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 18 劝学(2)满分 28 分,时间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导 学 号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 ,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
2、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那实在要不得!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
3、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 。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
4、,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 ,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 。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
5、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摘编自钱穆 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做学问,不是研究学问,而是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B “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还要去面见此人,感受此人。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汇,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D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 ”,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工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解析】 A 项, “不是研究
6、学问,而是研究做学问的人”错,应该是“既研究学问,又研究做学问的人” 。B 项, “还要去面见此人,感受此人 ”不当,应该是“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 。C 项, “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强加因果,从文中“徒知读书只是一堆材料”可知做学问时不能仅仅是读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B )A作者通过欧阳修与司马光的比较论证,意在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B作者阐述做学问达到“升堂 ”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目的是论证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C文中作者例证较多,如列举欧阳修、
7、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D首段指出治史学要懂史学家其人,接下来几段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读古人书要知古人,讲学问要懂渊流等。【解析】 B 项,理据关系表达不准确,要说明的不是 “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而是一个人真正有了学问之后的精神愉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B “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 ,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
8、其人。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 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锋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解析】 “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说法不妥,本段要论述的就是“读古人书,须心知其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导 学 号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
9、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 ,原讲尧典 ,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 ”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
10、冬,进翰林院学士。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节选自明史吕原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父嗣芳/万泉教谕 /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 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B父嗣芳/ 万泉教谕/ 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 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 万泉教谕/ 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 就养景
11、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 厝于景/ 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 /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 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解析】 原句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 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 诗经中还有雅和颂 , 雅是宗庙祭祀乐歌, 颂是宫廷乐歌。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 、 “别宫” 。
12、D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解析】 B 项中, 雅为朝廷之音, 颂为宗庙之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B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归葬父兄时,他在船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
13、来接济宗族亲戚。【解析】 A 项中,二人进升官职的原因是皇帝认为他们现任的两个官职等级相同,不可兼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5 分)译文: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关键词“ 既” 、 “佐” 、 “相得”译出各 1 分,译出大意 2 分)(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5 分)译文: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 水浆不入口_( 或没有喝水)。(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理政事。吕原请
14、求按礼制守孝终了( 或:服满三年丧期),(皇_上)不许。 (补充主语“吕原” 、 “诏” 、 “视事”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 既”解释为得以, “佐”解释为辅佐, “相得”解释为相处。(2)补充主语“吕原” , “诏”解释为下诏, “视事”解释为处理政事。【参考译文】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亲吕嗣芳,任万泉县教谕。兄吕本,任景州训导。嗣芳年老后,就养于景州,与吕本相继去世。因为家贫,吕原无法将父兄归葬故乡,只好葬于景州,时常到墓前恸哭。后来,他奉母亲南归,家境更加贫困。知府黄懋惊奇吕原的文章,把他补为生员,送他入学,后来考中乡试第一
15、名。正统七年,吕原中进士及第,被授予编修官。十二年,他与侍讲裴纶等十人一同被选入东阁学习,后来在讲经筵当值。景泰初年,他升为侍讲,与同学倪谦在文华殿东庑下教小宦官读书。皇上有一天来到,命倪谦讲解国风 ,吕原讲解尧典 ,他们都受到皇上称赞。皇上问他们是什么官,他们回答说是中允兼侍讲。皇上说:“二职品级相同,怎么相兼?”进升二人为侍讲学士,兼中允。不久他又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年,他改任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入狱的第二天,皇上命吕原入阁参预机务。石亨、曹吉祥弄权,高贵傲慢,却唯独敬重吕原。吕原朝会时穿着青袍,石亨笑道:“我将为先生换了它。 ”吕原不答。不久他与岳正列出石亨、曹吉祥的罪
16、状上奏,但奏疏被扣留。石、曹两人大怒,摘引皇上敕谕中的话,说阁臣诽谤皇上。皇上大怒,坐在便殿上,召他们去问话,厉声说道:“岳正大胆,竟敢这样!吕原素来恭谨,为什么要迎合(阿护) 岳正?”岳正被罢免,吕原得留了下来。李贤得复官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非常好。李贤通达,凡事立行决断。吕原以稳重帮助他,百政得以妥善处理。这年冬,他升为翰林院学士。六年,吕原遭母丧,连续三天水浆不入口。诏令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理事。吕原请求守孝终制,皇上不许。于是吕原前往景州,挖出父兄的遗骸归葬。在船上他枕着草垫,因为过度哀伤,原本很胖的身体,这时瘦了下去。到家后,刚办完丧事他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吕原内刚外和,与世无争。他个性节俭,身无纨绮。他回去时的行装只有皇上赐给的几件衣服,还分俸禄抚恤宗族和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