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437767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某省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技术报告某某县国土资源局某省某院二一二年十月I目 录一、某某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1(一)自然条件 . 1(二)社会经济条件 . 1(三)土地利用状况 . 2二、分等对象的界定 3三、分等技术依据与原则 4(一)分等依据 . 4(二)分等原则 . 4四、分等技术方法和程序 5(一)数学基础 . 5(二)技术方法与流程 . 5(三)分等工作程序 . 6五、分等基础图件的制作与确定 7(一)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转换 . 7(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补充调查底图 . 8六、分等过程 8(一)分等单元的确定 . 8(二)耕作制度

2、与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 8(三)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的确定 . 9(四)分等指标区的划分 . 9(五)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10II(六)补充调查 . 11(七)分等因素记分规则或分等属性加减分规则的制定 .12(八)分等因素空间分析与分值计算 .15(九)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 .16(十)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16(十一)土地利用等指数确定 .17(十二)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的确定 .17(十三)耕地质量等级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 .18七、耕地分等成果分析检验 18(一)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 .19(二)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耕

3、地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21(三)等别调整与确定 .24八、面积统计 24九、分等数据库的建立 24十、图件编制要求 24(一)图件编制内容和要素 .24(二)编制方法和要求 .26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 26(一)分等因素图处理 .26(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确定 .27十二、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别分布规律与特点 . 27(一)自然质量等分布 .27III(二)利用等分布 .28(三)经济等分布 .30十三、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一)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二)耕地分等成果的相关应用 .32十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建议 33 十五、附

4、表十六、附图IV一、某某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某某县位于。 。 。 。 。 。 。 。 。 。2、气候本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由南向东为 15.715.4。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 115.3 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日照时数为 2036 小时。3、土壤县内包括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大土类的九个种类,十九个土属,五十七个土种。全县范围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 1.61%,全氨0.117%,速效磷6.5PPM、速效钾 80PPM、PH 值为 4.9-6.9。4、水资源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近 1000 毫米,雨热同期

5、特点较为明显,接近或超过 100 毫米的月降雨,多集中在农作物活跃生长的四至七月,其中六七两月集中了全年降水的 30%以上。来自大气降水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深度 322.3 毫米。(二)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劳力状况:据统计,全县总户数 254288 户,总人口为959396 人,其中农业人口 844855 人,非农业人口 114541 人。2、交通运输条件:县内除有。 。 。等干线公路外,各乡镇也有柏油公路通达。3、主要产值构成:2001 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2.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96969 万元、第二产业 58094 万元、第三产业 65380万元,全年

6、粮食总产量 46.83 万吨、棉花 5053 吨、油料 9.7 万吨,农民人均收入 2301 元。1(三)土地利用状况1、土地利用总体状况2010 年末某某县的土地资源总量为 208266.29 公顷,各类土地汇总详见下表。表 1-2 某某县 2010 年末地类汇总表其中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 52.96%,如下图:2图 1-1 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示意图2、耕地土地利用状况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工作对象为 2010 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成果中的耕地,耕地资源总量 110306.59 公顷。各地类参见下表。表 1-3 某某县 2010 年末耕地地类汇总表二、分等对象的界定根据

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本次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要求,本次耕地分等工作对象和分等范围主要指某某县 2010 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成果库中的所有耕地(不包括可调整地类 )。面积为110306.59 公顷。分等单元个数为 46564 个。3三、分等技术依据与原则(一)分等依据1、国务院 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7 号) ;2、国务院 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243 号) ;3、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 2011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 ;5、某省国

8、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 2011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 ;6、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7、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 (金土工程试行) ;8、 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 25 期) ;9、 某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10、 某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技术指南 ;11、 某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内业处理细则 ;12、 某省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图件编制规定 (试行) 。(二)分等原则1、继承性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要继承原有农用地分等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有关参数

9、、系数、分等因素体系原则上不做调整。确需调整的,要进行专家论证。2、实用性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管理为宗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结果符合实际,图件编绘、数据库建立等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43、综合性原则耕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分等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要综合考虑相关成果数据,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最新土壤调查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坡度数据等,以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4、主导因素原则耕地分等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耕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

