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四川文物 2004 年第 3 期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谢凌摘要:弩机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它由春秋时楚人发明 ,至战国后期结构与制造渐趋成熟,秦统一七国后,弩的制作日见完备和精美,再经两汉三国时期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完善,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之器.关键词:战国;秦;汉;三国;弩机中图分类号:K8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6962(2004)03005207弩是古代重要的狩猎和作战工具,它的前身是弓箭,据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万二千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已有了弓箭的传布和使用,它的出现早于陶器.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2、弩的发明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武备志? 军资乘 卷 103 日:“中国之利器,日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周庆基先生认为:“弩,大概是春秋时楚国人发明的“. 吴越春秋卷 9 中载“ 当是时,诸侯相代,兵刃交错,弓矢不足以威天下楚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木弩,可印证这一观点.弩为楚国人首先使用,进而传之各地,其他诸国如越,韩,魏等后来也开始制弩.战国时期出现了铜弩机,战国末年又发明了连弩之车,弩成为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武器.两汉,三国时期十分盛行.弩机是装置于木弩臂后端的发矢部件,主体是郭,郭中装牙,用于钩弦,郭上作望山,为瞄准
3、器,牙下连结悬刀(即扳机).发矢时把悬刀一扳,牙下缩,弦弹出,将箭射出.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的弩机出土数目很多,分布广泛.从中可了解弩机的发展过程.一,战国至秦代的弩机1.战国弩机1982 年,四川省大邑五龙战国巴蜀墓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的铜弩机 l,由悬刀,望山,钩心(牙)组成.机身宽 5.4 厘米,通高 l0 厘米.构件纤细,无廓,是一件较原始的弩机.至战国中后期,弩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在今天的陕西,山东,河北,湖南,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均有弩机出土,共约几十余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河南洛阳,四川成都羊子山等地出土的几件弓52弩.1952 年,长沙扫把塘 138 号墓出土弩机一件
4、J,木臂,黑褐色漆,通长 51.8 厘米.木臂上平面处有放箭的凹槽,臂的前端作弯曲形,用来承弓.后端装置弩机.弩机为铜制,有牙,悬刀,望山,无郭,望山高 3.6 厘米.在装机件的下面有半环形木板和小木柱,便于把握,同时在张开弓弦后也起保险作用,避免随时可能触动悬刀(图一).1972 年在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一件铜弩机和两件错银承弓器 J,弩机出于舆内左侧,出土时木臂痕迹尚存,臂后端有铜盖,铜盖错银卷云纹.弩机无郭.弓弩总长 54 厘米,另有铜质蛇形错银承弓器一对,卷云纹图案(图二).1955 年成都羊子山 172 号墓亦出土有两件铜弩机 J,无郭,有望山,悬刀,每个弩机旁都有一铜盖,推
5、侧为臂柄的铜盖,其表面饰以精美的金银错花纹,与楚器的金银错花纹相似,这件弩可能来源于弩的发祥地楚国,也可能是深受楚文化影响的产物(图三).战国早期至中期的弩机已具备基本结构,但还比较简陋,机身无郭,到战国后期秦统一七国时逐渐出现了木郭,紧接着出现了铜郭.2.秦弩机1975 年临潼秦俑坑 1 号出土了大量弩机,木弓和弓囊共 28 件,弩机均有木郭,臂长 71.6 厘米,臂的前端有凹形槽,用来承弓,弓囊为棕丝编织.1980 年在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又发掘出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8】,在一辆车舆左侧前轮的两件承弓器上,放着一个铜弩,由铜弓,错金银弩机,铜弩臂等机件组成,弓干与弩臂用铜丝缚结固定.弩臂通
6、长 39.2 厘米,整体形似瑞兽,前端有凹槽,铜弓缚于凹槽内.弩臂有箭槽,后端安装弩机,用托作后盖,形似瑞兽蟠回的长尾,通体满饰口川文枷 21304 年第 3 期战圊至三国时期的弩机如意卷云彩纹.错金银弩机长 7,5 厘米,通高l4.2 厘米,由悬刀,牙,郭,键等组成.其中牙,悬刀和托露在弩臂之外的部分均饰错金银花纹.此外还有两件银质承弓器.呈水平状焊接在车舆拉扳左侧上部.状如伸颈昂首的仙鹤,体表铸象征翅尾的勾连卷云纹.这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华美的秦弩.它是秦始皇的陪葬物,虽是象征性的明器,但非常逼真,制作精良.故而可以肯定,它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最先进的制弩工艺(图四,图五).
