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 勘查前的准备 .2二. 实地勘查 .31. 粗勘 .32. 详勘 .52.1. 架空杆路 .52.1.1. 架空杆路的条件 52.1.2. 杆路路由的选择 62.1.2.1. 路由选择原则 .62.1.2.2. 杆路路由应避开的场合 .62.1.3. 电杆位置的勘定 62.1.3.1. 电杆位置勘定的具体要求 .62.1.3.2. 杆间距离 .72.1.3.3. 杆路与其他建筑设施的隔距 .72.1.3.4. 合杆设线 .92.1.4. 杆路建筑 102.1.4.1. 电杆埋深 .102.1.4.2. 电杆加固 .112.1.4.3. 拉线装置设计 .112.1.4.4. 撑杆装置
2、 .162.1.4.5. 电杆防雷 .172.1.4.6. 特种电杆 .182.2. 直埋线路 .192.2.1. 直埋光缆路由选择 192.2.2. 直埋线路与其他建筑设施间净距要求 192.2.3. 埋深 202.2.4. 光缆传输的防雷 202.2.5. 光缆路由标志 212.2.6. 直埋光缆放机械损伤的保护措施 212.3. 管道的勘查设计 .222.3.1. 管道路由的选择 222.3.2. 管道设计需要的资料 232.3.3. 管道路由测量 252.3.3.1. 直线测量 .262.3.3.2. 平面测量 .262.3.3.3. 高程测量 .262.3.3.4. 弯管道测量 .2
3、62.3.4. 管道的建筑及技术要求 272.3.4.1. 管材的选用 .272.3.4.2. 其它材料选用要求 .312.3.4.3. 相关的技术要求 .312.3.4.4. 管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332.4. 管道线路 .332.5. 其他 .33三. 绘制图纸 .342一. 勘查前的准备勘查工作是工程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勘察测量后的资料是设计的重要依据,勘查前必须认真准备,确保勘查工作能有序、顺利的进行:(1) 了解规划部门的设想,征求规划部门对工程设计的意见。(2) 在 1:50000 地图上确定路由的大致走向,可确定多种路由方案供选用。(3) 确定参加勘查组的人员组成,明确人员分工。
4、(4) 制定勘查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5) 准备勘查用的图纸、表格、地图以及其他相关资料。(6) 准备勘查工具,一般准备的工具仪器有望远镜、照相机、指北针、地轮、皮尺(30m 或 50m)、钢卷尺及文具等,并通知建设单位准备(或自备)少量标杆(2m)。(7) 同建设单位商定勘查时间,提出建设单位应配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8) 其他需要准备事项。第 3 页 共 34 页二. 实地勘查1. 粗勘(1) 按照 1:50000 地图上预定的几条路由方案,分别进行勘查。(2) 向有关单位收集相关资料:(A)向建设单位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现有长途干线通信网的结构情况及其发展规划设想。(b) 现有省
5、内本地网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划设想。(c) 其他部门进网的需求。(B) 向公路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现有的公路分布及其发展规划设想。(b) 现有的公路改造整治计划安排。(C) 向水利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现有的河流、水库分布及其整治计划安排。(b) 规划新建河道、新修水库的计划安排。(c) 光缆过河附近的现有和规划的码头、水闸、拦河坝情况。(D)向水文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主要河流的历年最高洪水位。(b) 主要河流的洪水前后河床断面变化情况。(c) 主要河流有无冰凌灾害。(E) 向气象部门了解工程沿线的资料(a) 各市县的最近 10 年雷暴日数。(b) 各地区的冻土深
6、度及封冻解冻时间。(F) 向地质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地区分布。(b) 地下矿产的分布。(c) 地震及地质结构变化地段分布。(G)向石油、化工、煤炭、冶金等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现有和规划中的油田、煤矿、铁矿等的分布及开采计划安排。(b) 现有和规划中的输油输气管道情况。4(c) 现有和规划中的专用铁路、公路情况.(d) 矿区采空区的沉陷深度及范围。(H)向电力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 现有和规划中的输电线路及其分布情况,发电厂、变电站分布情况。(b) 现有的输电线路、发电厂、变电站扩建改建计划安排。(I)向铁道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现有
