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6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 XX/ XXXXXXXXX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江 西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XX/ XXXXXXXXXI前 言茶叶是江西省传统的优势农产品,绿色食品-茶叶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健康类食品。为了规范 绿色食品-茶叶的生产过程,提升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和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消 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标准。本 标 准 的 附 录 A是
2、 标 准 的 附 录 。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本 标 准 主 要 起 草 人 : 杨 普 香 、 叶 川 、 金 玲 莉 、 聂 樟 清 、 李 文 金 、 孙 永 明 、 曹 挥 华 、 谢 枫 、 涂 娟 、 乐美旺、王璠、李延升、江新凤、谢小群、张昆、武琳DBXX/ XXXXXXXXX1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技 术 规 程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产地条件、建园规划、品种选择、种植、土肥 管理、病、虫和草害防治、树冠管理、鲜叶采摘和贮运、加工要求、包装、贮藏和运输。本
3、标 准 适 用 于 江 西 省 行 政 区 域 内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的 生 产 。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3 食 品 中 农 药 最 大 残 留 限 量GB 4285 农 药 安 全 使 用 标 准GB/T 8321.1-6 农 药 合 理 使 用 准 则 GB20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5749生 活 饮 用 水 卫 生 标 准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2 绿 色 食 品 食
4、 品 添 加 剂 使 用 准 则 NY/T393 绿 色 食 品 农 药 使 用 准 则 NY/T394 绿 色 食 品 肥 料 使 用 准 则 NY/T288 绿色食品 茶 叶NY/T2140 绿色食品 代用茶 NY/T853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525 有 机 肥 料NY/T798 复 合 微 生 物 肥 料NY884 生 物 有 机 肥3 术 语 和 定 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绿 色 食 品 -茶 叶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 染 、 安 全 、 优 质 茶 叶 的 总 称 , 分 为 A级 绿 色
5、食 品 -茶 叶 和 AA级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4 产 地 条 件4.1 基 地 环 境 要 求DBXX/ XXXXXXXXX2绿色食品茶园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周边500米以内无工矿区和公路干 线,无工业和城市污染源,茶园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4.2 茶 园 环 境 质 量 要 求绿 色 食 品 茶 园 基 地 空 气 中 各 项 污 染 物 含 量 应 符 合 表 1所 列 的 指 标 要 求 。表 1 绿 色 食 品 茶 园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项目 日平均 1h 平均总 悬 浮 颗 粒 物 ( TSP) 0.3 mg/m3 二 氧 化 硫
6、 ( SO2) 0.15 mg/m3 0.5 mg/m3二氧化氮 (NO2) 0.10 mg/m3 0.15 mg/m3氟化物(F) 7g/ 3m 20g/ 3m注:日平均指 1 日的平均浓度;1h 平均指任何 1 小时的平均浓度。4.3 茶 园 灌 溉 水 的 要 求绿 色 食 品 茶 园 灌 溉 水 中 各 项 污 染 物 含 量 不 应 超 过 表 2 所 列 的 指 标 要 求 。表 2 农 田 灌 溉 水 中 各 项 污 染 物 浓 度 限 值项目 指 标pH 值 5.58.5总汞/( mg/L) 0.001总镉/( mg/L) 0.005总砷/( mg/L) 0.05总铅/( mg
