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资讯中 国 面 临 资 源 保 护 主 义 压 力5 月 5 日,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中创出 120.36 美元的历史新高,泰国出口量最多的 B 级稻米价格,最近几个月也增长了三倍,大约每吨一千美元。在全球经济开始减速的同时,初级产品价格却脱离基本面而加速上涨,这种奇怪的现象不仅为全球经济平稳着陆带来隐患,也为以制造业为主但资源匮乏的中国带来更大挑战。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世界经济重归旧经济时代,即以传统制造业与资产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这轮以消耗资源为标志的繁荣,在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美元持续贬值以及过剩资本投机炒作下,造成初级产品的价格飙升以及保护主义兴起:一是欧美等国的市场保护主义,另一
2、个就是资源保护主义。所谓资源保护主义,是指那些资源国的价格主导倾向越来越严重,除了众所周知的 OPEC 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外,近日,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的泰国提议,与其他 4 个东盟成员国成立“大米输出国组织”(OREC)。此前,已有一些产粮大国开始限制出口。2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周期性的还是长期必然的存在?答案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作为新兴制造业大国,中国两头遭难:出口市场的保护主义以及上游资源垄断集团的提价。首先,必须承认当前全球需求增长较快,而供给有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 以及耕地。如铁矿石和石油,1970-2001 年间年需求增长率分别为1.1%、1.6%,而200
3、1-2007 则为 11%、2.0% 。在供给方面,尽管需求旺盛,目前也不存在供求严重失衡,问题在于初级产品市场的投资水平降低以及投资成本的高涨。一般而言,初级产品的长期投资周期为 2530 年,包括产能利用和投资两个阶段。目前处于投资阶段的初级产品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资源的国有化浪潮,即政府加强了对资源投资和生产的控制,从俄罗斯、伊朗到南美、非洲,这衍生出的保护主义引发初级产品实际供应能力的短缺,以便各国操纵价格;其二,由于增量需求加大,市场必须通过投资来扩大供给,而初级产品价格成为初级产品投资盈亏的关键,因此,长期来看,目前较高的投资成本决定了初级产品价格难以回落。就石油市场而言,据美
4、国能源部估算,当前全球的剩余产能仅为 200 万桶/日,而本世纪初的剩余产能则有 630 万桶/日。在本轮周期的投资阶段中,全球石油总产能年均仅增长 1.06%,而全球需求年均增长 1.40%,可以看出目前产能投资还无法跟上需求的步伐,而这种短缺正好被资源输出国政府利用。作为资源匮乏的大国,中3国应该修正传统的“储蓄”思维,建立自己的实物“储备”体系,即将巨额美元纸币转换为资源储备和能源储备,尤其是对本国拥有的资源保护性开发,如煤炭、耕地等。其次,节能降耗以及寻求替代能源,这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和政策导向,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调整的空间尽管很大,但体制性障碍重重。 (21 世纪经济报道)监
5、测预测国家信息中心 2008 年二季度经济走势预测根据当前形势和趋势判断,随着雪灾对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短期影响的消除,二季度工业生产可能出现反弹;同时,投资和消费的强劲增长将抵消出口减速的不利影响。总体判断,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小幅反弹;同时由于国际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新涨价因素增多,通胀压力不降反增。一、新涨价因素增多,通货膨胀压力不降反增二季度,促使物价上涨的因素比一季度有增无减:一是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石油价格高位震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据商务部监测,一季度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涨幅达 14.6%,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更为迅速。在前几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粮食价格继续攀升,目
6、前大米已突破每吨 1000 美元大关,年涨幅超过 3 倍。由粮4食涨价引起的全球性恐慌正在迅速蔓延,包括越南、印度、埃及等在内的许多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或者停止粮食出口,发达国家已将粮食作为类似石油的战略物资。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将使粮价上涨的压力继续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警告说,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产生“可怕”后果,包括数十万人被饿死,甚至导致战乱。尽管世界经济减速会减少石油需求,但新兴经济体需求旺盛、地缘政治和投资基金等因素抵消了这一因素,石油价格将继续在 100 美元左右的高位震荡运行。国际粮价和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国内价格的上涨产生较大的压力。二是货币流动性增大,物
7、价上涨有货币条件。根据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二季度,促进货币供应增加的因素很多。首先是“热钱”流入增加,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中除了贸易顺差和 FDI 外的不可解释的部分达 850 亿美元,规模远大于前几个季度,说明外资流入正在增加,增大了国内货币供给和流动性。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和中美利差的进一步拉大,外资流入的步伐难以减缓。其次货币供应增长依然较快,一季度期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增长 18.3%,广义货币供应量 (M2)同比增长 16.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三是投资需求高位运行,投资品价格上涨加快。在投资持续旺盛、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影响下,
