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 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1-312007 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赶超发展、走在前面”的要求,解放思想,拼搏进取,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一、综合经济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2878.9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6.6%(比上年,下同)。人均 GDP 达到44242 元(按现价汇率折
2、算为 6057 美元),增长 16.6%。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39.03 亿元,增长 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755.79 亿元,增长 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884.15 亿元,增长 18.0%。三次产业结构为 8.30:60.99:30.71。全市税收收入占 GDP比重达 10.09%,提高 0.26 个百分点(比上年,下同);地方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达 4.89%,提高 0.22 个百分点。物价呈总体平稳、结构性波动特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3.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0.8%,消费品价格上涨 4.2%。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
3、食品类上涨 11.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 0.1%、衣着类下降 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 0.9%、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 0.5%、居住类上涨 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4.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 6.2%。就业总量继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14.2 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3 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3.5 万人,连续三年实现再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大力开展以城镇 “零就业家庭”和农
4、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工作,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 7590 人,其中全市 1335 户城乡“双零家庭”全部实现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 3.06%,低于年底计划控制指标 0.24 个百分点。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27.97 亿元,增长4.7%。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 198.54 亿元,增长 6.0%;林业产值5.55 亿元,增长 11.9%;牧业产值 79.87 亿元,增长 6.1%;渔业产值 135.40 亿元,增长 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8.61 亿元,增长 8.8%。大多数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全年
5、粮食产量 232 万吨,下降 1.1%;粮食单产409 公斤/亩,增长 1.0%;油料产量 47.49 万吨,增长 3.0%;蔬菜产量 273.41万吨,下降 0.7%;水果产量 395.80 万吨,增长 9.7%,其中苹果 321.15 万吨,增长 10.9%。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 183.15 万头,增长 5.0%;牛存栏 37.06 万头,下降 1.6%;羊存栏 63.53 万只,增长 0.6%;家禽存栏 5032.09 万只,增长6.0%。全年生猪出栏 249 万头,与上年持平,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 15.87 万头、59.24 万只、13912.82 万只,分别增长 3.4
6、%、0.7%和 6.0%。肉类总产量达到 45.10 万吨,增长 2.9%;禽蛋产量 32.52 万吨,下降 0.6%;奶类产量 27.08万吨,增长 12.7%。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扩大。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 12.22 万公顷,下降 7.6%;水产品总产量 205.30 万吨,增长 1.0%,其中海水产品202.53 万吨、淡水产品 2.77 万吨,分别增长 1.0%和 1.5%。在海水产品中,捕捞 93.93 万吨,养殖 108.60 万吨。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 1.15 万公顷,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1498 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 51.2 万公顷,全市森林
7、覆盖率达到 37.3%。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764.46 万千瓦,增长 6.4%;农村用电量 61.31 亿千瓦小时,增长 12.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2.99 万吨,增长 6.5%;有效灌溉面积 27.43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9.3%,机电排灌面积 23.13 万公顷。年末,全市 6545 个村全部通电和电话,6544 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 5506 个。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607.82 亿元,增长 18.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 5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 3170 户,增长
8、 4.5%,实现工业增加值 1563.58 亿元,增长 21.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62.64 亿元,增长 2.1%;集体工业增加值 161.62 亿元,增长 17.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 609.96 亿元,增长 1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 591.07 亿元,增长 32.5%。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 212.39 亿元,增长 13.6%。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 477.16 亿元和1086.42 亿元,分别增长 12.4%和 27.6%。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4.77 亿元,增长 22.7%。2007 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产