7、/L) 0.1铬/( mg/L) 0.1氟化物/( mg/L) 2.0大肠菌群(个/L) 100004.4 土 壤 环 境 质 量 要 求绿色食品茶园基地土壤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表 3 所列的限值。表 3 茶 园 土 壤 中 有 害 重 金 属 元 素 限 量 标 准项目 浓度限值pH 值 4.06.5镉/( mg/kg) 0.30汞/( mg/kg) 0.25砷/( mg/kg) 25铅/( mg/kg) 50铬/( mg/kg) 120DBXX/ XXXXXXXXX3铜/( mg/kg) 504.5 土 壤 肥 力 要 求生产AA级绿 色食品时, 土壤肥力要达到土壤肥力分级表4中 、
8、级指标。 生产A级 绿色食品时, 土 壤肥力作为参考指标。表 4 茶 园 土 壤 肥 力 分 级 参 考 指 标指 标项 目级 级 级有 机 质 g/kg 15 1015 1.0 0.81.0 0.6 0.40.6 10 510 100 50100 10 510 120 80120 20 1520 155 茶 园 基 地 建 设5.1 周 边 环 境5.1.1 茶园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至 少 500 米 以 上 ) , 附 近 及 上 风 口 ( 或 河 流 的 上 游 ) 没 有 污 染 源 。5.1.2 绿色食品茶园种植区与常规
9、农业区之间,应有 200 米 以 上 宽 度 的 隔 离 带 。 可 以 山 、 河 流 、 湖 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种植果树、林木和作物为隔离带。6 建 园 规 划根据绿色食品以及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合理规范设置茶园道路网、 排灌系统、 行道 树、防护林。6.1 茶 园 开 垦坡 度 15 以 下 的 平 缓 坡 地 直 接 开 垦 , 翻 垦 深 度 50cm; 坡 度 15 以 上 25 以 下 的 坡 地 , 按 等 高 水 平 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2m 以上。开垦时山项和山的下方应保留一定的绿化带种植林木和隔离林,改善 茶园周边环境。6.2 道 路 设
10、置茶园道路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组成,道路设置应根据茶园大小规模确定。面积900亩以 下 茶 园 可 不 设 主 干 道 。 900亩 以 上 茶 园 主 干 道 设 置 路 宽 8-9m; 步 道 与 茶 行 垂 直 或 成 一 定 角 度 衔 接 , 路 宽 1.5m, 以 10-15行 茶 树 设 一 条 为 宜 ; 环 园 道 设 在 茶 园 四 周 边 缘 , 为 茶 园 与 农 地 分 界 。DBXX/ XXXXXXXXX46.3 水 利 系 统茶园排灌系统设置时应统筹安排, 合理设计, 平地茶园以排水沟为主, 坡地及梯地茶园以蓄水沟为 主 , 做 到 遇 涝 能 排 , 遇
11、 旱 能 灌 , 路 路 相 连 , 沟 渠 相 通 。 每 2hm2左 右 茶 园 附 近 应 修 建 一 个 积 肥 坑 ; 生 产 者平时可将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堆积于坑内,经堆制腐熟后、供茶园施用。6.4 绿 化 、 防 护 林 建 设在人行道、 主渠道、 陡坡和沟谷边水土易冲涮的地方种植绿化树。 树种要选用常绿且与茶树无共同 病虫害的经济型和观赏型树种为主。 为了适应茶园机械化操作, 绿化和防护林种植目标将绿色食品茶园 建 设 成 以 2hm2左 右 为 单 元 相 对 独 立 的 区 块 。7 茶 树 品 种 选 择7.1 种 苗 选 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
12、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7.2 苗 木 质 量 要 求种苗质量符合GB 1 1767( 见 表 4) 中 规 定 的 一 、 二 级 标 准 , 且 茶 苗 规 格 基 本 一 致 。表 5 苗 木 的 质 量 要 求级别 苗高(cm)茎粗(mm)根长(cm)着叶数(片)一级分枝数(个)检疫性病虫害一级 30 3.0 12 8 1二级 2030 1.83 412 68 01不得检出8 茶 树 种 植8.1 定 植 时 间10月 下 旬 至 12月 上 旬 、 1月 中 下 旬 至 3月 初 为 宜 。8.2 定 植 规 格8.2.1 单 行 条 植一般缓坡平地茶园和梯形茶园以单行条植为主, 一般行
13、距15 016 5厘米, 丛距20 33厘米, 每丛23株 ; 如 梯 田 茶 园 宽 度 大 , 种 一 行 太 宽 , 种 两 行 又 太 密 , 也 可 采 用 双 行 条 植 。8.2.2 双 行 条 植双 行 条 植 , 一 般 行 距 160 180厘 米 , 丛 ( 株 ) 距 均 以 30 35厘 米 为 宜 , 每 丛 2 3株 , 两 行 茶 株 交 替 种植。8.3 定 植 要 求茶 苗 定 植 要 尽 量 做 到 “五 不 栽 ”, 即 : 地 不 平 不 栽 , 土 不 细 不 栽 , 土 不 湿 不 栽 , 病 苗 弱 苗 不 栽 , 晴 天 烈日不栽。5DBXX/