7、和规划中的铁道或电气化铁道的分布情况。(b)现有的铁道或电气化铁道扩建改建计划安排。(c)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的影响防护措施。(J)向航运部门了解与工程有关的资料(a)通航河流的船只种类、夜航能力、抛锚区域。(b)河道、航道有关疏浚计划安排(3) 现场核对向各单位调查了解到的资料内容,核实现场地形、地物、建筑设施等的实际情况,随时修改初拟路由中地形不稳固和受外单位建设有影响的地段,并随时注意发现新的路由方案,进行现场查勘比较,选择出最佳路由方案位置。光缆线路路由选定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维护方便,且技术上可行为原则,主要有:(A)光缆线路选择安全稳定的路由,尽量避免矿区和水网不稳定地带;
8、(B) 路由尽量沿靠主要公路,以便于施工和维护;(C) 顺路取直,不宜走“S”弯,避开公路用地,路旁设施,绿化带和规划改道地段;(D)尽量少翻山岭,通过山区时选择地势变化不剧烈,土石方工作量少的地方;(E) 避开陡峭、沟壑、滑坡、泥石流以及水害、水土流失的地段;(F) 不宜通过森林、果园、茶林、苗圃及其他经济林场;(G)路由通过较大河流时,尽量利用稳固的桥梁敷设光缆,万不得已才穿越河流敷设水底光缆;(H)不宜在水库下游通过,不宜穿越大的工业区和矿区;(I)对于偏远的郊县、城镇,建设光缆传输难度较大或引起工程建设投资过大的基站,考虑用微波传输进入市区某个基站,然后通过光缆引入移动交换中心。(4)
9、 根据勘查的现场资料和建设单位的建设需求,初步确定光缆的敷设方式和芯数,不同地段采用的光缆敷设方式如表 2.1.1-1:第 5 页 共 34 页表 2.1.1-1 不同地段的敷设方式敷设方式适 用 地 段直埋光缆线路在郊外一般采用直埋敷设方式,只有在现场环境条件不能采用直埋方式,或影响线路安全、施工费用过大和维护条件差等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敷设方式。国外在敷设郊外光缆时,多采用硬塑料管管道敷设。管道光缆线路进入市区,应采用管道敷设方式,并利用市话管道。目前无市话管道资源利用的,可根据长途、市话光(电)缆发展情况,考虑合建电信管道。架空光缆线路遇到有下列情况,可采取架空架设方式:1.市区无法直埋
10、又无市话管道,而且暂时又无条件建设管道时,以架空架设作为短期过渡。2.山区个别地段地形特别复杂,大片石质,埋设十分困难的地段。3.水网地区路由无法避让,直埋敷设十分困难的地段。4.过河沟、峡谷埋设特别困难地段。5.省内二级光缆线路路由上已有杆路可资利用架挂地段。超重负荷区及最低气温低于-30C 地区,不宜采用架空光缆线路桥上光缆线路跨越河流的固定桥梁和道路的立交桥等,桥的结构中已预留有电信管道、沟槽或允许架挂时,可在桥上的管道、沟槽或支架上敷设光缆。水底 光缆线路穿越江河、湖泊、海峡等,无桥梁、隧道可资利用时,可敷设水底光缆。(5) 将收集的资料和实地查勘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工
11、程建设方案的可行性,选定重点地区的路由走向方案。(6) 整理粗勘的收集的资料,通建设单位共同商定勘查的结论,选择一个最优的路由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详细勘查。2. 详勘根据与建设单位共同商定的最优路由方案进行详细勘查。2.1.架空杆路2.1.1. 架空杆路的条件(1)道路规划未定,或受条件限制不宜在地下敷设光(电)缆;(2)同一路由上光缆数量一般不超过 2 条,最多不得超过 4 条;6(3)用户位置和用户数变化较大,今后线路需作调整;(4)由于投资或器材的限制,有急需通信线路;(5)临时性的线路,用后需要撤除的场合。2.1.2. 杆路路由的选择2.1.2.1. 路由选择原则杆路路由既要遵循城市发展