9、品 单 位 绝对量 比上年%原煤 万吨 604.03 -3.3原盐 万吨 432.59 58.0食用植物油 万吨 64.64 8.6葡萄酒 万千升 19.35 5.7啤酒 万千升 32.60 2.9果汁及果汁饮料 万吨 38.08 7.9轮胎外胎 万条 1780.85 28.8化学纤维 万吨 4.07 16.6塑料制品 万吨 15.23 -19.8水泥 万吨 1294.98 -4.7花岗石板材 万平方米 3788.42 29.9铝材 万吨 54.54 271.1钢材 万吨 146.16 24.6锁具 万把 8418.87 -18.9制冷空调设备 台(套) 6071 24.4汽车 万辆 15.3
10、8 41.4其中:轿车 万辆 15.18 42.3移动电话 万部 1906.69 115.6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105.03 67.5钟 万只 162.33 5.5表 万只 254.75 -27.6发电量 亿千瓦时 203.84 8.2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继续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444.06 亿元,增长 29.4%;实现利润 474.86 亿元,增长 29.5%;实现利税 628.26 亿元,增长 27.7%;亏损面为 5.58%,下降 0.55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机械、黄金、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有 15
11、70 个企业,共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为911.67 亿元、3608.98 亿元、334.52 亿元和 250.01 亿元,分别增长24.4%、30%、21.1%和 22.6%。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56.0%。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建筑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 24.67 万人,增长 2.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79.3 亿元,增长 15.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2889 万平方米,增长 14.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267 万平方米,增长 8.5%。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606.79 亿元,增长 25.2
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37.66 亿元,下降 2.5%;第二产业投资 923.21 亿元,增长 18.8%;其中工业投资 890.26 亿元,增长 20.3%;第三产业投资 645.92 亿元,增长 38.1%。投资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国有和集体投资分别为 243.45 亿元和 262.65 亿元,分别增长 43.0%和 16.9%;股份制和私营个体投资分别为 516.86 亿元和 363.50亿元,分别增长 27.5%和 30.8%;外商投资为 137.82 亿元,增长 12.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05.12 亿元,增长42.8%,其中住宅投资 155.
13、56 亿元,增长 48.5%,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5.8%。房屋施工面积 1588.86 万平方米,增长 25.8%;其中住宅 1224.56 万平方米,增长 25.4%;房屋竣工面积 316.91 万平方米,下降 13.2%;其中住宅243.99 万平方米,下降 19.7%。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29.7 亿元,增长 18.9%。从城乡销售增长情况看,城市高于农村。城市零售额 596.08 亿元,增长19.0%;农村零售额 233.62 亿元,增长 18.5%。从行业情况看,批发、住宿、餐饮业增幅较高。批发业零售额 146.25 亿元,增长 20.
14、7%;零售业零售额 555.98亿元,增长 17.9%;住宿业零售额 12.51 亿元,增长 24.6%;餐饮业零售额88.51 亿元,增长 21.8%。从经济类型情况看,非公有经济增长快于公有经济,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 130.59 亿元,增长 17.8%;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 699.11 亿元,增长 19.1%,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 432.16 亿元,增长 17.1%。住宿餐饮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达到了 84.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热点商品持续旺销,金银珠宝类、服装类、汽车类、家具类分别增长 28.5%、34.7%、52.9%、106.3%。受
15、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粮油类、肉禽蛋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到 35.2%和 65.1%。六、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239.44 亿美元,增长58.8%。其中,出口 140.92 亿美元,增长 60.2%;进口 98.52 亿美元,增长56.9%。在外贸出口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 48.26 亿美元,增长27.2%;加工贸易完成 92.15 亿美元,增长 84.4%。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 17.64 亿美元,下降 11.9%;工业制成品出口 123.28 亿美元,增长81.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 78.16 亿美元,增长 124.5%。
16、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和进口分别为 60.38 亿美元和 71.94 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进口总额的 42.8%和 73.0%,其中对日本出口和进口分别为 22.32 亿美元和 15.69 亿美元,对韩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为 21.16 亿美元和 35.28 亿美元。对欧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分别为 31.17 亿美元和 4.87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0.9%和 121.5%。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利用外资注册项目 401 个,下降 18%;注册外资 15.59亿美元,增长 15.5%;实际使用外资 24.16 亿美元,增长 12.1%。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
