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DB36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 36/ XXXXXXXXX水稻抗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The technique standards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to Nilaparvata lugens St1(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江 西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36/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1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13 术 语 和 定 义 14 人 工 接 虫 鉴 定 15 田 间 抗 性 鉴 定 26 评价标准3附录
2、 A( 规 范 性 附 录 ) 水稻抗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 .5附录 B( 规 范 性 附 录 ) 水稻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工作图 .6附录 C ( 资 料 性 附 录 ) 水稻褐飞虱的识别特征 .7DB36/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王奋山、刘子荣、肖叶青、陈明亮、胡兰香DB36/ XXXXXXXXX1水 稻 抗 褐 飞 虱 抗 性 鉴 定 技 术 规 程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褐飞虱抗性鉴定和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3、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SBN/S1676 农 作 物 抗 病 虫 性 鉴 定 方 法3 术 语 和 定 义下 列 术 语 和 定 义 适 用 于 本 标 准 。3.1 人 工 接 虫 鉴 定 人工将褐飞虱接到水稻鉴定材料上,通过鉴定材料的受害情况,鉴定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3.2 田间鉴定水稻鉴定材料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水稻鉴定材料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3.3 对照品种为了保
4、证抗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可靠性, 减少年度间和环境条件造成的差异, 在品种鉴定时设置 相 对 已 知 的 抗 虫 和 感 虫 品 种 。 感 虫 对 照 为 TN1, 抗 虫 对 照 Rathu Heenati(RH)。4 人 工 接 虫 鉴 定4.1 苗 期 抗 性 鉴 定4.1.1 虫 源 准 备按 照 每 份 鉴 定 材 料 3株 TN1苗 的 数 量 准 备 , 当 TN1苗 长 到 分 蘖 盛 期 时 , 每 株 接 入 怀 卵 褐 飞 虱 短 翅 型 雌 成 虫 10头 , 每 份 鉴 定 材 料 共 准 备 30头 怀 卵 雌 成 虫 。 于 接 入 成 虫 3天 后 拍 出
5、成 虫 , 将 带 有 卵 块 的 稻 苗 放 于 网 室 中 , 罩 上 80目 尼 龙 网 罩 。 正 常 水 分 管 理 , 待 下 一 代 23若 虫 出 现 备 用 。DB36/ XXXXXXXXX24.1.2 鉴 定 材 料 准 备于怀卵褐飞虱雌成虫拍出 3 天后 , 鉴 定材料开始浸种, 浸种时 间为 2448 h, 其中 TN1 晚浸种 1 天 , RH 提 前 浸 种 1 天 , 在 35 恒 温 箱 中 催 芽 2448 h 。 将 供 试 水 稻 浸 种 催 芽 后 播 种 在 塑 料 盆 内 (60cm40cm15cm), 每 品 种 设 3 个 重 复 , 每 重 复
