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七十二变“春 ,夏两考 “,“自主招生“,这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高考七十二变文/熊丙奇从 2O 世纪 9O 年代开始高考从考试到招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逐渐开始反思传统高考方式与中学“素质教育“ 的偏离,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高考.近 1O 年来.重大的高考改革事件如下:1998 年,教育部提出“5+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 .新方案在 1999 年逐步推广至全国.“5+X“ 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教育专家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同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1999 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 10 个省(区
2、,市)和北京大学等 400 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到现在,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网上录取“ 被认为实现了高校录取的高效率,同时更好地保障了高考的“公平性“.从 1999 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 1998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 1O8万人,到 2005 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 475 万人,经过 7 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递增教育与职盘.2oo6l6 期 I2l两个百分点的速率,迅速达到 21%,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2000 年 1 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春考以肩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使命高调出现.2001 年 4 月 2 日,
3、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同样被认为十分“人性化 “的改革,还有高考时间的调整,“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2003 年 ,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 7 月 7 日提前到6 月 7 日.2003 年,北大,清华等 22 所高校被赋予 5%的自主招生权.到 2005 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扩大到了42 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打破考试分数对人才选拔的刚性约束,可以让一些拔尖的特色人才脱颖而出.2003 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5年高考考场上共有 15 个版本的高考试卷.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被认为体现了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特点,使考试内容更
4、有针对性.2006 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 500 个名额,实行“ 真正意义“ 上的自主选拔招生 ,两校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 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 一本 “录取分数线限制,考生虽然参加高考,可分数只作为参考,或者是对比分析的“样本“ 研究面试选拔与高考选拔有多大的相关性.这些一出台就被“定性“ 为 “重大“.关键“,“ 史无前例“ 等等的高考改革,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 7“3+X“让学生全面发展了吗 7“3+X“在很多地方,让学校,家长,学生感到更加头疼:为了那一个纠偏的X.每分必争的高考生被进一步折磨.全面复习. 全面背记,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自在不言中.
5、扩招缓减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吗?事实表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一些学校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而大幅扩招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更导致了高考新型独木桥的出现.而眼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每况愈下的“身价 “,让扩招几成众矢之的.春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了吗 7 由于招收学校有限.春考一诞生就被一些学生视为落榜生的考试,生存空问也就可想而知.在一些地方,春考正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时间的调整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确,某些进步应该肯定.但是.再看看如今六月高考的场景.我22I 教育与职业.2OO6l6 期们会发现,七月脱掉的黑色帽子,被六月戴了起来.计算机录取是否有效的保障了公
6、平呢 7 机器自己并不会运行.运行机器的是人.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的招生指标每年增加.让大家品味到高考的不公平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而且.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进一步将以前全国一张卷时地区间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而出现的巨大录取分数线差异被悄悄地掩盖.分省出题让地区分数线失去了可比性.同时国家和地区政府严厉打击“高考移民的政策 .试图用制度扼杀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背景中人们的移民;中动.从而营造表面的公平与合理.纵观高考改革.各种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政策共性十分突出:体现改革业绩.把改革本身作为一种业绩.而缺乏对考生真正的关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改革尚未推出.便高调“定性 .其实改革究竟能起到何种成效
7、.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二是事关重大的改革措施.基本是政府官员主事.并没启动广泛的论证程序.没有倾听当事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改革不是儿戏.政策更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三是所有改革.并未出触及高考改革的根本录取制度.可以说.如果录取制度不改.中国高考的时间改革.内容改革.均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自主招生.可以让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吗 7 看看 5%自主招生的一本分数线限制.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复旦.交大面试录取的方式,是否成为了考生的福音?听听外省市学生的质疑.其他学校的反对,众多没有优秀到可以获得“面试 “机会学生的声音,大家也会发现.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自主招生.让大家对公平问题很不放心.
8、同时.不同学校各行其事的测试.面试.明显地在加重学生的负担而非真正导向素质教育.少数着名高校才拥有的自主权.则促使优秀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机会.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目前大致包括以下层次:一是分地区招生指标制订权.当总的招生计划数被教育主管部门批复确认后.高校有权分配自己在不同地区的招生名额.尊重以往的传统,注重学校的办学定位,综合考虑对国家对地方的责任.成为众多学校制订地区招生指标的基本原则.二是普遍存在的 120%调档权.可以按招生计划数的 120%.调阅上线的报考考生的档案材料.并综合分析考生的各种情况.择优录取.在提档线范围内,学校可以对达到学
9、校相关政策要求的考生实施“ 推荐生 ,“优惠生“ 等不同加分政策,录取自己中意的学生.三是部分学校拥有的 5%自主招生权.这是对既往“保送生“ 政策和 2%机动指标的补充和完善.结合中学推荐,考生自荐以及学校相关测试,确定占学校当年招生总数 5%的自主招生学生名单这些学生参加高考,通过一本线即可被学校录取.不再受学校提档线和录取线限制.四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两校率先拥有的以面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自主选拔录取.这比 5%自主招生有两大进步“,其一名额扩大 ,虽然在上海本地试点但是两校在改革的第一次,拿出了近 10%的招生名额; 其二不再受高考分数限制几乎就是学校自己说了算.五是部分高校早于复旦大学
10、上海交大就已实行的“自己出题,自己录取“自主招生.这些高校由于多为地方性高校或者民办学校,没有复旦,上海交大那样有名气,因此没有引起足够关注.招生自主权的存在总是与公平公正的质疑相伴.对于那些全国重点大学来说.更是如此.当前的质疑,首先是“ 大公平“ 即招生指标分配的公平问题 ,由于国内众多全国重点高校,由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得到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一些全国的重点大学,把招生指标向当地严重倾斜.而招生指标的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上某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难度差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于今年两会期问提出了按省市人口比例分配全国招生指标的做法,初期曾引起一片叫好似乎这
11、实现了“教育公平 “,可随着大家对当前中国教育严重不均衡现状的剖析才发现按地区人口比例来分配招生指标,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公平对于事实上已经处于国内教育发达地位的地区来说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高考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新的教育落后地区教育移民“ 的风潮也许会不可遏止.其次则是“ 小公平,即各校招生中的“猫腻,无论是 120%提档 5%自主招生以及一些学校的点招.委培招生等,现在都面临公众是否公正的质疑.近年来频频曝光的招生腐败问题让大家对高校防止腐败的能力很是怀疑.由于我国高校现阶段并非纯粹的办学机构,行政单位色彩浓厚,因此,都给腐败的产生留有空间,在现有体制和诚信环境中,很难从“根源 “上杜绝招生腐败
12、.高校使用自主招生权中存在的问题,使中国高考改革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按理,高校自主权是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校的众多问题和政府管得过死,统得过死不无关系,众多学者,专家多年来呼吁的就是要打破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对教育微观环节,包括教学细节的直接干预.可是,由于人们担忧高校滥用自主权,将自主权演绎成钱权交易,权权交易,或者其他什么品种的交易,所以大家宁愿舍弃“教育自由发展规律,而高举刚性分数的大旗呼吁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分数线的人士由此得到众多响应.我国高考改革势必会在扩大高校自主权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不可能因为一些公平斗士“的呼吁就又将高考拉回到以前的状态.但是,笔者认为,单纯走扩大高校自主权之路,是行不通的.中国高考改革,必须立足于扩大考生的自主权,才可能走出当前的沼泽见到一点实效.教育与职业.2oo6g16 期 I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