17、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 1.03 亿美元,增长 6.6%;完成营业额 1.69 亿美元,增长 6.9%;外派劳务人员 6128 人次,下降 7.3%;年末在外人数 11924 人,下降 7.5%。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3574.4 公里,其中一级公路通车里程 757.6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414 公里。海陆运输:全市全年旅客运输量 11146.4 万人,增长 14.6%,其中公路运输 10455 万人,增长 14.4%;铁路 339.4 万人,增长 11.1%;水运 352 万人,增长 27.1%;货物运输量19275.3 万吨,增长 15.8%
18、,其中公路运输 15752 万吨,增长 14.6%;铁路运输773.3 万吨,增长 2.8%;水运 2750 万吨,增长 28%。航空运输:全年起落架次1.9 万架,增长 8%,年末通航城市 30 个;全年旅客运输量 164 万人,增长15.6%;货物运输量 2.35 万吨,增长 9.4%。沿海港口运输快速发展。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13146.2 万吨,增长28.5%,其中集装箱货物吞吐量 125 万标箱,增长 6.9%。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5.82 亿元,增长 4.3%;电信业务总量 42.09 亿元,增长 12.3%;年末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 325.4 万门,
19、下降2.8%;固定电话拥有量 230.97 万部,下降 4.0%;移动电话拥有量 447.58 万部,增长 29.9%。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2029.67 万人次,增长 18.2%,其中,国际游客 30.71 万人,增长 28.5%。旅游总收入 186.13 亿元,增长 25.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 2.29 亿美元,增长 39%。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140.82 亿元,增长 25.3%,其中税收收入 107.47 亿元,增长 27.0%。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 174.5 亿元,增长 21.4
2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2.85 亿元,增长 16.2%;教育支出 31.48 亿元,增长 2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69 亿元,增长 2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40.68 亿元,增长 23.5%。全市国地税完成收入 290.39 亿元,增长 22.8%,其中国税收入 196.72 亿元,增长21.2%(其中国税系统组织收入 132.64 亿元,增长 23.2%);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 93.67 亿元,增长 26.1%。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196.41亿元,比年初增加 282.8 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148.9
21、亿元,比年初增加 282.26 亿元。企业人民币存款 566.4 亿元,比年初增加 125.51 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 1246.36 亿元,比年初增加 116.67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1496.79 亿元,比年初增加 154.27 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22.94 亿元,比年初增加 124.89 亿元。在人民币各类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为 774.19 亿元,比年初增加 96.06 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 481.88 亿元,比年初增加 58.36 亿元。证券市场交易火爆。全年企业通过境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共筹集资金 1 亿元。年末境内外上市公司 16 家(17 支股票
22、),其中境内上市公司 10 家。年末,我市证券营业机构 20 个,股民开户数 36.3 万户,其中年内股民新开户 5.17 万户。股票交易异常火爆,年交易额 3109.1 亿元,增长 2.72 倍。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 32 家,其中财产保险 18 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 13.32 亿元,赔款 6.87 亿元,赔付率 51.59%;人寿保险 14 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 41.54 亿元,赔款 12.99 亿元,赔付率为 31.27%。九、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2395.38 亿元,增长3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4.68%,比
23、年初提高 3.89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450 家,新增 20 家。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 198 项,获国家科技奖励 3 项,其中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年产 20 万吨大规模 MDI 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奖励 44 项,其中一等奖 5 项。全市完成专利申请 4516 件,增长 16.5%,其中发明专利 1233 件,增长 23.1%,占申请总量的 27.3%。专利授权 1714 件,增长 46.1%。全年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 148 项,争取资金 8293 万元,增长 122%。其中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 62 项,争取资金 5218 万元,列入