10、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耕地分等结果的作用。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耕地分等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将定性分析的结果运用于耕地分等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阶段的工作中,提高耕地分等成果的精度。四、分等技术方法和程序(一)数学基础坐标系统:1980 西安坐标系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与 2010 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一致(二)技术方法与流程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是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 ,在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提取耕地图斑作为

11、分等单元,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并结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相关资料,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进行外业补充调查的区域并制作外业补充调查工作底图。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查清新增耕地和整治后耕地在土层厚度、坡度和灌溉保证率等分等因素属性上的变化,利用外业补充调查后的成果更新分等因素图,通过空间分析获取分等单元对应的因素属性值,建立耕地分等基础数据库,计算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并补充完善其他成果。具体方法流程见下5图:图 4-1 耕地分等技术流程图(三)分等工作程序1、资料整理收集整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基础资料,如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等。2、上一轮农用地

12、成果转录划分新的耕地分等单元,完成对上一轮农用地成果的转录,并确定县域内耕地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需要进行补充调查的区域。3、补充调查阶段根据确定的补充调查区域,补充完善相关的资料。4、完善分等因素图对土壤、排水、灌溉、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等分等因素图进行更新和完善。5、建立分等数据库建立某某县耕地分等基础数据库。6、计算耕地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计算得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确定自然质量等;依6次计算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确定利用等和经济等。再将所确定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转换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7、编制补充完善

13、成果编制某某县成果报告、数据表册和图件,形成初步成果。8、分等成果分析检验统筹整个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原分等成果和补充完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相关的文本、图件、表格等。五、分等基础图件的制作与确定(一)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转换某某县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是 2005 年之前完成的,且存储格式是MAPGIS 数据,坐标系统为北京 1954 坐标,比例尺为 1:50000。需对其数据格式、坐标系进行转换。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关 GIS 软件(如 ARCGIS)的空间

14、配准功能(如下图),或选取控制点计算出北京 54 坐标向转西安 80 坐标转换的 4 参数。其中空间配准方法可用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与二调成果位置相差较大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校正方法,如仿射变换、橡皮拉伸等;4 参数法用于县区面积不大,且上一轮农用地成果与二调成果坐标位置相差不大的情况。由于某某县上一轮成果坐标与二调数据库坐标相差不大,因此可直接利用 4 参数法,选取控制点,计算 4 参数,对所有数据进行转换。利用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参考底图,在行政区范围内均匀选取了 40 个控制点对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坐标系转换。某某县转换后数据为 1980 西安坐标系统,同名点误差20

15、 米。图 5-1 ARCGIS 软件空间配准功能由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比例尺较小,与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相比相差较大,实际操作时利用了行政界线、明显的地物等同名地物点选取控7制点。经过处理的上一轮农用地数据包括土壤图、排水图、灌溉图、指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上一轮自然质量等别图、利用等别图、等别图等。(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补充调查底图以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提取地类图斑中 DLBM 为 011、012、013 作为耕地图斑(不包括可调整地类) ,每一个耕地图斑作为一个分等单元。提取分等单元后,还需检查分等单元

16、的图斑净面积与二调统计的耕地面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还需从零星地物中提取耕地,以保持耕地面积的统一。将转换后的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及耕地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充调查的区域,形成补充调查底图。六、分等过程(一)分等单元的确定根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相关要求,提取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斑即地类编码为 011、012、013 的图斑(不包含可调整地类) 。(二)耕作制度与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通过查阅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并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某某县的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为:一年两熟,标准耕作制度为“水稻-小麦、水稻- 油菜

17、”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上一轮某省农用地情况,基准作物全省统一确定为水稻,因此某某县的基准作物为水稻。另根据合肥统计年鉴显示,指定作物主要根据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确定,某某县指定作物为小麦和油菜。8(三)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的确定光温生产潜力指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其他各方面条件都设定于理想状态下,仅考虑受当地光、热两种气候资源条件的限制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降水的限制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因而影响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决定因素是光照、温度和降水三个气候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只有在大的区域范围内才发生变化和差异,这些变化和差异既

