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校人际关系文化建设及审美内涵的研究参考文献综述淞南中心校课题组一、前言人际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现象、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和理论体系以调节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与伦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才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校的人际环境是由学校里的领导、教师、职工、学生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和监督来实现的,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 ,从而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也能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互相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友好相处,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否则将使人心中烦闷、压抑缺乏活力。因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十分注重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要努力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我校在前几年的艺术教育特色创建过程中,培养了一支有艺术特质的教师队伍,推出了一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人文化,提出了办学过程中的审美要求。我们认为,审美的本质是和谐,而学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工作和学
3、习,甚至是生命的质量。因此,在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周龙兴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把学校人际关系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我们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二、有关理论基础(一)儒家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三代(夏、商、周)开始奠基的,特别是西周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强调敬德保民,建立了宗法制度,把规范化的家族制度推广到政治、伦理领域,形成尊尊、亲亲的社会关系和礼仪制度。但在理论上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对原有的道德伦理范畴加以损益,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2到汉朝时期,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4、术” 的建议,把孔孟学说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基本上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汉民族文化。儒家人际关系理论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原则、规范也因此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在儒家礼教的基础上,又揉和了佛、道思想,建立了宋明理学,把“三纲五常” 说成是永恒存在的天理和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儒家学说中的人际关系的理论和规范更成为官方用来治国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儒家文化中蕴含着迥异于西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它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已经建立了以“ 仁” 为核心,以 “礼”为整合手段,以宗亲关
5、系为出发点,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际关系学说中的首要内容。 “仁” 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体现出仁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孔子认为“ 仁” 即 “爱人”(论语颜渊 ) ,孟子也讲“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 。由此可以看出“ 仁 ”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处。儒家的“ 仁” 不只是人们处理血缘亲属间关系的根本准则,也是处理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准则。孔子用“忠恕” 解释“仁” ,认为“ 仁”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
6、也 ) ,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即是说,自己有什么欲望,也要推想到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望,自己的欲望满足时,也要使别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忠恕” 之道反映了“己” 与“ 人”的“ 主体主体”结构,它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完美和理想化状态。孔子的“泛爱众” 、韩愈的“博爱之谓仁”(韩昌黎文集 原道 )及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程遗书卷二上)等均是对“仁 ”的一种诠释。儒家所强调的孝悌、忠信、仁慈、礼义等伦理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为了规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义务,以维护社会亲密的人际关系。总之,“仁
7、”是从道德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可以说, “仁”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总纲。“礼”是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孔子讲: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这表明, “仁”与“礼”是相生相随的。 “仁” 是“礼”得以实施的根3基,通过“礼 ”的整合作用,又使 “仁”得以实现。 “礼”作为广义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运行起着整合作用。孔子教人把当时注重外表的礼仪改为发自内心的尊敬之义。孔子教人注重终生修其身,使自己无论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都合乎礼。但孔子也强调不应刻板和表面地遵行礼,而是真正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见美艾恺:中国文化形成的要素及其特征
8、,载张岱年、汤一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78 页)儒家文化是以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并最终达到“和” 的目的。儒家认为,如果以 “仁”为人际交往的核心,加之以“礼” 为交往规范,就可以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人的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儒家的“礼” 具有人际整合作用。(二) “人心操纵”模式。这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中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重视人际心理沟通、心理相容,重视用人才、重人情、聚人心。在学校人际关系管理中用“人心操纵”方法,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校园环境这一管理客体的实际情况,应
9、该是行之有效的。(三)目标驱动效应。人的发展都有着从“认识需要动机行为”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著名的是美国学者马斯洛的人的五大需要理论中指出,当一个人的生理、安全、归属以及尊重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主要体现在精神的满足和发展上,表现为发展和运用人的所有能力,实现人的所有品质和能力的倾向,促使人趋向与他自身所具有的潜能相称。这种需要往往要通过对挑战性工作的胜任感和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的成就感来满足。教师与教师之间,由于处于共同的角色地位,面对共同的教育对象,具有共同的劳动
10、成果,因此容易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较一般群体更有共同需要和共同语言。三、我们的认识(一)学校人际关系文化人际关系的实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人对人”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不外乎干群、师生、同事、同学关系,这些都是属于人际关系而不是事际关系。我们承认师4生之间存在事际关系,但不应该让这种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干部和教师越淡化自己的职能身份,或者说,干群、师生之间事际关系越淡化,那么,这种关系就越接近于教育的真谛,这实际上从反面说明,干部、教师更应该以一个人格形象而出现,这才是管理和教育艺术和魅力所在,这也才能成为一种文化。雅斯贝尔斯精妙地指出,在“(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
11、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交往是双方(我和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对话关系,均使人萎缩,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也就是说, “我”与“你”的干群、师生关系由于以关切、尊重、责任、民主为基础,以“成人”为根本,所以体现了管理和教育的本真内涵,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我”与“你”关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和轴心加以把握,它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当学校人际交往深
12、入到人的自我深处,引起其灵魂的共鸣进而导致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需要时,文化的价值就体现了。(二)学校的审美内涵“审美”一词,起源于希腊,意即通过感官的知觉,指我们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经验。审美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到积淀着的理性内涵。因此,审美既是愉快的,又是陶冶人性情的,升华人性的。从本质上来说,审美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就应当具有审美的特征。我们意图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我们教师美的形象、美的气质、美的语言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美,让教育教学成为体验美的过程,使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情感上获得一种满足,让学习不再是沉重负担,让师生之间的交往真正
13、成为一种内心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便能成为一种“审美的文化活动”或“文化实践的审美形式” ,或者说,它是关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美化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使人通过心境、情绪、激情去感受、体验事物的美,在情感上受到净化,因此它主要的、更多的是“情”的教育活动。是以美的规律来优化和规范教育实践行为,是学生置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5美学” ,在校园中传递着知识和感情的信息,带给师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师生共同营造出“美的意境与情感的共鸣” 。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包括生产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
14、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转型,特别是面对人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时代激荡和蜕变,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质量、办学质量的竞争,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团结完善、和谐发展” 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的各种关系中,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关乎人的工作。教学关系说到底是师生关系。而学校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又会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效益。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观念下,学校人际关系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呼唤教育从生冷的科学世界回归鲜活的生活世界,呼唤人文的今天,研究如何营建和谐的学校人际文化,以此形成人文校园,具有深远的意义。古语所云“天时不如
15、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学校现代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管理正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人和” 工程。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新的理念也层出不穷,如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等,但更多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制度建设为主,而就如何优化干群、师生、师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美好的人际文化,从而形成人文校园的思考与研究则较鲜见。对制度、措施研究有余,而对人的研究明显不足。本课题的研究视角就是侧重于学校优良人际关系形成中的相关因素、手段及其影响作用的考察,试图寻找促进优良人际关系建设的策略,是对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人际文化的研究,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着眼点聚焦于学校内部师生、师师、生生、干群之间优良人际关系的建设。开发好学校人际关系资源,不仅能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形成团结奋进的健康局面,而且师生美好的情感融入,生命质量的提升能创造一份和谐,由此产生的美感就会是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2004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