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捕捉高考热点试题设计 S捕捉高考热点加强针对训练上山东郑兴武宋丽一,婚姻习俗沿革.折射历史变迁【创新试题设计及详解】1.中国古代的婚姻一词来源于“昏因“.“ 昏“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日入后二刻半 “,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要在黄昏的时候举行 ,遂演变成一种行为概念;按照说文的解释,“因“ 是“就 “的意思 ,因为 “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 所以 ,“婿日昏 ,妻日因“.该材料表明中国传统婚姻A.具有浓厚宗教色彩B.具有浓厚夫权色彩C.体现男女平等思想D.强调男女自由结合答案:B本题以婚姻为切入点,考查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命题选材来看,它以婚姻一词的解释作为情境材料
2、,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实际,而命题角度却将学生引向对中国传统婚姻的深层思考.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所给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这些信息.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占代婚姻观具有世俗的特点,并不像西方那样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封建社会时期,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是不可能的,况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单从“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这一信息来看,夫权色彩比较明显,这也是世界各国古代婚姻的共性,故正确选项是 B.导致解题失误的原因:由于对“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理解不到位,所以对于中国古代婚姻的夫权色彩就无从得出,进而陷入了盲目猜答案的境况.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 和“三从四德 “
3、的伦理道德,就是婚姻中强化夫权的体现2.明会典:“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 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C.明代鼓励寡妇守节操D.明代禁止寡妇改嫁答案:D本题属于否定式情境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与获取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寡妇守志不改节者,明朝时期国家给予“旌表门闾 (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的奖励;这种“守志 “不改节“的婚姻观显然具有保守性;宋明时期理学强调封建的伦理道德,并把它提到天理的高度,甚至朱熹说寡妇“饿死事小,失
4、节事大“, 题干所述明朝时的这一做法正是理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体现.但从材料来看,明朝时国家对寡妇改嫁并没有完全禁止,故正确选项是 D.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审题不准,没有抓住该题否定式选择的特点,忽视了题干中的“不“ 字;不能构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有效联系,无法运用所学儒家思想相关知识解读材料.3.“据中国大公报 1922 1923 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 835 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 名已婚者中有 21 人自订婚姻,占 5%;在 130 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 20 人自订婚姻,已跃升至 l5%;在 315 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姻的为 273 人,已升至 86%.“材料表明民国政府
5、提倡婚姻自由中国人婚姻自主意识觉醒包办婚姻在中国仍占主流青年人婚姻自主意识更强A.B.C. D.答案:BU 试题设计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给出了 19221923 年有关中国婚姻的几组调查数据,从呈现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婚姻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但实际上包办婚姻仍占主流;而从未订未婚者中愿自主订婚者占 86%的较高比例来看,显然青年人婚姻自主意识更强,思想更加解放.虽然民国政府提倡婚姻自由,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选项是 B.导致本题廨答失误的原因:结论的得出没有紧扣材料,虽然民国政府时期鼓励婚姻自主,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因而没有排除;对材料的解读出现偏差,
6、不能从已婚者中自主订婚者占 5%和已订未婚而愿意自主订婚者占 15%两个数据中解读出“包办婚姻在中国仍占主流 “这一信息.4.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斑.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 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D本题以一个童养媳的新生节选材料作为切人点
7、,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从题干所给的材料来看,导致“我 “婚姻态度转变的因素有“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 “,“ 加入了家庭妇联“,“新婚姻法颁布“等有效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社会制度变革,社团组织支持,法律保障等,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选项是D.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对选项中的结论表述不理解,不能很好地建立题干材料与选项信息的有效联系,出现了理解偏差;不能从题干所给的时间信息和报纸名称中得出社会制度变革对“我“ 婚姻态度转变的影响.一5.马丁?路德说 :“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必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
8、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了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A.倡导男女平等B.否定宗教信仰C,宣扬 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对马丁? 路德改革内容的认识 .从题目的设计来看,它以马丁?路德的一段话作为材料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情境,解题的关键是要从所给的情境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B 则与史实不符,选项 c 并非改革的动机,只有选项 D 才符合要求.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通过宣扬独身和圣事婚姻,强调天主教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从而达到对世俗权力和个人控制的目的.而马丁?路德的这段话通过否定独身和圣事婚
9、姻,进而否定教皇的权威,故正确选项是 D.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不能将情境材料置于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下去分析,因而不能准确把握马丁?路德改革的动机和目的;另一方面从直觉和经验作出判断而选择 B 项 ,实际上,马丁?路德改革的目的不是否定宗教信仰,而是要打破罗马教会的独裁统治.【热点综述】社会生活史通常是以人类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和精神生活( 婚,丧,嫁,娶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从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由于社会生活史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具有亲切感和触摸感,因而也就成为高考命题新的宠儿.一方面它反映了历史研究
