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孔孟论学习 1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4.比较、体会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素养,本课内容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会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3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了解孔孟关于读书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3比较、体会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2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九则,理解第一至第九则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体会第一至第九则蕴含的思想内涵。4.1.2 学时重点 1.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九则,理解第一至第九则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关于读书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4.1.3 学时难点 体会第一至第九则蕴含的思想内涵。4.1.4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学生自由谈读书心得 师:这么多年来你一定读了不少书,也一定有了很多读书的心得,哪位同学起来谈一下。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师总结:同学们都很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过我建议大家还是应该多注意向名家、大家学习,他们的读书心得会给我们更好地指导
3、与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两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读书学习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活动 2【活动】走进孔子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自由交流对孔子的认识与评价。教师补充、总结:孔子(前 51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中国 5 000 年的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下面就让
4、我们一起吟诵孔子论学习的经典名句,感受这位圣人博大的思想。活动 3【活动】学习 19 则 1.朗读经典。教师朗读课文 19 则关于孔子论学习部分,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达到正确流利读通这一部分。2译读经典。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的大意。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划出注明。把自己的疑难问题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整理出仍然无法解决的疑难点。由各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点名译读课文,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3解析经典。教师引导学生对孔子的这些关于学习的语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则谈一谈感受或启发
5、。在学生能明确它们的内涵的基础上,师归纳:孔子谈了学习的以下方面:学习方法(第1、2、8、9 则);学习态度(第 3、4 则);学习的原则(第 5、7 则);学习的意义(第6 则)。4背诵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背诵这一部分。背诵时可化整为零,一则一则地背诵。有时间也可以开展诵读竞赛:分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最先背诵下来。活动 4【作业】课后作业 预习课文第十至第十三则。34.2 第二学时 4.2.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2背诵课文第十至第十三则,理解第十至第十三则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体会第
6、十至第十三则蕴含的思想内涵。4.2.2 学时重点 1背诵课文第十至第十三则,理解第十至第十三则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了解孟子关于读书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4.2.3 学时难点 体会第十至第十三则蕴含的思想内涵。4.2.4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复习 19 则 由课文背诵梳理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进而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孟子有关学习的观点。活动 2【活动】走进孟子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孟子及孟子的资料,自由交流对孟子的认识与评价。教师补充、总结:孟子(约公元前 372约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
7、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存“内书”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下面再让我们一起吟诵孟子论学习的经典名句,感受这位圣人博大的思想。活动 3【活动】学习 913 则 1朗读经典。教师朗读课文 1013 则关于孟子论学习部分,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也可以点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及停顿有误的地方。达到学生正确流利读通这一部分。4译读经典。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的大意。自己无法解决的
8、问题,划出注明。把自己的疑难问题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整理出仍然4无法解决的疑难点。由各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点名译读课文,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疏通文意是为了下一步的解析与背诵。5解析经典。补充:对于孟子的这些关于学习的言论,稍有难度,教师要指导到位.最后师归纳:第 l0 则讲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第 11 则讲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否则其结果不言而喻;第 13 则讲我们不能迷信书本知识。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更要根据生活实际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4背诵经典
9、。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背诵这一部分。活动 4【练习】学习检测 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亦说( )乎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思援弓缴( )流杵( ) 一日暴( )之 辟( )若 九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日暴之。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之:A、学而时习之。 B、君子深造之。C、通国之善奕者也。 D、奕秋之为听。而: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C、思援弓缴而射之。 D、掘井九轫而不及泉。以
10、:A、是以谓之文也。 B、君子深造之以道。C、以至仁伐至不仁。4默写。(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 ,不亦说乎?5 ,是以谓之“文”也。 ,孰不顺成?论语里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论语里谈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孟子论“自得”之妙处的句子是 4.3 第三学时 4.3.1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孟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观点之间的联系。2. 体会孔孟的论证方式和特点.3.积累课文中有关读书学习的的名言警句。4.3.2 学时重点 1. 积累课文中有关读书学习的的名言警句。2. 体会孔孟的论证方式和特点.4.3.3 学时难点 理解孔孟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观点之间的联系。4.3.4 教学活动 活动 1【活动】
11、开展诵读竞赛 开展诵读竞赛:分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最先背诵下来。导入本节课。活动 2【活动】讨论巩固 1.孔子的观点是孤立的吗?观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孔子的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语录体的文句虽然是片段式的,可以单独理解,其实所选的这几则之间也有深刻的联系,孔子的观点围绕学习和读书有一定的系统性。孔子的这几则语录先是侧重讲从学生的角度自己学习的道理,如第一至四则。后面则侧重讲到了相互学习的道理,如第五至九则。)2.孟子的观点是孤立的吗?观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孟子的观点也不是孤立的。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人读书的根本方法是“自得之,居之安,资之深”,才能够左右逢源。)活动 3【活动
12、】比较研讨 孔孟的论证方式和特点有何区别?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作好引导和归纳:孔子论学,其议论方式有事理论证;也有直截6了当提出观点,议论特点是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孟子论学,其论证方式有事理论证,实事论证,议论特点是长于类比,多层次推进,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活动 4【活动】积累 把 课文中的孔孟名言产生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下来。1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2 资之深,则左右逢其原。-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得心应手。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4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曝十寒。5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专心致志。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活动 5【活动】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孔孟的哪些警句?如:(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活动 6【作业】课外作业 六.课外作业、积累其他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