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上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控制陆上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控制摘要:结合中广核象山涂茨风电场工程实例,通过对施工中造成外观质量缺陷原因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治理方法。从工程后续实际浇筑效果的现场调查分析,混凝土外观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外观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Abstract: combined with CGNPC xiangshan tu, wind farm project example, causes the appearance quality defects in construction of factor anal
2、ysis, mak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project subsequent actual casting effec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ncrete appearance quality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Key words: mass concrete; Fracture; Appearance quality control; Factors affecting t
3、he 中图分类号:TV5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混凝土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因素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中广核象山涂茨风电场工程位于浙江省象山县的涂茨镇,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岛屿丘陵山地地貌,工程区内山体走向呈北东北北东向,地势总体中间及西南部高,最高点位于西南部,海拔222.7m,最低点位于工程区北东段,海拔 116.41
4、16.5m,本工程共安装 20 台 1500kW 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30MW。风电机组基础为八边形筏板式基础,八边形外接圆直径为 19.00m,埋深 3.40m,底板厚度为 0.35m,主梁宽 1.00m,高 1.80-3.20m,次梁宽 0.60m,次高 1.2m,风机基础中墩外接圆直径为 7.00m,中墩高度 3.20m,单台风机基础混凝土方量 334.7m,混凝土强度等级 C35,要求一次性完成浇筑。 2 风机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风机基础施工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基础开挖C20 混凝土垫层施工浇筑仓面准备(弹线、底层绑扎钢筋、立模、基础环粘橡胶垫圈并安装调平、埋管、架立上层钢筋等)质检
5、及仓面验收混凝土配料混凝土搅拌搅拌车运输混凝土入仓浇筑振捣收仓抹压保温保湿养护拆模质量检查修补缺陷土方回填 3 缺陷调查 通过对已完成浇筑的 2 台风机基础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发现质量缺陷较多,主要出现在外接圆直接为 7 米,高度 3.2 米的中墩部分,主要缺陷为麻面和表面裂缝。 3.1 麻面 产生混凝土麻面的主要原因有(1)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2)模板表面不光滑,安装前未完全清理水泥浆垢;(3)模板拼接不严密,灌注混凝土时接缝漏浆;(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存在气泡;(5)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等等。3.2 表面裂缝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干缩引起的裂缝
6、和温度差引起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1)混凝土材料的选用及配合比;(2)养护不到位(3)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等;(4)混凝土施工操作不当等等。 4 原因因素分析 结合本工程特点并将造成混凝土主要质量缺陷的原因的综合整理分析,得出以下九个主要原因的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实际考证,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确定造成质量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解决主要影响因素,进而解决混凝土质量缺陷。 4.1 施工组织 施工组织因素包括:未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未指定混凝土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4.1.1 验证方法:(1)技术质量环境安全交底资料是否已交底;(2)技术质量交底是否落实到
7、个人;(3)是否编制风机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4.1.2 验证结果:通过查阅,项目部在项目开工前已制定风机基础专项技术方案,并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包含施工工艺及施工顺序等方面的技术质量安全环境交底,并有各施工人员签名。详见中广核象山涂茨风电场项目基础施工方案 ;技术质量环境安全交底通知书 编号 FD-001、002、003 。 4.1.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4.2 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质量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混凝土中含有杂物。 4.2.1 验证方法:(1)混凝土原料是否符合要求;(2)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是否已对商品混凝土公司进行交底,商品混凝土出厂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
8、(3)混凝土浇筑前是否将基础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浇筑过程中是否有土、石块等杂物掉入基础内,混入混凝土中。 4.2.2 验证结果:(1)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项目部施工人员多次在混凝土厂查看混凝土原料,未发现有不合格的大块石等情况(2)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均按设计要求对商品混凝土公司进行交底,且不定期派专人现场查看,施工过程中均进行混凝土塌落度试验,均符合要求。 (3)在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人员已将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基坑边坡为 1:1 坡度,开挖过程中已清理浮土、石块等杂物,且有防护措施,所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基本不可能有土、石块掉入模板内其中,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要求严禁吸烟等,杂物掉入