8、自 2007 年以来,投资品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今年以来上涨进一步加快,一季度涨幅达到8.6%,高于去年全年 4.7 个百分点。根据历史经验分析,投资品价5格增长一般滞后投资增长半年左右。由于当前投资继续在高位运行,预计投资品价格在二季度还将保持高位。四是供需变化使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增大。一是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库存比较充裕,但也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今年以来各种农资价格均出现大涨,绝大部分农资价格居历史最高水平。农资价格上涨增大了粮价上涨的预期和压力。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粮也将增加;四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肉
9、、禽、蛋等副食品的需求将日益增多,从而导致饲料用粮增加。另外,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国际粮价飙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五是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正在加大。从2007 年第四季度开始,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都有所扩大。另外,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推动了企业商品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增大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六是翘尾因素影响依然很大,消费价格涨幅将维持高位。初步测算,一季度 CPI 上涨 8%中,翘尾因素占 5.2 个百分点,二季度翘尾因素占 4.9 个百分点,仅比一季度下降 0
10、.3 个百分点。根据一季度新涨价因素对消费价格的影响幅度及二季度新涨价因素可能的变化情况,消费价格涨幅将维持高位。6总之,促进二季度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且比较复杂,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既有生产和供给方面的,也有消费和需求方面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防止物价由结构性过快转向全面通胀的任务丝毫不能放松。但随着季节性变化和促进供给政策作用的发挥,肉、蛋和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会比一季度有所放缓,使消费价格可能比一季度会小幅回落。预计二季度物价将增长 7.5%,上半年增长 7.8%,涨幅比一季度放慢 0.2 个百分点,同比提高 4.6 个百分点。二季度物价涨幅中新涨价因素比重比一季
11、度有所提高。二、国内需求强劲,经济增长小幅反弹多因素促进投资增长加快。二季度,既有促进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1)地方政府换届,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政府换届的第二年,我国投资都会出现一次加速增长。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换届效应刺激投资的体制性因素依然存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预计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依然会比较高,这将对投资增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多数行业企业利润增加较快,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为投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尽管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但剔除石油加工和
12、电力等四个行业之后,其他行业利润增长(37.5%)依然在加快,同比提高了 6.1 个百分点。另外,一季度投资资金的到位情况也比较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7增长 25.2%,仍然保持较高增速。 (3)灾后南方受灾省份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也将增加新的投资需求。 (4)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高位。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40.6)继续处于景气高位并与上季度持平,有 56.0%的企业家对2008 年所在行业的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61.1%的企业家认为2008 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保持良好,表明多数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信心。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利因素有:
