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55057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点对点练习题: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点对点练 21 品味语言,鉴赏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雪夜感旧 陆 游江月亭 前桦烛 香,龙门阁 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 ,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注 本诗作于 1197 年,陆游 73 岁,闲居山阴。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两当:今甘肃两当县。(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B.颔联中“经” “宿

2、”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答案 AD解析 A 项,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 项,“比喻”一说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借物抒情;“对朝廷不图

3、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解析 首先答出“那信”的含义: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然后分析效果: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 嘏宅边秋水浸苔矶 ,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

4、,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 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注 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秦城: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

5、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答案 AD解析 A 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 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

6、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要紧扣颔联所写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意境和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D.诗句中的“扁舟”

7、跟“今夜谁家扁舟子” “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答案 BC解析 B 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 。C 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2)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 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效果。尾联“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可以看出,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以及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

8、寂之感。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玉楼春 白莲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 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檀:红色。(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净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

9、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答案 DE解析 D 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恰当。应为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 项,“由虚到实”不恰当,应为由实到虚。(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

10、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词。从词后的注释和词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早年抗清复明,后来隐居山林;词的最后一句“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正是借白莲表露自己高洁情怀的。据此分析即可。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初归石湖范成大 晓雾朝暾 绀 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注 范成大(1126 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

11、故乡石湖。朝暾:刚出的太阳。绀:稍微带红的黑色。(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D.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E.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12、答案 CD解析 C 项,“孤单落寞”错,“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D 项,颈联第一句只照应了诗题中的“归”字。(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诗歌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 “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解析 诗歌的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可见是以景结情,将“当时”与“现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手法正确,意思符

13、合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苍洱临眺李 京 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 中过,鱼在鲛人 镜里行。翡翠罘罳 笼海气,旃檀 楼阁殷秋声。虎头 妙墨龙眠 手,百帧生绡 画不成。注 李京,字景山,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苍洱:大理苍山、洱海。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罘罳(f s):屏风。旃(zhn)檀:檀香木。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

14、: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 “鲛人镜” “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答案 CE解析 C 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 。E 项,诗眼是“临”字错,应为“眺”字。(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又是虚写。解析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是远眺的景色;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