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实抑或假想?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二元分歧2008 年第 24 卷第 2 期中北大学(社会科学版)(总第 98 期)JOURNALOFNORTHUNIVERSITYOFCH 垒!竺竺兰兰!VO1.24NO.22008(Sum.98)文章编号:16731646(2008)02 006607真实抑或假想?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二元分歧董金权(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 民族与世界“,“民间与官方“等关系成为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争的三大焦点.其论争的结果是.分别产生 r“本质主义倾向与时代主义 “,“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文化相对主义“
2、,“民间中心论倾向与合力论“三对二元分歧 .然而这些看似对立的二元分歧其实有许多“ 假想“或“被放大“ 的成分 .找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这些“ 假想的分歧“, 能够使我们更快更多地形成对如何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共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早日找到具体措施,并加快落实,这一点,对于当前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不能在“假想的分歧“中被耽误.关键词:真实;假想;传统节日文化;分歧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FactorHypothesis?DualDivergenceabout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CultureDONGJinquan(Dept.
3、ofHumanityandSocialScience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Science.Wuhu241000.China)Abstract:Howtohandletherelationshipsbetweentraditionandmoderffity“,“nationandtheworld“and“folkandofficia1“hasbecomethethreecontroversia1focusesontraditiona1festiva1culture,andtheresultisthatthreedualdivergencesareformed
4、:essentialisttendencyandagedoctrine“ethnocentralisttendencyandculturalrelativism“and“folkcenteredtheorytendencyandresultanttheory“.However,hypotheseshavebeenincludedinthesedivergences.Sortingthemoutishelpfultoreachagreementon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festivalcultureandimplementitquickly,whichisimport
5、antbecausetimecanbewastedinthehypotheses.Keywords:fact:hypothesis:traditionalfestivalculture:divergence0 引言从 2008 年开始,春节前移一天,三大传统节日也已被纳入法定假日框架,对于民俗学界及广大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对于中国民俗学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然而,回顾这一制度的论证过程,却充满了许多民俗学者的艰辛:从 2004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纪宝成教授提交由他领衔写出,36 名全国人大代表附签的关于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
6、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的议案;到 2004 年 6 月,由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承担了政府有关部门交给的一项研究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问题的研究项目,为“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问题进行论证;再到 2005 年,2006 年张宝成教授再次分别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上继续提出给传统节日放假的议案.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这一建议终于成为政府的决策而得以落实.收稿日期:20071210作者简介:董金杈(1976 一).男,讲师.硕士,从事专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社会生活史以及社会学.(总第 98 期) 真实抑或假想?( 董金权)67其实,民俗学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和讨论,远
7、非仅停留在“有没有必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问题上 .近几年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论争不断升温,政府部门,学界,新闻媒体,社会各方人士都卷入了这场论争.论争的焦点实际上有三个方面:即在对待传统节 Et 文化方面,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民间与官方“等关系,对于“有没有必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论争产生了许多似乎各持一端,针锋相对的二元分歧.然而,这些二元分歧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发现,一些分歧确实是被“假想“ 出来的,或者多多少少是“被放大了 “的.找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这些“假想的分歧 “能够使我们更
8、快更多地形成对如何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共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早日找到具体措施,并加快落实.这一点,对于当前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不能在“ 假想的分歧“ 中被耽误 .本文将对这场论争的三大焦点进行回顾,疏理,总结与分析,试图说明一些“ 假想的分歧“ 是如何产生的 .1 传统与现代形成与发展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过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关于这一点,民俗学界有着高度统一的认识.高丙中说,“ 中国人是在民族感情受伤害之后被迫进行现代化运动的.在这个漫长的运动中,中国人经常处于被扭曲的偏激心态,习惯以激愤对外,以激进对内.帝国主义势力不断打压,伤害我们,而我们
9、从此产生奋斗的压力的同时也产生着自我伤害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不断指向自己的传统.从打倒孔家店到 破四旧,中国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中国的典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1.刘魁立研究员进一步指出 “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导致我们自己对传统节日变得很淡漠了“. 他说的“ 这样一种原因 “与高丙中的观点较为一致,也即“1911 年辛亥革命之后 ,孙中山政府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同时,民国政府还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甚至为此采取了很多极端的做法“以及“ 胡适大概在1921 年提出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等“所有这些对传统文化的不关爱“.黄涛
10、也认为 ,“到民国之后,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阶段,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不断弱化“.李露露说 :“随着我们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民间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正在面临消失.传统节日也在不断淡化,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2.乌丙安先生把中国传统节日放到民俗文化运动过程考察,指出“从近十多年的民俗文化动势考察,呈现在民俗文化学者眼前的当代中国民俗文化,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因为,我们观察到的恰是一幅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甚至矛盾和破绽百出的民俗文化图像“.这种“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 “正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遭遇现代化
11、的一个真实写照.虽然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过“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但现代化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所以这种“冲击“ 必然还要持续下去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转型的加速,现代性因素在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并且还会继续急剧增长.比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加快,传统宗法制度的解体,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儒家文化的式微,人们的流动性加剧,科技进步以及工具理性的膨胀等等.这些现代性因素无不对传统节日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产生强烈的冲击.如今,现代工业社会不再需要农历计时,不再需要人们靠天吃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公历的时间计算.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让人们发出“人远天涯近“ 的感叹.人们在工具理性的
12、支配下忙碌于各种物质利益的追求,似乎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存在着紧张关系.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缺乏,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淡化.紧迫的现实引起了学术界和舆论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对于如何面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两种对待传统节日的文化观:一种是倾向于本质主义的,另一种是时代主义的.转引自韩晓东的文章断裂与整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载广西党史,2006 年第 2 期,第 910 页.黄涛把中国古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代,是节日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传统节日体系初具规模,其节俗还保留着较多上古社会的原始文化风尚,其最重要
