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467731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篇 国土资源第一章 地理环境第一节 地 质郯城在区域地质构造、矿产普查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历来为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和知名学者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地质资料。早在 19191923 年,谭锡畴和日本学者渡边久吉曾进行过煤田调查,解放后,陆续有几十家单位在本县开展了基础地质、矿产普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见表) 。19921996 年山东地勘局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 1:5 万李庄幅、马站幅区域地质调查,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和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本县的地质研究程度,使郯城县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郯城县地质工作情况简表年代 单位

2、、人员 工作性质 主要成果1919 谭锡畴 矿产调查 临沂费县煤田地质图 1:20 万19201923 渡边久吉 矿产调查临沂一带煤田地质图 1:5 万、1:20 万1953 地质山东普查大队 金刚石普查 发现金刚石出土点多处1960 山东省地质局 803 队 科研 山东省临沂地区重力面积测量工作成果报告1962 北京地质学院 区调 1:20 万枣庄、临沂等幅区测报告1963 山东省地质局 809 队 矿产普查 山东省郯城县 613 矿区 5862 年地质勘探报告19631966 山东省地质局 803 队 矿产普查山东省郯城金刚石砂矿陈埠等矿区勘探报告1968 山东省地质局 803 队 矿产勘

3、探 山东省郯城 613 矿区物探工作结果报告1971 山东省地质局 803 队 科研 山东省临沂物探资料研究成果图说明书1972 山东省地质局 809 队 矿产勘探 郯城小埠岭铁矿马屯矿区地质勘探报告1974 山东省地质局 803 队 矿产勘探 山东郯城地区铁矿普查物探工作结果报告1974 山东省地质局 809 队 科研 山东省临沂郯城地区地质构造图编图报告1980 国家地震局山东省物探队 科研 沂沭断裂带的地震地质和深部构造特征21980 山东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科研 试谈山东省沂沭断裂带影像特征1982 山东临沂煤田 矿产勘探 山东省临沂煤田黑虎墩矿区普查最终地质报告1983 山东省地矿局

4、物探队 科研 应用重磁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其周围构造特征的初步分析19831985 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队 矿产普查山东省郯城县房庄重晶石矿详查报告1984 山东省地矿局 809 队 科研 山东省郯城地区小埠岭组成因时代及金刚石与指示矿物来源研究报告1985 山东省地矿局 809 队 矿产普查山东省中南部各时代金刚石储集层及其金刚石与指示矿物来源与找矿方向报告1986 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矿产勘探 山东省临沂郯城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地质报告1988 山东省地矿局研究所 科研 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山东省区域矿产总结1988 山东省地矿局区调队 区调化探 1:20 万枣庄、临沂幅地球化学和重砂调查

5、报告1992 山东省地矿局区调队 区调 1:20 万枣庄、临沂幅区调报告19921996 山东省地勘局七院 区调1:5 万李庄、马站幅区调报告2004.6 郯城县土矿局规划站 矿产普查 山东省郯城县大埠岭矿区陶瓷土矿普查报告一、地层县内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临沂地层小区。地层发育比较全,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以中、新生界地层发育较全,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古生界地层包括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发育较完全,出露在西半部,自西而东依次排列,属鲁西地层分区的东缘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则沿沂沭河谷及两侧支流大面积展布。(一)早古生代地层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地

6、层分布于鄌郚-葛沟断裂以西地区,由于后期断裂的切割改造,寒武纪下部层位出露不全。1、长清群(c) 长清群分李官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县内仅零星出露朱砂洞组上灰岩段和馒头组,以下层位因断裂缺失。朱砂洞组(cZ) 上灰岩段以灰色厚层含藻屑、砂屑和云斑的厚层泥晶灰岩为主,夹薄层-疙瘩状泥灰岩及少量灰黄色云泥岩。其中泥灰岩常具波状层理,云泥岩常在泥晶灰岩层下部出现,二者构成层对,自下而上云泥岩逐渐消失,泥晶灰岩逐渐增厚。段厚度 65.83 米。时代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相带。馒头组(cM) 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以庙山出露较全。总体为一套红、黄交互的泥云岩、暗紫色砂岩、页岩夹灰岩的

7、复杂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分为石店段、下页岩段、洪河段。与下伏朱砂洞组上灰岩段整合接触,厚度183.46 米。石店段为紫红、灰黄泥云岩、云泥岩、青灰色厚层藻凝块灰岩、砂3屑灰岩,夹少量薄层泥晶灰岩、鮞粒灰岩、泥质粉砂岩。厚 92.6 米。时代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形成于潮坪泻湖相带。下页岩段为灰紫黄灰色粉砂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底为灰色砂屑灰岩,厚 43.53 米。时代为早寒武世毛庄期,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相带。洪河段以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特征,岩性主要 Wie薄中厚层细砂岩,夹粉砂岩、砂屑鮞粒灰岩、砂屑灰岩。厚 47.3344.13米。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早期,沉积环境为沿岸滩坝相带。2、九龙群(j)