9、混凝土情况基本不存在。 4.2.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4.3 测温工作不到位 测温工作不到位包括:测温点布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测温方案是否合理。 4.3.1 验证方法:(1)现场查看测温点布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查看测温方案 4.3.2 验证结果:通过现场查看混凝土测温点均按设计图纸和规范布置,通过查看测温记录,发现存在漏记现象,测温间隔时间不符合要求,编制测温方案编制不合理。 4.3.3 验证结论:主要因素。 4.4 模板工艺 模板工艺因素包括(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2)模板接缝不严实、漏浆;(3)脱模剂涂抹不均匀。 4.4.1 验证方法:跟踪调查模板安装前表面清洁情况,
10、统计模板周转次数;混凝土浇筑前仔细查看模板接缝是否严实,止浆条是否符合要求;脱模剂涂抹是否符合要求。 4.4.2 验证结果:通过调查木工组在模板拆除后及时清理模板表面,在第二次使用前再检查、清理一次,且每套模板仅使用两次;混凝土浇筑前通过隐蔽工程验收,模板接缝、止浆条安装均符合要求;脱模剂涂抹符合要求。 4.4.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4.5 质量意识差 质量意识差因素包括:技术质量检查不位,未执行班前会制度,未进行技术质量交底。 4.5.2 验证方法: 1、调查是否制定班前会制度;2、查看班前会记录;3、查看施工质量检查情况。 4.5.3 验证结果:项目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隐蔽工程等各
11、项验收;班前会由各班组长主持,项目部人员参与并做记录;施工前已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包含施工工艺及施工顺序等方面的技术质量安全环境交底,并有各施工人员签名。 4.5.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4.6 振捣不密实、漏振 振捣不密实、漏振因素包括施工人员经验不足,施工人员人数不足。 4.6.1 验证方法:(1)调查施工人员业务水平,是否存在无任何施工经验人员情况。 (2)现场实际观察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是否存在人员不足情况。 4.6.2 验证结果:(1)现场观察施工人员振捣情况并就混凝土振捣方面的知识对施工人员随机调查提问,结果表明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均常年从事混凝
12、土施工,经验丰富,混凝土振捣符合要求。 调查记录表表 4.1 (2)在施工过程中振捣人员共 4 名,存在人数不足现象,尤其在浇筑中墩过程中,体现更为明显,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 4.6.3 论证结论:主要因素(主要为人员数量不足) 4.7 养护不到位 4.7.1 验证方法:(1)否是结合测温结果进行养护;(2)查看养护记录。 4.7.2 验证结果:混凝土养护结合测温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符合要求。 4.7.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4.8 未按要求拆模 4.8.1 验证方法:(1)拆模时是否存在用力过猛、过急现象;(2)搬运或吊运模板时是否有专人监督。 4.8.2 验证结果:拆模时,有专人进行监督
13、,操作过程符合要求。 4.8.3 验证结论:非主要因素。 4.9 下料控制不当 下料控制不当因素包括下料高度控制不当和人员间配合不默契。4.9.1 验证方法:(1)混凝土下料时是否存在过高、过快现象;(2)泵车布料杆操作人员与布料杆牵引人员配合是否默契。 4.9.2 验证结果:现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泵车布料杆操作人员相对固定,而牵引布料杆并非专人,因此在混凝土下料过程中存在两者之间配合不默契现象,导致部分结构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部位的混凝土灌注不畅通或不充分,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4.9.3 验证结论:主要因素(主要泵车布料杆操作人员与布料杆牵引人员配合是否默契) 。 经过影响因素一系列分析,测温
14、工作不到位、人员不足和人员间配合不默契三个方面因素,是造成混凝土产生麻面、裂缝的主要因素。 5 制定对策 5.1 测温工作不到位 制定对策:(1)制定测温方案;(2)采用专业测温仪器;(3)专人负责测温,做好测温记录。 5.2 人员数量不足 制定对策:(1)混凝土振捣人数增加至 6 人,振捣设备相应增加至 8 台;(2)制定混凝土振捣方法;(3)施工现场加强监督。 5.3 人员间配合不默契 制定对策:(1)指定专人与泵车布料杆操作人员配合,双方沟通,确定交流手势;协助布料杆牵引;(2)增加一人,主要负责布料杆牵引。 6 对策实施 6.1 实施一:加强测温工作,实行专人小组负责制 本工程混凝土结
15、构共设置四个测温度,其中中墩竖向共设置三个测温点:混凝土表层(混凝土表层下 100mm 位置) 、混凝土中心位置(混凝土 1/2 高度位置)和混凝土底部位置(混凝土底部上100mm 位置) ;另一个布置在主梁上,位置靠近中墩,距离主梁底部800mm。采用埋设测温管的方式进行测温,埋设时测温管底部需封闭,防止混凝土进入,测量仪器采用 TES-1319 接触式数显测温仪。 成立测温小组,小组共两人,一人专门负责测温,另一人复核并做记录。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开始测温工作,浇筑完成后前三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天每隔 2 小时测温一次,4 至 7 天每 4 小时测温一次,其后为每隔8 小时
16、一次,根据实测温差情况,指导养护工作,使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 25以内。 实施效果:通过成立测温小组,并制定新的测温方法后,结合相应的养护措施,风机基础混凝土裂缝大大减少。 6.2 实施二:增加振捣施工人员 本工程风机基础中墩外接圆直径达 7 米,高 3.2m,在浇筑中墩时需安排 6 人进行振捣。其中,在布料杆下料点安排一人负责上部混凝土振捣,避免混凝土集中堆积,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二人分别位于下料点两侧负责中部振捣,三人以下料点为中心均匀分部分别负责坡角处振捣,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 主梁、次梁浇筑时,振捣人数根据情况可相应减少。 根据上述本工程结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振捣人数由原来的
17、4人增加到 6 人,另派专人辅助,振捣设备由原来的 5 台增加到 8 台,其中两台备用。 实施效果:根据小组成员现场观察,混凝土振捣密实,无漏振。6.3 实施三:制定专人负责 混凝土浇筑时,由两人负责布料杆的牵引,其中一人主要负责牵引,另一人协助并负责观察混凝土灌注情况,及时与泵车布料杆操作人员通过商定的手势沟通,指挥混凝土下料。 实施效果:根据小组人员现场观察两者配合默契,基本没有失误,混凝土灌注充分。 7 结束语 通过找出造成混凝土质量缺陷主要原因的根源采取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工程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总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只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抑制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因素,加强质量检测,坚持管理,完全可以让混凝土质量缺陷得到有效的控制。 8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2 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第 3 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