12、规划的要求,又要适应用户业务需要保证使用安全。具体勘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1)杆路路由及走向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规划要求,顺应街道形状自然取直、拉平;(2)通信杆路与电力杆路一般分设在街道的两侧,避免往返穿插,确保安全可靠,符合传输要求,便于施工及维护;(3)杆路应与城市其他设施及建筑物保持规定的隔距;(4)杆路应尽量减少跨越仓库、厂房、民房,不得在显目的地方穿越广场、风景旅游区及城市预留建筑的空地;(5)杆路的任何部分不得妨碍必须显露的公用信号、标志以及公共建筑物的视线;(6)杆路在城市中应避免用长杆档或飞线过河,尽量在桥梁上支架或采用介入电缆从桥上通过;(7)杆路路由的建筑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13、、因时制宜、节省材料、减少投资。2.1.2.2. 杆路路由应避开的场合(1) 有严重腐蚀的气体或排放污染液体的地段;(2) 发电厂、变电站、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及飞机场边缘;(3) 开山炸石、爆破采矿等安全禁区;(4) 地质松软、悬崖峭壁和易塌方的陡坡以及易遭洪水冲刷、坍塌的河岸或沼泽地;(5) 规划将来建造房屋、修建铁路、公路及开挖或加宽河道的地方。2.1.3. 电杆位置的勘定2.1.3.1. 电杆位置勘定的具体要求电杆位置应根据已定的杆路路由,结合地形、地物等实际情况来勘定:(1) 电杆位置必须能保证线路安全畅通;第 7 页 共 34 页(2) 电杆位置不应妨碍交通和行人安全;(3) 电杆位
14、置不得影响主要建筑物的立面美观和市容;(4) 电杆位置不得过于靠近机关、工厂、消防单位和公共场所及居民住宅的门口两侧,不应靠近窗户,不影响各种宣传橱窗等设施;(5) 电杆位置应便于引上、引入、施工和维护;(6) 角杆、终端杆和分线杆应考虑有无设立拉线或撑杆的地方;(7) 在街道路口或分线处,电杆的位置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能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如不宜立杆时,可将前后杆距适当调整,或采取其他线路建筑方式;(8) 在道路、桥梁下坡拐弯处,常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设立电杆。2.1.3.2. 杆间距离杆间距离应根据线路负荷、气象条件、线路交叉制式、用户下线以及地形、地物和今后通信发展、扩容、改
15、建等因素确定。(1)正常市话杆路的基本杆距见表 2.2.2-1。表 2.2.1-1 正常情况下基本杆距杆路类别 市区杆距(米) 郊区杆距(米)电缆杆路 3540 4045明线杆路 3540 4550注:郊区不包括工业区的边缘、林区和矿区等,其明线杆路杆距为 4550 米;厂区内杆距为 3545 米。如明线与电缆同杆架设,则按电缆杆路的杆距标准考虑。(2)引入用户的线路,如杆距超过 35 米时,一般应加设电杆,但如果第一个支点很坚固,且易于维护,其杆距可允许到 40 米。(3)市区内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时,对无冰和轻负荷区杆路其杆距可增至 50 米;在中、重负荷区时,按 4045 米考虑。(4)电
16、缆杆路与其他低压电力线、电车线同杆架设时,应服从电车线路的杆距。(5)杆距在轻负荷区超过 60 米,中负荷区超过 55 米,重负荷区超过 50 米时,应按长杆档或飞线建筑标准架设。82.1.3.3. 杆路与其他建筑设施的隔距(1)杆路与其他建筑设施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 2.2.1-2 的规定。表 2.2.1-2 杆路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序号 其他设施名称 最小水平净距(米) 说明1 消防栓 1.0 指消防栓与电杆间的净距2 地下管线 0.51.0 包括通信管线与电杆间的净距3 火车钢轨 1*(1/3)H H 为地面上电杆的高度(米)4 公路 不小于 1H H 为地面上电杆的高度(米)
17、5 人行道边石 0.56 市区树木 1.257 郊区树木 2.0指最边导线(包括电缆)与树枝间最小水平净距8 架空线路 1H H 为地面上电杆的高度(米)9 房屋建筑 2.0 指导线与房屋建筑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0 霓虹灯及其铁架 1.6 指导线与灯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1 桥梁支架上最内侧导线 0.5 指最内侧导线距桥梁最突出部分(2) 架空电缆及架空明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 2.2.1-3 的规定。表 2.2.1-3 架空电缆及架空明线架设高度序号架设与跨越地点与线路方向平行时架设高度(米)与线路方向交越时架设高度(米)条件1 市内街道 4.5 5.5 最低线条到地面2 市内里弄胡同 4.0
18、 5.0 最低线条到地面3 铁路 3.0 7.0 最低线条到轨面4 公路 3.0 5.5 最低线条到路面5 土路(大车道) 3.0 4.5 最低线条到路面0.6 最低线条到屋脊(尖顶房)6 房屋建筑物 2.01.5 最低线条到屋顶(平顶房)7 通航河流 1.0 最低线条到最高水位时桅梢顶8 不通航河流 2.0 最低线条到最高水位时的水面9 市区/郊区树木 1.0 最低线条到树梢间垂直距离10 其他通信导线 0.6 一杆路最低线条到另一杆路最高线第 9 页 共 34 页序号架设与跨越地点与线路方向平行时架设高度(米)与线路方向交越时架设高度(米)条件条间垂直距离11 农业耕作机械 0.6 最低线