6、 20 株 , 播 种 4 天 定 苗 , 每 重 复 保 留 15 株。4.1.3 接虫在秧苗 2-3 叶 期 时 , 按 每 株 接 褐 飞 虱 2-3 龄若虫 5-7 头 的 量 接 虫 。4.1.4 接 虫 后 的 管 理稻苗接虫后,罩上 80 目 尼 龙 网 罩 。 保 证 水 分 管 理 。4.1.5 调查当 TN1死 苗 率 达 到 95%左 右 时 调 查 结 果 , 分 级 标 准 见 评 价 标 准 表 1, 结 果 记 载 于 附 录 A表 4中 。4.2 分 蘖 盛 期 单 株 接 虫 鉴 定4.2.1 虫 源 准 备根 据 预 计 接 虫 的 时 间 , 在 接 虫
7、前 15天 开 始 准 备 虫 源 。 同 苗 期 抗 性 鉴 定 。4.2.2 鉴 定 材 料 准 备将 鉴 定 材 料 种 植 在 水 泥 桶 中 , 于 水 稻 出 苗 40 d 剪 去 次 生 分 蘖 , 每 株 留 1 主茎和 1 分 蘖 , 每 钵 一 苗 , 用透明塑料罩罩住(7.0 cm50 cm) 。每个品种设置 15 次重复 。4.2.3 接虫在水稻出苗 45 d 左 右 按 每 株 接 褐 飞 虱 2-3 龄若虫 12 头的量接入试虫。4.2.4 接 虫 后 的 管 理保证正常的水分管理。4.2.5 调查当 TN1死 苗 率 达 到 95%左 右 时 调 查 结 果 ,
8、根 据 死 苗 率 评 定 抗 性 级 别 , 分 级 标 准 见 评 价 标 准 表 2, 结 果 记 载 于 附 录 A表 5中 。5 田 间 抗 性 鉴 定感 虫 对 照 为 TN1, 抗 虫 对 照 为 RH。3DB36/ XXXXXXXXX5.1 实 验 田 的 选 择 设 在 褐 飞 虱 常 发 区 。 选 择 排 灌 方 便 、 肥 力 均 匀 的 田 块 。5.2 秧苗移栽田边四周种 5 行以上的感 虫品种作为保护行, 水稻材料采用单本移栽,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每 个处理 3 个 重 复 , 每 个 重 复 种 植 1520 株。5.3 试 验 田 的 管 理 水肥按照当
9、地常规管理,在整个生长季节,所有试验小区均不施用任何农药。5.4 调查当 90%以 上 感 虫 对 照 被 害 致 死 时 , 开 始 调 查 结 果 , 分 级 标 准 见 评 价 标 准 表 3, 结 果 记 载 于 附 录 A表 6 中。6 评 价 标 准6.1 人 工 接 虫 鉴 定 评 价 标 准6.1.1 苗 期 抗 性 鉴 定 评 价 标 准 按照鉴定材料的受害情况评价鉴定材料苗期的抗性,分级标准:表 1 水 稻 苗 期 抗 性 鉴 定 评 价 标 准单株抗性级别 稻苗被害状 鉴定材料抗性及稻苗被害级别 (参加鉴定单株的平均值)0 未受害 免疫(I)=01第 1 片叶部分 发黄,
10、 发黄部分不超过叶片面积的 30% 0 高 抗 ( HR) 2.03第 2 片叶和第 3 片叶部分发黄 , 发黄部分不超过叶片面积的 50% 2.0 抗 虫 ( R) 4.05显著发黄,发黄面积超过叶片面积的 50%, 植株有些矮小 4.0 中 抗 ( MR) 6.07 植株仅有 1 片叶未枯死,并严重矮小 6.0 感 虫 ( S) 8.09 植株全部枯死 8.0高感(HS)6.1.2 分 蘖 盛 期 抗 性 鉴 定 评 价 标 准 按照鉴定材料的死苗率评价鉴定材料成株期的抗性,分级标准:4DB36/ XXXXXXXXX表 2 水 稻 分 蘖 盛 期 抗 性 鉴 定 评 价 标 准抗性级别 抗
11、性及死苗率(%)0 免 疫 ( I) 1.01 1.0 高 抗 ( HR) 10.03 10.0 抗 虫 ( R) 30.05 30.0 中 抗 ( MR) 50.07 50.0 感 虫 ( S) 70.09 70.0高感(HS)6.2 田 间 自 然 发 生 鉴 定 评 价 标 准 按照鉴定材料的田间受害情况评价鉴定材料田间抗性,分级标准:表 3 水 稻 田 间 抗 性 鉴 定 评 价 标 准单株抗性级别 水稻被害状 鉴定材料抗性及被害级别(参加鉴定单株的平均值)0 未受害 免疫(I)=01部分叶片发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 30%,无枯死叶片 0 高 抗 ( HR) 2.03叶片明显发