8、 九龙群以浅海碳酸岩为主,底以长清群陆源碎屑岩结束,大套鮞粒灰岩出现为界,上与奥陶系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分为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九龙群于长清群东侧分布,零星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等残丘地带。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至南东,倾角 3050不等。九龙群南部在庙山西南部北新汪、洪福寺一带为青山群火山熔岩喷发不整合覆盖。中间地段除几个残丘出露外,全为第四系覆盖。张夏组(jZ) 断续出露于峰山、黄山、蝎子山、庙山一带,为一套碳酸岩夹泥质岩组合,自下而上分为下灰岩段,盘车沟页岩段,上灰岩段。与下伏馒头组洪河段整合接触,厚 159.07223.07 米。下灰岩段:主要为鮞粒灰岩,

9、北部峰山一带上部出现藻凝块灰岩、砂屑灰岩,厚 44.94 米。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中晚期,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滩相带。盘车沟段: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凸镜状至薄层泥晶灰岩和少量中厚层砂屑、生物屑灰岩,自下而上灰岩渐次增多,层系变厚。厚 105.4562.13 米。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带。上灰岩段:以浅灰灰白色厚层-局厚层藻凝块灰岩发育为特征,夹层为薄层泥晶灰岩、中层砂屑、鮞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厚37.55116 米。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礁相带。崮山组(jG) 崮山组在县内分布同张夏组,为一套黄绿色页岩与黄灰色疙瘩状链条状泥纹泥晶灰岩的交互沉积。顶部以黄

10、绿色页岩的消失与炒米店组分界,底部已页岩出现与张夏组上灰岩段整合接触。厚 4831.7 米。时代为晚寒武世崮山期,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带。炒米店组(jC) 零星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以峰山、庙山两地出露较好。为一套薄层泥晶灰岩、各种内碎屑灰岩的岩石组合。顶以稳定白云岩出现与三山子组分界,底以页岩消失与崮山组分界,厚 187.58182.46 米。炒米店组以发育黄灰色薄层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砂屑、砾屑灰岩、鮞粒灰岩为特征,夹层为生物碎屑灰岩、竹叶灰岩,藻灰岩不发育,仅在峰山见少量云化藻凝块灰岩。时代属晚寒武世长山期,底部属崮山期,沉积环境为台地前缘斜坡相带及开阔台地相带。三山子组(3-OjS)

11、 三山子组为九龙群顶部的一套次生白云岩岩石组合。自上而下分为 a、b、c 三个岩性段。总厚度 250.82 米。三山子组在县内出露较差,仅在峰山、庙山有少量出露,主要为 b、c 段岩性。C 段:为褐灰色中厚层厚层中细晶白云岩为主,夹云质灰岩和灰岩残留体。厚度 114.12 米。区域对比时代为晚寒武世凤山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b 段: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中下部夹层数不定的砾屑白云岩,自下而上单层厚度渐次增加。厚 66.3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红花园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a 段:为浅灰褐灰中厚层富含燧石结核和条带细晶白云岩为主,夹浅灰灰白色薄层粉细晶白云岩,前者局部见残余

12、凝块结构。厚 70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两河口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3、马家沟组(OM) 马家沟组为不整合于石炭纪本溪组之下、寒武奥4陶纪三山子组顶部怀远运动间断面之上的一套地层,岩性为一系列碳酸岩组合,以白云岩和灰岩交互出现为特征,自下而上以灰岩和白云岩分别集中及层位关系分为六个岩性段。依次为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总厚 579.6 米。马家沟组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露头极少。主要出露于峰山、虎山一带。东黄山段:上部为黄灰色角砾白云岩,下部为层纹状-薄层泥云岩,底为1015cm 不稳定砾岩。该段生物化石贫乏,以发育角砾状白云岩和风化后成土状的泥云岩为其主要岩

13、石组合。与下伏三山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 62.70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大湾期,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北庵庄段:以青灰色厚层泥晶灰岩,藻凝块灰岩为特点。夹层为云斑灰岩、砂屑灰岩,上部夹白云岩。北庵庄段岩性质纯,是主要的水泥灰岩层位。厚181.6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大湾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土峪段:以土黄灰黄色泥质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夹假角砾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凸镜体。厚 24.10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牯牛潭期,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五阳山段:以灰色厚层泥晶粉晶灰岩、云斑灰岩为主,夹中薄层白云岩,云斑藻凝块灰岩。下部常含黑色燧石结核。厚 221.2 米。时代为早奥陶世牯牛潭期,沉积环