7、秦铜兵器制作全部都是冶铸而成,用 Fee13(氯化铁) 酒精溶液浸蚀铜镞后,在金相量徽镜下可以观察到树枝状结晶,显示了 cusn(铜锡)合金所具有的那种铸造组织.弩机件这样的实心铸物是采和双合范,弩机的栓塞扭孔应是浇铸时预留的.通过对秦俑坑的青铜兵器的测定.可以知道当时针对镞,矛,剑,弩,镦等用途不同的冶铸合金时所用配料的也各不相同,这样可以铸造出锋利实用的兵器.同时人们已成熟地掌握了合金表现处理的工艺.使器物外观变得更加精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以车战为主,长兵器戈,矛以及远射兵器弓,镞用量大,被批量生产,人们很重视此类兵器的制造.秦简工律日:“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秦俑组合兵器
8、部件大小一致,制作规整,具有标准化和互换性,它把青铜制作推上了历史的新高度.另据文献记载战国弓弩的力量有“八石“,“十石 “,射程从 “百步“到“六百步“之外,依高奴秦石权折算:一石=61.05 斤,则八石,十石奴的张力为 492 斤和 738 斤.秦时六尺为图一,长沙南郄扫殷螗 138 基出土战国弩机复原示意图国=,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弩机和错银纹器图三,成都羊子山 172 号墓.弩机臂盖复原图步,则射程分别合现在 138 米和 831.1米.前者为小弩,后者为大弩,大弩多为车战所用.从秦俑坑 l_号墓出土的长方阵兵俑中可以看出,方阵的前锋,两翼和后卫使用的是以远程射程的弓弩为主的武器,另配
9、短兵器剑.步兵和车兵是远射(弓,弩),长兵 (戈,矛 ,戟等)和短兵( 剑)三种武器并用.秦捅 2 号坑“中以弓弩 “材士“(即“材官“)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弩兵“ 队列 ,其中心部份有八路纵队 160 个蹲式甲俑,背弓佩剑,环绕这些弓剑手甲俑和袍俑则是弩射,长兵和短兵相杂,轮番射击.弩兵被放置在最前的突出位置.即所谓强弩在前,镜戈在后.步兵在当时是一种独立的兵种,在其初期还需车兵的配合,古战车上的乘员一般为三,“左执弓,右执矛,中执绥“.秦俑坑的车兵即是如此.后来出现的骑兵则是更为得力辅助兵种.秦俑骑兵所用的重要兵器亦是弓,善于冲锋的骑兵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从秦兵的装备看.弓弩是步兵,车
10、兵和骑兵均需配备的武器,这显示了秦人对以强弓劲弩装备军队的高度重视.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兼并之战不息.分久必合趋势,使各国统治者竞相发展军工生产.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以一套法制措施作保障.使军备生产与研制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上所知,随着军工制造能力的提高,53四川文物 2004 年第 3 期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弩机从战国早期简陋的无郭弩机发展到有郭弩机,从木郭到铜郭,至战国后期其结构初具完备,机身得以加固,威力增大,为汉弩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先进的青铜表面处理技术使机身的装饰日益华美,出现了错金银的花纹等.风格类似楚器,体现出楚文化的传播与盛行.据文献记载部
11、分弩机的牙处还刻有少量文字.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和周金文存均录有刻铭的战国弩机.弩牙处刻有“左工尹“,“ 右工图四,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图五,临潼秦始皇陵出土一号铜车,舆左侧置铜弩54尹“. 左工尹和右工尹可能是录属大工尹的手工作业的管理机构,弩机的铸造属这个部门掌管.另外,临潼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出土,使我们对与弓弩配套使用的“承弓器 “用途有了正确的认识,此物在出土和传世品中数目不少,其后部为长方形扁筒,前端有弧形凹槽,槽帮内侧的顶部向下勾曲,其对面以缓和的曲线向上斜伸出一高昂的鸟头,蛇头或兽头,其用途曾长期不明,以前曾根据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中的“承弓器“ 出土时位于弩臂前端,而
12、认为它是用来承弓的,并因此得名.自秦始皇陵彩绘铜车出土后,在修复时才了解它是焊在车上的.因为弩弓紧缚于弩臂前端,无需另加承托的部件.根据其形制判断,它应是用于张弓的,因强弩难以单单用手张弓,须以蹶张或以绳腰引,在车上操作起来极不方便,而车战又非使用强弩不可.周礼中记载弩分夹弩,庾弩,唐弩,大弩四种,车战用的是唐弩,大弩(司弓矢)所以这个部件是为解决在战车上张强弩而设的,“承弓器 “的凹槽的勾曲部分卡住弩臂前端弓驸的两侧,再向斜上方用力拉弦,弩弓便可以开张.这样装置的弩应为“斑弩“. 说文日“西王 ,车兰间皮筐,以安其弩也 “,“置弩于斑日斑弩“. 续汉书- 舆服志:“ 轻车,古之战车也,建矛戟
13、幢麾,辅辄弩服.“刘昭注引徐广日 :“置弩于轼上.“ 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卷 3 日:斑,鞯字通,所以斑应是轼的一种设施.一号车的弩从轼上向外探出正合文献的记载,这种装置的弩应是“斑弩 “,而“承弓器“即斑辄之“ 辄“.所以有学者认为“承弓器“之名不准确,应称作“弩辄 “.二,两汉弩机到两汉时期,弩机的结构基本沿袭前世的形制.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地至今已有大小不一的近百件两汉弩机出土,其中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大的郭长19.6 厘米,小的 4.5 厘米,望山高的可达 l3 厘米,大大高于战国时最高的 6 厘米.形制特
