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29053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316 大小: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_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学课件,1,伤寒论用药研究, 苏 庆 民,医学课件,2,药物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而治病水平的高低,除了决定于对病机把握水平的高低、准确外,最后关键在于用药的艺术、水平。,医学课件,3,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药,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单味药用 量,用药,医学课件,4,本讲内容: 1、用药规律; 2、配伍规律; 3、加减方法; 4、药量用法; 5、炮炙方法; 6、煎药方法; 7、服药方法;,医学课件,5,一、 用药规律,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药物91味(86味)

2、,,(一)一般规律,医学课件,6,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味) 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少阴87,厥阴98。,医学课件,7,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次,依次为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前五味药恰好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使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医学课件,8,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

3、附子、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医学课件,9,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 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医学课件,10,次用药物多是临证加减的主要变动范围,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药物,桂枝汤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医学课件,11,(二)特殊用法:,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甚至补药可用

4、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应用,尤见微妙。”,医学课件,12,1桂枝:,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五苓散等11方;,医学课件,13,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 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桂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

5、愈弱者之虚,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医学课件,14,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散结。,医学课件,15,“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医学课件,16,桂枝配甘草:,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

6、,能补中,又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医学课件,17,仲景方例。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助于解表;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 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温化肺中痰饮;,医学课件,18,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脾、胃;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于血脉、胞宫;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心。

7、,医学课件,19,/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医学课件,20,后世论述与应用。/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化湿。 /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于充实全身阳气。/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医学课件,21,桂枝配芍药,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医学课件,

8、22,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的功能。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调整阴阳的功能。,医学课件,23,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 /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血的作用; / 金匮要略虚劳篇中的小建中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中的桂芍相配,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医学课件,24,后世论述与应用: / 本草述犯钓元指出:“桂能引真阳而通血脉,故合于芍药以和营卫”。 / 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后世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十全大补汤与人参养营汤中均有

9、桂芍这一药对,其主要作用是调和气血。,医学课件,25,桂枝配茯苓,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温补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化气利水,对肺、脾、肾、膀胱的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医学课件,26,仲景方例 :通阳化气方首推五苓散,通阳气,健脾气,通气化,使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无用之水下输膀胱。 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益气,化中焦之痰饮; 苓桂甘枣汤培补中气、通阳利水、平冲降逆; 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兼纳肾气,而潜虚阳;,医学课件,27,防己茯苓汤兼通肺卫之阳以导水下行。 此外,桂枝茯苓丸通阳利水,有助于行瘀化瘀,其理论依据是“血不利则为水”。 茯苓泽泻汤为苓桂术甘汤加味; 茵陈五苓

10、为五苓散加味。,医学课件,28,后世论述与应用 : 刘河间桂苓甘露饮,朱丹溪胃苓汤与医方集解春泽汤都是五苓散加味而成,可见后世对五苓散颇多发挥。,医学课件,29,桂枝(肉桂)配附子,配伍意义:桂枝与附子药性颇多相似之处,二者配伍之后,在温阳、散寒、止痛、救逆等方面均起协同作用。在仲景著作中,外感病发展为三阴重证而需要回阳救逆时,用姜附相配而不用肉桂;杂病阳虚时才桂附同用。,医学课件,30,2人参,仲景之用人参,不仅得参之性,而且扬其长而尽其用。 人参功用第一在于补。仲景用之以补的,补脾如理中丸,补肺胃如竹叶石膏汤,补肝如乌梅丸、吴茱萸汤,补心复脉如炙甘草汤,各有各的取用。补心侧重于复脉,因脉生