14、境为开阔台地相带。阁庄段:以黄灰色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夹灰质白云岩,具微波状层理,泥质白云岩具微细水平层理,粉晶灰岩中见角石化石碎片。厚 86.13米。时代为中奥陶世庙坡期。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八陡段:岩性为灰色厚层泥晶灰岩。八陡段岩层因长期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残余甚少。局部残留厚 3.5 米,时代为中奥陶世宝塔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二)晚古生代地层境内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亦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以西地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地层发育基本齐全,由于后期断块差异性活动和第四系覆盖,致使这部分地层分布杂乱,出露较差。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页岩、夹灰岩地层,其间夹有煤层。

15、是县内重要燃料矿产基地,具有潜在的工业价值,研究历史悠久。1、月门沟群(C-Py) 月门沟群自下而上由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组成。底以本溪组湖田段铁铝粘土岩与下伏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部山西组与石盒子组为连续沉积,地层厚度 198.5 米。出露极差,仅零星自然露头,均为第四系覆盖。地层走向近南北,向东缓倾斜。本溪组(CyB) 本溪组主要岩性下部湖田段以暗紫色铁质泥岩、铁质铝土岩、灰白色铝土岩为主,上部为暗紫红色砂岩、页岩和灰黄色砂岩。与下伏马家沟组八陡段或阁庄段平行不整合接触,厚 19.90 米。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沉积环境湖田段为海水改造的古老红土型风化壳,上部为海滨三角洲相。本溪组

16、以湖田段醒目的铁铝质岩发育为特征,铁铝岩常不显层理呈块状,其中夹 G 层铝土矿 2 米以上。铝土矿之上是紫红色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和灰黄色的含砾细砂岩。太原组(C-PyT) 太原组下部以黄灰色生物灰岩为主,夹灰白色粘土岩、砂岩,中上部以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生物灰岩,炭质页岩、泥岩和煤线(层) ,为境内主要含煤层位。底以生物灰岩出现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5触,顶以海相生物灰岩消失与山西组分界,厚 145.0 米。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晚期、达拉期至马平期。沉积环境下部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灰岩相。中上部浅海灰岩相、滨海沼泽相泥炭沼泽相交替发育。山西组(PyS) 山西组因断裂切割改造和第四系覆盖,

17、地层出露普遍较差,褚墩镇西卜庄一带有出露。主体岩性为一套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页岩夹泥岩和煤线,构成本区又一重要含煤层位。底以海相生物灰岩消失为界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顶以稳定黄褐色砂岩出现与石盒子组分界,厚 33.60米。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环境下部是泥炭沼泽相,上部是滨湖相。2、 石盒子组( PSh) 石盒子组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白、紫红色粉砂泥岩夹铝土岩和腐植泥岩。自下而上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底以灰黄色石英长石含铁质砂岩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 306.45 米。黑山段时代属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茅口期,万山段、奎

18、山段和孝妇河段对比时代属晚二叠世龙潭期。石盒子组属河流相-湖泊相交替过渡沉积环境。黑山段(PShh) 以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杂色粉砂泥岩为主,夹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和炭质泥岩透镜体。泥质粉砂岩中韩铁锰球;炭质泥岩和粉砂泥岩中富含植物茎、叶化石。厚 107.20 米。万山段(PShw) 以发育紫红、蓝灰、褐黄斑杂色调的粉砂泥岩和灰黄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层为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炭质泥岩和煤线,上部夹 A 层铝土矿。底部灰紫色含铁质细砂岩。厚 122.07 米。奎山段(PShK) 以发育灰白色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长石石英砂岩为特点,局部可见槽状斜层理,质地坚硬,结构成熟度和成

19、分成熟度都较高,常形成凸起垅岗地形。夹层为黄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可见厚度16.95 米。孝妇河段(PShx) 出露极差,以紫红、灰白、灰黄交替的粉砂泥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细砂岩交互出现为特征。底以紫红色砂质泥岩出现与下伏奎山段整合接触,与上覆侏罗纪三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可见厚度 60.21 米。(三)中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系列,中部夹有火山岩。依据岩性组合分为淄博群、莱阳群、青山群、大盛群、王氏群。东部马陵山丘陵地区出露较好,其他地区多为第四系覆盖。1、淄博群(Jz) 区内淄博群仅见三台组,缺失下部坊子组地层。三台组(JzS) 为一套紫红色粗砾岩、巨砾岩夹砂砾岩及少

