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历史高考复习大纲【中国古代史】 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目的:巩固 统治 ,扩大 疆域 。(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对象: 王族 (又称“同姓亲族”)、 功臣 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等主体: 王族 (3)主要内容:天子给诸侯授 土地 、人口 、授 爵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接受天子的分封,爵位 世袭 、分封 卿大夫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B.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4)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
2、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5)特点:主要以 血缘 关系层层分封, 等级 森严 (6)影响:西周:扩大了 疆域 ,巩固了 统治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霸、混战,破坏了国家 统一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2、宗法制(1)目的:凝聚 宗族 ,防止 内部纷争 ,强化 王权 (2)主要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 嫡长子 继承,为 大 宗;余子分封为 诸侯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 小 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 大 宗。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3)核心和特点: 嫡长子 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 和 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 和 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 基础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 上的体现。二、中国早期(指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主要以 血缘关系 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森严 。2、 王 权与 神 权相结合,具有 神秘 色彩。3、诸侯有相当大的 独立 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高度集中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2、中央
4、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 封建 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 国家统一 2、过程:战国奠基 秦朝建立 汉朝巩固 唐朝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理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 分封 ,行 县制 (2)秦朝建立:政治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了 全国 皇帝制:皇帝 独尊 ,皇权 至上 ,皇位 世袭 。制度构成 三公九卿 制 中央行政制度郡县 制 地方行政制度A. 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 首 ,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 事。三公及其职责 御史大夫:是
5、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三公九卿都由 皇帝 直接任免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产生和推广:产生于 战国 全面推行于 秦朝 B.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 皇帝 直接任免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直接有效 的控制,形成了 中央集权 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郡县长官由 皇帝 任免,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和巩固 国家统一 。(1)战国奠基(3)汉朝巩固:背景:丞相位高权重;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在中央: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 军国大事 ,削弱了 相 权,加强了皇权实行 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
6、,加强了 中央集权 设 刺史 ,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 控制 二、 隋唐完善和北宋加强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隋朝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1、三省及其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 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 执行 诏令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 相 权,加强了 皇 权;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 工作效率 。3、根本目的和实质: 加强君主专制 二、北宋加强:1、背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百余年。北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行政 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
7、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军 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财 权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 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 禁军(收精兵)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派 文臣 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削实权)设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 中央 掌控(控财政)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4、影响:改变了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 积贫积弱 的祸根三、元朝发展和明清强化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元朝发展:1、措施:在地方,实行
8、 行省 制度在地方汉武帝2、特点和作用2、措施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 地方 的管理, 加强了 中央集权 , 巩固了 国家统一 ,是 省 制的开端。二、明清强化: 背景:元朝丞相权势 过重 ,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裁撤 中书省 和 丞相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影响: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 受到很大限制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设 军机处 ,军国大事均由 皇帝 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 中央 与 地方 的矛