11、于营,营属心。如白虎加人参汤之用于暑病脉虚,四逆加人参之用于脉微,通脉四逆汤之用于脉不出,炙甘草汤之脉结代。,医学课件,31,人参第二个功能在于“和”。一般都认为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实际上,柴芩专解邪,用参3两乃是和解而协调之。胸痹诸方不用参,而胁下逆抢心则用参;而且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遇干呕、渴、胁下痞硬均不去参。 从这些可以悟得仲景对人参的用法。人参能补、能和、能消、能通(行),医学课件,32,然仲景用参之妙。尚不止于此。一般痞滞忌参,但以参佐旋复、姜、夏则参可用于散虚痞;腹胀忌参,但以参佐厚朴、姜、夏,则参可用于留饮,咳嗽证忌之,若肺虚而津已伤,于散邪蠲饮剂中也常用它。像这样对人参运用自

12、如的,只有在仲景书中才能看到、学到。,医学课件,33,3黄连,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并谓“泻心汤证之心气不足应据千金方作心气不定,不定者,烦悸之谓”。此说更能阐明黄连的主治,与仲景方义吻合,足证东洞翁善读仲景书,能识仲景用药之妙。,医学课件,34,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如黄连阿胶汤治心;5个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胃;乌梅丸治肝;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 其配伍之法,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瓜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

13、燥之弊。举例:,医学课件,35,干姜配黄连,配伍意义 :干姜辛热,具宣散之性,能通经脉,散寒邪,消痰燥湿,和降胃气,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辛开;黄连大苦大寒,具沉降之性,能泻心火,凉血热,除烦躁、止呕吐、治吞酸,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苦降,二者配合为辛开苦降法,属相反相成,主要用于脾胃病证。,医学课件,36,仲景方例:仲景著作中,有干姜黄连这一药对的方剂共6首。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与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个方剂的基本性质相似,都用于治疗病在里部脾胃,寒热错杂,气机升降紊乱,虚实夹杂的证候。另乌梅丸中也有干姜、黄连、这是用于安蛔的,更用以和肠道。,医学课件,37,后世论述与应用:

14、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 成方便读认为黄连干姜是治疗痞症的 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兵部手集方的香连丸均为辛开苦降法的灵活应用。该法已成为治疗胃肠病与胆道疾病的常用的方法。,医学课件,38,4、附子,仲景用附子34方。 配干姜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梅丸等9方,除乌梅丸外,都用治亡阳厥逆证。 姜、附合和,则一走一守,动静相合。,医学课件,39,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5、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12方。,医学课件,40,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阳回阴伤之弊”。 配桂枝者有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4方,桂附合用,旨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故4方均治风湿痹病。,医学课件,41,配生姜者有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5方,姜、附合用,旨在温阳治水,如真武汤取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择生姜宣散,于主水中有温散之意。,医学课件,42,配人参者有附子汤、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4方,参、附合用,则回阳救脱之力胜任,后世参附汤实脱胎于此。 配芍

16、药者有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3方,,医学课件,43,附、芍合用,一散一收,一刚一柔。 用芍药之旨,张璐说得清楚:“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真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医学课件,44,配白术者有真武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4方,附、术合用,以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以白术健脾阳,使水有所制,相须为用,为治水湿开一法门,,医学课件,45,配大黄者有附子泻心汤,此为热痞兼表阳虚者设,因热邪须清,卫阳亦须扶护,诚如金匮心典所谓“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邪,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医学课

17、件,46,此外,附子尚有与他药配伍者,如配茯苓回阳安魂,与葱白宣通阳气,配猪胆汁引阳入阴,配麻黄、细辛温经解表,配川椒、乌梅治厥安蛔,配当归温经养血。或协同促进,或相互制约,其制方之妙,可谓匠心独运。,医学课件,47,胡氏在仲景用附子的基础上,提出附子十配8:配石膏治风水、咳喘、疹出难透,配代赭石治崩漏,配石决明治怔忡、头痛,配大黄治咯血、胸痛、泄泻,配黄连治湿温后期便溏,配黄芩后治恶寒发热日久不解,配山栀治心腹疼痛,配炮甲治骨骱疼痛,症瘕、痃癖,配豨莶草治风湿痹痛,配丹参治胸痹心悸脉结代,亦甚实用,可补仲景之未泽。,医学课件,48,二、配伍规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和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