20、量砂岩透镜体的粗碎屑堆积,砾石成分成熟度较高。与下伏太原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42.6 米。时代为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为盆地发育早期河流相沉积。株柏一带二叠系地层之上有一套 10 余米紫红色砂砾岩存在,砾石成分为石英岩和灰岩,前者次圆,后者次棱角状,填隙物为紫红色砂泥质,与下伏二叠系地层不整合接触。2、莱阳群(Kl) 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西部地堑中,黄楼小塘一带出露尚好。下部为灰黄灰绿色碎屑岩,上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粗碎屑岩,顶部为黄绿、灰红交替的细碎屑堆积。莱阳群自下而上分为止凤庄组、水南组、城山后组、马连坡组、法家茔组。止凤庄组(KlZ) 止凤庄组总体平行不整合于淄博群三台组之上,华埠以北为

21、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华埠以南与水南组整合接触。地层出6露普遍较差,仅在陈埠、黄家庄一带零星出露。以黄灰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上部夹岩屑砂岩。砂岩中不含火山物质,常含少量的浑圆状石英岩砾石为其主要识别标志。止凤庄组岩性较为复杂,下部有含砾中细砂岩组成,中部为灰绿色细砂岩,上部为灰黄色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中粒砂岩。具有自下而上粒度变细,成分成熟度降低的特点。厚度大于 61.7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滨浅湖相。水南组(KlS) 断续出露于华埠、小官庄一带,主体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页岩夹细砂岩。具水平层理,偶见炭化植物碎屑,与下伏止凤庄组整合接触,厚 304

22、.93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环境为半深湖深湖相。城山后组(KlC) 局限出露于黄楼、乱墩一带,相伴于水南组东侧出现,自黄楼向北至李庄镇西沂河河谷为大盛群马朗沟组超覆,向南延伸约 5km 为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城山后组以紫灰色安山质砾岩,岩屑粗砂岩,灰红色岩屑长石中细砂岩为主,夹泥质砂岩、粉砂岩。以砾岩、砂岩不等厚的旋回性沉积为其主要特征。砾石成分主要为次棱次圆状致密安山岩、角闪安山岩。偶见闪长玢岩、灰岩。砂岩具波状层理,局部为束状小型交错层理。底以紫灰色含火山物质砂砾岩出现与下伏水南组绿色层整合接触,厚561.08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形成于滨浅湖地带。马连坡组(K

23、lM) 断续出露于大官庄、陈埠后宅黄岭小塘北夹埠一线。下部为黄、紫红交替出现的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砾岩,上部为灰紫色安山质砾岩长石岩屑粗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的粗碎屑堆积,底部以出现黄、紫交替的含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城山后组分界。顶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大盛群马朗沟组、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熔岩斜接超覆,地层厚度大于 512.73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环境下部安山质砾岩为沉火山碎屑岩,二段为滨浅湖相。法家茔组(KlF) 岩性以砖红色和黄绿色交替的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页岩和细砂岩。厚度大于 800 米。属滨湖浅湖相沉积。法家茔组绝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3、青山群(Kq)

24、青山群指位于莱阳群之上,大盛群之下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和酸性火山喷出岩组合,前者归属八亩地组,后者划为石前庄组。青山群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西部地堑中。八亩地组(KqB) 八亩地组出露较差,零星出露于神泉院、陈埠、黄岭、石碑东夹埠、大埠岭及小埠岭等地。八亩地组虽然出露零星,但分布面积较大,且岩性因地而异。神泉院一带主体岩性为气孔状、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夹粗玄岩、安山质集块熔岩等。李庄镇西沿区域鄌郚葛沟断裂隐伏分布 NNE 向火山岩带,覆于莱阳群止凤庄组与水南组衔接地带。该火山岩带向南延伸至华埠一带略有间断,向南与大埠岭西侧、小埠岭一带火山岩连为一体。大埠岭、小埠岭一带出露岩性为粗安岩、粗面岩类

25、。在小埠岭以西港上及其北东永安廖家屯一带,亦有安山岩类超覆于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之上。神泉院西南姚庄、杨家屯至陈埠、后宅、黄岭 NNW 向火山岩带,岩性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类。小塘石碑东夹埠长埠岭 NNE 向火山岩带,岩性为安山岩、粗安岩,并伴有较多的潜安山岩。厚 470 米,属早白垩世。石前庄组(KqS) 分布于大埠岭、东三汪村南及其东南丘岗地带,以大埠岭一带出露尚好。主体岩性为一套灰白灰红色英安岩、流纹岩及其角砾7凝灰岩,形成四个喷发韵律。其东西两侧与八亩地组喷发不整合接触。厚度946.5 米。石前庄组分布面积较小,互不连贯,局限于八亩地组内部呈凸镜状分布,岩石类型和产状因地而异。在东三汪附

