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质量检测 (三) 高考仿真检测( 二)(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 表达题)两部分。第部分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
2、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 ”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 “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 。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
3、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 “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 。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 去读王维的结果 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
4、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就会像贺贻孙那样发现孟浩然“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 。浅见洋二论文征引的众多宋代诗评更表明,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 。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
5、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 ,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 。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 ,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 “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 。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6、 ,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 “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C “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D “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 ,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解析:选 C “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
7、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 ”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解析:选 D “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 ,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
8、,而不是对绘画性的追求。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C “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解析:选 B 陈贻焮的观点只是对王维诗风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 ,并非肯定这种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
9、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 ”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 ”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 ”令内之。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 ”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
10、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 ”使人送之归。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
11、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节选自晏子春秋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B晏子出/ 公令趣罢守 /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 犯槐之囚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
12、/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解析:选 D 先读句子,找出句子中的人物以及一些虚词。 “晏子” “公”指的是人,“拔” “废” “出”是三个连续的动词,所以这些地方应断开,故选 D 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景公”即齐景公,姜姓,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B “相国” ,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 “相邦” ,汉高祖刘邦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 。C “早朝”起源于周礼, 吕氏春秋 禁塞就有“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 ”的句子。D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后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13、” 。解析:选 D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以后一般自称“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解析:选 C 由“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 ”可
14、知“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理解错误。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5 分)译文:_(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5 分)译文:_答案:(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作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参考译文: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
15、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 ”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 ”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人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 。 ”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 ”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 有深
16、深的忧伤。 ”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 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喝醉酒后触碰了槐树,违犯了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
17、,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 不应该把好肉也去掉)。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太过分了呀!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是非的官吏所执掌的法令,也会损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 ”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 ”派人送她
18、回家。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 )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作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重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
19、,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僻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 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罪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客 怀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8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
20、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 分)答:_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如何写景”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应从写景的角度和特点入手。 “雁声远过夕阳楼” ,首先要了解其中“声”与“夕阳”是视听的结合和动静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参考答案: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 分) 写了 “声”和“夕阳” ,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2 分) 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1 分)( 其他手法分析合理,亦可得分)9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2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诗眼”是指能够集中体现诗歌思想的词语,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愁苦,所以可以确定本诗的诗眼为“愁”字。接下来结合全诗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愁”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愁”字。参考答案:“愁”字。(1 分)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 ”字展开,(1 分)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1 分) 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1 分)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 “无字到”,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1 分) 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
22、更是愁上加愁。(1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不见复关,_。既见复关,_。 (诗经氓)(2)常有高猿长啸,_,_,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 ,_,如是而已。(韩愈 师说)答案:(1)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2)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 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荆
23、轲之死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停停停停, ”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 “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 “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24、”怎么改?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
25、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 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 “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
26、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易水送别图穷匕见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 “按老剧本演。 ”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
