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47378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章太炎与刘伯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章太炎与刘伯温作为史学家,笔下甚少完人,章氏尤甚,但刘伯温却是他笔下少有的完人,他甚至希望死后傍刘伯温墓而葬,“以申九泉之慕 “,这原因为何?近细读章氏终制和诚意伯集序,终使疑云解释.终制和诚意伯集序),是不大为人注意的两篇文章,是章氏一九一五年十月与十一月所撰.是时,袁世凯正加速称帝步伐,当年八月,筹安会成立,十月改组成宪政协进会,然后炮制“各省区投票“,强造民意,称“全体赞成君主立宪“, 公然废弃民国,复辟称帝.袁世凯蓄意已久的皇帝梦,道已铺平,只等龙袍加身,但他还希望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出来为他捧场“劝进 “,于是他想到了被他羁禁的章太炎.章太炎在“ 二次革命“ 失败后,不避杀祸,只身入京,

2、面诟袁世凯包藏祸心,为袁囚禁,时已二年有余.他眼看为之呕心沥血的民国将覆于袁世凯手中,自己又无日无望地囚于袁世凯之掌,“生死问题,正如鸡在庖厨,坐待鼎镬“.真是长夜无日 ,其悲愤是可以想见的;这时,随章氏长年颠沛的爱女又不忍其苦,厌世自尽,使章氏陷入了更深的悲恸之中.据汪太冲章太炎外纪一书称,袁世凯为收罗名士劝进,欲得章氏一纸劝进书作为开释条件,章太炎伪诺之,但他写的不是劝进书却是声讨书,斥袁世凯“妄僭天位 ,匪惟民国之叛逆,并且清室之罪人“, 章氏自知袁世凯阅后必会恼羞成怒,很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便慨然引刀说:“ 公见我书 ,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 袁世凯阅后果狂怒,

3、 但自嘲日:“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汪氏记载真实程度很难确定,其说介于正史与野史之间,但却符合章:早念驰太炎性格与思想.据史载,是年八月,筹安会成立,章太炎非常悲愤,以七尺宣纸篆书“ 速死 “二字 ,悬于壁上 ,并自跋云:“ 含识之类 ,动止则息,苟念念趣死,死则自至,故书此二字,在自观省,不必为士燮之祷也“.的确,一个人死也不怕,还怕什么呢?一个人生都不求,还求什么呢?章太炎忿袁世凯倒行逆施,决心以死相抗,以示不屈.鲁迅当年探望章氏时,曾亲见壁上“速死“, 目睹此事,因此二十余年后,在给许寿裳信中还提到:一速死等,实为贵重文献,似应乘收藏者多在北平之便,汇印成册,以示天下,以遗将来“.

4、 九月 ,章太炎长女自尽,章氏愤哀至极,更决心以死来抗议.一个文人,舍此办法,还有什么对抗的办法呢?为了死 ,他先给旧友青田人杜志远写了一封信,信上表达了对杜氏乡贤刘基(伯温) 的崇敬,并请杜氏设法与刘氏后裔相商,“欲速营葬地,与刘公冢墓相连 “,“不论风水,但愿地稍高敞 ,近于刘氏之兆而已“.杜氏与刘氏十四裔孙刘祝群(曜东)相商,刘曜东曾留学日本,素闻章氏清名,又悉壮举,十分感动,覆信云:“买山之钱约数十千,曜东亦当商之族人,可不直取“, 真是英雄惜英雄.十月,章太炎自撰终制一文,实是绝命书,又自书墓碑一纸,碑文极简,仅“章太炎之墓“五个篆字,一起寄给杜氏,嘱身后以此作墓碑,真是视死如归,大

5、义凛然.适时,浙江书局欲重刊诚意伯集,刘伯温后裔刘崧申“以炳麟慕公深 ,嘱为之序“,章氏慨允 .十一月 ,成诚意伯集序.十二月,袁世凯称帝,同月,蔡锷等宣布云南独立,并高举讨袁义旗.护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袁世凯内部也纷纷反戈,形势起了急骤变化.袁世凯背历史而动,成为众矢之的,终于一命呜呼;章太炎一身正气,终于绝路逢生,求葬刘伯温墓侧的经历,也就成为一段威武不屈的历史佳话.章太炎求葬刘伯温侧虽未成为事实,但却给人们留下一疑问,章氏也自述“乡有鄂王及于廷益,张玄着三墓,“为什么他不葬于他们墓侧,而要舍近求远,葬身到刘伯温家乡?在儒雄成林的历史上,为什么他独尊刘伯温? 这一大疑问 ,值得史学家深入窥