13、一是受银行加息、能源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工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成本增加,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二是出口减速会对服务于出口的投资需求起到降温作用。结合以上分析,我们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加快增长,当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 26%,比一季度加快 1.4 个百分点;上半年名义增长 25.5%,比上年同期放慢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 27.5%,比一季度加快 1.6 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 27%,比一季度加快了 1.1 个百分点,同比放缓 0.3 个百分点。三、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实际增速有所加快二季度,促进消费的有利因素有:一是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
14、快增长。随着提高农民工工资、增加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将有力促进消费增长;二是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将对增加居民收入、稳定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8响;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劳动者报酬有望整体提高。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这将对扩大消费需求产生持续性作用。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资本市场调整的“负财富效应” 。去年年底以来,沪、深股市深度调整(幅度超过 50%) ,相当部分股民、基民的个人资产大幅缩水,而这部分家庭又
15、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导致的负财富效应将使更多的人减少开支;二是取消“五一”黄金周长假。由于国家今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外出度假、旅游和购物的人数必将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假日消费的增长;三是高物价降低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以食品为主的价格上涨将降低中低收入者(如农民和城市低保户等)的实际购买能力,食品等方面支出的增加会“挤占”对其他商品的购买。综合分析,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 20.5%,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但由于物价涨幅小幅回落,实际增速(约 12.6%)将略高于一季度(约 12.3%) ;上半年增长 20.5%,实际增长 12.4%左右。四、出口进
16、一步减速,但外贸顺差规模由减转增二季度,引起出口减速的因素较多:一是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将明显减速,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IMF 最新预测 2008 年全球经9济仅增长 3.7%,比 2007 年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受金融市场持续恶化、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的拖累,一季度美国经济近乎零增长,甚至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将今年欧盟与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下调至 2%及 1.8%,均低于过去的预期。二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受美元走软、利率倒挂和外资流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升值
17、幅度达到 4.3%。由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预计人民币升值加快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三是政策性因素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受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成本迅速上升,增加了出口的难度。在近期举办的广交会上,厂商的订货情况明显不及往年,说明未来出口增速仍然可能下降。相反,引起进口加快的因素却比较多: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价格大幅上涨,并且主要以美元计价,这会提高我国进口的名义增速;二是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国内需求依然强劲,对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将继续扩大;三是实际汇率上升也有
18、助于进口的扩大。综合判断,二季度出口放慢、进口加快,贸易顺差将继续减少。初步预计二季度出口增长 20%,同比回落 7.4 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5%,同比提高 7 个百分点;二季度贸易顺差 680 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 18 亿美元。10基于当前情况和趋势预测,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0.8%,增幅略高于一季度 0.2 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 10.7%。GDP 增速处在我国潜在增长率附近,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研究亚洲时报:全球能源新秩序呼之欲出提要:能源需求持续激增、新能源消费大国不断涌现以及能源产量日渐萎缩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
19、全球能源秩序。在这个全球能源新秩序中,新旧经济势力对现有能源资源的激烈争夺、主要能源国能源供应不足、替代能源开发进展缓慢、权力和财富在稳步从能源出口国转向能源进口国、冲突风险日益加剧等五种关键力量正在改变我们的地球。摆在全球各国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加快从化石燃料主导型能源体系向替代能源主导型能源体系转变。 油价触及 110 美元/桶,而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涨至 3.35 美元/加仑和 4 美元/加仑;家用取暖油价格高得离谱,昂贵的燃油价格已迫使 3 家低成本运营的航空公司在过去几周停运。这些仅是一小部分最新能源信息,却预示着我们整个人类未来的生活趋势将经历一场深远变革。随着能源供应日渐萎缩以
