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4437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3.12《长亭送别》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6 页长亭送别 王实甫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网 kGkStK(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来源:高考 试题库 GkStK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

2、,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课时安排 2 课时来源:高考 试题库 GkStK学生活动设计1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 、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来源:高考试题库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 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

3、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二、教学过程、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

4、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来源:GkStK.Com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 、赏读曲词端正好 。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第 2 页 共 6 页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 3 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 “染霜林醉” ,一“染”一“醉” ,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

5、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4 、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 一煞 、 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 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 ”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明确:“虚情实写” ,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 “离愁渐远渐无穷” ,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 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

6、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 ,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来源:GkStK.Com5 、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 、 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 , 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 、 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 ,而滚绣

7、球 、 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三、总结、扩展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GkStK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

8、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四、板书设计剧情分析曲词赏读(端正好至叨叨令 )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脱布衫至朝天子 )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四边静至二煞 )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一煞至收尾 )长亭别后一煞 、 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第二课时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GkStK一、整体感知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二、教学过程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第 3 页 共 6 页2

9、、进行课堂讨论。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 ,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 ,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

10、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 。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 ,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 (唐元稹作)和莺莺歌 (唐李绅作) ,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

11、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 、 快活 、 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 、 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来源:GkStK.Com三、总结、扩展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 ,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李

12、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 “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 ;以金钱为媒, “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四、课后作业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写一则读笔记。 (李文原载 200

13、0 年第 3 期十月 , 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 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五、板书设计人物性格 思想启迪崔莺莺 蔑视功名利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 4 页 共 6 页执著追求爱情 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六、 西厢记长亭送别写情方式管窥戏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但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感人至深”者甚少,往往动情之语,并不动情。究其原因之一,常由于作者刻意写情,却忘了凭据,情与物离,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未免流于浮泛。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写情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笔者下对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写情方式作一管窥。以

14、就正于方家。 以形表情。抽象的感情总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才能使人感知其情。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作者透过人物外形写其内心,一种是实写的方法。到了长亭之上,莺莺见张生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的背景下,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泪眼汪汪不敢垂,莺莺说她“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一传神的细节,亮出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猛然见了把头低” ,临别之际,她多么想再看看他呵,可是只见他在那里强抑悲愁,更加心如刀割,她又不敢在老夫人和僧人面前表露感情,只得赶忙低下头,在那里“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佯为整衣,借以掩饰。一个大家闺秀矜持之态活现了出来。当张生即将跨马登程时,因

15、为老夫人与长老已不在身边,她也就没有了顾忌, “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也就让强烈的感情尽情地流露于形色了。写其外形,作者还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她的形销体损。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才听到一声“去” ,手镯也就松了,才望见将分手之处,也就消瘦了,夸张地表现了莺莺听说张生将走,内心是如何的如煎如焚,长亭之上,莺莺想到虽然久后成佳配,可是要苦度一段时间,她说:“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腰肢变得瘦小了,刻骨相思不言而喻。不管是写实还是夸张,都由于抓住了人物外形特征,因而就避免了空洞的讲怎么愁怎么痛,使人缘形

16、而知情。 以景明情。莺莺的深情厚意,还通过对具体景物的观感来显示,一是借景言情。在送往长亭的路上,莺莺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她“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就觉得“柳丝长玉聪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路边柳丝摆荡,她想缚住张生的马儿不行,疏林成行,她想请它挂住夕阳不西沉,这样可以和张生多待一会儿。她与张生话别,说分别之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以所见荒凉落寞的景象,显示内心的忧郁悲伤。二是以景托情,临分手时,莺莺在“四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

17、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以典述情。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她唱:“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这儿连用几个典故以表明心情。 “红泪” ,传说古代曾有一个少女被选入宫,辞别父母时,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这儿借以说明伤心至极。 “比司马青衫更湿” ,是融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儿是说莺莺为离别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

18、多。 “未饮心先醉”系化用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先如醉” ,一经改动,语意更加沉重,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本事,因而借用后就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为具体形象,既经济了文字,又增强了表现力。 以喻写情。形象化的比喻,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莺莺诉说她内心愁苦,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并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把属人心理活动的愁和恨,比拟成有形、有量、有重之物,能把华岳的三峰压得低下去,能第 5 页 共 6 页用大车小车装载。这里同时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把莺莺的愁极恨绝写得真切感人。从上述可见,作者对莺莺心理活动的刻画,不是直通通

19、的喊叫,也非空洞洞的叙说,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概念的意思形象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够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直感到“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从上述可见,作者对莺莺心理活动的刻画,不是直通通的叙说,也非空洞洞的喊叫,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概念的意思形象

20、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够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七、拓展提升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 。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 例如:【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21、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 又无情地飘离 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 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 风,肆意狂乱了思绪 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 看得林中霜叶也悄然醉了 哪是霜叶自醉 是染上了离人红泪。 改诗无疑很优秀,是创新的最好诠释。原曲前一句是具有深秋特征的四种景物的直接罗列,后一句设问点题,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改诗则活用原诗意象,加入更多神奇的联想、想像,突破了原曲意象,丰富了原曲意境:云彩“在无情地飘离” ,化静为动、化含蓄为显露;大地变得“苍白” ,由“带寒的秋菊” “装点” ;西风可以“肆意”吹碎离愁别绪,而被吹散的离愁的“碎片”正被南飞的大雁携去

22、;林中红叶看了这一切,如痴如醉。这些意象想像新奇,情感表达热烈而真挚。而且承载这一切的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也极具现代诗的风采。 再如:【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改诗:转眼间已是酒杯横睡 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 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 落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何处 我在梦里寻他 可怎能寻觅。 改诗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意象。原曲只有“车” “马” ,改诗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 ,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 ,改诗“酒杯横睡” ,更具愁绪、更具人情;原曲有“落日”

23、,改诗则“落日也随他而去” ,夕阳的落下竟是随着张生的离去,可谓精彩之笔。 优秀的改写必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像力,才能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缘于原诗又脱于原诗,创新意象、丰富意境。而在改写过程中,借助修辞手法可以较容易地把古诗变成符合现代审美情结、极具表现力的现代诗。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 比如:【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第 6 页 共 6 页 改诗: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 是在挽留谁呢 苍翠的树林呀 你为何如此憔悴 傍晚的云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 小道伴着落日沉静 秋风抚过农田 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去的车儿定格。 原曲语言极尽华美,氛围十分忧伤。改诗则通过连用四个疑问,组成排比,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意象鲜活,情感直露、热情。其中把“疏林”改为“憔悴” , “夕阳古道无人语”改为“小道伴着落日沉静”最为优美。 再如,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改诗:层层的山峦中,响彻云霄的鞭声响起,将那夕阳也击打破碎。无论如何,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又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的张生的鞭声,是很难被莺莺听见的,更不可能击碎夕阳,但运用超现实的夸张却将莺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鞭声扩大了千万倍,是莺莺极目远望、心力交瘁的形象外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