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双鸭山市民政事业 “十一五” 发展规划为推进“十一五 ”期间 民政事业持续健康 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总结“十五” 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研究制定双鸭山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规划定位:“十一五”时期双鸭山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双鸭山市各级民政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间:2006 年至 2010 年。一、民政事业“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五” 期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 领导下,在省民政 厅的指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
2、彻落实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双鸭山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五” 计划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依法管理有关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为己任,恪守“以民为本,为民解困” 的民政宗旨,全面推进了民政事业 的改革与创新,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五” 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保及时保,成立了社会救助管理局,出台了双鸭山市救助城市特困群体暂行办法等二十多项制度
3、,城市低保标准经过两次上调现已达到每月 130 元,人均补差 65 元,实现了分类救助、分类施保。进一步完善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 2 -组织协调、救灾预案、物资储备、检测评估为框架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市县两级全部出台了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了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推进了农村五保和特困户救助,实施了农村特困家庭和受灾户“危房三年改造工程” ,出台了双鸭山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双鸭山市五保供养实施意见,农村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新
4、格局。调整规划了全市城市社区 125 个,创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 2 个(岭东区、尖山区)。市县两级政府投入资金 2000 多万元,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 350 多万元,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解决并实现了“六有” ,103个社区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安装体育器材 160 套,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达 7500 多个,社区干部(主任、副主任)生活补贴提高到 500 元、410元,顺利进行了第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平稳顺利地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务公开面和规范化程度分别达 95%和 90%。全面推行了乡
5、镇政务公开制度,公开面和规范化程度分别达 95%和 90%。(3)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出台了双鸭山市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为期三年的“星光计划” ,全市共建38 个项目,初步缓解了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全市社会福利机构发展到 51 个,其中全民福利机构 4 个,集体办、民办福利机构 47 个,收养人数达 1400 多人,初步建立了以供养机构为载体、社区为依托、老年人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启动实施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 。新建并改造了各 类福利院 23 个。全市福利彩票销售额逐年攀升,2001 至 2005 年累计发行彩票 2.75 亿元,筹集福利公益金-
6、3 -3030 万元。(4)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我市连续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市、县两级都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城市、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平均年抚恤定补标准分别比国家规定高出 406元、282 元,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了门诊和住院双重医疗保障,先后出台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优惠政策和大病救助医疗办法,优抚对象住房完好率达到 90%以上,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基本兑现。全市退役士兵安置率年均 96%以上,自谋职业率从 2001 年的 21%上升到 2005 年的 50%。(5)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完善了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重点发展了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7、,全市现有社团131 个(市级 70 个),行业协会 40 个,强化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总数已达 139 个。行政区划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了乡村撤并工作,现有 32 个乡(镇)415 个行政村。按照国家要求提前完成了标准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现了由强制性收容遣送向关爱性救助管理的重大变革,建立了双鸭山市救助站。全市 8 个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合格率达到了 100%,深化了殡葬改革,开展了殡葬环境大整治,强化了殡葬工作的行政执法。市殡仪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集贤县殡仪馆被评为国家二级
8、馆,市本级、集贤县、宝清县都建立了殡仪服务中心,基本满足了群众的治丧需求。依法开展了收(送)养工作。(6)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发展。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市福利家园、市救灾物资储备库、殡仪服务中心、福民大厦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完成市革命烈士陵园、市救助站的维修改造任务,这些都为“ 十一五 ”时期民政事 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4 -础。二、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 时 期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 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机遇与矛盾并存的时期。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民政工作面临难
9、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新的深层次的矛盾也会凸显出来,民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 的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为民政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建设和谐社会,不仅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重视和加强,公共财政也将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倾斜,要求政府在履行好经济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民政部门作为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求的激发社会活力、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
10、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内容,都需要民政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民政事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民政工作必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2、就业与失业压力的增大、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增加了民政事业的压力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转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增长模式和扩大就业目标的矛盾十分突出,失业人数、新增劳动力人数居- 5 -高不下,这些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形
11、成威胁。因此,加强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维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3、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要求不断强化民政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事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体系的日趋完善,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组织脱离了原有的社会管理体系,带来了政府与公众关系模式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搭建为民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工作三个平台。这一新的形势,对民政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
12、为民服务的内容、范围、质量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各项民政事业,提供优质、高效和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进步的迫切要求。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关系到我市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 管理民主” 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维护和落实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权利,进一步健全完善“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制度,这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条件。同时,农
