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酒 归园田居 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的: 1、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设计: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3、扩写诗歌 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饮酒 陶渊明 一、 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
2、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 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1、桃花源记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四、 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
3、、议论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神来之笔:写景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
4、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 描写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联系:醉翁亭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5、“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五、 总结扩展: 1、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2、 扩展阅读:思考:这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 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一、 作者简介:学生查阅资料,老师补充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
6、。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 30 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敞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欣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约在开元十六年(7
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
8、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
9、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二、 初步感知这首诗: 1、 题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2、 大声朗读,体会这首诗与前面欣赏的诗歌有何
10、不同? 前面的一首为田园风光,而这首有所不同,表达的思想与情趣不同 3、 提问:有何不同?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互相交流: 教师可做提示: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三、 赏析诗歌: 明确: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
11、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对比
12、理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不可料,变化有鲲鹏。 也可联系岳阳楼记来理解洞庭湖的气势,但诗歌的重点在后两联。 后四句感怀:写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而激起的求仕心情。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圣世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
13、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四、 再读诗歌,巩固拓展: 1、 小组朗读,试背 2、 扩写诗中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并与岳阳楼记作对比。 充分发挥想象力,小组交流 3、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