20、及全球能源争夺加剧,这一点将会变得愈发不言而喻。全球能源秩序处于转变之中 11一度极其丰富的各类能源确保了过去 60 年间全球经济的扩张。这种扩张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一直是欧美“第一世界” 国家。不过,近来,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一批前“第三世界” 国家已参与到这场能源角逐中。这导致全球能源消费量以空前规模增长。美国能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仅在过去 20 年间就激增了 47%。如果全球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产量能够满足增量需求,这种涨幅将不足以成为一个心头大患。但可怕的现实是,在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全球能源供应增长显著放缓。增长虽未完全陷入停滞,但增速无法满足全球强劲增长的需求。需求的持续增长、新能源消费大国的涌
21、现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量下滑,正在摧毁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能源储量丰富的世界,并酝酿着一个新的全球秩序。随着国际舞台上权力的更迭,全球能源秩序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五种关键力量将改变我们的地球 这种新全球秩序将呈现的特点是,全球对日益稀缺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资源争夺加剧,权力和财富从中国、日本和美国等能源进口国家转向俄罗斯、沙特、委内瑞拉等能源出口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将通过一种方式或其他方式受到影响,而能源进口国的贫困阶层和中产阶层将遭受最严重的影响。简而言之,全球新秩序的五种关键力量将会改变我们的地球:新旧经济势力对现有能源资源的激烈争夺。直至近来,欧洲、亚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工业国一直
22、消费着全球大部分能源,只留给12发展中国家一小部分。在 1990 年代,经合组织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总量中的 57%,苏联和华约组织占 14%,发展中国家仅占29%。但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崛起,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比重正在上升。到 2010 年,预计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40%,到 2030 年时将增至 47%。中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到 2015 年和 2025 年时,中国能源消费量在全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 17%和 20%,并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 2025 年,预计印度能源消费比重将从 2004 年的 3.4%增至 4.4%,预
23、计巴西等其他工业化高歌猛进国家的能源消费量也将增长。这些新兴经济体将不得不同老牌经济强国争夺尚未开发的出口能源储备。新的竞争者已制定了一个强有力的战略来应对西方“巨头”。他们建立了国有控股公司,同目前许多能源生产国家中掌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有石油企业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在这个能源竞争新阶段,西方能源巨头们长期享有的优势被发展中国家富有活力的国有新贵们所蚕食。主要能源国能源供应不足。全球能源行业用以满足需求的产能正在日益萎缩。总体而言,全球石油供应增长将于 5 年后达到顶峰,随后将开始下滑;而天然气、煤炭和铀资源的供应增长将于 1020年后达到顶峰,然后将难免下滑。同时,全球现有全部燃料的供应水
24、平将被证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13替代能源开发进展缓慢。决策者们很早就清楚急需通过开辟新的能源渠道来弥补最终将消失殆尽的现有能源,以及延缓“温室” 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实际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已在全球某些地区得到了大量应用。诸多其他创新能源解决方案也已应运而生,甚至已进入在大学和企业实验室进行验证的阶段。但这些替代能源目前仅占全球能源供应增量的 1%,开发速度根本无法不足以扭转全球能源多灾多难的前景。美国能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供应量仅占 2004 年全球能源总量的 7.4%,生化燃料的比重为 0.3%。而化石燃料供应量占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 86%,核电占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 6%。以
25、目前的开发和投资速度推测,美国能源部预计到 2030 年,石化燃料在全球能源总量中的比重将于 2004 年时相同,预计可再生能源和生化燃料所占比重仅为 8.1%,基本毫无实际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同样不乏灾难性影响。对煤炭依赖性的日益增强,意味着在未来 25 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 269 亿吨增至 429 亿吨,增长 59%。如果情况得不到改观,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就将无从谈起。全球能源供应方面也存在灾难性隐患。为了满足激增的能源需求,我们将需要大量替代能源。这意味着同样需要投入巨资来确保最新发现的可行性替代能源迅速从研发阶段走向全面商业化生产阶段。但是,不得不遗憾地说,没有