13、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民政部门如何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6 -“十一五” 期 间,民政事 业面临的机遇是广 阔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不着力解决,将制约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民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包括:1、民政事业费投入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人均民政事业费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经费偏紧,以致救济标准偏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面窄,社会救济保障对象相对贫困的现象仍然突出。市县区匹配的资金不到位,已经成为我市民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4、匮乏我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比例较低,敬老院等民政基础设施房舍危旧、条件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部分县敬老院多年来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或没有投入,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迟滞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步伐。3、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我市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的地市和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市民政理论研究和体制创新比较薄弱,改革思路和长远发展的目标还研究得不够,有些业务还相对落后,影响了民政事业的整体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还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基层民政机构办公条件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十五” 期间 ,我市民政工作的任 务增加了 许多,但基
15、层民政机构不健全、编制少,办公条件和服务设施落后、工作经费不足,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工作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政工作领域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滞后于形势的需要,影响国家提出的经济与社- 7 -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三、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十一五”期间全市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以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为核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
16、努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体系建设、推 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民政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发展城乡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灾民、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权益。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进一步提高救灾救济能力。继续完善以组织协调、救灾预案、物资储备、检测评估为框架的
17、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紧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和各级救灾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逐步建成以公办福利机构和其它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并存,社区组织和居家福利保障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管理、中介组织经营运作的新型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大力推进村民自治- 8 -和社区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健全管理有序、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进一步深化拥军优抚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抚恤优待、退役士
18、兵安置、军休服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拥军优抚安置制度。进一步促进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逐年提高行业协会的行业覆盖率,到 2010 年行业协会覆盖面达到 90%;完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登记条件,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种类齐全、民主自律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划地名工作体系建设。巩固行政区域调整、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和地名管理服务的成果,形成法制健全、管理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区划地名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婚姻殡葬工作。在婚姻殡葬收养等方面,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水平,做到管理
19、有序,文明服务。双鸭山市民政事业“十一五”主要预期目标:(见表 1)。 “十一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不断创新,科学谋划的原则。树立现代民政理念,科学谋划民政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使民政事业由适应性发展向超前发展方向转变,树立社会公平的整体形象,打造民政品牌,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把民政工作主动纳入党政工作全局之中,使民政工作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原则。健全民主法制,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
20、主政治权益,提高依法施政水平,扎实贯彻依法施政的基本方略,从严治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民政- 9 -工作法制化进程。三是坚持社会融资,市场运作原则。用市场化、社会化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民政工作,加快民政工作与市场经济的接轨速度,特别是在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广泛利用社会资金采取市场模式运作, “有收有放 ”,研究和 实 践传统民政工作 顺应新形势发展、焕发新的生机问题。四是坚持突出重点,强化基层的原则。加大基层社会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理顺条块关系,畅通渠道,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基层管理中引入社
21、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五是城乡同步,统筹发展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民政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进社会发展、推进公益事业、推进公共服务上,特别是做到城市和农村民政工作并举互动,同步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合理配置和整合城乡民政业务和相关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城乡民政事业发展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民政部门的重要作用。四、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建立覆盖城乡特困群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城市低保、城市三无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农村贫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为主要救助对象,以政
22、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为辅助,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政策救助为补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标准有别、分类施保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条件。1、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 10 -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和分类施保制度,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 类施保” 。推 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工程”,制定并实施城乡特困群众医疗、住房、子女就学、司法以及水电等基本生活的综合救助制度,提高城乡救助水平。建立市级低保信息数据中心,提高民政低保信息化管理水平。2、构建农村低保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并建立
2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就学、法律援助、住房等项救助工作,扩大救助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完善对五保户的救助工作,建立农业税全免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供养制度,稳定五保资金来源,切实解决“ 应保未保、不按标施保” 及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房屋修缮、医疗等问题。逐步提高集中供养比例和水平,到 2008 年五保集中供养比例达到 50%。调整合并 11 所规模较小的敬老院、改造完善 6 所基础较好的敬老院,新建 2 所高水平的福利中心,形成以中心院为辐射、以乡镇办院为主体、以社会办院为补充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新格局。 3、构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24、,将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加强同卫生部门沟通,建立包括基本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在内的多层次的医疗救助体系,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4、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加快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步伐,增设县级救助管理站 2 所,改建、扩建现有救助管理站 3 所。建设和完善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管理信息网络。在“自愿受助,无偿救助” 原 则下, 积极创 新工作方式,完善救助制度,体现人文关怀。探索救助管理站的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相互协同方式,有- 11 -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5、完善社会捐助制度“十一五” 期 间,要充分 发挥
25、公益性社会 团体的作用,依托“爱心超市” 进 一步完善 经常性社会捐助服 务网 络;积极探索社会捐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时向社会发布慈善活动信息,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捐助需求,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二)深化救灾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救灾救济能力深化救灾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以组织协调、救灾预案、物资储备、检测评估为框架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预案,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提高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和紧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稳步扩大灾害救助社会参与范围。
