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探析第 24 卷第 2 期2009 年 4 月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uoyangInstitt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1.24No.2Apr.2009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探析陈钦龙(南京市博物榕,江苏南京 210004)摘要: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建都之处 .郑,韩两国非常重视都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除了考虑到选址的地理因素外,郑国还采用了筑建高大的城墙,利用自然大川和修筑高台建筑等措施.韩国则变革了都城布局,如新筑城垣,增置马面和修城门等,以增强都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关键词:郑韩故城;东
2、周时期;军事防御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09)O20062 一 O4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纽“,各诸侯国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纷战的局面.而率先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则是郑庄公,他不仅在“蠕葛之战“ 中大败周王,还射中周桓王肩.郑国居于中原的中心区域,对周王室尚且如此不敬,和邻近的诸侯国卫,宋,陈等更是交兵频繁.同时春秋时期又是大国争霸的时代,晋楚争霸历时最为长久,而郑国恰好处于晋楚之间,成为两国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形成于楚则晋怒,形成于晋则楚怒,动辄得咎“,仅发生在郑国都城的战役见于左传记载的就达 l2次之多.韩国则是战国七雄中国势最为弱小的,秦攻韩又最为
3、频繁.因此,王应麟先生在玉海附诗地理考第二卷“郑“条中,便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之说.频繁的战争对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城市的建设,特别是都城的设计与规划,不得不考虑战争的因素,合理,完善的防御设施能有效地抵御敌人的侵犯.郑韩故城是郑,韩两国先后建都之地,两国以此为都长达 537 年之久,在东周列国都城中为都时间仅次于齐都临淄,也是同时期唯一经武力征伐而改朝换代的都城.因此,郑韩故城清晰地记录了战争对都城建设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郑,韩两都各自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试探讨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收稿日期:2009 一 O2 一 l6作者简介:陈钦龙(1983 一),男,河南
4、商丘人,硕士,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城市考古研究.1 新郑优越的地理位置新郑古称“有熊 “和“祝融“之墟 ,文献对之有明确记载.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 黄帝轩辕氏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有熊何在?史记 ?五帝本纪 ?解集说:“ 谯周日:(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皇甫谧日: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载:“ 或言新郑县 ,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载:“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此外,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都一致记载新郑古为“有熊“. 另外 ,金
5、代刘文饶的 修德观问道碑记载:“郑 ,古有熊之国 ,黄帝所都.“ 明正德 12 年(公元 1517 年) 重修太清观志载:“河南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新郑位于溱 ,洧两河的交汇处,在这里建都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内用水及排水问题,而且两条大川也可作为天然屏障.新郑地理环境优越,位置适中,为四方往来必经之地.诗经? 桧风? 匪风 云:“ 顾瞻周道,中心恒兮.“桧后为郑所灭 .“周道 “是周原,镐京至成周的大道.由诗句所云可知,“周道“ 应该延至郑地.而秦人向东,魏人向西,必经郑地,故称“韩为秦,魏之门户“.可见,郑地是当时的交通要塞 ,军事战略地位也比较重要.新郑在军事上有所依托,其西南三十里有陉山
6、要塞,西北有成臬之固,东北有圃田大泽和马陵险道.新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第 2 期陈钦龙: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探析 63优越的环境使郑,韩两国必然选都于此.2 郑都的军事防御体系据史记?郑世家 记载, 郑国原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都于咸林(或称械林),约在公元前 8世纪,郑武公东迁于新郑,以此为都直到郑康公21 年(公元前 375 年) 韩灭郑,郑都于此近 400年.郑都也就成为郑人思想意识和劳动成果的物质载体,而连年的战争也使其具有独特的军事色彩.2.1 城墙城墙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费巨大人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在夏商周三代都城中,存在城墙遗迹的仅有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可是