26、这种可能性。14相反,大型能源企业正在将在能源价格上涨过程中赚取的巨额意外之财投入到昂贵的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或是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深海和操作困难水域的钻探油气资源项目。结果可想而知,高昂的代价换来的是只是少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在非石油替代能源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权力和财富在稳步从能源出口国转向能源进口国。全球只有少数国家拥有满足自身需求以及大规模出口的剩余石油、天然气、媒体和铀资源。这些国家将能够从将它们视为重要能源供应来源的众多能源进口国获得越来越多的优惠条款。这些以金钱利益为主的条款将使主要石油生产国积累下规模日益庞大的石油美元,但也将包括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妥协条款
27、。就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言,主要能源剩余国家屈指可数。10 大原油盛产国拥有全球 82.2%的石油资源。而天然气资源更为集中,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 3 国拥有全球 55.8%的供应。所有这些国家处于一个令人羡慕的地位,从国际能源价格飙升中赚得盆满钵盈,并从潜在客户中获取它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政治妥协条款。仅财富转移的规格就相当惊人。2006 年石油出口国从石油进口国聚敛了 9700 亿美元,预计 2007 年的规模将更高。石油出口国将其中大部分所得存入主权财富基金的,用于在全球各地购置优质资产。而俄罗斯已变成全球第一大能源超级强国。俄罗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以及主要的煤炭
28、和铀生产国。15冲突风险日益加剧。纵观历史,权力的重大更迭往往都会伴随着暴力事件。要么是霸权国家为了捍卫特权地位而引发的,要么就是挑战者为颠覆霸权者引发的。目前是否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能源紧缺国家是否会会发动战争来夺取能源剩余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控制权呢?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可能已被视为具有这种企图或是为了消灭能源紧缺国中的竞争对手。现代战争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已是众所周知,并且一种普遍的共识是能源问题最好能通过经济手段解决,而不是军事手段。不过,那些主要大国正在利用军事手段在全球能源争夺战中获取优势,任何人都不应在这一问题上被蒙骗。这种努力极易引发意想不到的冲突升级和矛盾。主要能源进口国在寻
29、求能源过程中惯用的一种军事手段无疑是,向主要能源供应国经常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服务。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都在运用这种手段。危险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激增的此类活动将会挑起地区军备竞赛、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和大国卷入各地冲突事件的风险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变本加厉的后果将是世界末日的来临。在我们如今都已进入的能源主宰的新世界,我们的生活将由油价主导,权力将属于那些掌控着全球能源支配权的国家。在这个新全球秩序中,能源将通过新的方式来主宰我们的生活和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由此得知的一个最终结论是,新一届总统和国会面临的当务之急或许是如何最有效地加快从化石燃料主导型能源体系向利于气候的替代能源主导型能源体系过渡
30、。16价格信息山东省农产品价格一周综述(4 月 28 日-5 月 4 日)1、小麦。本周我省小麦价格稳中有涨。山东枣庄小麦价格保持稳定,面粉厂小麦收购价 1620 元/吨,贸易商小麦收购价 1590 元/ 吨,个别粮库拍卖小麦出库价 1590 元/吨;德州小麦价格保持稳定,面粉厂小麦收购价 1640-1650 元/吨;淄博小麦价格略涨,面粉厂小麦收购价 1680-1690 元/吨,贸易商农村收购价 1640-1650 元/吨,上涨10 元/ 吨。当前我省小麦价格持续稳中有涨,主要是政策面上有意刺激当前小麦市场价格升温,各收购主体普遍看好后市行情,且粮农余粮不断减少,上市量大减,使各收购主体略微
31、抬高了小麦收购价格。后市由于我省小麦长势良好,面粉市场进入消费淡季,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基本满足了面粉加工企业的粮食来源,今后天气因素将有可能主导今后小麦供应旺季价格走势。2、玉米。本周我省玉米价格继续稳中有涨。青岛玉米饲料厂收购价 1720 元/吨左右,较上周上涨 40 元/吨;嘉祥地区贸易商中等玉米收购价 1660 元/吨左右,上涨 10 元/吨。受养殖业对玉米需求不断恢复、产区间比价效应及农民存粮水平继续下滑影响,目前我省玉米整体价格水平较前期有所上扬。今后玉米价格将震荡走强。173、大豆。本周我省大豆价格稳中有跌,国产大豆进厂价为4580 元/吨,持平;进口大豆港口价为 1880 元/
32、吨,下跌 170 元/吨。山东豆油价格继续下跌,一级豆油报价集中在 11400 元/吨,下跌500 元/吨;四级豆油报价 11150 元/吨,下跌 450 元/吨。4、花生。本周我省花生价格稳中略有下跌。统货花生米价格在4.05-4.41 元/斤之间,略有下跌;花生果 2.9-3.4 元/斤,持平;油料米 4.0-4.3 元/斤,略有下跌;白沙统货 4.4-4.7 元/斤,持平。5、蔬菜。根据对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价格监测,本周信息中心监测的 40 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 2.19 元/公斤,降 0.07 元,降幅 2.99%。40 个蔬菜品种中,大葱、蒜薹、香菜、茴香、佛手瓜、尖椒、油菜、西红柿、莴笋等降幅较大,降幅分别为31.35%、29.32%、23.35% 、18.06%、17.54%、16.38%、12.92% 、11.38%;大白菜、香菇、莲藕、土豆、芹菜等价格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 43.58%、 31.23%、 25%、23.87%、13.43%。(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