14、 XXXXXXXXX8.4 定 植 方 式移栽时, 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 然后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 一边分发一边种植。 种植时要把茶 根 系 舒 展 开 , 盖 上 细 土 , 再 用 手 将 茶 苗 轻 轻 向 上 提 , 使 茶 苗 根 系 自 然 舒 展 , 并 与 土 壤 紧 密 相 接 , 然 后 再 覆 土 , 覆 土 时 将 须 根 覆 盖 好 后 , 将 土 压 紧 , 使 茶 苗 根 系 和 湿 土 接 触 良 好 。 浇 足 定 根 水 , 在 茶 株 两 边 覆 松 土 。 移 栽 定 植 后 最 好 及 时 铺 草 覆 盖 , 防 旱 保 苗 。 覆 盖 材 料 可
15、 用 青 草 、 稻 草 、 秸 杆 等 , 每 公 顷 用 量 15 20 吨。9 树 冠 管 理9.1 定 型 修 剪9.1.1 第 一 次 定 型 修 剪在茶苗达到2足龄时进行,如果茶苗生长良好,也可在一足龄时进行,但是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即 茎 粗 ( 离 地 表 5厘 米 处 测 量 ) 超 过 0.3厘 米 , 苗 高 达 到 30厘 米 , 有 1 2个 分 枝 , 80%的 茶 苗 达 到 以 上 标 准 便 可 对 该 茶 园 进 行 第 一 次 定 型 修 剪 。 修 剪 方 法 : 用 整 枝 剪 在 离 地 面 12 15厘 米 处 剪 去 主 枝 , 侧 枝 不 剪 。
16、 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标准的茶苗不剪,留待第二年达标后再剪。9.1.2 第 二 次 定 型 修 剪一般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 此时树高应达到4 0厘米, 剪口高度为25 30厘米, 也就是在第一次 定 型 修 剪 的 基 础 上 , 提 高 10 15厘 米 。 如 果 茶 苗 高 度 不 够 标 准 , 适 当 推 迟 修 剪 时 间 。9.1.3 第 三 次 定 型 修 剪在第二次修剪后一年时进行, 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 15厘米左 右。 用篱剪或弧型修剪机剪 成弧型树冠。 茶树经三次定型修剪后, 茶树高度一般在50 60厘米, 树幅可达70 80厘米, 就可以开始 轻采留养了
17、。9.2 轻 修 剪9.2.1 对象成龄茶园,通过剪去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枝,刺激茶芽萌发,平整冠面,控制树高,便于采摘。9.2.2 时间每年可进行12次,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秋剪利于翌年春 茶早萌芽。9.2.3 方法用 篱 剪 剪 去 树 冠 面 3cm 5cm的 枝 叶 , 把 冠 面 突 出 枝 、 晚 秋 新 梢 剪 除 。9.3 重 修 剪用篱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 至 1/3, 重新培育树冠 , 一般在晚秋、 早春或春茶后进行。9.4 台 刈6DBXX/ XXXXXXXXX用 台 刈 铗 或 锋 利 柴 刀 将 衰 老 茶 树 地
18、上 部 分 枝 条 在 离 地 10cm左 右 处 全 部 刈 去 , 重 新 全 面 塑 造 树 冠 。 一般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进行。10 土壤管理10.1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 采取土壤改良措施。10.2 土壤保养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 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杂草、 修 剪枝叶还园;采用合理耕作改良土壤结构;杂草人工或机械清除;中耕除草时间及要求按表5规定。土 壤 PH低 于 4.0的 茶 园 , 宜 施 用 白 云 石 粉 、 石 灰 等 物 质 调 节 土 壤 PH值 至 4
19、.5 6.5范 围 。 土 壤 PH值 高 于 6.5 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 溉。表 6 中 耕 除 草 时 间 安 排项目 时间 深度(cm)春季浅耕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 510夏季浅耕 春茶采制结束后 5 月上中旬 510秋季深耕 8 月中旬至 10 月 2025注:幼龄茶园根部周围杂草应用手工拔除。绿色食品茶园不得使用除草剂。11 施肥11.1 施肥原则11.1.1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中 所 使 用 的 肥 料 应 对 环 境 无 不 良 影 响 , 有 利 于 保