18、须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原则,在仲景处方用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七情合和,医学课件,49,1同类相助,功用和性味基本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作用,提高疗效。 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清热解毒,攻逐一切有形之邪,配伍苦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栀子,及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之茵陈蒿,则其攻逐痰热通利湿浊解毒退黄之力均得以增强,组成主治湿热发黄之方茵陈蒿汤。 苦寒大黄配伍苦咸大寒之芒硝,得其软坚润燥,清热泻下之助,则荡涤实热阻结之力更强,是为承气汤的主药。,医学课件,50

19、,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配伍苦、甘寒泻火滋明之知母,则清热泻火力尤,又能防燥热伤阴之弊,而作为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代表方白虎汤主药; 若与甘淡寒而清热除烦利尿之淡竹叶同用,则增强清热除烦之力,如竹叶石膏汤。 其他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用附子与干姜配伍,使两热相得,急回散失之元阳,也是同类配伍使用,增强作用。,医学课件,51,五苓散以茯苓、猪苓相伍以行水, 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行气消痞; 抵当汤用水蛭伍虻虫以破血逐瘀; 以及赤石旨配禹余粮,龙骨配牡蛎等,不胜枚举,均本同类相须,共扬其长以增进疗效。,医学课件,52,2、异类相使:,温阳配益气。气与阳同类,均是生命之动力,益

20、气药与温阳药同用则相得益彰。如人参配干姜,人参大补之气,增强五脏功能,干姜温中散寒,扶脾胃阳气,合用则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之力尤著,故为主治太阴病虚寒证之理中丸的主药。,医学课件,53,行气配通腑。行气药能宣通气机,与泻下硝黄配伍,以峻下热解,或去枳朴而加甘草,则仅能微和胃气,缓下热结。 泻火配养阴。泻火药配养阴药,泻火可以护阴,壮阴利于清火并防苦寒化燥伤阴之弊,如芩连与阿胶芍药配伍,用以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定之心中烦不得卧。,医学课件,54,行气配降气:如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用厚朴配杏仁,以治咳喘胸满;麻子仁丸亦以枳朴配杏仁、麻仁,用治肠燥便秘。 祛瘀配泻热:桃仁承气汤用桃仁桂配硝、

21、黄以逐瘀通下。 清热配通下:如泻心汤用芩、连配大黄泻火通腑以止吐衄。,医学课件,55,降火配滋阴:如黄连阿胶汤芩、连配胶、芍清心泻火而不伤阴,滋阴养阴而能彻热。 温阳配利水,桂、苓互用,亦属温阳利水法之变通。,医学课件,56,3相反相成:,即将两种性能功效完全相反的药物进行配伍,以互相补充,相互制约。 须指出,相反相成仍属“异类相使”,与七情合和中之相反、相恶不同。,医学课件,57,寒热药物并用:此类用法在论中表现最为典型,如干姜配黄连,干姜大辛大热善温脾胃之阳,黄连大苦大寒,有下降和清热之功,二药配合,辛开苦降,辛开散结除痞助脾阳之升,苦降镇逆行气助胃气之降,以恢复气机升降之常。寒以清热,热

22、以散寒,除寒热之错杂,常用于和解之剂,,医学课件,58,如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开以散寒,黄连黄芩苦泄以清热,参、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运中焦脾胃,治疗寒热之痞;生姜泻心汤证兼见胁下有水气,故加生姜以增强辛散化饮之力;甘草泻心汤证,因其中气更虚而痞利俱甚,故在辛开苦降基础上加强补中之力以利中焦气机之调畅。,医学课件,59,用于表寒外束而里有伏热者,如石膏配麻黄,石膏辛甘大寒,大清气分热炽,麻黄乃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专利,石膏因其质重性寒峻清里热味辛甘入肺,具辛散之性可透热于外,得麻黄之助则宣肺热之力得增;麻黄得石膏配合则变辛温发散为辛凉发散,宣肺平喘之功尤著。,医学课件,60,尤在泾说:

23、“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邪之热非石膏不能除”。故此二味为大青龙汤、麻黄石甘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之主药,大青龙汤证之病机为阳气怫郁不得越。故重用麻黄达六两,增强发散之力使寒得麻黄之辛热而散,并防石膏之大寒沉降伤阳,热得石膏之甘寒而解。麻杏石甘汤病变重心为肺热壅盛,故麻黄石膏并重,桂枝二越婢一汤因表证轻微,郁热不甚,故二者用量均轻。,医学课件,61,用于上热下寒者,如附子泻心证,以大黄芩连配附子、其配伍之精义。正如舒驰远所说:“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滑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

24、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诚为透彻。,医学课件,62,寒热并用还可用于阴盛格阳之证,即在大热之剂内反佐以苦寒之品,以防阴盛格阳及辛热刚燥太过损伤阴精,如生附子配猪胆汁,附子辛甘大热有毒,生用则辛热燥烈之性尤等,善破沉寒痼冷,回垂绝之元阳,起危亡于倾刻。,医学课件,63,猪胆汁苦寒清热滋阴,合附子则引其入阴,使阴阳交通而无格拒之患,既防刚燥之弊,又滋将竭之阴,二者为白通加猪胆汁汤之主药,主治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之证。,医学课件,64,发散和收敛的药性同用:如桂枝配芍药,桂枝辛甘性温,振奋中阳,温阳助卫以解表;芍药收敛,益阴和营固护营阴,相配伍则益卫养营以助营卫和调是为桂枝汤之主药。,

25、医学课件,65,干姜细辛五味子,为仲景治疗寒痰喘嗽所常用,干姜细辛之温以化除水饮寒痰,辛可宣通气机以利痰饮之化散且止气逆;五味子酸甘温能益气生津,使用肺止咳,三者配伍,益气与温阳同用,散不伤正,祛邪与扶正并施,收不留邪,散中有收,标本兼顾而每收良效。乌梅丸中乌梅同桂枝细辛合用,既温散脏寒,又收涩固脱,故治蛔厥,又主久利。,医学课件,66,其它如现代临床菟丝子配覆盆子,配大黄、熟地,配防风、羌活,浮萍配五味子等。,医学课件,67,刚药柔药相济:指辛温刚燥之剂同阴腻之品合用如附子配芍药,则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碍阳,故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乃至真武汤中均用此二味,真武汤以姜、附之刚配

26、芍药之柔;,医学课件,68,张路玉解释真武汤说:“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湿为要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结,所以腰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医学课件,69,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芍药与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伤寒绪论)。,医学课件,70,炙甘草汤以胶、地之柔,配姜、桂之刚。在运用中,或以刚为主,辅以柔,或以柔为主,辅之以刚。“药物之刚柔配伍,实即阴阳相须之道,运用得当可和阳益阴

27、,阴阳平秘,事半功倍” 。,医学课件,71,半夏配麦门冬,则变其辛热燥烈之性为辛散通利,麦门冬亦得发挥其养阴生津之长而无柔药腻之弊。如竹叶石膏汤,于大队清热养阴药内,配入半夏,借其辛散之力调补药之滞,以和中降逆。,医学课件,72,补阴药与补阳药合用:常用于阴阳俱虚之证,如炙甘草汤,之炙甘草、人参、桂枝、辛甘化阳以补心阳益心气。生地麦冬阿胶益阴生血以充脉养心,阳药得阴助则生化才有物质基础,阴药得阳助则生化才有动力,二者相互为用,共收阳生阴长之效。,医学课件,73,吕 材认为“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

28、阴,更以温通经脉,则脉复而悸自安矣”。,医学课件,74,附子配人参:附子温经以回阳,人参益气生津以救阴,合用既增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亦增强滋阴之力,用以治疗阳微欲脱,阴竭脉不出或亡阳脱阴之危证,如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皆为阴阳并补之方。,医学课件,75,缓急有制 指以甘味之药和攻邪之峻药合和,以缓和其药性以免损伤正气,或使其缓缓发生作用以延长药效。此法既可护正,又能增强疗效而为仲景所常用。113方中,甘草有70方,大枣有40方。,医学课件,76,发表剂中用甘草,既补中气以益汗源,又缓其药性以防过汗伤正而邪反不解,故麻黄汤均用甘草。,医学课件,77,甘草附子汤,以甘草