26、近,主要形成球粒流纹岩和英安流纹岩夹有少量角砾熔岩,宽度 500 米左右,呈宽带状东北西南分布。属白垩纪。4、大盛群(Kd) 主要出露于东部马陵山,分布广,构成沂沭断裂带内中生代沉积的主体。大盛群岩性总体具砾岩砂岩、页岩的旋回性沉积特点,自下而上大体由三个较大旋回组成,分为六个组,县内发育四个组。马朗沟组(KdM) 断续出露于李庄朱庄,于泉以南地带,龙泉寺长埠岭一线,断续构成马陵山向斜的两翼。主体岩性为一套紫红灰紫红色的安山质砾岩。马朗沟组在马陵山西侧,地层厚度较薄,砾石成分单一,不同地点覆于不同层位之上。长埠岭一带厚 140.20 米,岩性为粗砾岩、巨砾岩夹砂砾岩,含砾岩屑粗砂岩。砾石成分为

27、次棱角-次圆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及少量玄武岩。具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基本层序。李庄朱庄一带为中薄层中厚层砾岩夹砂岩、粉细砂岩,并见有大型交错层理,砾石成分为浅灰色致密状安山岩,气孔杏仁状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少量花岗细晶岩、暗紫色砂岩砾石。次棱角-次圆状,砾径 25cm,个别 0.51.0 米。李庄河谷一带覆于莱阳群马连坡一段之上,二者为不整合交接触。沉积环境为湖盆发育初期,近源碎屑堆积,期物质组成反映有麓坡堆积向滨湖发展的演变过程。田家楼组(KdT) 田家楼组断续出露于大哨-房庄基底断垒两侧地带,在柳沟一带出露尚好。主体岩性下部以灰紫紫红色砂岩为主,上部黄绿灰绿色泥质砂岩、页岩为主,

28、后者下部常夹黄褐色角砾岩楔状体,与下伏马朗沟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 877.16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一段 以灰紫红色中薄层长石砂岩为主,中上部为灰紫色砂岩与紫红色泥质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粉砂泥岩、透镜状砾岩,具平缓波状层理。神泉院至岭红埠以西,以灰紫色中细粒砂岩和砖红色粉砂岩为主,中细砂岩近底部常夹透镜状砾岩,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砂岩具平缓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前积层理。长埠岭一带,只有 10 余米,以灰紫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二段 以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页岩为主,顶、底部常夹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中部常有泥灰岩透镜体。具水平层理、小型砂纹层理。底以黄绿灰绿色层的

29、出现与一段分界,柳沟一带厚 375 米。向北渐次减少,至萨庄厚约 80100 米。角砾岩楔 出露于柳沟、房庄、邵湖基底东侧和西侧,赋存于田家楼组二段近底部。平面上环绕基底断垒边缘分布,纵向上由中心向外缘逐渐变薄尖灭,产状亦与二段页岩协调一致。岩性由下向上具块状层理-中厚层状,角砾亦由大变小,砾石呈棱角状,成分单一,几乎全为田家楼组二段页岩和粉砂岩,角砾多为 25cm 棱角状,为同成分砂泥胶结。厚者 196 米,薄者 1020 米,中夹多层黄绿色粉砂岩。向北逐渐变薄。显示角砾岩楔状体为田家楼组二段沉积时期基底断垒多次活动引发的同构造期阵发性浊流沉积。寺前村组(KdS) 断续出露于马陵山西侧桥北泉

30、源头曹寨一带和马陵山东侧黄圈肖家以东至王家一带,肖家东出露较好,厚 377.15 米岩性以暗紫色暗紫红色砾岩为主夹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基底变质变形二长花岗岩,变基性岩,偶见安山岩,鲨鱼沿走向极不稳定,厚度增大或尖灭。在黄8圈以东,砂岩中常发育大型板状楔形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局部为平行层理。与下伏田家楼组整合接触。寺前村组在马陵山西侧厚度明显变薄为 4060米,主要为灰紫色砾岩,砂砾岩。砾石主要为安山岩,次棱角次圆状,砾径一般 13cm,个别地段达 58cm。沉积环境为滨湖相。孟疃组(KdMt) 主要分布在马陵山一带,下部为灰紫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砂长石岩屑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上部为紫

31、红、灰紫、黄绿色交替的 长石岩屑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的韵律式沉积,岩性发育特点具二分性,以此划分为两个段。与下伏寺前村组整合接触,可见厚度1363.76 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一段 岩性以紫红、暗紫红色交替为其宏观颜色标志,以泥质粉砂岩占优势,其次为细砂岩、粉砂岩夹中粒砂岩及少量页岩、含砾砂岩。具小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层面见小型浪成波痕,恐龙足迹化石等,厚 584.07 米。在沭河东社子附近为暗紫色岩屑长石砂岩,具大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属滨湖相和河流相交替沉积。二段 紫红、黄绿交替出现为其主要宏观外貌。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岩石组合为黄绿色砂质页岩、粉砂岩互层,夹多层

