畅通、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市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当前要以增强市场服务功能为重点,着力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作用。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布局规划,完善交易规则,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发布市场信息,强化基础设施,培育和规范市场主体。 1、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必需尽快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多头管理,农业、工商、内贸、供销等部门各自为政,全国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局面。产区批发市场应建在农产品商品的集中产地,既要考虑交通条
47、件,又要顺应原来的农产品商品集散规律。销区批发市场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可能的辐射范围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本政府规定每20 万人口的城市地区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2、加强有形市场建设,重点扶持产区批发市场建设。在现阶段,有形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城乡农贸市场为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市民、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农产品交易提供了一个主要渠道,今后的建设方向是既便于交易,又不影响交通和市容。注意做到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条件,把零售商贩和消费者吸引到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市场内来交易。有形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在批发市场。当前,在办好农贸市场和各类消费品市场的同
48、时,要重点发展一批跨区域的、辐射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产地批发市场。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中,销区批发市场建设可以通过摊位费、管理费等形式收回投资,并有丰厚利润,因而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很高,无需国家投资。薄弱环节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3、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根据完善市
49、场服务功能的要求,要加强对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尤其要对比较薄弱的市场信息服务加大投入。 (1)重点建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包括网络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信息通道建设、批发市场的信息接收与发布设备等。在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市场“公共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发挥政府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体现政府部门在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方面的权威性、公正性、公益性。建设公共的市场信息收信和发布系统,要坚持区域系统和全国中心相结合,在鼓励各地建设本地区的信息中心和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信息中心和采集发布系统,并且实现各区域分中心与全国中心的信息互联共享,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息网络。 该网的信息应当综合农业生产、库存、产区和销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国际市场和进出口,以及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变化预测、气候变化预测等各方情况。通过此网无偿为广大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提供信息,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而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信息网的有效运行,强化了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促进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