19、条距机械最高点距离12 高杆农作物 1.5 最低线条距最高农作物顶距离13其他一般地形距地面的距离 3.0个别特殊困难的山坡容许不小于2.5 米(3) 架空电缆及架空明线线条与其他电气设施交越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2.2.2-4 的要求。表 2.2.1-4 架空电缆及架空明线线条与其他电气设施交越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与架空电力线最小垂直净距(米)序号 其他电气设施名称有防雷保护装置无防雷保护装置最小水平净距(米)说明1 1kV 以下电力线 1.25 1.25 1.02 110kV 以下电力线 2.0 4.0 2.03 35110kV 以下电力线 3.0 5.0 4.04 154220kV 以下电
20、力线 4.0 6.0 6.55 供电线接户线 0.66 有轨及无轨电车滑接线 1.25最高线条到滑接线7与电力线交叉,由交叉点至最近一根电力杆的距离尽量靠近但应不小于 7 米交叉角宜不小于 30 度2.1.3.4. 合杆设线市话线路与其他线路同杆架设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与电力杆同杆架设时,只允许与 10kV 以下(不包括二线一地式电力线)的电力线同杆架设。电力线在上,架空电缆在下;110kV 时,净距不小于 2.5 米;1kV 时,净距不小于 1.5 米。(2)市话电缆与供电线及无轨电车线(750V 以下的直流电)可以组成三合一电杆,供10电线最高层,电车线居中,市话电缆在最低层。(3)
21、市话明线与广播线如一定要同杆架设时,广播线应在上层,净距不小于 1.2 米。(4)市话明线与长途载波明线同杆架设时,长途线在上,净距不小于 1.2 米;如达不到净距要求,市话线应采用长途线路程式,并按长途线路交叉制式进行交叉设计。(5)市话架空电缆与长途 12 路载波明线同杆架设时,只允许在长途增音站的一侧合杆,不得在两侧同时合杆,市话电缆在下,净距不小于 0.6 米。2.1.4. 杆路建筑2.1.4.1. 电杆埋深(1)普通电杆埋深电杆埋深主要根据杆路负荷、电杆品种、电杆长度、气象条件和土壤性质等情况来确定,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轻、中负荷区电杆一般埋深可按表 2.2.1-5 规定。表 2.2
22、.1-5 轻、中负荷区电杆一般埋深电杆埋深(m)普通土 硬土 水田、松土 石质杆长(m)水泥杆 木杆 水泥杆 木杆 水泥杆 木杆 水泥杆 木杆6.0 1.2 1.2 1.0 1.0 1.3 1.3 0.8 0.86.5 1.2 1.3 1.0 1.1 1.3 1.4 0.8 0.87.0 1.3 1.4 1.2 1.2 1.4 1.5 1.0 0.97.5 1.3 1.5 1.2 1.3 1.4 1.6 1.0 0.98.0 1.5 1.5 1.4 1.3 1.6 1.6 1.2 1.08.5 1.5 1.6 1.4 1.4 1.6 1.7 1.3 1.09.0 1.6 1.6 1.5 1.4
23、 1.7 1.7 1.5 1.110.0 1.7 1.7 1.6 1.5 1.8 1.8 1.6 1.111.0 1.8 1.7 1.8 1.6 1.9 1.8 1.8 1.212.0 2.0 1.8 1.9 1.6 2.1 2.0 1.9 1.2注:重负荷区电杆埋深按上表增加 0.10.2m;比上表更松软的土壤,电杆根部若不采用加固措施,其埋深可增加 0.1m;12 米以上特种电杆的埋深,应按特殊设计;普通土系按土壤耐压强度 0.2Mpa 计算;第 11 页 共 34 页石质系按坚石、碎石或覆有 30cm 厚土的半石坑;杆位地面上如有临时堆积的浮土时,应从浮土下边缘作为计算深度的起点。(2)
24、撑杆的埋深撑杆的埋深在普通土系松土地带位 1.0m;硬土和石质地带为 0.6m。(3)高拉桩杆的埋深装有副拉线时,一般普通土地区埋深为 1.2m;石质地区为 0.8m。不装有副拉线时,高拉桩杆的埋深与被拉电杆埋深相同。2.1.4.2. 电杆加固(1)电杆加固原则作为转角杆、终端杆或引上杆时;跨越铁路、公路、河流、广场及其他障碍物的跨越杆;穿越输电线的两端电杆;电杆前后方向受力不平衡,前后电缆或明线线条数量不等,电缆递减点,或不同线径的导线连接处的电杆;电杆上有较多的电缆或明线分支时;电杆前后杆距相差较大时;地形急剧变化和土质松软地带的电杆;对较长距离的直线路由杆路中的适当中间杆上安装防风、防凌