7、,近年二里头遗址宫城城墙的发现,似乎可以证明,三代都城都应该存在城墙.而在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古城中都发现有城墙.到了春秋时期,城墙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诸侯国内.因此,承前启后的三代都城,没有理由放弃既可防水又可御敌的城墙.东周时期,城墙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鲧作城郭“ 防水患,其主要目的则是军事防御 .郑都的城垣依双洎河和黄水河走势所建,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两条大川与城墙构成了双重防御系统.北墙外虽没有天然屏障,但有宽 5O 米左右的护城河,除西北部通双洎河一段约 1500 米处,还有明显的河床陈迹外,其余已难见踪迹,推测应为人工开凿.郑城北墙保存较好,长 4300 米,东墙
8、长 5100米,南墙长约 2900 米,西墙未探明,可能沿双洎河东岸而筑.城墙分层夯筑而成,保存在地面以上的部分,残高 1528 米,底宽 4060 米.如此宏伟高大的城墙,在列国都城中实属少见.2.2“梳妆台 “梳妆台“ 是郑都内保存在地面上的唯一大型夯土台基,位于都城西北部,今阁老坟村西南.新郑县志作“梳洗台“,群众称为“梳妆台“.台基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约 135 米,东西宽约 8O米,原高 8 米,现存高度约 6 米,面积 10800 平方米.台上发现有用陶井圈构筑的水井和埋人地下的陶排水管道,这座台基始筑于春秋时期.关于“ 梳妆台“ 的用途,争议颇多 .这种高大的夯土台基在其他的列国
9、都城中不乏其例,如燕下都的武阳台,老姆台,齐都临淄故城的桓公台等,而且上述都城的宫殿区几乎都以这些夯土台基为主体.以彼例此,“梳妆台 “为郑时“西宫“ 是可信的.由于宫殿皆设在制高点 ,便于控制全城,可以窥视全城的“风吹草动 “.“梳妆台“ 作为郑城的制高点,除了给郑公 “君临城下“的感觉外,其主要作用还是在战争中易守难攻.2.3 瓮城诗?郑风?出其东门载 :“出其闺阉,有女如荼.“毛传 :“闺,曲城也.阔,城台也.“孔疏:“闰是门外之城,即今之门外曲城是也.“ 此处所谓的城曲重门,当无疑是指城门外的瓮城设施.据此可知,闰类似瓮城.我们从诗句的涵义中也可以推测出,郑城东门外应有瓮城或类似瓮城的
10、设施.在城门外加筑瓮城,最晚于宋代已成制度.但瓮城最早产生于何时,至今未成定论,已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我国瓮城设施至少在 3500 年前的商代早期就已出现.这样看来,郑城出现“闰“ 是可能的.瓮城在城市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它变相地加长了门道的长度,增加敌人攻城的难度,这在军事防御上相当有益.一是从正面屏护保卫门户,二是限制敌人的进攻方向,三是便于内部据守,从几个方向夹击敌人.左传隐公 4 年(公元前 719 年)载:“宋公 ,陈侯 ,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东门被围 5 日, 敌国未及城池,“ 闺“在实战中的防御效用可见一斑.综上所述,郑城在军事防御上的突出特征就是修筑高大的城墙,并
11、将两条大川纳入自己的防御体系中.而类似“梳妆台“ 的高大夯土台基 ,列国都城中几乎都有发现.但其中的“闺“ 现仅见于文献记载,其是否存在还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证实.3 韩都布局变革加强了军事防御韩灭郑后,把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迁至新郑,迄公元前 230 年(秦始皇 17 年,韩王安 9 年)秦灭韩止,韩在新郑建都时间长达 146年.韩人对郑都原有的布局作了很大的变革.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3.1 城垣韩都的最大变化就是中部多了一道南北向的隔墙,从而将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大部分.隔墙北头与北墙东端相接,南到前端湾村南,长约 4300米,大部分墙基都被埋藏于地面下.新郑
12、县志?山川志 称之为“分国岭“或“ 分国城“.城墙始建于战国中期,东侧有宽 1O 余米的内壕,是从沟中挖土筑墙形成的.东城面积较大是为郭城,西城则是宫城.而将宫城独立出来置于郭城的一侧或一隅是战国典型的城郭形态,这样既能以郭城为依托和屏障,又便于防范来自国都内的突发事件,避免了以前那种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西城的中部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小的长方形城址,四周有夯土墙,东西长 500 米,南北宽 320米,墙宽 20 米.此处原定为宫城遗址.1997年,在小城中央发现一大型夯土房基,并且在房基的中心处,也是城的正中心,出土了一件圭形石碑,当是宗庙之碑.因此,这座小型城址应是韩的宗庙
13、遗址.宫殿区位于宗庙遗址北偏西的阁老坟村南北一线,东到新影剧院,西到梳妆台西,北近北城墙,东西宽约 650 米,南北长约 750 米.东西两侧发现夯筑宫墙和壕沟,宫墙宽 15 米,壕沟宽 15米左右,深 58 米.由于官墙内分布有大量的夯土台基,并且发现着名的“凌阴 “遗址,推测这应为韩宫城.在宫殿区和宗庙区周围,韩人都夯筑墙体,并修挖壕沟,竭力加以保护.双洎河南岸(又称洧上) 的区域防守薄弱,春秋时晋人曾“败其徒兵于洧上 “,这侧的城门也经常失守.韩人干脆就放弃这一区域,在沿双洎河的北岸重新筑建了一道城墙,其余三面皆沿用郑旧墙,但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加高.3.2 马面通过一系列的城垣变革后
