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学习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蒋雪飞内容提要: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在 发 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体 验习惯和体验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体验的特点,体验的作用及如何在思想品德 课中渗透体验学习等三方面作了简要论述。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日益高涨之时,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在减负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乏味的灌输上,那么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难以使他们认
2、同、内化这些道德认识,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学生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等不良的情感品质。而为了应付,他们学会了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这种知行不一现状存在的主要原由是学生缺乏一个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省、认同、内化过程,即体验的过程。因此很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体验的习惯和能力。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 )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具有以下特点:1. 体验是潜移默化的。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它来自于生活,扎根于内心。生活是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
3、会有什么样的体验,每天衣食住行中的生活体验,家庭、单位中的角色体2验,工作、家务中的操作体验,事业有成的成功体验等,不知不觉这些体验就成了人生中值得回味的永久的回忆。体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行为。2. 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在乎大小只在乎深浅,肤浅的体验稍纵即逝,因而也不能成其为体验。而深刻的体验却能伴随人的一生。曾有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女学生,偷拿了老师抽屉里的两毛钱,谎称是捡的,为了能在记载本上多几件好人好事以博得老师的的表扬。但从此以后,她的心头有了阴影,她体验到了不安,内心的愧疚、灵魂的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这种体验越来越强烈。为了这件小事,她的灵魂受到了煎熬,也正因
4、为这件小事,她的人生充满了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这一件小事鞭策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性。3. 体验是循序渐进的。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会引起不同的体验。而同一个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同一件事物也会有不同与以前的内心感受,引起不同的体验。体验能力随着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体验又促进着个体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圈,如下所示:可以说有了体验,人生便显得多姿多彩、韵味无穷,没有体验的人生将是苍白、乏味、残缺的人生。3由于体验的这些特点,它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如下的作用:1. 体验能使道德认识更深入。人的道德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5、时产生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在不断体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道德认识也逐步得到巩固、深化。获得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内省认同内化的过程。2. 体验能使道德情感更强烈。在某种意义上,体验与情感相互渗透、交融、互补。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对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等道德情感有了切身体会。在不断扩充道德情感内容的同时,加强了道德情感的深度。3. 体验能使道德意志更坚强。形成人的坚强意志的主要动因是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的力量来源于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对于意志具有“支撑”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体验习惯和体验能力,将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行不一的现状,提高思品课课堂实效。那
6、么在思品课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呢?归纳一下,一般有以下途径:一. 设计活动,引导情感体验。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整体。而其中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的基础,又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它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体验就是在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即活动(或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4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如省编思品第六册
7、关心父母一课,教师设计了“观赏相片”这一活动,请学生带来了小时侯跟爸爸妈妈一起照的相片或爸爸妈妈为他们照的相片,并把自己最心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相片在小组内交流观赏。在观赏中,学生的记忆之门被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之爱,如一股股暖流,激发出学生对父母的亲情。这时再适时出现课件(自制课件,内容为初生婴儿呱呱坠地的情境,本班学生的近照,中间穿插父母忙碌的身影,如清晨爸爸妈妈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点,爸爸在灯下为我辅导功课,妈妈干完了一天的家务还在灯下为我打毛衣,风雨中妈妈为我打伞而宁可自己淋雨等情境片段) ,父母辛苦抚育自己成长的情景一一浮现眼前,使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又
8、设计了小组讨论、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诉说、倾听、思考中多次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激情一旦成功,明理则顺理成章。又如第七册努力学习不怕难一课,在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或学科,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取得成绩时的心情等,把学习的概念扩大了,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学习成绩,这样使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暂时还没取得成功的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在填、说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并由此深入体验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只有虚心好学,认真思考,努力克服,才能取得成绩这个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是品德形成中的主体,任何
9、道德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省悟,内化,才能实现其目的。这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由情育理并促进行为养成,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在这5里,老师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只让学生从中感受、体会、省悟、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老师只是稍作点拨、提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完成其思想品德内化的前提条件。二. 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创设生动的场景,制造特定的氛围能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
10、利于学生逐渐完成从情到理的深化。在第十二册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中,教师点燃了红烛,轻轻地播放着小提琴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师里顿时流淌着一种温馨的暖暖的感觉,老师窗前深夜的灯光,雨夜的家访,老师鼓励的目光,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批评,语重心长的谈话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教育的情景一一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学生们的心头涌动着对亲爱的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又如第五册最可爱的人 ,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在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在 98 年长江抗洪抢险中解放军官兵护江堤、救群众的感人片断,配以充满深情的解说词,尤其当出现“小江珊的故事”时,
11、奶奶的那句“头上戴红五星的叔叔会来救你”时,让学生的双眼充满了期盼与焦虑,当画面出现“头戴红五星的叔叔”抱住并救起了紧紧抓住树枝已一天一夜的小江珊时,学生们双眼噙着泪花,发出了欢呼声。尽管同样的画面学生们已不知看过多次,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还是又一次被感染了,又一次沉浸在情感体验中,体验着对“最可爱的人”的崇敬、热爱之情。6恰当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思品课课堂情境的创设及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两难问题设置疑境,激发学生的同感体验。曾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介绍日本小学生上的一堂德育课。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叫正子的小朋友收到了同学的来信,因为邮票贴得不够,她向
12、邮递员补交了邮资,但她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此事告诉寄信的同学。老师问大家:“假如你是正子,你会怎么做?”于是,学生们争相议论,各诉理由。有说不该告诉的,有说应该告诉他少付了邮资但不告诉具体钱数的,有说应该两者都告诉的,也有表示犹豫不决的。老师接着讲了生活中的一件类似的事情及自己的处理方式。最后老师小结:“今天的课讲的是如何处理友情和信赖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动脑筋思考”这堂课的成功在于不强求学生接受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而是通过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内心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原则。这种同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多姿多彩的生
13、活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间的相互说服、教育,把学生原有的表层情感体验引向比较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的生活情感体验。为集体多做好事是第六册课文,针对三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利益观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学了,冬冬的语文书忘带了,他又回到教室,发现垃圾很多,卫生工具也放得很凌乱,值日生和老师都回家了,他该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认为冬冬应该做好值日生没做好的事。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了第二个问题:第二天,老师看到教室里这么干7净,表扬了值日生,你如果是冬冬,你会怎么办?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层层分析,深入体验,使学生暂时将自己与冬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从中悟出生活在集体
14、中应多为集体主动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道德认识。这两则例子在借助同感体验让学生悟理这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三.借助实践,积淀情感体验。体验往往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开展实践型思品课教学。如第七册送温暖 ,教师布置学生作课前调查并提供参考主题,如:残疾人社会地位的调查、市区无障碍设施的调查、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等。在课堂中,学生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及体会,讨论助残日活动方案的设计。送温暖一课的教学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到残疾儿童学校(或学校附近的工疗站、残疾人家庭) ,与残疾儿童(或残疾人)进行直接接触、交流、沟通,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课内外的实
15、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从而激发他们理解、尊重残疾人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及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动机。实践型思品课在强化情感、行为目标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使思品课的教学实效得到了切实提高。总之,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之一(另一种为认知学习) ,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体验学习是学生发展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学会8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体验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甚至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思品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习惯和体验能力,是思品课着眼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思品课实效的有益举措。(本文发表于教学月刊(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