26、1、完善救灾救济工作制度体系健全以紧急救援为核心、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县两级应急预案、配套子预案和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发挥民政部门灾害紧急救助协调职能作用,建立各级救灾资金投入机制和相关部门紧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制定灾害紧急救助规划和灾害应急预案。2、加强救灾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力量开展全市灾害普查、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建设全市灾情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灾害监测、预报、评估能力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在各县(区)普遍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3、建立社会化的灾害救援救助机制在发挥政府增加灾害紧急救助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企业、- 12 -保险机
27、构、社会慈善机构对灾害的救助补偿作用。规范好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和使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扩大社会参与灾害救助范围。(三)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逐步建成以公办福利机构和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并存,社区组织和居家福利保障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管理、中介组织运做的新型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格局。1、加快城乡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十一五” 期 间,四个 县城关镇分别建立一所 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福利服务中心,新建、改建社区
28、福利服务设施 30 个。扩大市福利家园规模,床位达到 500 张,实现养老、康复、健身、娱乐一体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先进院。全市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实现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 2010 年达到 2000 张,其中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要有较大增长,力争达到 1500 张。加快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80以上的街道要建立社区福利服务设施,改善福利性基础设施规模。建立起孤残儿童医疗康复的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收养工作。2、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
29、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鼓励民间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指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发展福利生产,培育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 13 -使公办福利机构实现“公办民营” 。3、深化国有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继续深化国有福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法人实体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福利企业要逐步实现民营,增强市场竞争力。4、加快福利彩票产业化进程。 坚持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 济困” 的宗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进发行方式和手段,扩大发行规模,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其它社会慈善事
30、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努力降低发行成本,特别是要加强对福利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福利彩票事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四)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立足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环境,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落实,推进社区建设,健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区服务体系,使绝大多数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管理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1、积极推进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等要求,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31、,切实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的作用,理顺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扩大居民参与度,全面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十一五” 期 间,要继续调 整社区规模, 对覆盖人数少、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进行合并,调整后的社区办公用房要全部达标。其中,全市- 14 -社区办公室用房达到 80 平方米以上,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 200平方米以上,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 1000 平方米以上。完成社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网络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社区信息公开化,构建社区居民与政府、单位、企业的信息互动平台,促进社区公
32、共服务、便民服务现代化。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群众体育、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内容整合到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改善社区办公条件,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待遇。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以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依法抓好全省第二届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扩大和巩固城市基层民主,完善社区的城市基层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和社区工作职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托幼、卫生、保健、娱乐、家政、未成年人教育、安全、司法等多方面的需求。2、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工作,推进村级民主决策,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保障农民群
33、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乡村关系,加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生产发 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 期 间,进一步推 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按照 中华 人民共和国村委会 组织法,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组织全省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完善村务公开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管理的内容,维护村民对日常村务的参与权和对村内事务的管理权,实现三级联动,力争到 2010 年全市两公开面巩固在 10
34、0%,规范化程度分别达 100%和 90%。- 15 -3、加强村(居)两委干部培训为提高村(居)两委干部整体素质和水平, “十一五” 期间要加强对两委干部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要积极参加全省组织的培训,全面提高基层两委干部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村(居)委会管理工作水平。(五)创新拥军优抚安置机制加大抚恤优待、退役士兵安置、军休服务管理、军供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拥军优抚安置新制度。1、提高优抚保障水平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优待和补助标准,不断改善优抚对象的生活质量。通过加大资金
35、投入,帮扶结对子等形式提高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通过建立政府补助、个人负担,普通保障和重点保障,优抚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照顾和大病医疗相结合的路子重点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彻底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问题,力争优抚对象住房完好率达到 100%。通过社区为优抚对象开展三定服务等系列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工作,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力争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2007 年达到 80%、2010 年达到 95%以上。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成果,2006 年实现五连冠,2007 年力争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加大陵园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烈士陵园的基础设施,丰富布展内容,改进布展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充分发
36、挥陵园集教育、纪念、宣传、游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2、创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给安置工作提出的新情- 16 -况、新问题,加大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坚持国家计划安置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机制,由指令性安置向以经济补偿、货币安置、自谋职业为主的方向发展。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面达到 85%以上,鼓励退役士兵到民营企业工作;建立起退役士兵人才信息网络,扩大就业双向选择范围,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在收缴有偿转移安置金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政府投入,以保证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及时领到补助金,自谋职业安置比例全
37、市达到应安置人数的 50%以上,市本级达到应安置人数的 70%以上。3、加强军休、军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军休所(站)建设,落实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 ,提高服务水平,集贤县军供站进行维修改造,提高军供站的服务水平和快速应急供应能力。(六)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坚持管理与培育发展并重的方针,建立健全民间组织内部规范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管理,打击违法活动。按照市场化原则和经济规律,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发挥好民间组织在维护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补充公共服务职能