20、 护 生 态 环 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11.1.2 安 全 优 质 原 则 。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中 应 使 用 安 全 、 优 质 的 肥 料 产 品 , 生 产 安 全 、 优 质 的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 肥 料 的 使 用 应 用 对 作 物 ( 营 养 、 味 道 、 品 质 和 植 物 抗 性 ) 不 产 生 不 良 后 果 。11.1.3 化肥减控原则。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 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茶树需求量的一半。11.1.4 有 机 肥 为 主 原 则 。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21、产 过 程 中 肥 料 种 类 的 选 取 应 以 农 家 肥 料 、 有 机 肥 料 、 微 生 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11.2 可使用的肥料种类11.2.1 AA 级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可 使 用 的 肥 料 种 类可使用以下肥料:7DBXX/ XXXXXXXXXa)农 家 肥 料 : 就 地 取 材 , 主 要 由 植 物 和 ( 或 ) 动 物 残 体 、 排 泄 物 等 富 含 有 机 物 的 物 料 制 作 而 成 的 肥 料,包括秸秆肥、绿肥、厩肥、沤肥、沼肥、饼肥等。b)有 机 肥 料 : 主 要 来 源 于 植 物 和 ( 或 ) 动 物 , 经 过 发
22、酵 腐 熟 的 含 碳 有 机 物 料 , 其 功 能 是 改 善 土 壤 肥 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茶叶品质。c)微 生 物 肥 料 : 含 有 特 定 微 生 物 活 体 的 制 品 , 应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 通 过 其 中 所 含 微 生 物 的 生 命 活 动 , 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及茶园生态环境的肥料。11.2.2 A 级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可 使 用 的 肥 料 种 类除 11.2.1规 定 的 肥 料 外 , 还 可 使 用 以 下 肥 料 及 土 壤 调 理 剂 : a)有 机 无 机 复 混 肥 料 : 含 有
23、 一 定 量 有 机 肥 料 的 复 混 肥 料 。 b)无 机 肥 料 : 主 要 以 无 机 盐 形 式 存 在 , 能 直 接 为 植 物 提 供 矿 质 营 养 的 肥 料 。 c)土 壤 调 理 剂 : 加 入 土 壤 中 用 于 改 善 土 壤 的 物 理 、 化 学 和 ( 或 ) 生 物 性 状 的 物 料 , 功 能 包 括 改 良 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碱危害、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修复土壤污染等。11.3 不应使用的肥料种类11.3.1 添加有稀土元素的肥料。11.3.2 成分不明确的、含有安全隐患成分的肥料。11.3.3 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尿。11.3.4
24、生活垃圾、污泥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11.3.5 转基因品种(产品)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肥料。11.3.6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的肥料。11.4 施肥方法结合浅耕、中耕、深耕,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 1020 厘 米 ( 冬 季 20 厘 米 ) 施 入 , 并 及 时 覆 土 。12 病虫害防治12.1 防治原则12.1.1 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 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的环境条 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12.1.2 优 先 采 用 农 业 措 施 , 如 抗 病 虫 品 种 、 种 苗 检 疫 、 培 育
25、 壮 苗 、 加 强 栽 培 管 理 、 中 耕 除 草 、 耕 翻 晒 土、清洁茶园、间作套种等。12.1.3 尽 量 利 用 物 理 和 生 物 措 施 , 如 用 灯 光 、 色 彩 诱 杀 害 虫 , 机 械 捕 捉 害 虫 , 释 放 害 虫 天 敌 , 机 械 或 人工除草等。12.1.4 必 要 时 , 合 理 使 用 低 风 险 农 药 , 如 没 有 足 够 有 效 的 农 业 、 物 理 和 生 物 措 施 , 在 确 保 人 员 、 产 品和 环 境 安 全 的 前 提 下 按 照 11.5 条 的 规 定 , 配 合 使 用 低 风 险 的 农 药 。12.2 农业防治