32、细砂岩,偶尔有含细砾中粗砂岩,岩石韵律性清楚,形成砂岩粉砂岩页岩或泥岩多个韵律,可见厚度 779.69 米。细砂岩层面常见恐龙遗迹、波痕、交错层理、雨痕等。孟疃组二段向北至新庄、段宅、官山一带,黄色层明显增加,中、细砂岩减少,向南至卸甲营、山里赵一带,黄色层明显减少,中细砂岩明显增多。(四)新生代地层县内新生代地层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据成因分为坡积、冲积两大系列以及伴生的沼泽化和风成沉积。冲积系列主要沿沂河沭河河谷及其支流产出,坡积系列发育子丘陵坡麓和丘岗洼地之中,沼泽化沉积出露于丘岗洼地和河流阶地后缘地带,风力沉积局限分布于沂河沭河河床边滩地带。1、小埠岭组(QS) 零星出露于小埠岭、大埠岭南

33、头、马陵山西侧纪庄等地。其他均为山前组和黑土湖组覆盖。岩性为灰白灰绿色粘土砂砾层、砂砾层、含砾粗砂层。具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含金刚石,厚 7.4 米,陈埠、纪庄等地剥蚀残余较少,厚约 0.52 米。属中更新世早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2、于泉组(QYq) 零星分布于陈埠以北,东夹埠以西。主要岩性为棕黄略带红色粘土砂砾层、砾石层、含粘土砂层。原始层理面貌多已消失,仅局部见其底部残余砾石层。砾石以石英为主,具褐黄色表膜,富含金刚石,厚1.52 米,局部厚 9.46 米。上部为大埠组或黑土湖组掩盖,下部覆于小埠岭组之上,两者呈冲刷接触。时代属中更新统晚期,为温热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3、山前组(Q

34、S) 分布于现代丘岗洼地和丘陵前缘坡麓地带,以坡积为主。岩性主要为锈红色砂质粘土,厚度各地不一,一般 12 米,坡前地带最厚可达 10 米以上。陈埠一带残坡积物常混有于泉组散落砾、砂,局部可形成残坡积型金刚石砂矿体。4、大埠组(QDb) 出露极少,下部岩性为灰黄色砾石层、砂砾层,上部为灰黄褐黄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含粘土中细砂,具典型的河流沉积物的二元结构。时代为晚更新统。5、黑土湖组(QH) 大面积分布在丘岗间洼地和沂河阶地后缘地带,沿河9地带常为临沂组超覆以沼泽化灰黑色粘土质砂层沉积为特征。厚 0.52 米。时代为全新统中期。为近代阴霾潮湿环境沼泽化作用产物。6、临沂组(QL) 覆于黑土湖组之

35、上以灰黄色含粘土粉砂为主沉积层。沿沂河、沭河及其支流两侧大面积分布。具微细水平层理,为近代洪水期河流溢出漫滩沉积,与下伏黑土湖组整合接触。厚 14 米。7、寒亭组(QHt) 断续分布于沂河沭河两侧阶地前缘地带,构成近代沿河岸展布的低矮小型波状砂丘、砂垅。岩性为黄白色粉细沙。为近代风成作用产物。厚 03 米。8、沂河组(QY) 分布于沂河沭河及其支流中,构成现代河床和低河漫滩。岩性为黄白色砂、砾,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具微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厚24 米不等,为近代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二、侵入岩境内侵入岩面积不大,但岩石类型较多,时代跨度较长。岩浆岩发育时代从晚太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分布。(一)晚太古

36、代侵入岩晚太古代侵入岩是区域最早的岩浆岩,主要为峄山超单元马家河单元(yM 31) 。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断垒的南端,房庄、萨庄一带,在柳沟隐入大盛群及第四系之下。呈北东向长条状或透镜状产出,走向 20左右,宽百余米至数百米,长数千米。岩性为糜棱岩化粗中粒含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深灰色至灰黄色,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长宽比 35:1,恢复粒度36mm,片麻理纹理密度 46 条/cm。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52.6%) 、钾长石(3.55.0%) 、石英(1825%) 、黑云母(1048%) 、角闪石(45%) 。斜长石多呈集合体,部分呈眼球状,大部分呈细碎的亚颗粒产出。石英多呈变形

37、线纹状或条带状集合体,颗粒细小或呈凝胶状,波状消光。黑云母呈细小的鳞片状,顺糜棱纹理不均匀分布,部分片面弯曲,颜色淡化。角闪石多呈不规则条带状,大部分蜕变为黑云母。岩石普遍经过绿帘石化和硅化,矿物颗粒受热动力作用而强烈变形,强应变带部分为灰色糜棱岩,矿物界线模糊。岩体两侧常叠加脆性破裂,形成角砾岩或碎斑岩。岩石曾受角闪岩相变质,后期有叠加高绿片岩相热动力作用。SiO 2含量 63.8668.62%,为酸性岩。(二)元古代侵入岩元古代侵入岩为不同特征的二长花岗岩,分布零散,出露较差,依其时代和岩性特征分属元古代早、晚两期。1、早元古代侵入岩区内元古代侵入岩是汞丹山断垒的南延部分,呈脉状侵入于马家

