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题目导入法。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进一步提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
2、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2.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
3、、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 岁时参加乡试 ,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
4、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 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 18 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1.梳理情节。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出故事的情节
5、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是中举后喜极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2.复述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3.归纳变化。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提供角度如:(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典型:胡屠户、邻人。(4)本人态度。等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筛选好信息后,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
6、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4.这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者的冷漠无情。五、教师总结。可将学生讨论交流的信息整理归纳,指导学生整理成表格形式,如下:六、布置作业。1.把表格整理到笔记本上。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附王子安:王子安王子
7、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
8、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 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 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
9、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
10、内容,概括出情 节围绕“范进中举”变化而生。在这场变化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折射出他们的何种性格特征?二、感知、分析人物形象 。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课文,之后明确:1.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
11、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2.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 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热衷功名的儒生形象。拓展: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 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
12、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出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如下的生活:(1)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2)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 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
13、,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3.胡屠户的形象。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4.其他人物形象。(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2)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三、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1.典型环境下人
14、物的言行描写。如范进中举后发疯一段的描写。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噫好了我中了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2.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3.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4.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
15、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 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 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四、领会作品的讽刺艺术。1.请同学们找出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加以品味与揣摩。2.归纳作品运用的讽刺手法。(1)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后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个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2)对比手法,如对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人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折射出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迥异的表现,揭示出其嗜钱如命、不顾亲情、嫌
16、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3)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如范进发疯时的“大笑”“飞跑”“踹在塘里,挣起来”“拍着笑着”等等;又如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这些传神的动作与相矛盾的语言,传神刻画出市侩嘴脸。五、教师总结。这篇范进中举是清代白话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作者用对比、夸张及细节描写的手法,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透过文字去感悟社会,体察世风,理解民情,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古代白话小说与现代小说语言上的差别。六、布置作业。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时候突然传来消息,由于上级主审官员重新审核试卷,对范进的试卷大为恼怒,取消范进所中举人资格。请你展开想象,运用你所学的讽刺和刻画人物的技巧,写一篇文章,描述一下坏消息传来后,范进等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