38、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引导民间组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1、加快发展行业协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行业协会建设的意见,加快发展以民营业主为主体,由民营业主牵头的行业协会,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会员,使民营业主融入到行业发展的主流,强化行业协会的培育,使行业协会的覆盖面达到 90%以上,做到数量与质量统一。- 17 -2、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设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的登记条件,形成具有示范导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体,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先进生产理念、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农业竞争力,为“三农
39、 ”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条件和信息支持。3、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指导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作指导,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建立民间组织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强化道德和制度约束,建立各具特色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及时有效查处非法和违法民间组织,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七)推进区划地名体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创新,形成法制健全、管理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区划地名管理工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地名由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努力建立以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依法管界,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相关部门
40、各司其职、边界地区群众广泛参与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机制。1、加强行政区划宏观战略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县区布局。计划新增县级市 1 个,建制镇 4 个,并掉 2 个乡。开展体制创新试点,在市辖区和县政府驻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可撤消镇改设办事处。巩固撤并乡镇成果,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全面设置城乡系列标准地名标牌,制定地名命名规划,对现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规范新生地名,对无名的自然地理实体进行命名。3、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建立市、县二级地名数据库,探索- 18 -建立地名网站、触摸屏、声讯台等,拓展地名信息化服务。4、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依法加强行政区域
41、界线的日常管理,全面落实界线管理长效机制。(八)加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和殡葬改革在婚姻殡葬收养等方面,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水平,做到依法管理、文明服务。1、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婚姻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理;婚姻登记全部实现以县区为单位集中登记,解决所有婚姻登记员合法编制,加快婚姻登记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婚姻服务实现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人性化服务。2、积极推进殡葬事业改革打破垄断,积极稳妥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殡葬设施更新改造步伐,县级殡仪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力争再有
42、 1 个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合理调整殡葬设施布局,满足需要,有序发展。继续推行火葬,年均火化率巩固在 98%。推进殡葬用品生产、销售、经营市场化进程。继续开展殡葬移风易俗活动,宣传、引导、鼓励群众不保留骨灰,文明祭扫。严格公墓管理,发展环保、绿色型公墓,建一处 1520 万平方米的树葬园林,提高公墓建设水平。五、实现“十一五”计划的保障措施民政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涉及面越来越宽,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民政事业存在着投入不足、设施短缺和落后、观念守旧、管理水平低下等矛盾,为此,必须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转变思想、自身能
43、力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困扰民政事业发展的- 19 -不利因素,为民政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争取财政投入,确保我市民政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十一五” 期 间,为确保民政 对象基本生活水平,改 变部分民政事业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必须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民政事业费自然增长机制,民政事业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同步提高,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建立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项民政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采取向省争取一部分,市财政投入一部分,民政部门自筹一部分,争取社会各界捐一部分的办法增加资金投入,将民政事业发展分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二)
44、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新形势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贯彻落实民政部门“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 宗旨,把“ 民政 为 民,服务 大局,改革创新,与 时俱进” 的现代民政理念与民政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理念,以改革的思路、发展的观点、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来谋划民政事业的发展,凡是有利于民政事业发展的,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推进民政事业的发展创造思想理论环境。牢固树立民本理念。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民政理念体现在施政方略、思想作风和制度创新中,要一心一意抓发展,全心全意谋落实,要时刻牢记求真务实的民政精神,
45、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解决民生发展到维护民权、落实民利。牢固树立发展观念。从大民政的宽广视野看待民政工作的新发展,要在新业务、新领域实现新突破,实现民政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从政府主导办民政向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民政合力转变,从给予式救助到- 20 -注重帮扶对象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转变。牢固树立公平理念。和谐社会要求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民政工作是群众利益最直接体现,是党执政为民的最具体表现。要加大民政部门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公平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法制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46、、社会结构的转变、城市化和社会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的利益需要和诉求方向将有所变化,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根据人民需要制定救灾、社会救助、村民委员会选举等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规章制度,实现依法行政。(三)加大支持力度,为民政事业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只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各级政府应将民政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国政、德政、善政,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对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做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集中实施,落实责任制;应将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十一五” 国民
47、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落实和完善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政策,争取帮助民政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应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把民政工作融入全局之中。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民政工作。要着力研究与探索民政业务工作体制的创新、改进和调整,不断激发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四)提高服务能力,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21 -加快综合性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社会救助管理站、爱心
48、超市等民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提高对各类民政对象的保障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善于应用现代化的高新科技手段,推进民政工作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五)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稳定的民政投资增长机制。扩大福彩发行量,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公益金。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采取赋予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等多种方式筹措民政事业建设资金。大力开展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开展“ 一日捐” 等活动的方式,激发企业和社会各界志士捐助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和周围环境的建设中来,要采用先进的融资方式,千方百计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民政事业上来。(六)加强民政队伍建设,为民政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民政系统领导班子、机关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民政干部培训制度,实行各类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和定期培训制,推进岗位交流,提高民政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树立和弘扬新时期民政工作典型,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得到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