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行不由径小明放学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呢就大喊:“爸!妈!快点给我钱,我要买东西!”妈妈从厨房伸出头, “又买啥啊?” “买棒棒糖、辣条,嗯再买点橡皮转笔刀。 ”“你不是有吗?” “不行,我明天要竞选班干部,我下午要送同学用。 ”听到这话,爸爸从书房走了出来, “明明,这样可不好,当班干部要光明磊落地去做,要行不由径,不能搞歪门邪道。”“啥?”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做父母官,做得是有声有色,还得到了老师孔子的赞赏。后来呢,他回来看望老师,孔子便问他,你在地方上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便回答孔子:“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 ”“那么他有哪些地方称得上是人才呢?”子游说:“这个人很正直,从
2、不搞歪门邪道,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的确是个人才,有机会带来,我要见一见。 ”事实证明,澹台灭明的确有大才,不过这个人的外表,呃,怎么说呢?相貌,他好比张飞、李逵,长得有些丑陋,孔子见他貌丑,不愿收他为徒。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啊,众生平等嘛,所以勉强把他收下了。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他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的知名学者。他到吴国讲学时,门徒达到 300 多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所以孔子非常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就是, “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
3、断错了。 ”错了就是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行不由径”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南师考证,古时候“径者道也” ,并没有说一定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南师认为,这个人有江湖豪气, “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 ,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 ,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因此,南怀瑾老师认为
4、“行不由径”四字,应当解释为“不依常规,不循常道” ,也就是说,澹台灭明不按套路出牌啊。古今中外几千年来,凡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人,还真的大多是不依常规不循常道的人。咱们在这里说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徐文长的故事。徐文长被称为“明代第一才子” ,在他年幼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他伯父笑着拿出一包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竹竿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在高处去拿,更不许把扁担弄断。 ”徐文长眼珠一转,就有主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徐文长的聪敏,让伯父非常惊讶。任何成大业,干大事的人无不具有这
5、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需要这种人才。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就要打破常规。如果把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 ,这明显不科学;如果解释为“不走邪路,为人正直” ,这也不太符合子游、孔子心目中的人才形象;也只有按照南师解读的“不依常规,不循常道”去理解,才好理解这个人的形象。从子游推荐澹台灭明这件事上,孔子和子游的确是十分爱惜人才的,而子游也善于发现人才,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非常需要子游、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朝时,朝廷封他为“江伯” 、宋朝时,朝廷封他为“金乡侯” 。历史记载,澹台灭
6、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 ,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用来纪念他,进贤县也因他南游到此而命名。成 语:行不由径 xng b yu jng释 义:径,小路。意思就是不走小路。比喻为人正直,行为光明正大。后引申为从不走邪路。词 性:褒义词。近义词: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行不从径。反义词:鬼鬼祟祟示 例:我们做人、做事要行不由径,这样别人才尊重你、敬重你。文言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出自论语雍也 )译文:子游为武城市长。孔子说:“你在那得到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