38、河单元中,属傲徕山超单元条花峪单元(aT 12) 。呈长条带状分布,岩体走向 20左右,出露长度约 12 公里,在大哨以北被第四系覆盖,南端在房庄趋于尖灭。岩性为片麻状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呈眼球或粗纹状,片麻理纹理密度 45 条/cm,边部经受韧性变形作用具细条纹状,有少量旋转斑晶。岩石风化后变浅黄色、土黄色,新鲜面为肉红色,矿物多呈扁豆状,长宽比 23:1,长轴长24mm,具糜棱结构、变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2531%) 、斜长石(3038%) 、石英(2125%) 、黑云母(5%) ,副矿物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长石呈残斑状或条纹状、微粒状集合体,石英为条纹

39、状或扁豆状,云母呈细小鳞片状。SiO 2含量为 73.99%,属酸性岩。显示 S 花岗岩特征,属早元古代。102、晚元古代侵入岩分布于王家东南,西与田家楼组呈断层接触,向东延入江苏省。岩性为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属荣成超单元甄家沟单元(rZ 12) 。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风化后呈灰白色,细粒花岗变晶结构,局部交代蠕英结构,弱片麻状构造。矿物自形半自形,粒径一般为 24mm.斜长石和微斜长石呈等轴状或长柱状定向排列,分布较均匀。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28.835.2%) 、微斜长石(35.337.1%) 、石英(20.227.8%) 、黑云母(3.55.7%) 、角闪石(11.5%) 。磁铁

40、矿、榍石、石榴子石、锆石等副矿物含量不足 1%。SiO 2含量为 61.977.33%,为酸性岩,成因类型为岩浆成因 I 型花岗岩,时代属晚元古代晋宁期。(三)中生代侵入岩境内中生代侵入岩出露较差,个体较小,分布在沂沭断裂带断垒两侧,分为两种岩性,分别归属鲁西地区沂南超单元东明生单元、栗园单元。1、东明生单元(yD35)出露于小埠岭铁矿采坑内,其余皆被第四系覆盖,平面上为椭圆状,走向2025。沿北北东向断裂侵入于寒武系馒头组地层中。岩性为中粒辉石闪长岩,岩石呈绿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7.24%) 、辉石(22.6%) 、角闪石(6.14%) 、黑云母(4.5

41、%) ,还有少量的磁铁矿、磷灰石、绿帘石、石英等。粒度 23mm。在小埠岭、马屯等地与灰岩接触处,发生矽卡岩化,局部形成铁矿。受围岩混染影响,岩石中 SiO2含量42.08%。2、栗园单元(yL35)分布于东风岭、前流至蒋庄、后宅一带,呈不规则状侵入体,出露面积2.25 平方公里。岩体侵入到莱阳群、青山群和大盛群中。造成周围岩层局部烘烤和扰动,产状紊乱。岩性为正长闪长玢岩,紫红色、灰红色,风化后呈灰白至灰红色,岩石巨斑状结构,基质具细晶结构,块状构造,边部具流动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63.864%) 、钾长石(12.919.4%) 、角闪石(8.112.1%) 、黑云母(3.54%)

42、,还有少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等。斑晶含量 2028%,斜长石为主,呈斜方柱状,部分具红色环边;角闪石呈细粒状;黑云母呈细鳞片状,粒度一般 12mm。SiO 2含量53.9260.44%,属偏碱性中性岩。(四)新生代侵入岩境内新生代侵入岩稀少,仅在马陵山南段西坡有少量辉绿岩呈脉状沿断裂带侵入于大盛群孟疃组中。岩脉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倾角 7587。断续长 2 公里,宽 0.52 米,南段呈单脉状,北端呈复脉状分散变薄尖灭。呈暗紫色、灰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辉绿结构。主要由现场、辉石等组成,其次含少量的绿泥石、蛇纹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属沂沭裂谷后期构

43、造反转阶段的产物,其形成时期大致与马陵山向斜发生时代一致,属喜山运动早期。三、火山岩郯城县境内火山岩属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带(级)中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带(级)的中段,为郯庐断裂火山喷发带(级)中的沂水临沂火山盆地(级)的南部,明显受沂沭断裂带的控制。主要分布于鄌郚葛沟断裂与沂水汤头断裂两侧,呈串珠状或带状分布。火山岩主11要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性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类型以中性岩为主,部分岩石向酸性岩过渡,有少量的酸性岩。根据火山岩的岩性组合和地层特征,属青山群。分成八亩地组(KqB)和石前庄组(KqS) ,前者以不同特征的安山岩为主,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次之,并伴有少量的碎屑

