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466879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49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作者:王伟 | 来源:教育探究2007 年第 2 卷第 3 期 | 时间:2009-01-02作者简介 王伟,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副教授一维克多罗恩菲尔德(19031960)是 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间被连续再版了七次。直到今天,他的艺术教育理论在美国艺术教育界依然有众多的拥护者与实践者。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给人以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培养其创造力,使其心

2、智获得健康发展。也就是说,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为中心,其理论更多是针对各方面正处在快速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群体。艺术是儿童跟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我们可能通过儿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品”来理解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罗恩菲尔德提出,儿童的艺术创作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涂鸦期,前图解期,图解期,写实主义萌芽阶段,伪自然主义阶段。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龄儿童不可能同时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因此这五个阶段并不跟固定的年龄相对应,但各阶段的前后相续关系是不变的。涂鸦期一般始于 2 岁,幼儿开始喜欢随意在纸上涂抹,到了 4 岁,孩子往往就能画出可辨认的图

3、形了。但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也不想理解自己所画的与现实中的实物有什么关系。前图解期一般从 4 岁持续到 7 岁,这时候的儿童开始画有头有脚的人像,画一些他所接触的事物。图解期一般从 7 岁持续到 9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概念。他用记叙的手法描绘他周围环境具有象征性的部分。另外他还喜欢经常用固定的手法画人像。写实主义萌芽阶段大约从 9 岁持续到 12 岁。这时候的儿童在画中开始强调细节,并在画中反映他初步的社会意识。大约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儿童逐渐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画中的比例、颜色深浅等问题。这就到了伪自然主义阶段,也叫理性阶段。从这时的画中能看出人物的性别,细微的颜色变化等。儿

4、童的自我评价也多了起来。一般来说,这个阶段标志着儿童艺术的自然发展的结束期。大约到 14 岁左右,儿童对视觉艺术的真正兴趣才会开始,才会自觉地去学习艺术技法方面的东西。在罗恩菲尔德看来,儿童的艺术创作显然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儿童的视觉艺术创作是其对周围环境认识与思考过程的表现;儿童艺术的五个发展阶段实际上也是他整个成长模式中的五个阶段,他们的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其整个成长模式的表现图像。既然如此,那么,成年人通过儿童的艺术作品就可看出儿童在情感、智力、生理、感受力、社会性、创造力及审美意识等各方面的发展。第一,情感的发展。艺术是人类宣泄情感的绝佳手段。大多数儿童倾向于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自己的作品中

5、。他们或者画自己所认同的人或者干脆画自己。他们所画的任何事物都是特指的,都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儿童在创作时的越是全身心投入,越有利于他情感的健康发展。第二,智力的发展。儿童的作品能反映出他们智力的发展状况。一个孩子如果观察理解环境的能力太差,那么就意味着他在智力发展方面有了缺失。罗恩菲尔德也承认这样说有些太绝对,但他强调,儿童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将他观察环境所得来的细节描绘得越充分,他的智力也就越高。从另一方面来说,儿童的艺术创作需要儿童仔细观察与记取周围环境的细节,这也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开发。第三,生理的发展。儿童在艺术创作时,眼与手的合作、身体控制、线条描绘与技巧完成等能力都能显现出他身体的发展状

6、况。尤其在儿童的涂鸦期,这种身体的成长是最容易看出来的。儿童还经常有意无意在作品中表现自己身体的成长状况。一般而言,爱动的孩子喜欢描绘一些积极的体育动作,而且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成长很敏感。那些身体受过损伤的孩子也会将这种损伤表现在作品中。第四,感受力的发展。感受力的培育与发展是艺术体验的重要部分。在创造性活动中,儿童对种种感觉经验的运用显现出他感受力的发展。而且,儿童的感受力也会刺激他的艺术表现力。那些感受力迟钝的孩子往往缺少观察能力,难以分辨事物间的差异。第五,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出他们对自我经历和他人经历的认同程度。儿童对其所认同的那部分社会现象的描绘就反映了他社会意识的发展

7、。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关于社会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增长。而且,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手段。艺术通常就被认为有交流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表现,而更是社会性的表现。于是,当一件作品引起众人的注意时,它就成了自我向现实世界的延伸。儿童在纸上表现自己也意味着对这种表现作出评论,而对自己作品与思想的评论、观看是与他人交流思想的第一步。对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来说,观看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不失为一种感受、了解不同社会和人群的好方法。第六,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审美意识意味着培养一个人对知觉、智能与情感体验的敏锐性以加深这些体验并整合成和谐