10、领域的新成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高考命题思路.从命题选材来看,婚姻习俗变迁,穿着服饰变化,尊宗敬祖仪式等大量材料被用在题目设计之中,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也许就是其参与的活动的一部分;从命题形式来看,既有选择题,又试题设计36有非选择题;从命题角度来看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把握历史本质,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人类文明的传承,变革与进步等.针对这类题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敏锐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意识,不断地从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觅,发现历史;另一方面要注重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并使之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二,
11、加强法制构建.推进社会公平【创新试题设计及详懈】6.北宋时期汪洙在其神童诗中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对命运的期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部分知识分子地位变迁的真实写照.你认为带给他们这种命运改变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答案:C解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一关键信息,其说明一个人的地位变化如此之大,显然在 B,D 两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再能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北宋时期“, 主体信息“ 知识分子“, 则不难判断出 C 项是正确选项.A项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以思想品德作为人才的选拔标准,时问上与
12、题于提示时间不相符.C 项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它将学习知识与做官相联系,通过考试的办法,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公平.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读存有障碍,没有明白“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的真正含义;? 昆淆选项中四个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察举制是以思想品德作为选拔标准,而科举制则是以知识和能力作为选拔标准,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以出身门第为依据;对题干有效信息提取不全,遗漏时间和主体信息.7.“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
13、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孙中山全集 第 9 卷第 410页)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认识到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D.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答案:C本题以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解释作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民生主义的全面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有效信息.从“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 等得出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但他并没有揭示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从“ 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得出孙
14、中山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实质仍是资本主义,表明他没有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虽然关注民生表明孙中山的革命性,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他并没有主张消灭私有制,因而说其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故正确选项是 c.导致此题解答失误的原因:不能将题干材料的信息解读与选项所给结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对选项中某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分辨不清.8.“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他说:我始终站在他们中间,用有力的盾牌遮挡着两边,不让任何一边不公正地压倒另一边.“(亚里士多德 雅典政制 )材料表明梭伦改革是为了A.剥夺贵族权力,保护贫民利益B.压制平民反抗
15、,维护贵族利益C.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秩序D.限制双方利益,维护个人统治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的认识.题干材料表明梭伦在改革中奉行的是折中手段,放在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去认识,梭伦改革显然是在满足平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选项 A,B 是对梭伦改革试题设计的片面认识,也无材料证据作为支撑;而 D 项显然与“ 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 这一史实不符.故正确选项是 c.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 :对材料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错选 A,B,其实梭伦改革是在满足平民利益诉求的同时,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错选 D 项是惯性思维造成的,也与审题不细有关
16、.9.“1762 年,约翰 ?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 45 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成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一各阶层-4f3 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下列对这一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约翰?威尔克斯享有司法豁免权B.乔治三世的行为违反了法律c.下议院履行了对国王负责的义务D.“威尔克斯与自由 “呼唤公平答案:c本题属于否定式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近代民主政
17、治生活的片段,涉及国王,下议院,议员,民众等行为主体,他们的活动必须依据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进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约翰?威尔克斯作为议员享有司法豁免权;乔治三世对议会的干涉显然违反了法律;而民众对乔治三世不满,喊出了“威尔克斯与自由“ 的 El 号,这是对法制和社会公平的呼唤.下议院本是由民众选举产生,理应向民众负责,没有向国王负责的义务.它有权通过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的决议,但其接受乔治三世指使说明下议院议员的贵族色彩比较浓,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其民主性.故正确选项是 C.导致本题解答失误的原因: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不能将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用于解读材料上,除了 A,
18、D 项能直接从材料得出外,对选项 B,c 的判断就失去了依据.lO.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7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 2o 世纪 7O 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案:B本题是从西方国家面对经济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人手而设置的逆向思维的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把材料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题于是某西方国家面对经济问题而采取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