12、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 50%,基部有霉点,无枯死叶片 2.0 抗 虫 ( R) 4.05 部分叶片枯死(不超过 50%) ,基部有大量霉点 4.0 中 抗 ( MR) 6.07 半数以上叶片枯死,其余萎缩濒于死亡 6.0 感 虫 ( S) 8.09 植株枯死 8.0高感(HS)5DB36/ XXXXXXXXX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水稻抗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表4 苗 期 抗 性 鉴 定 调 查 表材料名称 重复 稻苗编号 被害级别表5 分 蘖 盛 期 抗 性 鉴 定 调 查 表材料名称 稻苗编号 死亡情况表6 田 间 自 然 发 生 鉴 定 调 查 记 载 表材料名称 重复 稻苗编号
13、 被害级别6DB36/ XXXXXXXXX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工作图虫源稻苗接入褐飞虱怀卵雌成虫3 天后拍出雌成虫 鉴定材料浸种1 天后鉴定材料催芽1 天后鉴定材料播种4 天后鉴定材料定苗6 天后鉴定材料接入 2-3 龄若虫7-10 天 后 ( 对 照 TN1 死 亡 95%以 上 )调查结果图 1 水 稻 褐 飞 虱 苗 期 抗 性 鉴 定 工 作 图7DB36/ XXXXXXXXX附 录 C(资料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的识别特征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成虫 长翅型 成虫体长 (含翅 ) 3.6-5.0 mm, 短翅型 成虫体长 2
14、.5-4.0 mm。 成 虫中胸背面有三条显著 的 灰 黄 色 隆 起 线 。 雌 成 虫 体 大 , 雄 成 虫 体 小 。 翅 斑 为 黑 褐 色 。 深 色 型 个 体 头 顶 和 前 胸 背 板 为 褐 色 , 腹 部 为黑褐色;浅色型个体胸部和腹部大部分为黄褐色或浅黄色。短翅型成虫主要特征同长翅型。卵 褐飞虱产卵具隐蔽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鞘组织内,卵帽稍露出,10-20 多粒卵呈行排列,前 部 单 行 , 后 部 排 成 双 行 。 卵 粒 长 约 0.89 mm, 香 蕉 形 , 初 产 乳 白 色 , 渐 变 淡 黄 色 , 近 孵 化 时 出 现 红 色 眼 点。产卵痕初呈黄白
15、色,后变为褐色条斑。若虫 褐 飞 虱 若 虫 有 5 龄。深色型各龄形态特征如下, 1 龄:体长约 1.1mm, 体 黄 白 色 , 无 翅 芽 , 中 、 后 胸 后 缘 平 直 , 腹 部 背 面 有 乳 白 色 倒 “凸 ”形 斑 纹 。 2 龄 : 体 长 约 1.5 mm, 体 黄 褐 色 , 无 翅 芽 , 后 胸 后 缘 呈 “ ”形 弯 曲 , 倒 “凸 ”形 斑 纹 内 渐 见 暗 褐 斑 , 至 后 期 倒 “凸 ”形 斑 纹 不 明 显 。 3 龄 : 体 长 约 2.0 mm, 体黄褐色至暗褐色,翅芽初现,前翅芽尖端未达到后胸后缘,腹部第 3、4 节背面各有一对较大的三角 形 浅 色 斑 纹 , 第 5-7 节 背 面 有 “山 ”字 形 浅 色 斑 纹 。 4 龄 : 体 长 约 2.4 mm, 前 翅 芽 尖 端 伸 达 后 胸 后 缘 , 体 色和腹部背面斑纹同 3 龄 。 5 龄 : 体 长 约 3.2mm, 前 后 翅 芽 尖 端 接 近 或 前 翅 芽 尖 端 超 过 后 翅 芽 尖 端 , 前 翅芽尖端伸达腹部第 3-4 节 , 体 色 和 腹 部 背 面 斑 纹 同 3、 4 龄 。 浅 色 型 1 龄 若 虫 体 色 为 乳 白 色 , 2-5 龄体 色为淡黄色,腹部斑纹颜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