25、拉线等装置时。(2)电杆加固措施装设各种拉线或撑杆;在电杆根部装设固定,如木杆采用固根横木,水泥杆采用卡盘、底盘等;采用特种型电杆,如 A 型杆、H 型杆等;电杆防腐处理。2.1.4.3. 拉线装置设计(1)拉线种类及其使用条件a:角杆拉线。用于线路转弯处的电杆,其作用在于抵消转弯杆内角杆两边线条或电缆吊线的水平张力。张力与缆线的程式、数量和角深大小有关。具体见下图。12b:顶头拉线。又称中断拉线,顺向拉线也可归入此类;用于终端电杆、前后两杆档距离较大的电杆、前后负荷相差较大的电杆和十字转弯电杆。具体见下图。c:抗风拉线。又称双方拉线,用于直线杆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的电杆两侧,作用是抗御风暴袭击,
26、以保杆路平稳。具体见下图。d:防凌拉线。又称四方拉线,用于直线杆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的电杆两侧除装设双方拉线外,又在电杆前后方向各装设一条顺线拉线,作用是除起双方拉线作用外,以防止由于冰凌或风暴引起断线而导杆。具体见下图。第 13 页 共 34 页e:跨越杆拉线。又称三方拉线,用于跨越铁路、河流等处地跨越杆上。作用为抵消跨越档的不平衡张力,并保持电杆两侧平稳,有 T 型和 Y 型两种,具体如下图。f:平衡拉线。用于建筑在坡度变化较大的杆路上,呈仰角的采用平衡拉线,俯角的采用撑杆。具体如下图。g:高杆拉线。由于街道及其他建筑物等障碍的限制,不能直接装设落地拉线时,为跨越障碍物采用高桩拉线。具体如下图
27、。h:吊线拉线。杆路中由于地形限制,不便设置正规落地拉线时(如线路负荷小,角深不大,电杆高度又较低) ,可采用特殊结构的拉线,见下图。i:杆间拉线。在杆路直线路由上,由于相邻杆档线路负荷不同,或杆距不等,或因地形受到限制不能设置落地拉线或临时拉线时,采用杆间拉线,以抵消线路不平衡张力,具体见下图。14j:地桩拉线。在有较严重化学腐蚀地区,采用木桩埋入地下以防止拉线地锚被腐蚀,具体见下图。k:V 形拉线。对负荷过大、电杆甚高,承受张力很强的电杆,采用 V 形拉线,见下图。(2)拉线程式选择制作拉线用的材料一般都用七股镀锌钢绞线制作,常用的主要有 7/2.2、7/2.6 和 7/3.0 三种规格。
28、这三种拉线的拉断力是:7/2.2 为 31920N;7/2.6 为 44640N;7/3.0 为 59400N。架空电缆杆路拉线程式选择A:架空电缆杆路拉线程式选择基本要求主要考虑因素是杆路负荷、气象条件以及制作拉线用的钢绞线允许最大拉断力。一般可按以下基本要求:a:线路转角小于 30时,拉线与电缆吊线程式相同;b:线路转角在 3060时,拉线应比电缆吊线程式加以一级;c:线路转角大于 60时,需装设两条拉线,拉线应比电缆吊线程式加以一级;d:中间杆由于前后负荷或杆距不等,拉线应与张力大的一侧电缆吊线程式相同;e:高桩拉线一般与吊线程式相同,如转角小于 10且负荷较小的角杆,其程式可比电缆吊线
29、程式减小一级。B:角深与转角角度的换算关系见下图第 15 页 共 34 页C:架空电缆杆路拉线程式的选择a:一般按表 2.2.2-6 选择。表 2.2.1-6 架空电缆角杆拉线程式选择电缆吊线架设情况 吊线程式 角深(米) 拉线程式7/2.2 07 7/2.27/2.2 715 7/2.27/2.6 07 7/2.27/2.6 715 7/2.67/3.0 07 7/2.6单层单条7/3.0 715 7/3.07/2.2 07 27/2.2 或 7/3.07/2.2 715 27/2.27/2.6 07 27/2.67/2.6 715 27/2.2 或 7/3.07/3.0 07 27/2.6
30、单层双条7/3.0 715 27/3.0b:长途杆路计算角深时,杆侧取 50 米,市话杆路取 30 米;角深大于 15 米时,应按两条终端拉线设计;双层吊线情况时,可按表 2.2.1-6 两种吊线情况综合使用。c:抗风拉线按角深 07 的拉线程式选用。d:防凌拉线按角深715 的拉线程式选用。架空明线杆路拉线程式选择不再赘述,详见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NO.6 下册第857858 页。(3)拉线长度计算拉线长度主要决定于拉线的距高比,在相同线路负荷条件下,拉线所承受应力与其距/高成反比,故在装拉线时,尽量使距高比接近于 1,最小不得小于 0.75。拉线总长度16拉线总长度拉线长度拉线上把附加长度拉
31、线中把附加长度适当消耗量距高比为 1 时,拉线长度每条加 40cm,距高比为 2/3 时,拉线长度每条加 20cm,再减去地锚出土长度,加下把附加长度,即得到拉线实际总长度。拉线总长度计算所需参考数据a:拉线上把和中把附加长度见表 2.2.1-72.2.1-8。表 2.2.1-7 拉线在电杆上的上把附加长度 (单位:cm)钢绞线拉线上把附加长度采用三眼双槽夹板或 U 形卡子固定法采用 3.0mm 径钢线另缠法4.0mm 径钢线绞合拉线上把附加长度电杆程式及装拉线处的杆径7/2.07/2.6 7/3.0 7/2.07/2.6 7/3.0 3 股 46 股 79 股12 150 170 155 1