9、盾, 君 权与 相 权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 ,中央权力(集权)不断 加强 相权不断 削弱 ,君权不断 加强 ,直至丞相 被废除 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 制;唐朝中期设 节度使 ;元朝以 中书 省代替三省权力高度 集中 ,皇权 至上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政 权与 神 权相结合政治制度与 伦理道德相结合,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 和社会的 稳定 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 经济文化 的发展有利于民族 交流 和 融合 容易出现决策 失误 ,形成 暴政 和 腐败 ;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 商品经济 和 资本主义萌芽 的
10、发展;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 思想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明朝中后期为界,上述影响:之前, 积极 影响为主;之后, 消极 影响为主。第三讲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恩荫 制(商周) 察举 制(汉朝)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始于隋)上述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时期 背景 选官制度 用官依据 影响商周 主要以 血缘 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世官(恩荫) 制 血缘 维护了 贵族 特权两汉 汉武帝大力加强 中央集权 察举 制 品行 打破了 贵族 特权魏晋南北朝 世家大族 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 九品中正 制 门第 压制了 人才
11、隋唐以后 世家大族 衰落 , 庶族 地主兴起 科举 制 才学 有利于人才 选拔 二、科举制1、科举制的兴衰:形成于 隋 朝完善于 唐宋元 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 八股取士 , 禁锢了 士人 思想, 阻碍了 科技 的发展和 社会 的进步。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 读书 、 考试 与 做官 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来源 ,提高官员 文化 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中央政府 , 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 。专题 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一讲 农业和手工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
12、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一、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工具: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经营方式: 集体 耕作 个体 农耕( 家庭 经营)耕作技术:原始粗放(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加强田间管理、改良和引进农作物品种等多种措施来实现。2、主要生产工具的演变:材质:木、石、骨制农具 青铜 农具(数量很少) 铁 农具铁犁牛耕:牛耕(春秋战国) 耦 犁(西汉) 曲辕 犁(唐)灌溉工具: 翻 车(曹魏) 筒 车(唐) 高转筒车(宋) 风车(明清)3、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13、:方面 特点生产和经营方式 铁犁牛耕 , 精耕细作 ,个体 农耕( 家庭 经营)产业结构 农业(种植业)与家庭 饲养 业、 手工 业相结合,以 农业 为 主家庭分工和产品出路 男耕女织 , 自给自足 其它方面 分散 、 封闭 、 脆弱 4、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或生产组织形式);精耕细作(耕作技术或生产模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生产结构)5、小农经济的评价1、地位: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影响:(1)积极: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财
14、源。(2)消极:十分脆弱,容易破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民族性格:形成了内敛、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生态环境:对土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3、破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作用认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渐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古代手工业1、经营形态及其特点:经营形态 特点官营手工业 生产不计 成本 , 产品大都精美,但不进入 市场 私营手工业 私人自主经营, 产品进入 市场 , 供 民间 消费家庭手工业 家庭 副
15、 业产品主要用于 交纳赋税 和 家庭消费 2、变化: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 官府 垄断汉武帝以后: 煮盐 、 冶铁 、 铸钱 收归官办明中叶前后: 官营 手工业主导(前) 私营 手工业主导并出现 资本主义 萌芽(后)资本主义萌芽:A.特点:存在 雇佣 关系和从事 商品 生产B.概况:时间、地点:明中后期、江南丝织业条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自由劳动者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地位:新事物、稀疏又微弱;受束缚、发展缓慢。C、发展缓慢的原因: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 自然经济 占统治地位和 重农抑商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3、领先世界的行业:冶铁、
16、制瓷、丝织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两汉) 水排 (东汉杜诗) 灌钢法 (南北朝)制瓷: 青 瓷(东汉) 白 瓷(北朝) 南青北白 (唐) 青花 瓷(元) 珐琅彩 (清)丝织:设 织 室(西汉) 吸收 波斯 织法和图案风格(唐) 吸收花鸟画 写实 风格(宋) 设 织造 局(明清)4、享誉世界:被称“ 丝 国” (汉) 被称“ 瓷器 大国”(唐)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成相应变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农
17、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第二讲 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古代商业:1、商业的发展时间 商业发展状况商朝 商朝人善于 经商 ,故后世称经商者为商人春秋战国 官府 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隋唐 集市发展起来, 柜坊 和 飞钱 相继问世两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元朝 大都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 农副产品 大量进入市场, 长途贩运 发展较快,出现 徽 商和 晋 商等地域性商人群体2、市的变迁宋朝以前 宋
18、朝时空间 坊市分开 坊市界限 被打破 时间 只有日中为市且按时开闭 时间限制 被打破 管理 官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不再受 官府 直接监管3、城市的发展宋朝出现四大 商业 名镇:汉口镇、朱仙镇(河南开封县)、 佛山 镇、 景德 镇 扬州 、 成都 成为南方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西汉:开辟两条 丝绸之路 唐朝:在广州设 市舶使 ,专管外贸南宋: 外贸 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 泉州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朝: 朝贡 贸易, 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4、外贸的兴衰清朝:海禁、闭关锁国, 外贸渐趋 萎缩 5、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兴起较早, 宋元 时期空前繁荣 内 贸和 外 贸全面发展 柜坊 (类似银