44、岩和潜火山岩。八亩地组(KqB)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构成断陷盆地火山岩的主体格架。石前庄组(KqS)以喷发-溢流相的英安岩、流纹岩为主,夹多呈火山碎屑岩。分布局限,仅在大埠岭一带出露。(一)岩石特征县内火山岩岩石种类繁多,根据岩石特征和岩石化学成分分为三类:火山熔岩类、潜火山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1、火山熔岩类橄榄玄武岩 此类岩石较少,见于道口桥分沂入沭工程内。岩石呈灰黑色、暗紫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间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70%) 、含钛辉石(20%) 、橄榄石(5%) ,及少量磁铁矿、绿泥石、火山玻璃、分界、方解石等约 5%。斑晶为斜长石、辉石、橄榄石等,粒度约 13mm。粗

45、安岩 分布于神泉院、长埠岭、大埠岭东西两侧和小埠岭附近。岩石呈紫红色至灰紫色,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似粗面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具流纹。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8%) 、正长石(30%) 、暗色矿物约占 20%,其他矿物约占 2%。斑晶含量约 15%20%,主要为斜长石,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等,粒度约 12mm,个别达 5mm。粗面岩 分布范围较局限,后宅、大埠岭西侧及南部。岩石以浅紫色、灰紫色为主,斑状结构,基质具粗面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约 20%,正长石约 58%68%,暗色矿物 10%20%,副矿物约 2%左右。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正长石、角闪石,还有少量黑云母、辉石等。基质主要有

46、正长石、斜长石微晶组成。安山岩 是境内火山岩的主要类型,分布于神泉院、杨屯至大官庄、陈埠至后宅、蒋庄至石碑、以及岭南头等处。常见岩石有致密状安山岩,气孔状、杏仁状安山岩。岩石多呈灰紫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结构,气孔状、杏仁状、块状构造,部分具流纹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86%) 、副矿物(10%) 、暗色矿物(4%) 。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及少量蚀变暗色矿物,粒度约12mm。基质由斜长石微晶及磁铁矿组成,含少量磷灰石、榍石等。岩石 SiO2含量 54%63%。岩石中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其大小及形态不规则,以拉长的椭圆状为主,呈明显的定向排列,显示熔岩的流动方向。气孔多数被充填,以碳酸

47、盐为主,少量次生的绿泥石、石英、粘土等矿物,在杨屯东为方沸石充填,含量可达 7%左右。流纹英安岩 主要分布于大埠岭南部,岩石为浅灰色、灰白色,斑状结构,基质为花岗结构,球粒结构,块状、气孔状构造。斑晶含量约占 15%,基质含量 85%左右。斑晶成分主要有正长石,少量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基质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及少量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等。流纹岩 分布于大埠岭、东三汪、宋屯等地。岩石颜色浅紫红色。斑状结构、球粒结构,流纹构造。斑晶占 15%,为自形板状的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石英等,偶见黑云母、角闪石等。粒度一般在 0.51mm,略呈定向分布。基质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榍石、锆石、褐帘

48、石、磁铁矿等。2、潜火山岩类12县内潜火山岩发育较少,分布较局限,仅在八亩地组呈岩脉、岩枝产出。粗玄岩 分布在神泉院火山机构中心部位。岩石呈灰紫色、浅紫红色,具斑状结构。基质为粗玄结构、间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72%) 、辉石(20%) 、橄榄石(5%) ,橄榄石大多数已蚀变为伊丁石,还有少量绿帘石、磁铁矿、绢云母、磷灰石等含量约 3%。斑晶成分为斜长石、辉石、蚀变橄榄石等,粒度约 12mm潜安岩 分布于夹埠、石碑至东王庄、东三汪、宋屯一带。呈 200500 米不等,北东向延伸十余公里的岩脉,岩墙,与两侧地层为侵入接触或断层接触。岩石呈灰色,浅灰紫色,具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

49、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磁铁矿、磷灰石等。岩石中 SiO2含量 56.6%。安山玢岩 呈脉状分布于神泉院火山机构周围,脉体长几十米至几百米,宽仅几米,呈直线状或弧状。岩石为浅灰色,斑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正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斑晶颗粒较小,一般 0.10.3mm 含量约 10%,基质由粒度更细的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的磁铁矿等组成,基质含量约 90%。3、火山碎屑岩类该类岩石较少,仅分布于神泉院等火山口机构周围。常见岩石类型有集块岩、集块角砾岩、凝灰岩等。集块岩 岩石呈浅灰灰紫色,角砾集块结构、块状构造。集块大小在520cm,含量约 50%60%,集块有安山岩、粗安岩等组成。火山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安山岩、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