32、65 70 80 9014 165 185 170 180 78 88 9816 180 200 185 195 85 95 10518 190 210 195 205 92 102 112木杆20 205 225 210 220 100 110 120水泥杆 51 71 56 66 35 45 55表 2.2.1-8 拉线的中把附加长度 (单位:cm)钢绞线拉线中把附加长度采用三眼双槽夹板或 U 形卡子固定法 采用 3.0mm 径钢线另缠法4.0mm 径钢线绞合拉线中把附加长度7/2.07/2.6 7/3.0 7/2.07/2.6 7/3.0 部分股数51 71 56 66 54b:一般拉线
33、地锚出土长度为 60cm(特殊情况为 80cm) ;地锚铁柄出土长度一般为2030cm 左右。c:拉线长度计算参考数据详见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NO.6 下册第 859 页。2.1.4.4. 撑杆装置不能设置拉线时,采用撑杆来代替。设置在应设拉线的反方向。撑杆分一般撑杆、引留撑杆和地撑杆三种。一般撑杆:广泛用于因地形、地势所限无法或不便设置拉线的地方。原理是以撑带第 17 页 共 34 页拉;引留撑杆:因地形、地势所限无法或不便设置双方拉线的地方,安装与一般撑杆相同。2.1.4.5. 电杆防雷(1)电杆需装设避雷线的情况市话线路装有 20 对以上的分线设备或装有交接箱、PCM 再生中继器等的电杆(
34、在电杆周围 10 米范围内如有高于电杆的建筑物有防雷装置,电杆可不装避雷线) ;市郊线路的角杆、分线杆、试线杆、跨越杆以及直线杆路上每隔 510 档的电杆;在与 10kV 以上电力线交越的两侧电杆;曾受过雷击的电杆。(2)电杆上装设避雷线的规定水泥杆上有预留避雷线穿钉时,应从穿钉螺母向上引出一根 4.0mm 径钢线并高出杆顶 10cm;在电杆下部的接地穿钉螺母处接出一根 4.0mm 径钢线入地,至地下 70cm 以下弯曲作水平延伸。水泥杆上无预留避雷线穿钉时,避雷线(4.0mm 径钢线)在距杆顶下 10cm 处用3.0mm 径钢线捆扎 4 圈后,向上弯回从杆顶穿入杆身内,再从杆底弯曲水平延伸,
35、避雷线仍应超出杆顶 10cm。利用电杆拉线作避雷线时,将 4.0mm 径钢线在距杆顶下 10cm 和 60cm 处各捆扎 4圈后,压入水泥杆拉线抱箍内;木杆上装避雷线将 4.0mm 径钢线用卡钉钉牢后,压入拉线上把内;避雷线均应超出杆顶 10cm。与 10kV 以上电力线交越处的两侧电杆的避雷线,应留 5cm 放电间隙。避雷线在地下延伸线的长度与接地电阻要求表 2.2.1-9。表 2.2.1-9 避雷线接地电阻及地下延伸线的参考长度一般电杆 与 10kV 以上电力线交越的电杆序号 土质接地电阻() 延伸长度(m) 接地电阻() 延伸长度(m)1 沼泽地 80 1.0 25 2.02 黑土地 8
36、0 1.0 25 3.03 粘土地 100 1.5 25 4.04 沙粘土 150 2.0 25 5.0185 沙土 200 2.0 25 6.0注:如接地电阻很小于上表数值时,可适当缩短延伸长度。市区行人易于接近的电杆上的避雷线应在距地面上 2 米处断开,做成放电间隙,其间隙一般也为 5cm。2.1.4.6. 特种电杆(1) H 型电杆在轻、中负荷区线路跨越距离超过 150 米和重、超重负荷区线路跨越距离超过 100米时的飞线终端杆或跨越杆,线路负荷甚大的终端杆或电杆前后变换导线数量和程式等使线路产生较大不平衡张力时均采用 H 杆;木质 H 杆杆根应用横木加固,水泥 H 杆应采用底盘,如土质
37、松软地带还应加装卡盘。H 杆高于 10 米时,杆身中间应安装斜腰梁或 X 形叉杆。(2) L 型电杆又称三角杆,当线路负荷较大、角深较大的角杆(呈直角或丁字形分线) 、终端杆等张力较大的电杆,用单杆难以承受其线路张力或维护不便的情况下,可采用 L 杆。L 杆实际由两座 H 杆组成,L 杆分为内三角杆和外三角杆,外三角杆通常用于线条不平有仰角的情况;L 杆前后杆档有仰、俯角时,不能采用内三角杆,当线路转角大于 110时,不能采用外三角杆,内三角杆使用于线路 90转弯;组成 L 杆的每根电杆的抗张倾斜度均不应大于 1015cm。为加强 L 杆强度,在其根部应装设两道横木。(3) 品型电杆又称品接杆
38、,一般用木杆制作。即下部用两根木杆夹住上部一根木杆,拼接成品字型。杆高在 12 米以上或杆高不超过 15 米,如有合适电力杆可采用电力杆;水泥杆可采用槽钢、钢板圈焊接或法兰盘连接。(4) 井型电杆在有四个方向线路需要集中在一处分支时,如线条较多时,负荷很重,可用四根电杆排列成正方形装置,在四个方向都装设线担,呈井字形,以代替十字形双担的作用。(5) A 型电杆在线路转弯角较大或线路负荷较重的角杆,需采用较粗直径的电杆时,可用 A 型杆第 19 页 共 34 页代替。A 型杆是用两根木杆合并一起制成 A 字型杆,根部设两根横木加固。这种杆不适用于架空明线杆路。2.2.直埋线路2.2.1. 直埋光