14、,韩都已三面环水,而对于防守相对薄弱但位置非常重要的西城北墙,韩人则修筑了四个马面加强防守.马面皆长方形,长约 5060 米,宽约 2030 米.所谓“马面“是指城墙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附着于城墙的墩台,其作用在于加固城体,便于观察,使攻城者在接近或攀登城墙时处于三面受敌的困境.马面应当产生于夏代及其前后的中国北部地区.在韩迁都于新郑之前,宜阳曾为韩国都城近20 年.无独有偶,在宜阳城北垣的外侧也附筑有 4个马面,其中西边的 3 个呈长方形,东边的 1 个呈半圆形,间距约 200 米左右.两城的马面设施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韩都所发现的 4 个马面皆长方形,这也是东周马面的基本形制.3.3 城
15、门城门是城郭防御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祭法将国都城门称为国门.先秦时期,攻破国门被视为灭国之灾,足可见城门的重要性.韩人都于新郑后,除在隔墙上新建 2 座门,其余皆沿用郑旧门.隔墙北门的情况比较清楚,门道宽 15 米,这里的墙体向西拐出数十米,内侧西端又突出一段城墙,而且城门西北部发现地下夯筑台基两处,南北 140 米,东西 230 米,可能与守卫城门营房基址有关.此门的建筑特征与齐临淄城的小城北门比较相似,其门道外口的两侧城墙向前凸出,里口两侧有夯土基址与城墙相接,当是城门的附属建筑.这样在无形中加长了门道的宽度,而突入路中心的墙体则具有瓮城的性质.总之,韩人迁都新郑后,对郑城进行了大
16、规模的改造,如东西两城分制,筑立宫墙,布置壕沟以及修建马面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韩都的防御性能,并且使城市的封闭性更强.而韩城布局的变革主要是针对当时侯国之间分裂割据,弱肉强食的形势,明显地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这些改进不仅仅是由于韩国为七雄最弱的诸侯国,更多的还在于吸取了郑国内乱频繁的教训.据史记?郑世家载,公元前 701 年,郑庄公去世后,国内多次发生变乱,甚至发展到逐君,弑君的地步.韩人以此为鉴,把郑城分为东,西两城,把象征权利的宫殿及宗庙置于西城,而东城主要是手工业作坊区和平民居住区,并在二者周围筑墙挖壕沟,以卫国君.这种实用性的改变效果比较明显,韩国都于新郑后,只发生过一起弑君事件.
17、从对郑,韩两都防御设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战争对两国都城的平面布局和一些具体设施影响很大.郑都始建于春秋时期,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此前早期都城建制观念上的制约.而随着周王室的逐步衰微,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兴起,韩都则发展成第 2 期陈钦龙: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探析为注重实用性,并把军事防御性能放在首位的列国都城.注释:(汉)司马迁 .史记? 韩世家: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参考文献:1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 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2马俊才.郑 ,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2).3李自智.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J.考古与文物,1998,(2).4中国社会科学
18、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J.文物,1983,(3).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J. 文物资料丛刊,1980,(3).8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查和试掘J.考古,1965,(1).9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J.文物,1972,(5).10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J.文物,1985,(2).1
19、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2董琦.瓮城溯源 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J.文物季刊,1994,(4).13李自智.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J.考古与文物,1997,(3).14叶万松,李德方 .中国古代马面的产生与发展J.考古与文物,2004,(1).1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韩城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2,(11).AnAnalysisofMilitaryDefenseofZhengHanGuchengCHENQinlong(NanjingMuseum,Nanjing210004,China)Abstract:ZhengHanGuchengwasthec
20、apitalsearlyorlateforZhengandHanStatesintheEasternZhouperiod.Militarydefenseofthecapitalwashighlyregardedbythetwostates.Makingusethefavorablelocationofcapitalandtakingadvantageofrivers,ZhengStatebuilttallcitywallsandmanyhathpacebuildings.AndHanStatechangedthelayoutofcapitaltoreinforcethemilitarydefense,suchasbuildingnewcitywalls,settingupMamian(anexternalbattlementattachedtothecitywalls)andstrengtheningcitygates.Keywords:Zheng-HanGucheng;EasternZhouperiod;militarydefense(责任编辑王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