8、的一体。审美教育是不能从外部强行灌输的。发展理解力与欣赏周围事物的需求必须来自个人。换言之,熟悉了美学上的词汇并不能提高人的品味,或使人变得更优秀。罗恩菲尔德赞同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的观点:只有进行艺术实践才能受到艺术的感染与熏陶。也就是说,罗恩菲尔德最看重艺术创作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在儿童的艺术作品中,审美意识的发展体现为儿童能利用线条、颜色等将各种经验、思想、情感组织结合为和谐一致的整体。幼小的孩子凭直觉来整合,中学里的孩子就能在绘画中对一些空间关系进行自觉的排列与组织,并从中发现乐趣。第七,创造力的发展。发展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时期首先是儿童开始接受正式教育的时候,其次是他们青春期的早期。最

9、好的创造力培养方式即是创造本身。给儿童机会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就是对未来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最好培养。儿童一旦开始涂鸦,他的创造力的发展也就开始了。在涂鸦过程中,儿童用自己独有的形式与方式记录下与他有关的事物。正是从这种简单的记录开始,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形式复杂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才会出现。儿童的创造力并不依赖于他的绘画技巧,但任何创造力都需要程度不同的情感自由自由地去探索去实践,自由地去投入。儿童的创造力如果受到外来的干涉或规则的束缚,他们会退却并下意识地求助于复制与摹仿。单纯命令孩子停止复制并富有创造性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创造力必须源于孩子的内心深处。二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将主要精力放

10、在对语言和数学等主要学科的学习研究上。艺术学习被当成是一技艺的学习,或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手段,很少人真正认识到艺术对人的心智、创造力与想像力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艺术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或明或暗地沦为无足轻重的副科。只有在无任何升学压力的幼儿园阶段,孩子似乎才真正拥有接受艺术教育的充裕时间。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艺术创作为主要手段,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及心智各方面健康成长,这对幼儿艺术教育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一般在 2 岁到 6 岁之间,正好处于罗恩菲尔德所说的涂鸦期与前图解期。第一,涂鸦期(2 岁到 4 岁)。据罗恩菲尔德的观察,儿童的涂鸦期大约从两岁开始

11、。此时的幼儿能握笔随意地在纸上涂涂抹抹。但他还控制不好自己肌肉的动作。幼儿在涂鸦约 6 个月后,会发现自己的动作跟纸上出现的痕迹有些关系。一旦幼儿能够在画纸上重复他的某个动作,这就表明他发现可以用视觉感官来控制自己的肌肉动作。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控制肌肉动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经验。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后,幼儿会尝试更复杂的动作。如果他能画出一个圆圈形状,就说明他已经能运用整个手臂来涂鸦了。涂鸦期下一步的发展是儿童将他的动作与想像结合起来,以讲故事的形式为自己的涂鸦命名,比如,指着自己所画的东西说“这是什么”。这一步对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说明儿童的表现与他想表现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由上述可知,这

12、一时期的幼儿艺术教育首先应以锻炼肌肉动作,达到手眼的协调配合为目的。父母与幼儿园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让幼儿超越自己的发展阶段去做一些诸如需要肌肉协调的动作或者画“写实”画,急于求成反而会损害他们未来的心智成长。成年人要细心观察,根据幼儿的生理与智力发展水平,来逐步引导他们做手眼协调练习,使其在艺术创作中体验肌肉运动感觉,达到手眼配合的熟练。罗恩菲尔德建议幼儿涂鸦早期的最好材料是黑色蜡笔与大片纸张,或者是粉笔与黑板。因为这些材料最适合他们完成肌肉动作。也可以儿童随意捏弄粘土来练习控制肌肉动作。其次,到了涂鸦期后期,当幼儿能够为自己的涂鸦命名时,家长与教师要多对他们进行鼓励,给予他们以充分

13、发挥创造性与想像力的自由,尤其不能因幼儿的涂鸦与命名描述差别太远而打击其积极性。涂鸦期幼儿的艺术作品中能够明显显现出其在智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这一时期幼儿能够控制肌肉动作,说明他的智力发展属于正常范围之内。有的儿童此时若尚不能控制动作,说明他这一阶段的智力发展低于一般水平。幼儿涂鸦使用的线条可以展现其性格趋向。胆小的儿童通常画出纤细的线条,果敢的儿童则常使用强壮有力的线条。有自闭倾向的幼儿在涂鸦中会一再重复同样的样式;缺乏信心的幼儿在涂鸦时很容易受干扰;自信儿童的涂鸦动作总是自由流畅。如果幼儿能专心于他的创作,注意力集中,很少受外界干扰,表明儿童就具备了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条件。富