26、8DBXX/ XXXXXXXXX12.2.1 植物检疫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子或苗木带入。12.2.2 品种选择与种植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高产优质的茶树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种植,重施有机肥、 生物肥,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12.2.3 合理栽培管理12.2.4 分批多次采茶,摘除小绿叶蝉、茶蚜、螨类、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12.2.5 合 理 修 剪 、 疏 枝 , 剪 去 病 虫 枝 条 、 茶 丛 下 部 过 密 枝 条 和 徒 长 枝 , 保 持 茶 园 通 风 透 光 , 抑 制 茶 园 茶煤病、粉虱、蚧
27、类等病虫害。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再行销毁。12.2.6 秋末深翻茶园土壤,将表土越冬的害虫虫蛹(尺蠖类、刺蛾类等)、螨类等病原物深埋入土, 同时将深土层越冬的害虫如地老虎、象甲等暴露在土表,降低来年在土壤中越冬害虫的种群密度。12.2.7 秋冬季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根际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可有效防治叶部病害及表土中越冬的 害虫。12.2.8 合理有效的肥水管理。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要做到氮磷钾合理配置;合理排灌, 提高茶树抗病虫害能力。12.3 物理防治12.3.1 及 时 清 除 病 虫 枝 , 集 中 烧 毁 , 减 少 病 虫 源 ; 人 工
28、捕 杀 茶 毛 虫 、 茶 尺 蠖 、 茶 蓑 蛾 、 茶 丽 纹 象 甲 等 具有群集性、移动慢或假死特点的害虫。12.3.2 利用害虫的趋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每 1 hm2 挂 1 盏;用黄色、蓝色等粘虫色板诱杀, 每 667 m2 挂 20 25 块 ; 用 糖 醋 诱 杀 地 老 虎 和 白 蚁 等 。12.4 生物防治12.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 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以及蜘蛛、 捕食螨、 蜥蜴和鸟类等 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12.4.2 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12.5 药剂防治使用的药剂须符合N Y
29、/T 393规定的要 求, AA级绿 色食品茶园应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为保证茶叶品质, 微生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限量使用, 矿物源农 药 应 严 格 限 制 在 非 采 茶 季 节 使 用 。 可 用 于 绿 色 茶 园 的 农 药 及 其 使 用 方 法 见 附 录 A( 资 料 性 附 录 ) 。12.5.1 主要病害的防治主 要 病 害 有 茶 炭 疽 病 、 茶 煤 病 、 茶 芽 枯 病 、 茶 白 星 病 、 茶 云 纹 叶 枯 病 、 茶 饼 病 、 轮 斑 病 等 。 茶 叶 采 摘期可喷施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杀菌剂进行病害防治,如
30、喷施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可 防 治 茶 云 纹 叶 枯 病 、 茶 炭 疽 病 、 茶 芽 枯 病 、 茶 白 星 病 、 茶 饼 病 、 轮 斑 病 等 。 常 年 发 病 的 茶 园 , 冬 季 封 园 时 可 用 0.5波 美 度 的 石 硫 合 剂 或 0.61%的 石 灰 半 量 式 波 尔 多 液 进 行 防 治 。9DBXX/ XXXXXXXXX12.5.2 主要虫害的防治主要害虫有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毛虫、扁刺蛾、茶蚜、茶丽纹象甲、 茶黄蓟马等。12.5.2.1 茶 尺 蠖 ( Ectropis oblique Prout) 3龄前
31、幼虫期喷施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制剂,安全间隔期5d;或喷施植物源农 药 鱼 藤 酮 、 清 源 保 , 安 全 间 隔 期 5d。12.5.2.2 假 眼 小 绿 叶 蝉 ( Empoasca vitis Gothe) 5 6月 , 8 9月 若 虫 盛 发 期 , 百 叶 虫 口 夏 茶 5 6头 、 秋 茶 10头 时 防 治 。 可 用 2.5%的 鱼 藤 酮 300500倍液,或 5070亿个 孢子的白僵 菌制剂507 0倍液喷雾防 治,安全间 隔期5d。常年发病的茶 园,冬 季 封 园 时 可 喷 施 0.5波 美 度 的 石 硫 合 剂 进 行 防 治 。12.
