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 级 五、4 科 目 语文 班级人数 57 场 所 多媒体教 室 教学反 思课 型 登飞来峰 ( 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景象。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意思。2.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身在最高层”蕴含的道理。教学内容陈述性知识(K):诗句、道理程序性知识(K):了解意思、理解道理、体会情感元认知知识(MK):学生理解诗句蕴含的道理评价方法 (
2、测验法 观察法)教学资源印刷材料:教本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景象。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学关键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导入新课。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 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 (板书)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师介绍:飞来峰又
3、名“灵鹫峰” ,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 、 “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师补充介绍:1050 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二十九岁。三、解诗意,诵读体会。一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1.教师范读。2.自读。指名读,正音。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由于。5.读古诗,结合刚才对重
4、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诗句意思,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6.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句,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师生补充评议。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品读,体会诗的含义。1.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的意境。2.生自
5、读体会。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4.生自由发言。5.师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实,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诵读,表达情感。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2.学生
6、练读。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4.齐读。、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30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四、课堂小练笔。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2、 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作 业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 (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只缘身在最高层( ) (因为)拓展性学习 用我们学习登飞来峰的方法预习题西林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