18、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因此,以此为依据计算得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能够作为反映大区域范围之间土地质量差异的基础指标。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是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换算成标准粮单位面积产量的折算比率。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最高单产/ 某指定作物最高单产。在本次耕地质量分等工作过程中,沿用上一轮的系数,某某县分等作物的生产潜力指数与产量比系数如下表所示。(四)分等指标区的划分某省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过程中,以全国分区系统为指导,参照全省农业区划成果,结合各地土壤类型和耕作制度的区域分异特点,经专家充分论证,将全省耕地分等指标区划分为五个三级区,即。

19、某某县只涉及江淮丘陵区一个指标区。表 6-2 某某县指标区分布9(五)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在分等因素确定过程中,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很多,把所有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本次某某县耕地质量分等基本沿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的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根据部专家建议,去除了污染因素。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时将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源统称为灌溉条件,将咨询专家,本轮只保留灌溉保证率。因此最终确定的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是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构型、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土壤 PH 值、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附录 C 中推荐的分等因素与权重值

20、,结合某某县实际情况,确定选择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构型、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土壤 PH 值、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 9 个分等因素。结合某某县实际确定其分等因素如下表。表 6-3 分等因素指标体系10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及其权重值的方法为特尔菲法。某某县耕地分等因素权重值如下表:表 6-4 某某县土地分等因素权重值(六)补充调查1、补充调查内容外业补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资料进行验证、核实,更新补充新资料,提高工作精度。外业补充调查包括土壤资料、排水灌溉保证率、坡度资料、指定作物产量投入状况和土地整治项目等五部分调查内容。2、补充调查方法(1)土壤资料补充

21、调查。土壤资料主要指土壤图和土壤类型名称登记表。土壤资料外业补充调查主要是针对资料整理时发现的土壤图上的土种代码漏、错现象而进行的。调查方法是在当地土壤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现场实地勘察、确认。(2)排水、灌溉保证率外业补充调查。对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等改善耕地的排水、灌溉保证率的进行分等因素补充完善;再通过外业补充调查进行实地踏勘,并予以调整和确认。(3)坡度资料补充调查。坡度级别原则上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但是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只对地类和权属做变更,而一些新增的耕地坡度发生了改变,需要对新增耕地坡度情况进行实地核实,由外业调查人员签字确认调查结果 。(4)指定作物产量、投入状况补充调查。指

22、定作物产量、投入状况的补充调查是农用地分等县级资料收集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出现问题最多,反复的次数也最多。由乡土管所或乡政府上报的指定作物产量、投入状况资料,由于各种原因,错、漏、瞒报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建立起严格的资料审查制度,并通过外业补充调查,现场进行询问、比较、查对,从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5)对近十年来国家级、省级投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的耕地补充完善。113、外业补充调查结果通过外业调查,核实、确认了某某县的土壤资料,更新完善了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排水、灌溉、坡度条件等因素,并了解了某某县的指定作物产量、投入等情况,为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的下一阶段

23、工作打下了基础。(七)分等因素记分规则或分等属性加减分规则的制定上一轮农用地成果中,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由某省农用地分等技术专家组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按照编制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的原则,分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统一制定。本次耕地分等工作基本沿用上一轮的记分规则表,然后根据部整理中心的专家意见,去除了污染因素;在保持各因素之间权重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修改各因素的权重,并保留4 位小数。将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特性和排灌水条件,按作物分析其影响程度,并以 0 至 100 分作为土壤评价指标值。某一土壤特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值为 100 分,其余低于 100 分,逐级下降。某一土壤对于某一作物的最终评

24、价值,是以各种土壤特性评价分的几何平均值表示,表现为 0-100 分的土壤评价指标。当某项或几项评价指标为 0 分时,总评价指标也是 0 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土壤指标不能正常地表现其作用,这是符合土壤肥力因子不可代替定律的。如下表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指定作物记分规则表。表 6-5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水稻作物记分规则表12表 6-6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小麦作物记分规则表13表 6-7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油菜作物记分规则表14(八)分等因素空间分析与分值计算将分等单元与各分等因素图,如排水、灌溉、土壤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保每个分等单元都有相应的因