32、5.2.3 黑 刺 粉 虱 ( 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 & Kasai) 5月下旬至6月初、7月上旬、9月下旬,湿度高的天气用23亿个孢子/ml黑刺粉虱真菌制剂进行喷雾 防 治 , 尤 其 5月 25日 6月 1日 第 一 代 发 生 时 防 治 效 果 最 好 。 秋 末 停 止 采 茶 后 , 喷 施 0.5波 美 度 石 硫 合 剂封园。12.5.2.4 茶 橙 瘿 螨 ( Acaphylla steinwedeni Keifer)在5月中下旬、89月个别枝条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叶子变红暗时防治。采摘期用20%浏阳霉素 乳 油 1000倍 液 ,
33、安 全 间 隔 期 分 别 为 7d。 非 采 摘 期 用 45%石 硫 合 剂 晶 体 200 300倍 液 喷 雾 防 治 , 安 全 间 隔 期 25d。12.5.2.5 茶 黄 蓟 马 (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在春茶结束后第1个发生高峰到来前,每百叶虫口数12头以上,且若虫占总虫数的80%以上进行防 治。 用白僵菌50 70倍液, 苏云金杆菌5 00 800倍液 进行喷雾防治; 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 喷 施石硫合剂封园,安全间隔期25 d。13 采摘13.1.1 采摘原则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 遵循采留结合、 量质兼顾和因
34、树制宜的原则, 按 标准适时采摘。13.1.2 手工采摘方法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13.1.3 机采要求发 芽 整 齐 , 生 长 势 强 , 采 摘 面 平 整 的 茶 园 提 倡 机 采 。 采 茶 机 应 使 用 无 铅 汽 油 , 防 止 汽 油 、 机 油 污 染 茶叶、茶树和土壤。13.1.4 采摘工具10DBXX/ XXXXXXXXX采用清洁、 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装鲜叶。 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制茶场, 防止鲜叶变 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13.1.5 标识采摘的鲜叶应有合理的标签,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
35、14 加工要求14.1 鲜叶原料要求14.1.1 用来加工鲜叶原料应来自按本标准要求管理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园。14.1.2 鲜叶原料在验收、盛装、运输、贮存等操作均须避免机械损伤。14.1.3 鲜叶原料应品质正常,在贮运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洁、透气、无污染。14.1.4 鲜叶原料应具有正常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14.2 加工厂房要求14.2.1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加 工 应 当 符 合 相 关 法 律 法 规 的 要 求 ,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加 工 厂 应 用 符 合 GB14881 的要求。14.2.2 茶叶加工场所不应选择在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周边不
36、能有有害废弃物、有害粉尘、有害气体、 放 射 性 物 质 和 其 它 扩 散 性 污 染 源 。 场 区 环 境 应 整 洁 、 干 净 、 无 异 味 , 道 路 应 铺 设 硬 质 路 面 , 排 水 系 统 通 畅。茶叶加工中的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要达到 GB 5749 规 定 的 要 求 。14.2.3 加工厂区内应有与加工产品、规模相适应的厂房用地。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 8 倍 。 整 个 厂 区 应 按 加 工 区 、 办 公 区 、 生 产 区 进 行 合 理 设 计 。 应 有 足 够 的 原 料 、 辅 料 、 成 品 和 半 成 品 仓 库 或场地。原