19、行)、 飞钱 (类似汇票)、 交子 (纸币)的出现在世界上最早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历代政府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 商业受 官府 控制色彩较浓。明中期以后, 实行 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 外贸渐趋 萎缩 。二、古代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土地 公有 制 井田 制 封建土地 私有 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A. 铁犁牛耕 的推广和 生产力 的发展 根本原因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客观 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性C.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以 法律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实行 均田制 和制定占地 最高限额 不能真正阻止
20、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 私有 制的存在2、重农抑商:()提出与发展:商鞅变法:首倡“ 重农抑商 ”汉武帝时: 盐鉄酒 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 征税 明清时期:继续实行 专卖 制度, 对民营商业加征 商税 ()影响:影响明中期前 积极 影响为主(促进农业发展, 巩固封建统治) 明中期后 消极 影响为主(阻碍 商品经济 和 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实行“海禁”的原因:实行“海禁”的原因明朝 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 ,危及统治清朝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 斗争“闭关锁国”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闭关锁国”的危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西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
21、界潮流。专题 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形成:代表不同阶层的学术派别,纷纷提出不同 主张 ,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奠定了中国
22、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二)诸子百家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派别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孔子思想:核心是 仁 仁者爱人;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礼(“克己复礼”,等级有序)政治:为政以 德(民本思想),爱惜民力,反对 苛政 和任意 刑杀 。教育:首创 私 学,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儒家创始人尊为“至圣”孟子施“ 仁 政”;“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性本 善 ”(人性论)儒家荀子以 德 服人; “ 君舟民水 ”(民本思想);“性本 恶 ”(人性论)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老子世界的本原是“ 道 ”;“ 无为 而治”;世界万物可以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
23、思想)道家创始人道家庄子 继承发展老子学说,世间万物都是 相对 的法家韩非子 以 法 治国,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 思想 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1、董仲舒创立 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和抑制 暴政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有利于巩固 君权 ,维护统治 秩序 ;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学为选才授官标准;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五经
24、”为教科书,博士为教官;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开始在 民间 处于独尊地位二、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宋明理学1、主要派别及其主张和影响:派别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地位和影响程颢程颐(北宋)世界的本原是 天理 ;求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 朱熹(南宋) 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 ,要求人们“存 天理,灭 人欲 ”南宋以后成为居 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九渊(南宋)“ 心 即理也”, 内心反省 就可得到理陆王
25、心学王阳明(明中期)“心外无 物 ”、“心外无 理 ”,去掉人欲,可“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修养有积极的意义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宇宙观 世界本原是外在的 理(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主观唯心主义)异认识论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2、汉武帝实行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并处于独尊地位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影响 消极: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
26、,去伪存真。3、“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 自然欲求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思想: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2、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和影响思想家 代表作 思想主张 评价李贽 焚书藏书 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推动以后反专制斗争
27、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经世致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开 朴实 学风王夫之 船山遗书世界是 物质 的(唯物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认识论);启示人们的 思维方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研究:主张“经世致用” 。(三)儒家思想的兴衰时间 发展演变 地位 原因春秋战国 形成 被 冷落 其主张距社会变革 太遥远 ,无助于实现 统一秦朝 遭到 重创 遭 重创 儒生们非议 郡县制 ,秦始皇“ 焚书坑儒 ”西汉
28、新儒学 享“ 独尊 ” 新儒学适应了加强 君主专制 和 中央集权 的需要魏晋至隋唐 有危机有发展 危机与发展并存 佛教 和 道教 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宋明 程朱理学 又“ 独尊 ” 适应了重建伦理纲常和加强 中央集权 的需要明清 批判继承 遭 批判 封建专制制度 腐朽没落 ,资本主义萌芽 开始出现维新变法时期 赋予“新意” 被 利用 康有为借助孔子 权威 ,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 历史 根据新文化运动时期 受到抨击 已 动摇 资产阶级激进派不能容忍袁世凯掀起的 尊孔复古 逆流文革时期: “批林批孔” ,受批判;新时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
29、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发明( 西汉 前期) 改进(东汉 蔡伦 )