6、探.刘伯温究竟是何许人也,史载与民间传说纷纭,平心而论,刘劲持的一副对联最为公允,联云:“ 继留侯 ,武侯千余载后,佐辅洪武建立明朝.运筹帷幄,献策定谋,开国文臣称第一;继宋代,元代四百年间,驱逐胡元重光华夏.收复燕云,功成身退,渡江俊杰应无双“. 刘伯温作为军师宰相一类人物,名与留侯张子房,武侯诸葛亮齐,誉为史上三国师.他辅佐朱元璋,运用他的文韬武略,参予军机,东征西战,运筹帷幄,“谋无不用 ,用无不效,率成天下大业“,终于推翻异族胡元统治,光复汉绩,辅佐大明.他不仅武绩卓着,而且文才盖世,着有郁离子等诗文,故谓开国第一文臣.洪武定基,他功成身退,不计爵位,三次拒绝朱元璋拜相,却去从事制历,

7、定法,修陵等琐务.然而终因他秉性刚直,得罪奸臣胡惟庸,又遭朱元璋猜忌,竞遭罹害,不得善终.刘伯温的功绩在他身后却受到一再彰扬,追封太师,谥文成,立诚意伯祠.章太炎对刘伯温有全面评价,他称刘伯温是“中国之元勋也 “,称“文成少为禄仕,不忍沦宗, 翟然归于明祖,筹策数中,遂定中原,庚复汉绩“.“功成盛德,上方留侯,固无得而称焉,其性行刚廉,不随流俗,灼然效于文辞,发言奘驵,刚健旁通,又为明一代宗师,甚非后进所能褒颂也“.江山既定,“明祖斩断逾谥,又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为政宽猛如循环,徒恨明祖不尽采用“. 刘伯温虽深谙侯门深如海,仕途无常,故避封爵,泊淡名利,欲避灾祸,但他“又天性贞亮, 疾恶如仇,

8、以罹鸩毒.虽智略盖世,不获保其一身“.章氏对刘一生的追述与评价是十分公允平实的,而且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章太炎对刘伯温的同情,不仅仅是秉承史家直笔,并且也是由感而发.章氏认为自己与刘伯温都是“攘夷匡夏之人“, 刘伯温致力推翻胡元,他致力推翻满清,“事业志行 ,仿佛二三“; 而且结局也很相似,刘伯温功成却“不获保其一身 “,他千辛万苦推翻清政建立民国,却被民国的“大总统 “囚禁,不死于清廷之手,将死于他为之献身的民国人士之手,与刘伯温一样,功成“不获保其一身“,岂不同是天涯沦落人.不禁百感交集,慨从心来.章氏通过诚意伯集序和终制对刘伯温的追述,进而联系自己的经历与遭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心情是十分

9、悲壮的.他在回顾自己经历时说:“余少居建州,语辄发愤,躬执大象,鼓石物而不为主,暑阻艰难,备尝之矣“.的确 ,章氏少年从事舆论革命时,言论非常激烈.言论非常激烈,有奋不顾身的“疯子 “之称,为之付出了极大代价.然而辛亥革命胜利后,“亦以少好婢直,功成不改,从事南北政府间,苟有避违弹射,不避交游贵幸,遂遭倾陷,横逆荐臻,孤立群贵之中,旁无一言之佐“.从章太炎与刘伯温共同的志向,抱负,经历,结局,使章氏对刘伯温别怀情感,他感到没有一个历史人物的遭遇,如刘伯温与他这样相似,没有一个历史人物的气度有刘伯温与他这样相近.所以,章氏表示“炳麟去公久远 ,自明元戊申,以逮民国纪元壬子之岁,五百四十有四年矣.

10、平居问学,未能逮公豪末,独以怀志操行大同,幸而克济“, 又说 :“古者要离梁鸿,趋合异路,犹以冢墓相连.炳麟于公,非独要离梁鸿也“,因此“ 咨于公之裔孙,而先为圹,密迩于公,以申生死慕义之志“,“犹将与征邻德,听其雅驯,以督任人无之咎“.章太炎在袁世凯威逼之下,誓死不屈,他以刘伯温作为榜样,决心一死,死后葬于刘伯温墓侧,地下为邻,相互砥砺,其文辞充满大悲哀,可称千秋佳作.其气节可赞,其精神可佩,但他没有从更广角度去找出革命挫折的原因,以及他殉难的更深社会要素,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章太炎有关刘伯温评价的文字,除终制)与诚意伯集序外,据当时在章太炎身边的弟子吴承仕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时期,曾撰南夏英贤题名记,将刘伯温列为“ 浙江八杰“ 之一;又曾作吊刘文成公文,全文如下:“民国四年,乡有下武,日章炳麟,瞻仰括苍,吊文成君,于铄先生,功除羯戎,严以疾恶,刚以制中,如何明哲,而不考终,去之五百,景行相从,千秋万岁,同此召冢“.内容与终制),序相同 ,非常悲壮,实是威武不屈之范篇,令后人值得书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