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第 14 课 唐诗五首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秋暝( ) 竹喧( ) 浣女( )渚清( ) 霜鬓( ) 锦瑟( )惘然( )2辨形组词Error! Error!Error! Error!3词语释义渚清沙白鸟飞回:_青海长云暗雪山:_一弦一柱思华年:_百年多病独登台:_只是当时已惘然:_万里悲秋常作客:_4名句填空(1)明月松间照,_。_,莲动下渔舟。(2)_,不破楼兰终不还。(3)_,不尽长江滚滚来。_ ,百年多病独登台。(4)山围故国周遭在,_。淮水东边旧时月, _。(5)庄生晓梦迷蝴蝶,_。沧海月明珠有泪, _。一、初步感知1阅读每首诗,按要求理
2、解诗文的大意。(1)山居秋暝最后四句的意思是诗中的“王孙”是_的通称。(2)从军行(之四 )中前两句的意思是(3)登高最后四句的意思是(4)石头城全诗的意思是(5)依据课文注释,翻译出锦瑟的大意。二、深层探究2阅读山居秋暝 ,回答问题。(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诗人在尾联采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阅读从军行(之四) ,回答问题。(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第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4阅读登高 ,回答问题。(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百意”之赞语, “百意”
3、体现在哪里?(3)“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5阅读石头城 ,回答问题。(1)全诗都写了哪三种“境”?诗中的“境”所包含的“意 ”是什么?(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阅读锦瑟 ,回答问题。(1)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典故,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典 故 寄寓的情感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暖玉生烟三、技法迁移巧用典故 言简意丰文本回顾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了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暖玉生烟四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惆怅和悲伤的情感,使文章意蕴丰富,增强了艺术魅力。技法
4、点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
5、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迁移运用 曹操短歌行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请指出其中运用的典故,再说说有什么作用。答案解析第 14 课 唐诗五首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mn xun hun zh bn s wn2秋暝 瞑目 喧哗 渲染
6、潦草 缭绕 锦瑟 琵琶3盘旋。使暗(昏暗 )。这里将瑟弦和系弦的柱合起来指弹奏乐器。 一生。失意的样子。寄居在别处。4(1)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2)黄沙百战穿金甲(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4)潮打空城寂寞回 夜深还过女墙来 (5)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文本互动1(1)竹林中声音喧哗,是妇女们洗完衣衫回家。莲叶摇动,小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落,秋景也很好,王孙自可留居山中。 古代贵族子弟(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3)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
7、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4)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5)锦瑟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弹起锦瑟,便追忆起美好的青春年华,我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才来追忆吗,当时就已经怅惘如失了。2(1)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 泉声)、有色(青松) 、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 “喧”来反
8、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2)直抒胸臆。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点出了全诗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3(1)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和孤城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2)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表明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
9、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更加坚定,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三、四两句之间,虽有转折,但两句对比鲜明。4(1)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油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 ,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2)“万里”写离家之远, “秋”写时之凄惨, “常”写漂泊之久, “作客”写暂栖他乡,居无定所;
10、“百年”写一生, “多病”写身体之衰弱, “独”写晚年孤寂、凄凉, “登台”写情郁心中,愁苦难遣。(3)这是本诗的总结句, “艰难”既包含了自身的命运,也包含了国运的衰落。(4)颈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到疾病缠身, “万里、百年 ”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 ,使悲秋具体而沉痛。尾联从白发日多写到因病断饮,使人联想到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5(1)山围故国。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潮打空城。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月照女墙。
11、旧时的明月,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 “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复返。(2)全诗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6(1)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五十弦 ”暗合诗人行将五十,流露出虚度春秋的伤感。奠定了全诗凄凉悲怨的基调。(2)典 故 寄寓的情感庄生梦蝶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曾经有过梦想,曾沉迷的美好的情境。望帝啼鹃 诗人以冤禽(杜鹃)托写遗恨,表达对往事的殷切的思念。明珠有泪 说明理想和梦境在破灭后落得的只是泪水和内心的伤感。暖玉生烟 抒发了理想和梦境破灭后的一种无法弥补的迷惘。迁移运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个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