30、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 文化 的发展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隋唐)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 火药:唐朝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 广泛用于军事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指南针:司南(战国)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 新航路的开辟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数学:东汉 九章算术 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三、天文历法:1、 石氏星表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2、汉代的 浑仪 是望远镜发明前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3、元代郭守敬编制的 授时历 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四、农书: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
31、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五、医学:1、西汉的 黄帝内经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3、明朝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艺课标要求: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一、辉煌灿烂的文学朝代 体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特点 影响原因春秋 诗经相传孔子编订关睢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
32、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 楚辞 屈原 离骚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抒情长诗,浪漫主义源头,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汉 赋 司马相如张衡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半诗半文唐 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蜀道难“三吏”“三别”长恨歌诗歌进入鼎盛时期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诗赋为主两宋 词 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雨霖铃 赤壁怀古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元 曲 关汉卿马致远窦娥冤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明清 小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
33、段;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二、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书画演变脉络: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演变趋势:由 繁 到 简 (2)书法阶段: 自发 阶段(魏晋以前) 自觉 阶段(魏晋开始)魏晋: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点草书( 审美 价值极高):草书大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行书(兼有审美和实用价值): 王羲之 、 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等(3)中国画起源(萌芽):远古时代,鹳鱼石斧图是其中杰作。走向成熟:战国帛画人物 龙凤 图人物 驭龙
34、图特点:注重 写意传神 ,追求“ 得意忘形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其传世佳作,提出“ 以形写神 ”隋唐时期: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两宋: 风俗 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 画成就最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写意 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2、戏曲戏曲的发展: 元杂剧 的出现 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明清时期, 昆曲 流传甚广 。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于 道光 (徽汉合流) 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程
35、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民国期间走向四面八方(世界)。对待京剧态度: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取其精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世界古代、近代史】 专题 4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楷书( 实用 价值最高)种类成就中国画(1)汉字课标要求: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山多、岛多形成众多 小国寡民 的城邦地少而三面环海 工商 业和
36、 海外 贸易发达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经济因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利于形成 自由、平等、民主观念废除 债务 奴隶制按 财产划分公民等级,以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以 地域 部落代替 血缘 部落实行 陶片 放逐法,以打击反民主势力取消担任高级官职的 财产 资格发放 津贴 ,以鼓励中下层公民参政议政公民大会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 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 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监督执政官员。陪审 法庭(或“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一切公职向 公民 开放,以 抽签 或 选举 方式产生。4、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 和 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相对平
37、等;法律至上。进步性:促进了古希腊 科学文化 的发展,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 基础 。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 奴隶 、 妇女 、 外邦移民 没有政治权利;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是造成其腐败、衰落的根源。二、古代罗马法律起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1、发展过程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罗马公民)(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完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 509 年)十二铜表法(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 27 年)2、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对罗马法的评价地理因素1、产生条件奠基:
38、 梭伦 改革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顶峰: 伯利克里 改革2、形成和发展3、主要内容5、影响积极性: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妇女地位低下。第二讲 英国君主立宪的建立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权利法案的制定( 1689 年,即“光荣革命”的第二年)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 国王 的权力,保证议会的 立法 权、 财政 权等权力。君主权力受到 法律 严格制约;