14、别小的是随葬的明器,而非实用器.两汉弩机在战国弩机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机身大多有铜郭,望山变高,由尖形变成长方形,悬刀亦渐成长方形,有的弩机上出现了刻度,这种精确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使弩机的构造更为科学.1976 年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一件错银铜弩机(图六),望山上有错银刻度,长 9.4 厘米,刻度分六又四分之一等份,每一等份又划为四小格,这件弩机出土时仍光亮如四)11 文物 2004 年第 3 期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新,可板动.此外,汉代刻有字符或铭文的弩机比战国时期增多.1972 年在河南省灵宝张湾汉墓出土一件弩机】,其刻山上有五道刻度,郭身一侧刻:“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八石钒(机),郭工吴孟作造二
15、王山,大仆监右工掾闽令伦,丞诗,掾宕史旦主,永元六年即公元 94 年,从以上铭文可知汉代的弩机是由大仆监管理制造.1979 年 8 月,陕西省武功县汉墓出土的铜弩机刻铭三行共十三字:“十五年八月卅日督刘钧将刘金“, 弩机后体下面刻铭四行共八字“队(燧)王善佐向小所作“.1987 年山东莱芜东泉河村出土一鎏金弩机“,其悬刀上刻“ 符号,1991 年陕西省成阳市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 25 件弩机中,有一件其各部件上都錾刻“十三 “二字.两汉时期,纪年超过十五年的均是东汉的“建武“,“ 永平“,“永元“,“建安“时期,所以可以断定这个弩机是东汉时期的.另据博古图载一汉弩机铭文二十七字:“延光三
16、年闰月书,言府六石机,郭公段贤令磨守丞躬乘钜史训主“.从汉代起已有在弩机上刻制造年代,监造机构,监督官吏,工匠的名称和使用者名字以及标注弩机强力的习惯,这种刻铭体例一直沿袭到三国时期.这对研究弓弩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更准确的资料.从玉海的记载中可知,汉朝政府曾在南郡地方设“发弩官 “,专门负责制造弓弩 ,并在军队里设专门的编制,其将领被称为“强弩将军“ 和“积弩将军“. 据汉简的记录:弩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十二石等通常以六石为常用,合今 328 斤,可射“六百步“ 之遥 ,约 260 米.弩又分臂张和蹶张两种,颜师古注汉书卷四十二申屠嘉传日:“今之弩,以手张者日擘张的,以足蹋者日蹶
17、张“,臂张和蹶张的形式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都有表现.从弩机的出土情况看,两汉弩机数量较多,分布广泛,这反映出它在当时已非常普及.史籍中关于汉弩的记载也有不少,如汉书卷四十五李广传日:“李广以汉大黄连弩,射匈奴左贤裨数人“. 卷三十艺文志中关于弩的射法篇目就有七篇:“ 逢门射法二篇 ,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师古注日:李广),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望远连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法五篇“.从中也可知当时弓弩的普及和被重视的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汉城工作队在 1975 年l976 年间于陕西西安郊区.即西汉长安城内的中南部发掘了一座西汉王朝的武库,该遗址共七处,规模
18、宏大,当时仅发掘了第一和第七遗址,第一遗址出土有铁戟,铁矛,铁剑,铁刀,铜镞,铠甲,其中以铠甲最多,第七遗址除了一些类似的铁,铜兵器外,还有大量的铁镞,遗憾的是两库之中均无弩机,我们推断当时的武器是分类存放的,若将其它几库发掘出来,可能会有大量弩机出土,这样便可获得更多的相关实物了.三,三国弩机至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多种政治力量争斗的结果是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三国之间的战争仍未中断,作为先进作战武器的强弓劲弩更是被大量使用,弩机的功能更为加强,古已有之的连弩技术,在诸葛亮的巧思之下,更进一蟹=钢弩机1.膏疆啊 2?,r枧圈图六,浙江长兴县出土一件有刻度的铜弩机步发展,出现了“损益连弩“.魏氏春秋日:“亮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被称为 “摧山弩“,这是军事武器制作的一大革新.明人矛元仪着武备志中称之为“蜀汉诸葛武侯弩 “,并绘有此弩全图(图七). 另外,三国时期弩机上镌刻的铭文基本沿袭汉时的格式和内容,有铸造年代,监铸管署,部件的制作匠人,弩机的强度,使用者的姓名等,但三个国家制造的弩机在刻铭内容上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从已发表的出土资料中,通过弩机上的铭文可知属魏,蜀,吴制造的弩机约有二十余件,现分述如上:1.魏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