29、配附子、白术、桂枝治疗风湿流注关节,王晋三说:“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急,风去而湿乃留,后遗后患矣”。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之用甘草,均同此义。,医学课件,78,又如甘草配大黄芒硝,缓硝黄攻逐推荡之性。以缓下之法而使胃气调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王晋三说:“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 绛雪园古方选注),医学课件,79,相畏相杀:相畏、相杀是对有毒性与副作用的药物配伍而言。相畏,系有毒之药畏可以制彼之毒的相杀药。仲景方中用半夏每与姜相配伍,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青龙汤,以及诸泻心汤等。姜可杀半夏毒,故半夏属相畏,而生姜属相杀。,医学

30、课件,80,(二)八法互用:从八法角度分析来看,1温清互用: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三泻心汤等,均以辛热之干姜与苦寒之黄连并用,旨在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使寒散热清,阴阳和调而自愈。 。,医学课件,81,2清散并用:如大、小柴胡汤,以透散的柴胡与清热的黄芩并用以疏内达外;麻杏石甘汤以辛散的麻黄与甘寒的石膏并用以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医学课件,82,3降补并用:如三泻心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竹叶石膏汤等,均以降逆止呕的半夏与补气的人参同用;旋复代赭汤以降逆和胃的代赭石与人参配伍,均补中有降,降中有补,使痰气降,虚逆平。,医学课件,83,4补散并用:竹叶石膏汤以解散外邪的防风与补气固阳的人

31、参同用,以表里相济,而治风热外淫、里气不固的“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医学课件,84,5清补并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石膏与人参同用,以治太阳中暍;旨在使邪热退,气阴复。6消补并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厚朴与人参同用,以治“汗后腹胀”法等。,医学课件,85,1辛开苦降:诸泻心汤,既用辛温之姜、夏,复用苦寒之芩、连,是辛开苦降法极好的楷模。此法原为治太阳病误治的变症而设,经历代临床研究,凡病在中焦心下至少腹而又是寒热错杂,痰热郁结,脾胃不和,胃热火郁等证,皆可应用。,(三)五味化合,医学课件,86,2辛甘发散(为阳):辛散具解表发汗,配甘味药即属辛甘发散。由于甘能补、能缓,使辛散而不

32、伤正,或补中有散而不致呆滞。 3辛散酸收:一散一收,相辅相成,达邪而不伤正,详见前文“散收相配”中。 4其他:如酸甘化阴、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均见仲景对五味化合运用之妙。,医学课件,87,三、 经方加减法,病有主证,治有主方,仲景据证以立方,故每一病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些兼证、变证、夹杂证,此时可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以某一主方作为基础加减构成一组方,此即类方之由来,清代徐灵胎曾著伤寒类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柴胡汤等十二类。,医学课件,88,此外,仲景在小柴胡汤、理中汤、真武汤后方列有加减法,但不另命新方。 方药的加减,增强了对病

33、证的针对性,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纵观仲景对方药的加减,有药味数、药量等方面的变化,兹分述如下:,医学课件,89,(一) 主药不变的加减:,适用于主证不变,次要症状或兼见症状发生变化的病情,随证加入与之相应用的药物或获去不相宜的药物。方剂的功用主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医学课件,90,如桂枝汤证出现于素有喘病有患者。可在治疗中风的基础上兼顾旧病,于桂枝汤内加入厚朴、杏仁,在补中气培土生金的基础上,清痰下气,宣肺平喘。,医学课件,91,桂枝证误下而见脉促胸满,是为中阳被伤但欲伸,正气向外抗拒,病邪有外出之势,故于桂枝汤内去收敛之芍药,使其辛甘发散之力得以增强而祛邪于外。,医学课件,92,里寒外