27、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荆轲止步,仰天长笑, “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
28、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 “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 “赵团长痛心疾首” “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 ,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
29、一一对照。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解析:B 项,文中的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此项属于片面认识。C 项,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 ”有误,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D 项,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需要注意分析文章中关于人物的描写等。如赵团长改了剧本,金科看了两页后,将剧本扔出窗外,
30、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和刚烈;金科坚持按老剧本演,但无人配合,他悲愤“自尽” ,由此可知他坚持原则,敢于为原则献出“生命” ;赵团长演出是为了获奖、得奖金,而金科把这些全不放在心上,可见他对名利的淡泊。参考答案: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每点 2 分)(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 ,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 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
31、安排是否符合常情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之所以答应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软磨硬泡,之后金科还是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金科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持原则的人,赵团长软磨硬泡,他只能勉强答应,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之后金科又按老剧本演戏,这样的安排符合常理;金科按老剧本演出,才使小说更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参考答案: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照应。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应。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
32、,在高潮处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每点 2 分)(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 ,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 (8 分)答:_解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荆轲已死”是双关句,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这样的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完整。参考答案: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
33、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每点 2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 90 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 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
34、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 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 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
35、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 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0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 ,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 ,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
36、今已有三十余部。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 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
37、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 ”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 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 “现在忽然
38、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 “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 ”老人说, “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现已 90 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
39、不会因此放弃。(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 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B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贴着胶布继续授课,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 “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
40、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深意和意境。E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解析:A 项, 祖国行表达了叶嘉莹第一次回到故乡北京的喜悦心情,而非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C 项,第六段中写叶嘉莹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仍然完成大量著作,表现叶先生勤奋、执着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乐观的性格特点。选项中“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理解错误。D 项,原文 “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 ”的意思是,洋学生不能理解古诗词深意的障碍除了语言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选项中“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的理解是片面的。答案:
41、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答:_解析: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段的内容交代了“家”对于叶嘉莹的重要意义,同时交代了她多舛的命运,这样更能突出她坚韧的性格。结构上,该段具有引出下文她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的作用。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了“家”对于叶先生的多重含义家庭与精神家园。形象上,通过对叶先生多难经历的叙述,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丰富了传主形象。结构上,引出下文。引出后文叶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每点 2 分)(3)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
42、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6 分)答:_解析:根据文章内容,第三、四、五段重点讲她在教学方面的工作;第六段重点讲她在研究方面的成就;第七、八、九段主要讲她在推广古诗词方面所做的工作。概括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参考答案: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 2 分)(4)叶嘉莹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8 分)答:_解析:文章最
43、后一段有“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 ,由此可以理解“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的意思。而启示则主要从叶嘉莹的喜好和品质入手。如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她把传承中国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境界超然。参考答案:文中叶嘉莹认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 ,而她所做的不是为了她个人。她一生为古诗词奔波,是为了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结合文本理解 2分) 启示: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典诗词; 担当传承大任( 谈及责任即可);淡泊名利,境界超然;坚持理想,不懈追求。(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4、)第部分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故宫收藏了大量的印有“ 大雅斋”印文的书画作品。大雅斋是慈禧书斋名,是她写字作画、附庸风雅之处。慈禧喜画牡丹,常将其书画赏赐给官员。B在干旱缺水、风沙肆虐的无边大漠植树,有着令人无法想象的艰难。战士们却在天山南北沙漠戈壁,用剑胆琴心培育出一棵棵阻挡风沙的生命之树。C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充满云水柔情的地方。我们在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在茫茫天地间尽情歌唱,抛开烦恼,享受着马放南山的惬意。D我们都知道人参是营养丰富、价格昂贵的补品,可能和我们这些市井之徒没啥关系,不过并不是只有吃人参才
45、能进补,而且人参也不是人人可吃的。解析:选 A A 项,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B项,剑胆琴心:形容一个人既有文人情趣,又有武人的胆识。不合语境。C 项,马放南山:把战马放回到南山,不再使用。比喻不再打仗,天下太平。望文生义。D 项,市井之徒:指贪图私利而不顾信义的人。感情色彩失当。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世故的老欧洲,天真的新美洲,一个拖着悠久高贵的历史和文艺腔,一个带着新鲜刺激的金钱和荷尔蒙,前者率真勇敢但粗糙,后者精致繁复却虚伪。B联合国气候峰会是 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前最重要的会议,120 位国家和政府首脑出席,旨在为在 2
46、1 世纪末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凝聚全球共识。C10 月 30 日,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率领的中国高铁企业代表团在旧金山与加州高铁管理局及当地企业进行交流,寻求双边合作机遇。D在那个时代,谈文学的人不古怪,不谈文学的人才古怪,简历上都要标注“热爱文学” ,否则就无法不引发美好的想象,有的居然细化到“热爱李商隐” 。解析:选 C A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前者精致繁复却虚伪,后者率真勇敢但粗糙 ”。B 项,中途易辙,在“120 位 ”前加“有” 。D 项,否定失当,将“引发”前的“不”去掉。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页岩气的开发,被国际能源界称为一场能源革命,或能改写未来世界的能源格局它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勘探储量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开发的技术难度较大,开发成本过高近期,由技术突破带来的热议,引来各路资本逐鹿,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页岩气革命,真的要开启了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在国内一直都没有成熟的商业开发A BC D解析:选 B 先说明页岩气是什么, 介绍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性和国内开发现状,写中国页岩气革命即将开启。1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0 个字(含标点符号) 。(5 分)昨天,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