24、省各类科技计划 86 项,争取资金 3075万元。至年末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5 处,新增 6 处,其中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中心。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 23 万平方米,新增 3 万平方米。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已吸纳 50 多个单位的 200 多台(套)设备入网,正在试运行。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建设进展顺利,年末一期园区建设的 3 栋科研办公楼已封顶,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23 项,合同经费 1500 万元,与烟台大学共建的环境化学实验室已运行使用,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共建海岸带生物
25、资源实验室已经启动。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学前教育:2007 年全市有幼儿园 1476 所,减少 60 所。入园幼儿 3.62 万人,在园幼儿 11.55 万人。义务教育:随着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和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全市小学、初中的学校处数、在校生数、初中毕业生数继续减少。全市有小学 800 所,减少 77 所。招生 5.52 万人,毕业生 7.37 万人,在校生 29.74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99.96%,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 100%。2007 年全市有普通初中 278 所,减少 2 所。初中招生 7.47 万人,毕业生 7.11 万人,在校生 28.45万人。初
26、中辍学率为 0.04%。全市有盲聋哑学校 9 所,招收残疾儿童 115 人,毕业生 98 人,在校残疾儿童 967 人。高中段教育:随着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高中段在校生高峰期已趋于平缓。2007 年全市有普通高中 65 所,招生 3.54 万人,毕业生 4.33 万人,在校生11.74 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67 所,减少 6 所,招生 3.88万人,毕业生 3.83 万人,在校生 11.55 万人。驻烟普通中专 16 所,招生 1.40万人,毕业生 1.76 万人,在校生 4.77 万人。普通中专中,中等师范学校 2 所,招生 619 人。职业中专(高中)40 所,招生 2
27、.36 万人,毕业生 1.73 万人,在校生 6.43 万人。成人中专 11 所,招生 1243 人,毕业生 3307 人,在校生 3508 人。普通高等教育:现有驻烟普通高校 9 所,二级学院 3 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数 3.56 万人,在校生 11.66 万人;招收成人本、专科学生数 8197 人,在校生数 2.04 万人。教师队伍:2007 年全市中小学教师总数有所下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初中、高中师生比下降,小学、职业学校师生比提高。小学教职工人数 2.38 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 2.20 万人,学历达标率为 99.80%。普通中学教职工人数 3.82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28、3.24 万人。职业中专(高中)教职工人数 4052 人,其中专任教师 3196 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82.98%。幼儿园教职工人数 9028 人,其中专任教师 6376 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96.38%。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 10 个,艺术表演场馆 6 个,公共图书馆 14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 13 个,博物馆 7 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5 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 11876 万份,期刊 316 万册。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广播电台 10 座,对国内广播节目 12 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县级以上电视台 13 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 10
29、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100%。有线电视用户 169 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3.8 万户。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 301 所,其中,医院、卫生院 232 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14 所,妇幼保健机构 13 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 1.8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2.2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 1 万人、注册护士 0.69 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81 处。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内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派出91 名运动员参加了大会所设 27 个大项中 13 个大项的比赛,共夺得 6 金 12 银 9铜共 27 枚奖牌,奖牌数超过以往任何
30、一届。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迎春万人长跑、2007 全民健身月活动暨百村篮球对抗赛、全国百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烟台选拔赛、烟威全民健身对抗赛、烟台市暨芝罘区“全国亿万老年人健步走向北京奥运会活动”、“牵手迎奥运,万人健步走”和第11 届全运会倒计时两周年揭幕庆典仪式等大型群体活动。体育公园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启动。确立了把体育公园建成集竞赛、训练、健身、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烟台乃至胶东半岛大型体育与休闲中心的定位。已有国家游泳跳水烟台训练基地、国家游泳救生培训基地、中国射击协会训练基地、中国射箭协会训练基地、国家拳击运动训练基地等 18 个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体育公园。十一、
31、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空气环境质量:2007 年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 0.046 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二氧化氮均值为 0.040 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 0.070 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2007 年市区降水 pH年均值为 6.44,酸雨频率为 0。2007 年八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地除总氮外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全市主要水库门楼水库、高陵水库、王屋水库、龙门口水库、沐浴水库均符合地表水 = 2 * ROMAN II 类标准,庵里水库年均值符合地表水类标准;2007
