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化内科病历书写注意点一、 病史采集(主要消化内科常见症状)1 饮食情况:有无易饥、厌食。有无食后饱胀、嗳气、反酸,是否伴有体重减轻,进食与腹痛、腹胀、呕吐的关系如何。2 吞咽困难:发病缓急,发生及持续时间,对流汁和固体食物咽下的反应,进行性加重或间断性发生,自觉咽下困难的部位,是否伴有食道部位(胸骨后)疼痛。3 腹痛:急性或慢性,发生多久,部位、性质、程度,有无节律性、周期性、放射痛,阵发性或持续性痛,缓解因素,是否伴有嗳气、反酸,疼痛与排便,体位、体温,黄疸和情绪的关系,腹痛部位有无转移。例:(1)急性胰腺炎:急性起病,上腹痛,刀割样剧痛,持续性,前倾前屈位可缓解,可有黄疸。(2)十二指肠
2、球部溃疡:慢性、上腹、隐痛,节律性(饥饿痛) ,进食后可缓解,间歇性疼痛,伴嗳气反酸。4 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质、数量、频度、颜色、气味,是否混有食物,发生的时间、诱因、程度与进食的关系,是否伴有头痛和喷射性呕吐,是否伴有眩晕、腹痛、便秘、发热、意识障碍。例:幽门梗阻:呕吐混有液体约 300ml,有酸臭味,混有宿食,无草绿色液体,无头痛,非喷射性呕吐,无眩晕。5 呕血和黑便:数量、频度、颜色,便血与粪便的关系(血液与粪便相混或否) ,有无伴随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发热、贫血或休克。例:(1)呕血:呕吐咖啡色液体,约 200ml,共三次,混有少量食物残渣。(2)便血:便后滴血,大便表面带血,
3、血液与大便相混合。6 腹部肿块:发现时间与发展情况,形状,大小,移动性,肿块有无压痛或疼痛,有无伴有排便异常(如便秘) 、发热。例:二月前开始发现上腹部包块,如鸡蛋大小,移动性差,无压痛,现自觉肿块较前增大,约 5x6x2cm3。7 黄疸:发生缓急,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伴有皮肤瘙痒、乏力、呕吐、食欲不振,尿、粪便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发热。例:(1)半年前逐步出现皮肤、双眼发黄,为黄绿色,伴皮肤瘙痒、乏力、无腹痛、呕吐,感食欲减退,尿色黄,无明显畏寒发热,无明显白陶土样大便,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伴消瘦。(2)二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尿色发黄,金黄色,无皮肤瘙痒,感乏力、纳差,有厌油、恶心、呕吐。8排便
4、情况:有无腹泻或便秘,发生多久(急性或慢性) ,每日排便次数,腹泻时粪便为水样、糊状、黏液便或脓血便,有无腹泻、便秘交替,是否伴有腹痛、发热。例:两小时前突然出现解黄色水样便,共十余次,无脓血粘胨,无里急后重,伴脐周阵发性绞痛,自觉畏寒发热。9 腹胀、尿少、双下肢浮肿:发病时间,发展情况,尿量多少,双下肢浮肿程度,是否伴有胸闷、气急,是否有泡沫尿,是否伴有低热、盗汗,有无进行性消瘦,有无颜面部浮肿,有无厌油、纳差,有无关节酸痛、皮疹,有无黄疸。例:三月前开始自觉腹胀,腹部逐渐隆起,同时尿量减少至约 1000ml/日,出现双下肢轻度浮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并出现皮肤、双眼发黄,无颜面部浮肿,无泡
5、沫尿。二、与消化科疾病密切相关的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1 有无肝炎(何种) 、血吸虫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史2 有无腹部手术史及术后情况3 烟酒嗜好程度及年限4 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和肿瘤、遗传性疾病及肝炎等传染病史例:(1)乙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癌(2)大量饮酒酒精性肝病(3)消化性溃疡溃疡穿孔(4)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5)腹部手术史肠粘连(6)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三、消化科体格检查重点1 营养状态:有无消瘦体重下降。2 皮肤、黏膜:有无黄染、色素沉着,面色,有无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腹壁表浅静脉曲张3 有无肝臭、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男子乳房发育4 腹部:视诊:腹部外形(膨隆,蛙状腹等) ,腹壁皮肤、腹部静脉曲张(显露|、曲张) ,胃肠型、蠕动波,是否存在腹式呼吸。触诊:腹肌紧张程度、压痛及反跳痛、液波震颤肝脾:大小、质地、边缘、触痛包块:部位、大小、质地、表面情况、边界、压痛、移动性叩诊:肝浊音界、肝区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情况(消失、亢进、音调) ,胃区振水音,有无血管杂音。5 肛门指诊:痔疮、肛裂、肛瘘,肛管内壁是否光滑,有无肿块,指套有无染血四、诊断为提高诊断符合率,对尚未完全确诊的可写成:“待查”形式:如:(一)腹痛待查(1)胆囊炎、胆结石(2)急性胰腺炎?(二)上消化道出血:(1)消化性溃疡(2)胃癌?(3)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