39、缆路由选择(1) 光缆路由应选择地质稳固,地势平坦的地带,避开矿区、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的地段;(2) 不宜穿越城镇,尽量少穿越村庄; (3) 其他选择原则请参见 P4“二.1.(3)路由选择原则” 。2.2.2. 直埋线路与其他建筑设施间净距要求直埋式线路敷设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净距详见表 2.2.2-1。 表 2.2.2-1 直埋式线路敷设与其它建筑设施间的净距序号 建筑设施类型 最小净距(m)平行时 交叉跨越时1 市话管道边线 0.75 0.252 非同沟的直埋通信电缆 0.5 0.53直埋电力电缆:35 千伏以下35 千伏以上0.52.00.50.54给水管:管径小于 30 厘米管径 305
40、0 厘米管径大于 50 厘米0.51.01.50.50.50.55 高压石油、天然气管 10.0 0.56 热力、下水管 1.0 0.57煤气管压力小于 3105帕压力 3810 5帕1.02.00.50.58 排水沟 0.8 0.5209 房屋建筑红线(或基础) 1.010 市内及村镇大树、果树、穿越路旁行树 0.7511 市外大树 2.012 水井、坟墓 3.013 粪坑、积肥池、沼气池、氨水池等 3.0注:(1)地下光缆与采取了防腐蚀措施的高压石油、天然气管接除满足表中的距离要求外,还应考虑防腐蚀的距离要求或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2)地下光缆采取了钢管保护,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等交叉
41、跨越的净距可降为0.15m。光缆与热力管靠近时,应采取隔热措施。(3)地下光缆采用了防腐蚀和防机械损伤措施后,与粪坑、积肥池的净距可降为11.5m。(4)光缆与易塌方土井的净距不宜小于 5m。(5)与高压电力线路的交叉跨越角度宜不小于 30 度。(6)距离厂、变电站的接地装置一般情况下宜大于 200m。(7)距离压杆塔的接地装置一般情况下宜大于 50m。2.2.3. 埋深光缆的埋深要求,需依据不同土质和环境来确定,直埋式光缆的埋深见下表 2.2.2-2。表 2.2.2-2 直埋式光缆的埋深敷设地段 埋深普通土、硬土 1.2半石质(沙砾土、风化土) 1.0全石质、流沙 0.8市郊村镇 1.2市区
42、人行道 1.0穿越铁路(距道碴底)公路(距路面) 1.2沟、渠、水塘 1.2河流 按水底光缆埋深2.2.4. 光缆传输的防雷(1) 防雷措施第 21 页 共 34 页工程中拟用的光缆为缆芯填充油膏,铠装式,通融线光缆,根据光缆遭受雷击的理论计算提出以下防雷措施。a.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铠装不做接地,使之处于浮动地位。b.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铠装) ,金属加强构件,在接头处相邻光缆间不作电气连通;光缆各金属构件也不作电气通;两侧金属铠装层,各用一根监测线,分别由接头盒两端引出接至监测标石,供线路维护人员监测 PE 的绝缘性能用,监测线平时不接地,只是监测时才接地,监测线也可在标石上临时连通,以作为施工
43、和维护中临时业务通信。在线路终端,即中继站或基站,需将金属部件相连通直接接地。c.光缆通信线路地区的年平均来雷暴日为 60 日,土壤电阻率200 时,对无铜线光缆敷设 1 根防雷线( 6mm);对于有铜线光缆敷设两根防雷线。(2) 光缆防雷线的设置与接地在光缆上方距离光缆 30 厘米处,平行敷设一条防雷线。防雷线采用直径为 6 毫米的镀锌钢线或 7/2.2 镀锌钢绞线。并将防雷线两端引伸到大地导电率较好的地方,不另作接地装置,其连续敷设长度一般要求大于 1000 米。 2.2.5. 光缆路由标志光缆路由标石是标定光缆线路的走向、线路设施的具体位置,以供维护部门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查修等。下列地段必
44、须设置标石:光缆接头;光缆拐弯点;同沟敷设光缆的的起止点;敷设防雷排流线的起止点; 按规划预留光缆的地点;与其它重要管线的交越点;穿越障碍物等寻找光缆有困难的地点;直线路由段越过 200m,郊区及野外超过 250m 寻找光缆困难的地点。若有可以利用的标志时,可用固定标志代替标石。对于需要监测光缆金属内护层(铝泊防潮层)对地绝缘的接头点,应设置监测标石,其余均为普通标石。222.2.6. 直埋光缆放机械损伤的保护措施光缆穿越铁路光缆应垂直穿越铁路。穿越路基部分需用钢管保护。两端管口需用沥青麻布条堵塞,转角点应在铁路用地之外。光缆穿越公路当光缆穿越公路,允许破路时,采用塑料管、塑料罩或保护瓦进行保