32、 年大沽夹河、辛安河、五龙河、黄水河和界河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声环境质量:2007 年烟台市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 68.5 分贝,符合国家标准,芝罘区交通噪声年均值为 70.8 分贝。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昼间为54.4 分贝,夜间为 46.1 分贝,基本上保持稳定,属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中的较好等级。城市管理全面推进。先后组织开展了烟大铁路轮渡沿线环境整治、市区野广告清理、环境卫生、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无害化填埋处理市区生活垃圾 36 万余吨,无害化处理粪便 1.6 万
33、吨,各区清理卫生死角 200 多处,清理野垃圾场近 30 处。突出绿化植物栽植、绿地景观整治、公园改造建设、绿化养护管理等重点,大力开展生态绿化、精品绿化建设。目前,烟台所辖八个县、市中,已有五个进入国家园林县城和省园林城市行列,一个园林城市群已经在我市形成。公用事业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市自来水公司宫家岛水厂 10 万方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使市区饮用水水质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国家新饮用水标准,14 万户、40 多万市民受益。市区完成投资 1.43 亿元,共计新上热源能力 55 吨,新建换热站 14 座,铺设室外管网 124.6 公里,新增供热面积 241.3 万平方米,超额 40%完成
34、年初制定的新增 170 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的工程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三级节水管理网络,强化对用水单位的计划管理,搞好用水单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了城市节水的基础管理水平。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进展顺利,辛安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GEF 化粪池管理示范项目已获批准并开始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湿解工程被列为 2007 年度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工程建设正按预定计划抓紧实施。市排水处承担的市区河道清淤维修工程全面竣工,市政养管处对白石路等多条城市道路进行了大修和改造,全年修补道路坑窝破皮 26000 平方米,翻浆处理 600 平方米,砂砾垫坑 5400 多平
35、方米,人行道维修7200 多平方米;路灯平均亮灯率 99.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拓展。随着红旗东路、西路建成通车,横贯莱山、芝罘、福山三区的市区第 4 条东西走向主干道全线贯通;青年南路延伸工程和通世南路延伸工程推进顺利。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老城区房屋“平改坡”、经济适用住房、社区公园和公厕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完工,朝阳街历史街区整治、旧城区综合整治、市区亮化、绿化、环卫等工程全面完成。2007年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共安排 44 项,其中续建、新建项目 39 项,目前已竣工 13项。初步统计,累计完成年度投资 50 多亿元。十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
36、善民生,坚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6772 元,增长 16.7%。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829 元,增长 14.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 3949 元,增长 10.4%;衣着消费支出 2007 元,增长 1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363 元,增长 10.9%;医疗保健支出 1183 元,增长 6.4%;交通通讯支出 1380 元,增长 29.3%;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 1384 元,增长 15.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33.4%。全市城市居
37、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6.43 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 8 辆、空调器 61.5 台、微波炉 66 台、家用电脑 60 台、彩电 136.5 台、冰箱 116.5 台、洗衣机 96 台、移动电话 181.5 部、健身器材 8 套、钢琴 5.5 架、照相机 74 架、摄像机 9.5 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979 元,增长 14.9%,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 2950元,增长 15.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895 元,增长 14.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 1444 元,增长 13.3%;衣着消费支出 322 元,增长 18.0%;居住消费支出 772元,增长 70.
38、1%;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 173 元,下降 2.3%;交通通讯消费支出 421 元,增长 10.0%;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453 元,下降 2.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7.06%。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 27.82 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生活用)2.33 辆、摩托车 63.64 辆、影碟机 41.48 台、移动电话 100.71 部、彩电 111.47 台、电冰箱 85.88 台、洗衣机 57.22 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全市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实际缴费职工达到 78 万人,净增 5.55 万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 35.