25、素值。图 6-1 ARCGIS 软件中空间叠加分析示意图图 6-2 空间叠加分析后分等单元所含有的属性值(示意图)再将数据导出到 EXCEL 表格中,根据记分规则表和计算公式,计算每个分等单元对应分等因素的分值。图 6-3 分等因素分值的计算由于耕地分等因素较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土地质量特征。因素组合方式不同,组合体中各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对土15地质量形成趋向不同。在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时,可根据因素特点采取相应的度量单位,又因各因素度量时单位不一致,使因素间缺乏可比性。而评价土地质量级别需将因素进行作用程度比较,因此应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清除计量单位的

26、影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指标具有同一可比性。(九)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是反映耕地的自然条件对指定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优劣程度的一个无量纲数,是根据各自然因素指标及其对指定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程度计算得来的。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 CLij?wmk?fijk100式中:CLij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Wk 分等因素的权重i分等单元编号;j指定作物编号;k分等因素编号;m分等因素的数目;fijk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第 j 种指定作物第 k 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十)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

27、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耕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本底”产量水平。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定义:Rij =tj ?CLij?j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按下式计算:16Ri = Rij其中:Rij 为第 i 单元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tj 为第 j 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耕地

28、自然质量分; j 为第j 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十一)土地利用等指数确定1、耕地利用等指数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和耕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耕地所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现实”产量水平。耕地第 j 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Yij=RijKLj耕地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Yi =Yij式中:Yij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Yi 为第 i个分等单元耕地利用等指数;R

29、ij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内第 j 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 为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十二)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的确定1、耕地经济等指数计算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 ,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耕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耕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耕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经济”产量水平。17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耕地等指数由下式定义:

30、Gij=YijKCj耕地等指数由下式定义:Gi=Gi j式中:Gij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耕地等指数;Gi 为第 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等指数;Yij 为第 i 个分等单元第 j 种指定作物的“本底”产量(指定作物的耕地利用等指数) ;KCj 为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十三)耕地质量等级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为实现全国耕地等别统一可比的目的,按照“国家总体控制。分省平衡转换、统一标准建库、成果集成整合”的总体思路,进行了省等向国家等体系的转换,形成国家级汇总数据库。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的相关参数(中国耕地质量等

31、级调查与评定安徽卷):1、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 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1.079652.8082、国家级利用等指数= 省级利用等指数0.8140293.5803、国家级经济等指数= 省家级经济等指数1.4262575.500根据自然质量等 400 分、利用等和经济等 200 分为间隔,下含上不含,进行等别划分。 (自然质量等指数 0-6000,分 15 等。利用等和经济等 0-3000, 15 等。即形成全国可比的等别序列。 )某某县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结果为:自然质量等指数区间为2094, 3535,等别为 7-10 等;利用等指数为1129,1844,等别为 6-10 等;经济等指

32、数为1086,1802,等别为 6-10 等。七、耕地分等成果分析检验本次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到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因此耕地等别检验的主要内容是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对比分析。18(一)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应从耕地等别分布情况与耕地等别总面积两方面进行分析。1、耕地等别分布情况对比。耕地等别分布情况对比是在软件中,通过叠加本次分等成果图层、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图层,通过“拉窗帘”的方法,目视检查耕地等别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找出原因。见下图。经过叠加对比发现,本次分

33、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耕地等别分布情况总体一致,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图 7-1 目视检查对比耕地等别分布情况2、耕地等别总面积对比为保证成果具有可比性,在对比时提取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耕地,并将所有等别转换成国家级等别进行比较。由于上一轮成果使用的分等单元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上一轮主要是针对农用地) ,造成了成果对比时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表 7-1 本次分等成果面积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表单位:公顷19图 7-2 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分等成果面积对比图可以看出,本次分等成果面积和上一轮农用地成果相比,总面积相差 44148.59 公顷。为了更清楚的反映耕地的等别变化情况,我们利用各