13、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伦教化的主题次之.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传统节日的成熟阶段,节日体系趋于完备,而唐宋时期则是传统节日的全盛期.这一阶段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两大主题在节俗中所占位置难分主次.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时期,人伦教化色彩加强,人际和谐的主题占了更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次之.到了民国之后,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不断弱化.详见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人民大学,2007 年第 1 期,第 6O 页.68 中北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 期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强调传统节日文化是从过去保留下来的遗产,是应该固守的,是现代性导致了她的淡化
14、和破坏,改变就意味着离经叛道.所以,保持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性的隔绝,回归古老的节日传统就是维护传统节日文化.当然,在深受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教育下的当代中国.秉承所谓的完全意义上的彻底的本质主义的文化观的学者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只能说存在一种本质主义的倾向,而并不存在彻底的本质主义观点.遵循一般的思路(1j,笔者总结,本质主义倾向的传统节日文化观侧重于关注现代性因素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颠覆与破坏,强调传统的优越性,从而更为强调对传统的回归与对现代性的回避.这种强调现代性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的文献相当之多.如有论者认为,“现代性因素使得数千年的传统中国节日逐渐失去原有的风味,日益走向边缘化,节日升腾
15、的幸福感愈来愈遥远,积淀数千年的节日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日渐褪色“L3;现代性导致“中国的传统节日渐行渐远“ j;有论者以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淡化进而论证现代因素导致“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贬值“; 有论者感慨现代性使作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渐渐成为“我们中国人怀旧的内容“,过年只能 “成为美好回忆“;有论者说“ 在传统与现代交锋中,年味渐淡“,“年味变淡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发生冲突,而现代生活方式占据了上风所致“.;甚至有论者强调“现代化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出现了断裂 现象 “.正因如此,所以本质主义倾向的文化观强调回归节日传统,尽量避开现代性的干扰,要对传统节日进行保护,抢救以及申
16、遗等.如有些学者呼吁人们重新回归一些古老传统.从消费习惯到过节方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传统,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比如过春节,有些学者建议人们按照传统回家过年,更多地留在家中吃饭,更多地以传统方式到街坊邻居家拜年.或许可以认为,2006年春节前夕河南大学高有鹏教授的保卫春节宣言,以及 2007 年春节前夕南京大学的陈竞教授“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杭州日报 ,20070121)的呼吁能够代表这种文化诉求第二种基本观点是时代主义的.所谓时代主义是强调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动本质,时代主义的文化观强调传统性与现代性并不存在根本矛盾,传统节日文化要不断变化,适应新的环境
17、,“变化给传统增加连续性,传统依靠部分的延续得以传承“l9.因此,时代主义者对于现代性给予传统节日文化的打击并不感到悲观,相反,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传统节日在现代性条件下新的社会意义以及现代性为传统节日文化提供的新的生存与发展机遇.当前,时代主义的观点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如,萧放教授认为,“ 虽然春节( 传统节日)与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适应当代社会.历史是流动的,今天与过去处于同一时间之流中,传统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是动态的,它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优良的节俗传统与现代社会并不冲突,相反它对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提示与辅助作用“_l.高丙中虽然也承认现代
18、性因素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挑战,但他更强调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问的统一,他认为,“传统节日 ,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传统属性的现代节日.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的一些节日无论多么传统,归根结底都是多少已经现代的节日.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仅会把传统节日当作传统 加以尊重,还会积极地把它们放置在现代的条件下加以发展“lg.王霄冰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分析,认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记忆功能不仅没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增强“_j.2 民族与世界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面对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商家的炒作和推波助澜下,这些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在这种兴趣的支配
19、下,一些外来节日,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圣诞节甚至成为我国第二受欢迎的节日,仅次于春节.与此相比,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族节 El,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反而受到冷落.这样一种局面又使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论争同时被卷入另一个二元旋涡,那就是笔者这里之所以强调“遵循一般的思路 “.是因为后文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凡下文提到“遵循一般的思路 “均是出于这种考虑.在 2006 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着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洋节日“ 在周内越来越走俏 ,本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 “萧条“和“冷清“ 的现
20、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囊这罩笔者仅指其他国家的节日.不包括中国内部相对于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节日.下同.(总第 98 期) 真实抑或假想?( 董金权)69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全球化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性与民族性也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和“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两对二元对立范畴之间也有着密切的
21、联系,故而,如何处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的关系和如何处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总是被同时提出并加以讨论的.这一点在笔者所搜集的数十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二元对话的文献中鲜有例外,甚至在一些文献中,传统性与民族性,以及现代性与世界性经常用来互换.而笔者之所以把它作为两个问题而分别提出来,也并非有意于要阐述这两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只是为了给写作理出一个更为清晰的思路,从而便于把笔者的观点呈现出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关系的论争上,也可发现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倾向于我族中心主义的,另一种是文化相对主义的.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我
22、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是指以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评价衡量其他节日文化,并认为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比其他节日文化优越,从而要固守自己的节日文化,抵制外来文化.正如人类学家格尔兹对文化的着名界定:“文化就是一张地图,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站在某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地图上去观照其他地区的异文化,并产生出许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文本,以此来认识和对待他文化.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社会的传统文化都是最合适,最正确,最好不过的“引.当然,同样的道理,在深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下的当代中国学者,也不可能秉承完全意义上的彻底的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所以笔者也只能说存在我族中心义的这样一种倾向.遵循一般的思路,笔者总结,这种我族中心义倾向的观点强调外来节日文化与本土节日文化的对立与紧张关系,对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