39、8 亿元,增长 54.6%。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 18.1 万人,参保率 100%;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 17.1 亿元,增长 28.6%。城镇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 76.1 万人,净增 4.1 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 3.4 亿元,增长32.6%。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09.1 万人,净增 7.49 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 17.08 亿元,增长 38.2%。工伤保险参保职工 82.1 万人,净增 4.6 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 1.3 亿元,增长 57.6%。生育保险参保人员 62.55 万人,净增1.95 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 8866 万元,增长 37.5%。农村社会养老
40、保险投保续保农民 56.6 万人,投保额 3.9 亿元,增长 46.1%。379.07 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 2.1 亿元。年内,按时足额为各类保障对象支付各项保险待遇 54.8 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93826 人,其中,城市17344 人,农村 76482 人。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共有五保对象 14196 人,集中供养率达 81%,供养经费支出 3706.1 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共救助城镇困难居民 8009 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 311.6 万元;资助农村困难群众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2839 人,资助金额 63.1
41、1 万元,救助农村大病困难家庭 6172 人,发放救助金 493 万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全市“爱心捐助”接收捐款 10354.2 万元,救助困难群众及学生 115546 人;募集慈善款 651.07 万元,救助困难家庭 410 户(次)等,发放救助金 284.7 万元。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 162 个,床位 18338 张,收养 14332 人;社会福利企业 214 个,安置残疾人员 4763 人。实施了烟台市城市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建立了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住房实物配租为辅的廉租住房保障新机制。目前全市中心区累计 1075 户城市低保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
42、保障待遇,市区已实现应保尽保。十三、人口人口小幅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 228.51 万户,人口为 651.47万人,人口增长 0.23%。市区人口达到 180.01 万人,增长 0.6%。全市全年出生人口 5.27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8.1,上升 0.89 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66,上升 1.51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44,下降 0.62 个千分点。十四、重点园区建设烟台开发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 2007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52.8 亿元,增长 2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7 亿元,下降 6.3%;第二产业增加值 359.9 亿元,增
43、长 28.9%;第三产业增加值 82.2 亿元,增长 33.5%。三次产业比例为 2.4:79.5:18.1。全年完成税收收入 54.6 亿元,增长 29.3%;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 58.4 亿元和 16 亿元,分别增长 29.7%和32.1%。工业经济快速扩张。2007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300 亿元、工业利税 90 亿元,分别增长 58.5%和 44.7%;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885 亿元,增长 5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9.3%。对外贸易持续高位攀升。进出口总额达到 126.3 亿美元,增长 114.0%。其中进口 60.9 亿美元、出口
44、65.3 亿美元,分别增长 88.0%和 145.6%。对外经济取得新进展。2007 年合同利用外资 3.8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6 亿美元,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合同外资额51.6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7.8 亿美元,投资额 1000 万美元以上项目 211 个、2000 万美元以上项目 149 个。韩国、香港、美国、日本等 43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区投资,美国通用、韩国 LG、德国汉高乐泰、日本三菱等 4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进区落户。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2007 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202.3 亿元,增长 20.2%。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013 亿元,其中基础设施
45、投资168.7 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 36 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全部实现“九通一平”,配套水平大幅提升。经过多年扶持培育,烟台开发区构筑起以机械汽车、电子通讯两大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化纤、食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创出了雪佛兰轿车、斗山大宇挖掘机、LG 手机、纽士达氨纶丝等国内外知名产品,已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台式电脑、消费电子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挖掘机生产基地和氨纶丝生产基地。烟台高新区(东区)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5 亿元,增长 21.2%;实现税收收入 10.17 亿元,增长 35.1%;地方财政收入 6.
46、58 亿元,增长 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8 亿元,增长 27.4%。对外经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 48 个,全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2.04 亿美元,增长 4.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7.87 亿元,增长 25%;外贸出口6.46 亿美元,增长 21.8%。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 69 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 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60.8 亿元,增长 28.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56.9%,提高 3.7 个百分点。烟台出口加工区保持稳健发展。2007 年引进项目 13 个 ,项目总投资 9038 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3.2 亿美元,增长 26%,其中进口完成 1.3 亿美元,出口完成 1.9 亿美元,分别增长 13%和36.7%。2007 年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保税物流业务取得了突破,全年保税货物总值达到 12.5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