37、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分开放置,不得混放。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14.2.4 厂区设置应充分考虑人流、物流、产品流的方向,避免生产加工过程的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14.3 加工设备和工艺要求14.3.1 加 工 厂 应 为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生 产 专 用 。14.3.2 茶叶加工厂应配备与其加工产品类别和数量相适应的茶叶加工设备。14.3.3 茶叶加工设备中与茶叶接触的部位不宜采用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金属及合金配料。 应采用不锈钢 等清洁材料。14.3.4 茶叶加工设备中的炉灶、 热风炉等应设置在加工车间墙外, 有压锅炉另设锅炉间。 燃油设备的 油 箱 、 燃 气 设 备 的 钢 瓶
38、和 锅 炉 等 易 爆 设 施 与 加 工 车 间 至 少 留 有 3m 的 安 全 距 离 。14.3.5 新购设备须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 每个茶季的开始, 应对设备进行清洁、 除锈和保养。 茶季 结束后,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并做好设备清洗、维护、保养记录。14.3.6 常规茶叶、绿色食品茶叶不能混合加工。14.3.7 做好加工设备清洗记录,清洗用水需满足 GB5749 的规定。DBXX/ XXXXXXXXX1114.4 加工人员要求14.4.1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 与茶 叶直接接触的人员 (包括 生产操作人员、 质检人员 、 生产管理人 员等) , 上岗前应经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
39、上岗操作。14.4.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需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14.4.3 加 工 人 员 应 保 持 个 人 卫 生 , 进 入 工 作 场 所 应 洗 手 、 更 衣 , 换 鞋 、 带 帽 。 离 开 车 间 时 应 换 下 工 作 衣 、 帽 、 鞋 , 存 放 在 更 衣 室 内 。 加 工 、 包 装 场 所 不 能 吸 烟 和 随 地 吐 痰 , 不 得 在 加 工 和 包 装 场 所 用 餐 和 进 食食品。14.4.4 加工人员上岗时不得化装,不得佩戴首饰。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14.5 加工厂有害生物防治14.5.1 应优先采取以下管
40、理措施来预防有害生物的发生:a)消 除 有 害 生 物 的 孳 生 条 件 ; b)防 止 有 害 生 物 接 触 加 工 和 处 理 设 备 ;c)通 过 对 温 度 、 湿 度 、 光 照 、 空 气 等 环 境 因 素 的 控 制 , 防 止 有 害 生 物 的 繁 殖 。14.5.2 可 使 用 机 械 类 、 信 息 素 类 、 气 味 类 、 粘 着 性 的 捕 害 工 具 、 物 理 障 碍 、 硅 藻 土 、 声 光 电 器 具 , 作 为防治有害生物的设施或材料。14.5.3 可使用下述物质作为加工过程需要使用的消毒剂; 乙醇、 次氯酸钙、 次氯酸钠、 二氧化氯和过 氧化氢。