14、有创造力的幼儿在涂鸦时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探问或观看其他人的作品,对涂鸦的命名与描述充满了自由的想像力;如果幼儿在创作时喜欢模仿他人,则说明他缺乏创造力和信心。第二,前图解期(4 岁到 6 岁)。幼儿在涂鸦期时,还无法精确地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意图,他自己知道所画的是什么,但其他人看不到涂鸦与实物之间的关系。到了前图解期初期,幼儿开始有能力在其表现与被表现的对象之间建立起相关的联系。比如,他用圆圈表示一个人的头,用纵横线表现一个人的四肢。但幼儿能够在表现与事物建立起关系时,并没有注意到各个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这表明前图解期早期的幼儿尚未获得空间经验,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儿童最早建立

15、起的空间关系,通常是通过感情来体验的。比如,儿童会将自己以及自己所喜欢的某件东西并列画在纸上,这表明了他与事物的一种情感关系。这一时期儿童在色彩的表现上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图画的色彩与实际事物的色彩之间毫无关系。幼儿所看见的外部世界与他画画的方式无法达到一致。他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画他所见的,而只表现他认为重要的部分。前图解期的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分为两种:幼儿已知并会在创作中有所表现的是他的主动性知识;幼儿知道却未在创作中使用的知识是他的被动性知识。老师与家长通过幼儿前图解期的创作,就能了解他的主动知识,也就是他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掌握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成人也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去刺激幼儿使用自己的被动

16、知识。为了将儿童的被动知识转化成主动知识,老师必须刺激儿童对身体各部分的概念。最好的方式是让儿童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刺激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罗恩菲尔德曾经用“吃糖果”来启发儿童的被动知识。他在接触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时,发现他们用一条短线来表示人的嘴。于是他要求孩子先用力嚼一块硬糖,然后再画吃糖果。结果,所有的孩子都画上了牙齿。在幼儿的前图解期,去刺激他的感受力显得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让他建立起与环境的接触与联系。罗恩菲尔德建议,前图解期幼儿从事绘画创作所用的最佳材料是硬毛画笔、广告颜料以及吸水性强的纸,因为这些材料让儿童更自由一些。前图解期幼儿的艺术作品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其各方面发展

17、的状况。第一,在智力的发展方面,幼儿所画的与实物之间已具有了一定的联系,幼儿开始注意细节的描绘,用细节表现他拥有的知识。第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感发展最重要的表现是他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幼儿经常会改变自己观念,他越是容易改变就说明他越具有可塑性与适应性。观念改变在幼儿创作中的表现是他所用的表现符号的改变。如果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他会在绘画中表现那些与他的情感有联系的事物。过分敏感的幼儿会在绘画中夸大自己与物体某一部分的联系,而忽视跟其它部分的联系。第三,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渴望把自己的经验与绘画作品联系起来,这表现出了他较高程度的社会意识。他不再专注于自我,显示出了对外在事物的兴趣。

18、这种兴趣并不联贯,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有些儿童还能注意到特定的某些环境,比如,房子前后左右的位置上有哪些事物,这说明他的社会性发展更进了一步。第四,感受力的发展。当儿童能利用视觉建立起绘画与实物之间的关系时,说明他的视觉感受力的发展已经开始了。这时的儿童还没能建立起色彩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他的用色全凭个人兴趣。第五,生理的发展。如果儿童不断在作品中夸张或省略身体的某个部位,通常会表明他身体的这一部分有缺陷或不正常。儿童作品中的线条若果断有力,就显示了他的生理状况良好,生命力旺盛。第六,审美意识的发展。儿童在画纸上的某处画上想画的事物,并留下一定的空白。这说明他已经有了设计与审美的潜意识。成人可以从

19、他对所画形状与空白处的关系处理上,看到他审美意识的发展迹象。儿童在绘画中还有了装饰的意愿,给所画事物添一些粗略的装饰。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是装饰意愿的表现。第七,创造力的发展。在前图解期,有创造力的儿童能用自己的观点将他与事物的独立关系表现出来,他很少去模仿或抄袭他人。概言之,幼儿绘画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对世界的主观反映,他们在画布上展示的思想感情,这是他们创造力与心智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教师与家长倾向于按成人艺术教育的方式来为幼儿指定创作内容,教授给他们各种艺术技巧,并以成人的艺术品味为标准来评价他们的艺术品的标准。这显然对幼儿的身心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家长与教师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干涉儿童的艺术创作,只要提供给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即可。毕竟,教育的过程所重视的是孩子们的头脑里在想什么,而不是老师与家长所预期的艺术成就。参考文献:1 Victor Lowenfeld & W. L. Brittain. Creative and MentalGrowth(M)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P36-39, 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