34、等别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比较:表 7-2 各等别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表20图 7-3 本次分等成果面积比例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图在国家级等别中等别越低耕地质量越好。通过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对比发现,本次分等成果中耕地的质量等级要略高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变化。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在 2005 年完成,二调数据库中行政村界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村庄合并。按照规程及其他相关要求,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必须按照二调村界进行划分,造成了新、老等值区不一致的情况,且随着某某县经济、社会条件的持续发

35、展,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系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了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2)分等因素的变化。如地形图采用了二次调查坡度图,与上一轮坡度图相比有一定变化。通过与上轮成果比对、分析,我们认为本次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成果符合城市发展的情况。(二)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本次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以某某县高刘镇土地整理项目、某某县山南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为例,在土地整治前后进行了质量评价,并作出了对比,清楚土地质量的变化,为弄清土地等级和质量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表 7-3 某某县土地整治项目区分等因素情况表通过外业实

36、地调查,确定并更新项目区分等因素、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经过计算,得出项目区分等结果。见下图:21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本次分等成果图 7-4 某某县镇土地整治项目等别对比图22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本次分等成果图 7-5 某某县山南镇土地整治项目等别对比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等别一般都有所提高。23(三)等别调整与确定通过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对比,对等别相差较大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耕地图斑,检查原因,并按照分等程序重新校正各项参数,修改计算;并详细记录调整过程,与原有计算资料一并整理,归入档案中保存。经过检查,本次某某县耕地分等工作无等别差异较大图斑。八、面积统计耕地分

37、等工作中的量算面积应与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相一致,不一致的需要进行平差计算。面积计量单位为公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土地等别面积按分等单元进行统计;将各等别面积进行汇总,结果填入表格,建立统计台帐,归入档案。九、分等数据库的建立按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数据要求 ,并依据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建立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分等因素、分等信息、分等重要参数、行政区划要素集。并按要求进行存放。十、图件编制要求(一)图件编制内容和要素根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相关制图规范,制作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图件,主要包括指标区图、利用系数等值区图、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分等因素分值

38、图、自然等别图、利用等别图、等别图等。1、县分等因素指标区图编制内容:反应某某县包含的指标区及分布范围情况。编制要素:指标区名称、指标区范围、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2、县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编制内容:利用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值对等值区进行编绘,反映出24土地实际产出水平接近的区域的产出水平及分布情况。编制要素: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值、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3、县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编制内容:利用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值对等值区进行编绘,反映出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接近的区域的指数水平及分布情况。编制要素: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39、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值、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4 县分等因素分值图编制内容:对分等因素属性进行符号化,反映出县分等因素的分布规律, 包含坡度图、土壤图、排水图和灌溉图。编制要素:分等因素、因素注记、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5、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图编制内容:对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别属性进行符号化,反映出县耕地自然质量高低及其分布规律。编制要素: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别图斑、自然质量等别注记、县耕地分质量等级结果面积汇总表、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6、县耕地利用等别图编制内容:对分等单元利用等别属性进行符号化,反映出县耕地平均土地利用水平高低及其分布规律。编制要素

40、:分等单元、利用等别图斑、利用等别注记、县耕地分等结果面积汇总表、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7、县耕地等别图编制内容:对分等单元利用等别属性进行符号化,反映出县耕地综合质量高低及其分布规律。编制要素:分等单元、等别图斑、等别注记、县耕地分等结果面积汇总表、图名、图例、指北针和其他专题注记。25(二)编制方法和要求1、编制流程以某某县工作底图为基础,根据不同成果图件要求添加不同的专题要素,对专题要素进行编绘或综合取舍,并对图面进行整饰,经校验后形成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图件。2、编制方法(1)等值区图只保留县界、乡(镇)界、村界和行政驻地、比例尺、坐标系、注记(县名、乡名、村名) 、图框、图廓