39、影响 议会权力不断扩大, 日益超过 国王 权力, 国王 统而不治 ;标志着英国 君主立宪制 确立起来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内阁光荣革命前 其成员由 国王 挑选, 是国王的 顾问 和 助手 光荣革命后 资产阶级 控制内阁,内阁承担 行政 职责1721 年后 首相 主持内阁会议, 国王 退出内阁标志:1721 年, 沃尔波尔 实际上成为英国首位首相内阁的组成:首相(内阁 首脑 )和各部大臣(内阁成员)英国的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如何?内阁与首相关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要么内阁及首相集体辞职,要么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
40、 首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 “统而不治”,无实权;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资产阶级代议制:就是资产阶级 议会 制,因为议员代表 选民 行使国家权力,包括议政、立法等。第三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标要求:说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一、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三大原则:1、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 联邦 制国家,联邦权力大于 各州 即各邦权力。2、分权制衡原则:三权 分立 、互
41、相 制约 (立法) (司法)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 民主选举 产生参议员:由各州 议会 选出,每州 2 名,任期 6 年;众议员:由各州按 人口比例 选出,任期 2 年。总统:由 选民 间接选举产生, 是国家 元首 、政府 首脑 和军队 统帅 , 对 宪法 负责, 每届任期 4 年, 任期一般不超过 2 届。最高法院:大法官由 总统 提名, 参议院 批准,终身任职。如何评价美国 1787 年宪法?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 完整 的 资产阶级 宪法,体现了一定的 民主 性。局限性:允许 奴隶 制存在,存在 种族 歧视,妇女没有 政治 权利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
42、治权,中央 集 权与地方 分 权相结合三、两党制总 统 可 否 决 国 会 通 过的 法 律国 会 可 以 三 分 之 二 多数通 过 总 统 所 否 决 的 法律 最 高 法 院 可 宣 布 总 统 违 宪总 统 任 命 联 邦 法 官总 统 任 命 的 司 法 官 员 须 经 参 议 院 确 认最 高 法 院 可 宣 布 法 律 不 合 宪 法国 会( 立 法 )总 统( 行 政 )联 邦 法 院( 司 法 )三权 分立 、 制约 与 平 衡总 统 可 否 决 国 会 通 过 的 法 律国 会 可 以 三 分 之 二 多 数通 过 总 统 所 否 决 的 法 律 最 高 法 院 可 宣 布
43、 总 统 违 宪总 统 任 命 联 邦 法 官总 统 任 命 的 司 法 官 员 须 经 参 议 院 确 认最 高 法 院 可 宣 布 法 律 不 合 宪 法国 会( 立 法 )总 统( 行 政 )联 邦 法 院( 司 法 )国 会( 立 法 )国 会( 立 法 )总 统( 行 政 )总 统( 行 政 )联 邦 法 院( 司 法 )联 邦 法 院( 司 法 )三权 分立 、 制约 与 平 衡三权 分立 、 制约 与 平 衡1776 年,北美 13 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 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 世纪中期
44、,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党制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第四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标要求: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立法权属于 议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 总统 掌握参议员由 间接 选举产生, 任期 9 年,参议院有权否决 众议院 的决议案。众议员由成年 男子 直接选出,任期 4 年总统是国家 元首 和军队最高 统帅 , 由 参议 院和 众议 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7 年,可连选连任
45、,经 众议 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 参议 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 确立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皇帝: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外交政策宰相:主持 内阁 会议, 由 皇帝 任命, 对 皇帝 负责议会: 立法 机构, 由 帝国议会 和 联邦 议会组成规定德意志帝国:是 联邦 制和 君主立宪 制国家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 联邦 议会和 皇帝 批准进步性:确立君主立宪制,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跻身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局限性:具有浓厚的 专制主义色彩,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三、德意志帝
46、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皇帝 :世袭,权力 巨大 而基本上不受议会 制约 总统:由参众两院 联席 会议选出, 对 议会 负责,权力 很大 , 要受到 议会 制约政府首脑 宰相:由 皇帝 任命,对 皇帝 负责 总统(同上)异议会帝国议会法案必须得到 联邦议会 和皇帝 批准,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议会的立法权不受 行政 制约是较彻底较完善的代议制1、主要内容2、评价2、意义1、内容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同 实行资产阶级 代议 制 国家元首有权任免 官员 、解散 议会 等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政 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行政权 内阁首相皇帝宰相总统 总统立法
47、权 议会 皇帝 议会 国会 议会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特点 君主虚位议会至上军事封建色彩皇帝权重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相同点 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代议制民主)2.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利制衡的原则四、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 民主 精神,否定了 君主专制 政体, 巩固了 资产阶级 的统治,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缓和社会 矛盾 ,稳定社会 秩序 ,推动世界 民主化 进程。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 合法 斗争,维护自身 利益 。专题 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讲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课标要求: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
48、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途径和过程:(1)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2)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荷兰和英国等殖民扩张,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 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