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与设计之我见作者姓名:(宋五,不加粗,居中)作者单位:(宋五,不加粗,居中)e-mail:(Time New Roman, 五号,居中)摘要: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来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1关键词:艺术 设计 设计艺术Think again about Art and DesignAuthors NameAuthors Affiliation Postcodee-mail AddressAbstract: We are close to th
2、e era of the rational and conscious composition rapidly, having reached at that time, the painter formed the proud works, which declared him. Design and art homology originally seen from tracing to the source of history, it is fen, divine force that created the universe of culture that shut disperse
3、d to send to. So, it is self-evident that the intimat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m.Key Words: art design Art designed1 引言“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 ”1 2.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早在几年前,我国的艺术工作者针对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 、
4、“装饰艺术” 、 “工艺美术” 、 “实用美术” 、 “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下文中笔者将阐述自己的认识。首先我们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 、 “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
5、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 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2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 ,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
6、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 “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 。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
7、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3. 从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
8、物之间的关系问题。3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提到“
9、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作为个性,则必需融于共性中才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
10、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4. 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
11、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状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 “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平面设计” 、 “工业设计” 、 “环境(室内)设计” 、“服装设计” 、 “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 、
12、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 ,4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13、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承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单纯的物质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它是具象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物,只有与其他物
14、质技术手段产生关系,重新定位物质结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性转换过程。属于造型与非造型艺术形式。简称-形。当重新定位的物质结构形态,与人们内心精神审美结合,产生的联想形象(明月,玉盘、棋子等)这个过程是经过经验感知的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简称-神。原本无意义的色块在赋予了它形与神的手段后,才真正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可以说,没有哪一件艺术品不是建立在审美作用下经过解决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下产生的。认识因素、伦理因素、审美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创造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把三者分离成三门学科,即:认识因素-材料学伦理因素-设计学审美因素-美学由于艺术
15、特色的要求不同,以及制作工艺差异,最终呈现的是的艺术面貌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物质材料和设计创作技巧是偶然的,变化的,只有精神审美因素是共通共融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把握彼此间的度与量,对多元化艺术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设计成分增大化,物质成分减小。后果:具象符号减少,抽象符号加大。作品形式:抽象画、分割主义。(2).设计成分减小,物质成分增大化。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减少。作品形式:具象画、超写实。(3).设计成分消失,物质成分增大化。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消失。作品形式:非艺术作品,无意义存在物。 外在物质形态决定内在意识形态,内在意
16、识形态反作用外在物质形态的差异比较,形象的说明了设计因素的增减,制约着形式与精神的后期存在形式。以绘画为例,片面的注重抽象精神存在,也就相应的加大设计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多数观赏者感到迷茫或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还不算民族、地域、风俗等的影响。这种作品如分割主义、构成主义绘画等。同样,片面的夸大具象形态,忽略了设计成分的介入,必定大大降低削弱精神审美的因子,给人感觉画面就是画面,枯燥而无生气,真实而无意义。没有设计因素的介入,空洞的物质因素是没有美感而言的,更没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的。5. 总结综上所述,艺术创造-这一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精神性与物质性的交叉和多元、多层次的关系,物质因素、设计
17、因素、美学因素的共同编织,也最终要求着意蕴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物化结构的自然结果,才构成了今天丰富的艺术门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再次看来,是孪生关系,彼此间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对于艺术与设计的渊源、艺术与设计的争议出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暂时就谈到这里,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小的问题。上亿年的历史留下了久远的人类文化,残酷的自然选择创造了人类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答案不在先哲的遗书上,也不在名人的脑袋里,只要深入社会各阶层、各角落中去,从实际出发,这些答案在很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就可以找到。参考文献1论艺术里的精神 ,四川美术出版社,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吕澎译2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 ,蔡军3美术观察1999.124艺术与设计的新联盟 ,河北理工学院机械系,郭成宇5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7 月第一版,孙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