41、等内容,各要素表示方式均与二调图件成果要求相同。保留的图例应与专题图例整合。(2)自然质量等别图、利用等别图和等别图应对等别相同的相邻分等单元进行归并,提取自然质量等别界线、利用等别界线和等别界线;等值区值相同的相邻图斑应进行归并,提取等值区界线,等值区界线与行政界线重叠的,以相应的行政界线体现。(3)各图件内容选取和相关要素表示须层次分明、清晰易读,突出表达主题要素及其分布规律,并确保图面清晰、美观、简洁。(4)分等单元调整划分分等单元是某某县 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斑。分等单元属性只表示耕地的分等结果,不评价其他地类。分等单元主要靠颜色来区分,不缩编(不需检查上图面积

42、) ,图斑线用浅色细线来表示。(5)图例所有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图件中都包括了基础底图图例,包含道路、河流水面、行政注记等,专题图例根据不同成果图件单列,由图形(色块或符号)与文字组成。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一)分等因素图处理由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中的分等因素图与二调数据库中的行政范围不一致,26且图斑有不少拓扑错误,为了保证行政区内因素图的完整性减少拓扑错误,需对上一轮的分等因素图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提取上一轮因素图中的线层和点层,利用线层在软件中生成面图斑,面图斑与点层进行空间分析,获取点层的属性值,再与二调行政区进行套合,修改边界即形成符合要求的分等因素图。通过处理,形成了

43、土壤图、灌溉图、排水图、坡度等因素图。(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确定按照规程及其他相关要求,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层采用二调村界。因存在行政村合并的情况,取合并前行政村中面积最大村的属性值。在某某县分等工作中,利用软件模型,自动选取面积最大村的属性值作为合并后的行政村属性值。十二、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别分布规律与特点(一)自然质量等分布某某县自然质量等指数分布在 2094-3535 之间。12-1 自然质量等指数的频率分布27表 12-2 自然质量等面积汇总表由上表可以看出,某某县自然质量等共分 4 个等别,其中 7 等地所占面积最大,达到 86.58%。(二

44、)利用等分布某某县利用等指数分布在 1129-1844 之间。表 12-3 利用等指数的频率分布2829表 12-4 利用等面积汇总表由上表可以看出,某某县利用等共分 5 个等别,其中 7 等所占面积较大,达到 82.15%。(三)经济等分布30表 12-5 某某县经济等乡镇面积汇总表由上表可以看出,8 等地所占面积最多,而在乡镇分布中官亭镇所占面积最大。某某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等别分布较均匀,但整体仍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的现象。西南部耕地质量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北部属于江淮丘陵指标区,区域内灌溉、排水、地形等条件较好,通过对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进行比较时发现,从自然等到利用

45、等,再到经济等,南北等别差异在缩小。十三、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基础差,耕地质量普遍偏低,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某某县的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都不同程度显现出来。全县中低产田较多,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监督检查制度不健全,乱挖沙、乱取土、乱建设,少批多占、占了不用,闲置摞荒等浪费和破坏农用地地现象时有发生。上述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某某县农用地的质量。3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过大,拓展过快,侵占良田现象严重。近年来,我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城市盲目外延,城镇、村庄占地严重。有些乡村规划不科学,

46、新建宅基地不注意利用村内空闲地,而向交通方便的村庄周围、公路两旁发展,侵占了大片的耕地,而村庄“内空,外实“现象严重,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一些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的扩张心态急躁,盲目追求大规模,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土地的基本方针,造成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和村庄用地严重超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不断迅猛增加,加大了我县农用地管理的难度。3、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生产率低。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农用物资价格又不断上涨,农业效益较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弃农经商,打工误农,粗放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土地承包后的农民怕时间长了政策改变,从而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对土地的利用重用轻养或不养,缺乏保护,为增加农作物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理化性状恶化,造成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利用水平的低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用地的管理。(二)耕地分等成果的相关应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 号)指出,耕地占补平衡要按耕地质量折算;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也要进行改革,要求同地同价,按等折算,按价征地,分等管理。而耕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更是为土地管理从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