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62517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 12长亭送别导学案2.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能说出作者和本剧剧情2、会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能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学习重点与难点】1、品味曲词语言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 93-97 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53-54 内容,对概元杂剧知识,剧本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 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3、熟记元杂剧基础知 识和长亭送别人物形象。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本出

2、戏剧表现出莺莺由痛到恨到怕再到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或者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明确: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2、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这是本篇戏曲语言上的一个特征。除了这个特征外,本篇戏曲语言还有什么特征?明确: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 ,

3、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 ,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二、知识梳理:让排比成为文章的 亮丽风景线(见随堂优化训练54

4、)三、预习自测:收尾 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点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关系。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是对这一艺术

5、的最佳证明,这集中体现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请同学们找出哪几支曲子情景 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并做简要分析。明确:【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 “染霜林醉” ,一“染” 一“醉”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 ,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四边静】 “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 ,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一煞】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

6、情。以人物所见之景,写内心深藏之情。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 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 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前 4 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 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

7、和泥” “暖溶溶的玉醅 ,白泠泠似水” ,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

8、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 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思路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绝大多数是出现在诗词这种文学体裁中,当然在小说中也有用景物来衬托人物

9、心情的,但那叫做环境描写,一般不 说成是情景交融。分析情景交融,一般要注意到几点:第一,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第三,在这样的景物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探究 2、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请结合课文进行鉴赏。从情、景的角度: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

10、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 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

11、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 “青山” 、 “古道” 、 “夕阳” 、 “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从“曲、词、意”的角度: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 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

12、主的调式称“宫” ,余称“调” ,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 ,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

13、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1)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 ,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3) “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 “思”的谐音(4)

1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极言愁多。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 ;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

15、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1) 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 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5) 暖 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思路小结: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小结: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文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 ,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二、总结整理1、核心知识:长亭送别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典型方法:从情、景和角度和曲、词、意的角度赏析本文艺术特点。3、重点问题解决:本文的语言艺术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 5 分钟之内完成)二、课后巩固促提升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2、完成作业:随堂优化训练P56 页:“延伸阅读”题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 P99-109,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57-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