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册语文教案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看海2、教学目标:学会本课 5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3、教学重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4、教学难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看海时的感受。5、教学准备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6、教学时数2 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2给我们留下不
2、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砍看淘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澎湃、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 ,还写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
3、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3受。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1.品读课文第二段。(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一一今(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 ,
4、“拥” , “盖” ,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a(为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2)品读课文第二段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看海时的不同感受9、板书设计:看海从山上望 轻柔在沙滩上看 汹涌10、反思:4第二课时1、教学内容:看海2、教学目标:学会本课 5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3、教学重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4、教学难点
5、: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看海时的感受。5、教学准备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6、教学安排第二课时。7、教学过程5一.品读第三段。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为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的轻柔) 。(为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重点词语“拥、跃、饮、跳、怒号、前赴后继, ”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 , “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 “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
6、,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2、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二.自由读课文第四段。1、理解“激荡,前窜后缩” ,等词语。(为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有味) 。2.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6(为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2)为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
7、自己的感受。三、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1 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2 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8、布置作业(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9、板书设计看海从山上望 轻柔在沙滩上看 汹涌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10、反思:7第三课时1、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江畔独步寻花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2) 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
8、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4.、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感受。5、教学准备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生平资料)86、教学时数2 课时。7、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3.抽 2-3 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
9、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重点解“懒、倚”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3、老师范读4.读诵这首诗。5.理解本诗意思。(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 760 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9(2)为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 ,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 ,指成都的锦江, “寻花” ,是赏花的
10、意思。(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理解“无主”的意思。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10让全班学生闭
11、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7)体会诗的感情。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8、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9、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0、反思:11第四课时1、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书湖阴先生壁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2) 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3).
1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知道常识:了解“书一一壁,题一一壁” ,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3、教学重点12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4.、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感受。5、教学准备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习课外收集、王安石生平资料)6、教学时数2 课时。7、教学过程一、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人课文的教学。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元日 、 泊船瓜洲等。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
13、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 ,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13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
14、。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 , “花木成畦” ,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三、四行注意“绕” , “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5拓展延伸。了解古诗常识:“书一一壁,题一一壁” ,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说大意。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8、作业设计(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14(2).默写课文。(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
15、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9、板书设计: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0、反思:第五课时1、教学内容:三峡之秋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8 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 , “清冽” , “朦胧” ,“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15(3).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3、教学重点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4、教学难点领悟在不同时问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5、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16、6、教学时数2 课时7、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 193 千米。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 巨蟒 眨眼 驳船 摇曳朦胧 清冽 光晕 划开 凌空飞降16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
17、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1)学生浏览,勾画。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
18、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17边。我们下一节继续学习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9、板书设计:三 峡 之 秋(成熟、丰硕)早晨上午下午晚上10、反思:第六课时1、教学内容:三峡之秋2、教学目标:18(1).巩固本课 8 个生字(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3、教学重点
19、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4、教学难点领悟在不同时问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5、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6、教学时数2 课时7、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1.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2.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19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
20、特点?(景物特别明丽)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 , “翻滚” , “呼啸” , “奔腾” , “荡漾” ,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让学生带着欢快、热
21、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20汇报写下午的段落。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汇报写夜晚的段落。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
22、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3.小结第 2-6 段。(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21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5、全班齐读课文8、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好词佳句9、板书设计:三 峡 之
23、 秋(成熟、丰硕)早晨明丽上午热烈下午朦胧晚上静谧10、反思:22第七课时1、教学内容:游漓江2、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3) 、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3、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4、教学难点: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5、教学准备: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6、教学时数:一课时7、教学过程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着重描绘的是漓江两岸独特而神奇的山峰。先总写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一座座矮小的山峰像一根根竹笋、一把把宝剑、一座座屏风,在青草丛中直挺
24、挺地冒了出来,像一个个硕大的盆景,蕴藏着许多的妩媚。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把最具代表性的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与神奇,生动形象地23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正把鼻子伸进漓江尽情地吸水的大象,正拍打着翅膀准备战斗的公鸡和画山上神态各异的骏马。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合理的想象、真挚充沛的情感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欣赏、积累。二、设疑自探1、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师简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 437 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 83 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
25、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作者游漓江看到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板书:看到什么?重点写什么?特点?)5、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出示自探提示:先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默读课文,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在有关的句子下画上横线,并24批注下自己的感受。(2)学生自读探究。三、多元导悟,解疑合探(一)整体感知:1、交流文中难读的字词或句子。 (3-5 人)2、作者游漓江看到了什
26、么?重点写了什么?(看到漓江的山水,重点写了漓江的山。 )(二)重点感知漓江的山的特点:1.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指名交流。 (2-3 人)(2)再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3)引导学生谈体会: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句中最能表现山的特点的词是什么?(直挺挺)引导学生用笔画一画,加深自己的认识。(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2 人)2.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1)指名说说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山?(板书: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
27、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一读,说说它的25特点。四、小结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感受漓江的优美风光9、板书设计:游漓江看到什么?重点写什么?特点? 象鼻山斗鸡山画山10、反思:第八课时1、教学内容:游漓江2、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3) 、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263、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4、教学难点: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5、教学准备: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6、教学时数:第二课时7、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回答问题1
28、、指名说说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山?(板书: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一读,说说它的特点。先同桌互相交流。再指名交流。象鼻山景点。A 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B 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斗鸡山景点。27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 、 “拍打着翅膀”、 “窥视着对方”、 “啄过去” 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画山的特点。(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
29、幅图画。 ”(似画而非画。 )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 )引导想象:你还可以幻想出那里有哪些形态的马呢?也可以把这些幻想成为其它的哪些形象?(可以小练笔:先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 )(用上“有的 有的 有的还有的” 句式说一段话。 )二、连起来读第 3-5 段1、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2、总结:这篇文章用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合理的想象、真挚充沛的情感向我们描绘了漓江两岸美丽神奇的山峰,这样美丽神奇的景象真是让人感
30、到有说不出的惊讶啊!3、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三、质疑再探(4) 28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2、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预设:(1)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让“阳朔山水甲桂林” 成为自己心中一个美丽的悬念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这既是作者心中的悬念,也是读者心中的悬念。这样的结尾更能激起读者对桂林山水的
31、向往,对阳朔山水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这样“独特神奇” 的风光呢?8、布置作业:1. 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2. 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描述下来9、板书设计:游漓江象鼻山、斗鸡山、画山。10、反思:29第九课时1、教学内容: 捅马蜂窝 2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琢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 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重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4、教学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5、教学准备朗读图片 马蜂图片6 教学时数302课时7 教学
32、步骤 (1) 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 一些小小的伤害, 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 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 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读,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 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启发学生思考: (1) 用 “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 的事?(2) “堆放杂物 ”“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 “我”的乐园? 教师总结 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 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