41、消毒剂应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不应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消毒剂。14.5.4 在加工或储藏场所遭受有害生物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提倡使用中草药进行喷雾和熏蒸处 理;不应使用硫磺熏蒸。15 包装、储藏和运输15.1 包装15.1.1 提倡使用由木、竹、植物茎叶和纸制成的包装材料,可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其他包装材料。15.1.2 所有用于绿色食品-茶叶 包装的材料应是食品级包装材料, 包装应简单、 实用, 避免过度包装 , 并应考虑包装材料的生物降解和回收利用。15.1.3 可使用二氧化碳和氮作为包装填充剂。15.1.4 不能使用含有合成杀菌剂、 防腐剂和熏蒸剂的包装材料。 不能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
42、装袋或 盛装。15.2 储藏15.2.1 绿色食品-茶 叶在储藏过程中不得受到其他物质的污染; 储藏仓库 (或冷库) 应干净、 无虫害、 无有害物质残留;冷库储藏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15.2.2 应 在 仓 库 内 划 出 特 定 区 域 储 藏 绿 色 食 品 -茶 叶 , 应 单 独 存 放 , 不 能 与 常 规 茶 叶 混 放 。15.3 运输DBXX/ XXXXXXXXX12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与常规茶混杂或受到污染。DBXX/ XXXXXXXXX13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绿色食品茶园允许使用的植保产品主要防 每 667m2稀 释 倍 每 季 最 安全间农
43、药 多 使 用通用名 商品名 剂型及含量治对象 数次 数隔期白僵菌 白僵菌 5070亿 孢 子 /g菌粉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 50500倍 1 3 天0.6%1%石灰半 云 纹 叶 枯 病 、 芽 枯 病 、 炭 疽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量式 病、轮斑病、白星病1 15 天茶毛虫病毒-Bt茶毛虫病毒-Bt PIB0.1亿 /毫 升 、 Bt4000亿 /l茶毛虫 1000倍 3除虫菊素 天然除虫菊素 5%乳油 蚜虫、蓟马 10001500倍 2苦楝素,疏果 0.5%乳 油 、 1.2% 云纹叶枯病、 炭疽病、 毒蛾、蓑蛾、 茶毛虫、 蚜虫、 螨类、川楝素净,绿保威等 乳油、78%粉剂粉虱2多氧霉
44、素、 多效 1.5%可湿性粉多抗霉素霉素等 剂云纹叶枯病、茶饼病 2001000倍 3 57 天多杀霉素 菜喜、催杀 2.5%悬浮剂 蓟马 10001500倍 2 3 天核型多角 核型多角体病 20亿 PIB/毫 升 悬体病毒 毒 浮剂毒蛾、蓑蛾、茶毛虫 8001000倍 2 3 天机油 机油乳剂 99%乳油 螨类、介壳虫、蚜虫 400600倍 2 20 天井岗霉素 井岗霉素 5%水剂 云纹叶枯病、轮斑病 25007500倍 3 715 天苦参素、 苦参植 叶 蝉 、 螨 类 、 茶 毛 虫 、 茶 尺苦参碱物保护剂0.3%水剂蠖6001000倍 3 7 天矿物油 绿颖矿物油 99%乳油 螨类
45、 100150倍 液 3 20 天黎芦碱 黎芦碱 0.2%可溶性液 剂蚜虫、螨类、粉虱 800倍 2浏阳霉素 浏阳霉素、 华秀 绿、绿生20%乳油 螨类 1000倍 2 7 天硫磺 硫磺 45%悬浮剂 螨类 300600倍 2 10 天绿僵菌 金龟子绿僵菌 2328亿 活 孢 子/g粉 剂白蚁、茶毛虫、茶尺蠖 50500倍 1 3 天木霉菌 绿色木霉菌剂 有效活菌数10cfu/g粉 剂炭 疽 病 、 根 结 线 虫 、 地 下害 虫5001000倍 3 3 天30%粉剂、45% 云 纹 叶 枯 病 、 炭 疽 病 、 轮 斑病、 芽枯病、 螨类、 介壳虫、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晶体黑刺粉虱、蓟马100300倍 2 15 天DBXX/ XXXXXXXXX14苏云金杆 8000IU /毫克可湿性粉剂16000IU/毫 克 可菌杀 螟 杆 菌 、 BT湿性粉剂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 300400倍 3韦 伯 虫 座 孢菌韦伯虫座孢菌 菌粉 黑刺粉虱 250倍 30.2%可溶性液 云纹叶枯病、 炭疽病、 蚜虫、小檗碱 小檗碱剂 螨类、粉虱1000倍 2印楝素 印楝素 0.3%乳油 叶蝉、蓟马 300600倍 2鱼藤酮 鱼藤酮 2.5%乳油 茶毛虫、茶尺蠖 300500倍 2 71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