45、护。当光缆穿越简易公路或乡村机耕路时,根据施工情况,可使用塑料罩或保护瓦的保护方式,还可用红砖或混凝土板的保护方式。光缆穿越沟渠当光缆穿越有疏浚和拓宽规划的人工渠道和小河时,采用预留光缆和水泥盖板保护;当穿越易受冲刷的山涧、水溪时,采用漫水坡或挡水墙保护。光缆穿越水塘和沼泽光缆穿越有挖泥取肥或种藕的水塘、沟渠、或在沟渠、池塘采用排水沟措施而埋深达不到标准可采用塑料罩保护或水泥盖板保护。穿越时应尽量敷设在土质比较坚硬和稳定的地方。光缆穿越沟坎光缆穿越梯田、台田的堰坝和沟渠的陡坎,应因地制宜采取护坎(坡)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光缆爬坡敷设光缆爬坡的保护措施见下表 2.2.2-3.表 2.2.2-3
46、光缆爬坡保护措施序号 斜坡情况 保护措施1 坡度20 度,坡长30m “S”型敷设或埋桩、横木锚固光缆2 坡度30 度,坡长30m 采用细钢丝光缆并作少量“S”型敷设3 斜坡有受水冲刷可能时 堵2.3.管道的勘查设计2.3.1. 管道路由的选择在管道路由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用户预测及通信网发展的动向和全面规划有充第 23 页 共 34 页分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处理城市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管网安全的系数。管道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有:(1)符合地下管线长远规划,并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管道设备;(2)应在管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分路敷设的可能,以增加管网的灵活性;(3)选在线路较集中的街道,适应光
47、、电缆接入用户发展的要求;(4)尽量不在沿交换区域界线,铁路、河流等地域铺设管道;(5)选择供线最短,尚未铺设高级路面的道路建设管道;(6)选择地上及地下障碍最少、施工方便的道路(例如:没有沼泽、水田、盐渍土壤和没有流沙或滑坡可能的道路)建设管道;(7)尽可能避免在化学腐蚀,或电气干扰严重的地带铺设管道,必要时应采取防腐措施;(8)避免在路面狭窄的道路中建管道;(9)在交通繁忙的街道铺设管道时应考虑在施工过程中,有临时疏通行人及车辆的可能;(10)宜建筑在人行道下,也可建在慢车道下,不宜建在快车道下;(11)在高等公路上,宜建在隔离带下。一般情况下,在现有的道路中建筑地下管道,总可能要碰到一些
48、具体问题。故在路由选择过程中,应深入做好技术经济比较工作。2.3.2. 管道设计需要的资料管道路由初步选定之后,要对沿线地上、地下的建筑及规划情况、现有构筑设施、地质及水文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为设计及施工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一般需收集和了解的资料有:(1)城市道路规划图纸及资料近期及远期道路网发展规划及地下管线综合图。拟设管道路由的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及高程等规划设计资料。图纸的比例尺通常为 1:500 至 1:2000。对于地下建设条件较复杂的地带,如无可靠资料,则应重点进行坑探,以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2)地下建筑物资料了解路由中的电力线路,上、下水管道、煤气管道以及热
49、力管道的建筑情况及其埋设位置,并应与相关单位逐一核实,明确其相互间的影响。对于煤气管道还要了解是高24压还是低压管,对于下水管,要了解其建筑构造及流量,如果彼此间的路由及建筑方式发生矛盾时,要互相协商,采取安全或避让的措施。(3)调查沿线房屋情况因为挖沟时,可能引起附近土壤松动,或在地沟中打夯时引起地基震动;或抽吸地下水时,引起附近土层下沉,使沿途的房屋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土质松软的地带,靠近管道路线质量较差的旧式砖木或土坯结构的房屋,在施工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4)土质调查管道路由中土壤的承压能力直接影响着管道建筑及建成后的安全和使用。松软的土壤上建筑管道时,必须经过人工加固,防止管道因为土壤的不均匀下沉而发生断裂错口。(5)地下水调查地下水位的变化,对管道的建设影响很大,设计及施工都必须十分注意。地下水位因气候和水文等因素而变化,水位变化容易降低土壤承载能力,导致管道形变。因此管道尽可能建设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层中。另外还要注意地下水的水质,附近工矿企业排放污水的化学成份,有些污水含有二氧化碳,硫酸或镁盐等,对混凝土或砖有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