34、热,阴盛格阳之通脉四逆汤证,由于体质的差异,可出现种种兼证,故于方后注中指出“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 317)其用药之旨,陈修园说:“面赤者,虚阳上泛也。加葱白引阳气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络不和也,去葱,加芍药以通脾络;呕者,胃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气;咽痛者,少阴循经上逆也。,医学课件,93,去芍药之苦泄,加桔梗之提升;利止脉不出者,谷气内虚,脉无所禀而生,去桔梗,加人参以生脉”。或谓简炼明晰。而各种加减,均不离主方破阴回阳,通脉救逆之作用。 伤寒论中药物的加减主要是病机相同而兼症不同,辨症用药;若病机不同,则所用药物亦异。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和治病求

35、本的精神。,医学课件,94,如四逆散证之腹痛加附子,是为阴寒凝滞于里,气血失和致痛,治以温阳散寒止痛。 小柴胡汤证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黄芩苦寒,不利脾阳故去之,芍药本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具有破阴结,通脾络之效,适用于太阴之腹痛。 通脉四逆汤证之腹痛加芍药亦同此义。,医学课件,95,理中丸证之腹中痛,加大人参用量,可知这种腹痛属于虚痛,故通脉四逆汤证主利止脉不出。在小柴胡汤证,加大其用量益气强枢并治口渴,可见同是加人参而所主之症不同。,医学课件,96,同时加减用药也具有某些共同规律,揭示了一些对症专药, 如呕吐者加生姜;心悸者加桂枝、茯苓;咳者加干姜、细辛、五

36、味子;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人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这些经验无疑是十分可贵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用药。,医学课件,97,(二)主药变化的加减,药物加减涉及方剂主药,引起功用主治的变化而适宜于新的病症。 此类加减的药都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减去主药或主药之一,加上的药物取代主药或成为主药之一,其结果随着主证主治的改变而产生新的方剂,但它们一般与原方仍有较密切的联系。,医学课件,98,有时迳以原方之名加减命名,如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中加入炮附子一味,即易调和营卫之剂为温阳固表之方,主治汗出过多,阴阳两伤之证,陈修园谓“方中取附子以固少阴之阳,固阳即所以止汗,止汗即所以救液”。(伤寒论浅注)可见附子亦为

37、主药。,医学课件,99,若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则滋阴和阳之剂变为温补纯阳之方。正如柯韵伯所说“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见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温,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热,为纯阳之剂矣”。(伤寒来苏集),医学课件,100,麻黄汤中加入石膏以清热生津,桂姜枣温中以调营卫,倍用麻黄和甘草,分别增强发表和中之力,则变辛温发汗之剂为解表清里的大青龙汤,含麻黄汤、桂枝汤、越婢汤三方起其综合作用。,医学课件,101,若于麻黄汤内去桂枝与石膏相伍以发越郁阳,清宣内热,变辛温发汗之剂为辛凉清热之方,由于变换的均是主药,使方剂的功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医学课件

38、,102,(三)按病位、病机之变化加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寇,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伤寒附翼)当病机有变化,则予以加减, 如兼“项背强几几者”则加葛根,化裁为桂枝加葛根汤; 若“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为过汗伤津,未致阳虚,则加人参,化裁为汗后营虚体痛的新加汤;,医学课件,103,若“发汗后阳虚汗漏,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则加附子以扶阳,而为桂枝加附子汤; 如兼大下后,脉促胸满者,则于方中去芍药,而为桂枝去芍药汤; 兼微恶寒者,则去芍药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医学课件,104,若“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39、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为汗下后,表邪未除,更兼水气停滞,即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余如治虚劳的小建中汤,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柔痉的栝蒌桂枝汤,皆由桂枝汤衍化加减而成。,医学课件,105,再看麻黄汤,其主证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则加葛根, 而为葛根汤; 若“不汗出而烦燥者,则加石膏,而为大青龙汤;,医学课件,106,若“汗出而喘”,则去桂枝,加石膏,化裁为清肺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若挟水饮而见喘、呕、渴、哕者,则加细辛、干姜、五味,而为小青龙汤; 若饮热内结,更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医学课件,107,(

