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2、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3、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 G(表头)改装而成的。4、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5、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二)过程与方法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立志于把
2、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教学难点表头 G 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 V 和电流表 A 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教学方法自学指导、讲授法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师:(投影)教材图 2.41 和图 2.42(如图所示)图 2.41 串联电路图 2.42 并联电路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1)在恒定电流的
3、电路中各处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因此,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荷量必须相等,故有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I0I 1I 2I 3。(2)在并联电路中,要保持电路各处电荷量分布稳定不变,相同时间内流过干路 0 点的电荷量必须等于各支路 1、2、3 各点的电荷量之和。因此,串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 I0I 1I 2I 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教师:在图 2.41 中,用 0、 1、 2、 3分别表示电路中 0、1、2、3 各点的电势,用 U01、U 12、U 23、U 03分别表示 0 与 1、1 与 2、2 与 3、0 与 3 的电势差。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
4、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01U 12U 23U 03(2)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用 U1、U 2、U 3代表图 2.42 中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即U1U 2U 3U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师活动:(投影)教材图 2.43 和图 2.44(如图所示)图 2.43 电阻串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图 2.44 电阻并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RR 1R 2对于多个电阻的串联RR 1R
5、2(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 1R 1R1 1R2对于多个电阻的串联 1R 1R1 1R2思考与讨论:(1)n 个相同的电阻 R0并联,总电阻等于多少?(2)若干不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与其中最小的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4、电压表和电流表教师:请问:利用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分别是多大?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 G(表头)改装而成的。(投影)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的满偏电流 Ig、内阻 Rg 和满偏电压 Ug。(1)满偏电流 Ig表头的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微安到几毫安,这个电流值叫表头的满偏电流,用 Ig表示。满偏电流 Ig
6、:表头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说明如果通过表头的电流超过满偏电流 Ig,不但指针指不出示数,表头还可能被烧坏。(2)表头的内阻 Rg表头的线圈电阻一般为几欧到几百欧,这个电阻值叫做表头的内阻,用 Rg表示。内阻 Rg:表头线圈的电阻叫做表头的内阻。说明每个表头都有它的满偏电流 Ig和内阻 Rg,R g和 Ig是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 Ig、R g概括出什么叫做满偏电压?学生:表头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这个电压值叫满偏电压,用 Ug表示。教师:满偏电流 Ig、内阻 Rg、满偏电压 Ug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 gI gRg小结:表头 G 的满偏电压 Ug和满偏电流 Ig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 G 加以改装。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