40、四)按症状发展转化加减,仲景对服桂枝汤后若“大汗出,脉洪大者”,则“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则桂枝二麻黄一汤。前者脉洪大而无烦渴,知邪仍在太阳,仍与桂枝汤。,医学课件,108,而后者如有疟状之恶寒,但无面赤,身痒,说明表邪不甚,故稍合麻黄汤;若“面色反有热色者,为欲解也”,又宜桂麻各半汤。此皆根据症状发展化裁加减。,医学课件,109,(五)按夹杂之症因变化加减,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19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前者为太阳病邪入于经输,乃素问“邪入经输,腰脊乃强”之候,故加葛根解肌升津以濡经脉;,医学课件,110

41、,后者为患者素有气喘,今又因中风而诱发,故加厚朴、杏仁以降气平喘,均因患者挟杂之症因不同。如小柴胡汤方后的加减法等,均本此旨。,医学课件,111,(六)按症情轻重缓急而加减,仲景组方,无论发表攻里,莫不视症情之轻重缓急而权衡,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具上述证者。,医学课件,112,“始得之”而脉沉,说明正气虽虚,邪气亦盛,在以附子固阳前提下,可以峻汗,故麻黄细辛并用;“得之二三日”,则病邪已深入,且正气更虚,当微汗以缓图,故以细辛易甘草。,医学课件,113,(七)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加减,寒热是机体性质的反映,同一症状,寒热不同

42、,施治方法各异。 例如:同为痞证,属热者单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除痞;若“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则加附子以扶阳泄痞;,医学课件,114,因此乃卫阳不足,邪热有余之上热下寒证,故本寒热互用,邪正兼顾之法; 至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均痞与下利并见。,医学课件,115,其病机均为胃气虚,热邪滞的上热下寒证,三方均以苦味制火的芩、连为基础,结合补中益气、健胃、止呕、止泻的参、夏、姜、草、枣等,随证加减,叶天士谓:“中焦痞阻,冷饮不适,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但三方同中有异:,医学课件,116,半夏泻心汤是治痞而兼呕,故主以半夏;生姜泻心汤治胃虚痞满兼挟水气,故主以生姜;甘草泻心

43、汤治误下胃气重虚之痞证,故主以甘草。五泻心汤的应用,无疑是仲景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加减的最好实例。,医学课件,117,何梦瑶医编曰:“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亦多如此,昧者訾为杂乱,乃无识也”。 李氏谈到仲景寒温并用时说:“仲景深谙阴阳平衡之奥义,匠心独运,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而并用寒温。,医学课件,118,在温热药中少佐寒凉药,如大青龙汤中用石膏,借以清解;桂枝汤中加大黄,借以泄下。在寒凉药中少佐温热药,如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甘草,借以温散;泻心汤中用附子,借以衬补中阳,如此类方剂,全书约有24首”。,医学课件,119,辨虚实是划分机体邪正盛衰的手段。同一症

44、状,虚实不同,治宜加减。 白虎汤为治少阳大热大汗的方,如“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以清邪热、补心气阴为治,,医学课件,120,栀子豉汤是治虚烦的代表方,若“少气”者为虚,拟加甘草;“心烦胸满”者为实,拟去香豉,加厚朴、枳实;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就是按虚实加减而成的。,医学课件,121,余如桂枝汤证伴“身疼痛,脉沉迟”者,则加人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是桂枝汤去一加一,又成为太阳病误下、脉促、胸满、微恶寒,卫阳虚的有效方。,医学课件,122,金痰饮咳嗽病之“呕吐,谷不得下”,则单用姜、夏组成小半夏汤;而妇人妊娠病篇之“妊娠呕吐不止”,则在姜夏中更加人参,而为干姜

45、人参半夏丸,桂枝新加汤与干姜人参半夏丸二方之人参,正为虚而加。,医学课件,123,两方面,一是单味药的用量;二是处方用药量的构成比。 用量之差,功效全变,,四、药量研究,医学课件,124,1、东汉 . 米制:凡伤寒论中用衡器计量的药物剂量则采用柯氏折算法,即:东汉 . 米制 一斤=16两 250克 一两=4分 15.625克 一分=6株 3.9克 一斗=10升 2000毫升一升=10合 200毫升一合 20毫升,(一)伤寒论度量衡考证,医学课件,125,2、折算的方法:汉方都采用一次煎煮法,即只取头煎不用次煎。今日常规煎药采取二次煎煮法,即分别煎煮二次,滤液混合后分服。据刘云氏报道,认为大多数

46、中药用二次煎煮法的利用率为75%,而一次煎煮法的利用率只有45%,可见,二次煎煮法能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医学课件,126,如果要煎取等量的药物有效成分,二煎法所需药物剂量只占一煎法的3/5,因此,汉制一两(15.625克)来用二次煎煮法只须15.625克3/5=9.375克9.4克。例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一次煎法用量当为46.93/5=28.1(克),滤液混合后仍按仲景原来服法,或日三服,或日二服,或顿服,,医学课件,127,另外,因为散剂,丸剂不存在第二煎的问题,所以均按一煎法用量。 3、应用建议:原方原量原则;原方按比例减量原则,可按2/3或1/3比例减量应用。,医学课件,128,(二)经

47、方用量临床例证,芍药甘草汤重用治肠炎、胃病、胆道蛔虫症 甘草泻心汤重剂治急性胃肠炎、“痞症”。 小青龙汤重用麻黄、细辛、半夏、白芍治取顽固性的支气管哮喘,(已用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小柴胡汤的原量(1两15.6 克)治肝炎、便秘、阴痒、崩漏。,医学课件,129,桂枝芍药加知母汤,真武汤,小青龙汤,炙甘草汤原方原量及原煎服法一均无不良反应。 炙甘草原方原量治病毒性心肌炎1-4剂有效率87.5%,比轻量明显差异(对照研究) 原剂葶蒂大枣泻肺汤加枳实治心衰 甘草30-60克治疑难病。健脾益胃,通阳复脉,缓急止痛。,医学课件,130,附子日量120克,治各类心衰、各类危急重症、精神分裂症等

48、,又如麻黄汤中麻、桂用量之和为五两,折为75克,如煎后分3次服,每次量亦不过25克.今人用发汗药,如豆卷、苏叶、藿香、薄荷、荆芥、防风、羌活等,往往多味配方,每味10克左右,总量即可达4050克之多,而不嫌其重。,医学课件,131,经方某些药物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10倍左右,如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1斤(250克),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半斤(125克),泽泻汤中的泽泻用5两(78克),白术2两(31克),其疗效均已为近年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所证实,治美尼氏综合症泽泻用至60克,白术用至30克;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治疗早搏,生地用至210克而获显效。 按此折算,古方中药物总量与目前常量近似。,医学课件,

49、132,(三)药物用量的原则,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日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仲景在伤金二书中对用药剂量之讲究,堪称为后世楷模。细绎经文,可以清楚地看出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是有很深的理蕴值得探索的,略述于下:,医学课件,133,1、随病情的轻重而定:,即病重用大量,病轻用小量。 以麻黄为例,凡表寒实证,宜麻黄三两,配桂枝二两以峻发其汗(如麻黄汤); 倘配石膏而欲峻汗的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又宜加倍;只须微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则用麻黄1两,治形如疟状的桂枝二麻一汤,用量更小,只用16株。,医学课件,134,再如生姜:同为温中散寒而用,治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用半斤;吴茱萸汤、橘皮生姜汤等温中降逆方,则用6两、半斤; 而配桂枝或大枣的小建中汤只用3两。大青龙汤用生姜3两,麻黄桂枝各半汤只用1两,均随病情之轻重而异其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