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空气了解空气(一)教材说明教材共 2 页,分 2 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通过感觉就能知道空气就在身边。这是一个实验活动。教材以文字和插图图示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方法。1.收集空气。教材指导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本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用感官感觉空气提供了基础。2.用感官感觉空气。教材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3.说说对空气的感
2、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部分: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这部分包括两个实验活动。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 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第一个实验活动是纸团不湿的实验。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经典的实验,既具有魔术般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有趣的科学道理,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教材用图示说明了实验所需准备的器材:一个水槽,一只玻璃水杯,一张废纸片。所需的水自然是不用说的
3、。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做好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 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 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第二个实验活动是倒空气的实验。这个实验如同上一个实验一样是一个经典实验,也同样具有魔术般的趣味。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这个实验的操作有
4、一定难度,因此教材的指导是比较具体的。当将两只杯子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通过水槽中的水转移到第二只杯子里。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变为气泡、气泡通过水进入第二只杯子、气泡在第二只杯子里再汇集成较多的空气,这个过程是十分清楚的,这个实验也正是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 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 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个小组准备 23 张 32 开废作
5、业纸。每个学生自带一块擦手用的毛巾。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我们在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我们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2.感觉空气。(1)收集空气。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 它,怎样才能 “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2)感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我们刚才运用
6、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学生因为口头语言发展水平不高,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教师要能够沉得住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3.纸的奇遇。(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2)解
7、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 着的地方是什么?(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4.谁赶走了杯中的水。(1)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
8、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5.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 “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6.作业。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了解空气(二)教材说明教材
9、共 2 页,分 3 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证明空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这一部分由一组对比实验活动组成,以图示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这组对比实验。教材先安排学生做出一组猜想: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如果再打入一些空气,还是一瓶空气吗?如果抽出一些空气,还是一瓶空气吗?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猜想就是猜想,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展开思考。实验是证明学生猜想的“公平判官“ 。实验之后学生会十分清楚地发现一瓶空气无论是打入一些还是抽出一些,瓶中的空气仍然是充满着。这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假如
10、将一瓶空气换成一瓶水,同样打入和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教材先提出这样的假设,让学生去推测。即使不去实际做这个实验,学生凭借经验也会做出正确的推测:一满瓶水将不能再打入一些水,而同样一满瓶水抽出一些水后,则不再是一满瓶水,瓶内会有一个明显的水面,水只占瓶子的一部分。让学生实际做一做这个实验,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推测。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第二部分:通过测量认识空气有质量。这一部分
11、是一个使用天平进行测量的活动。这里的测量不是定量测量,只是一个比较性的测量,是“重“ 和“轻“的比较。在天平的两边各放一瓶空气,调整天平使其平衡,说明天平的两边一样重(不是两瓶空气的质量一样大) 。往其中一只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另一瓶不动) ,再放到天平上称,打入空气的一瓶比原来重了,原因是打入的那些空气使它变重了,说明打入的空气有重量,从而推断空气有重量。这一部分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 、“轻量“的说法。关于如何使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质量“ 这一概念,还需大家一起来研究。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和综合认识空气的性质,初步建立固
12、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第 1 层,综合经验,整理资料。教材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所获得的认识以及以往的经验,对石头、水、空气的一些性质进行概括,记录进科学文件夹里。这个过程就是整理资料的过程。第 2 层,分析资料,获得认识。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会发现石头、水、空气分别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在学生建立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对这些性质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帮助学生梳理和概括自己的认识,并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
13、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 ,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2.瓶里的空气。(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打入一些空气。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2)从充满空
14、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抽出一些空气。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可让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4)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尽量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5)比较用空气和水进行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
15、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3称称空气(1)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说明天平的这一边怎样?(2)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3)说说石头、
16、水、空气的不同特点。(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 。5.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被压缩的空气教材说明 教材共 1 页,分 2 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拍足球游戏,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性。学生在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这一专题将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教材的第一段文字和第一幅插图是一个铺垫,是为了
17、引出本单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 3 层含义:一是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暗示充满空气的足球所具有的弹性有保护运动员脚的作用;二是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暗示充满气的足球具有弹力,足球是靠弹力弹出去的;三是足球是学生特别喜欢的球类,以此作为探究压缩空气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材下面的几段文字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做拍打足球的游戏,发现充足气的足球弹得很好,而气不足的足球却弹不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假设。再下一段文字和第三幅插图是通过让学生给气不足的足球打足气后再拍打,以验证自己的假设。第二部分: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
18、初步学习定量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为学生提示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注射器中空气体积的变化,注意体会手的感觉。插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刻度变化。教材以模仿儿童笔迹的科学文件夹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科学文件夹里进行记录,并对现象进行分析获得结论。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提高他们记录、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分析水平。科学文件夹也有辅助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两个足球(一个气不足,一个气很足) ,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支经过消毒处理的注射器(活塞密
19、封要好) ,学生自己准备一块橡皮;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上节课上,我们做了给一满瓶空气继续打入一些空气的实验,结果怎样?课后大家又去玩了足球和篮球,大家又有些什么发现呢?足球、篮球里的气不足的时候都要往里面再打入一些空气,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里的气少了也要再往里面打入一些空气。这是为什么呢?2.打足气的足球。(1)关于踢足球的讨论。我们都喜欢看足球赛,也都喜欢踢足球,运动员或我们自己用力踢球时,会看到球怎么样?如果是踢一块石头会怎样?大家猜猜看,为什么运动员的脚不会受伤?足球为什么能飞得那么远?(2)拍足球比赛。我们来做拍足球比赛的游戏。注意观察会发现什
20、么现象。(3)做出我们的假设。我们试着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验证假设。我们把足球里的气打足,再比一比,看看我们的解释是不是正确?通过这个游戏,我们能得出什么?3.注射器里的空气。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证明刚才的认识?(1)做注射器的实验。教师可按教材上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仿照教材上的科学文件夹做好自己的科学文件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记录刻度:压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2)交流实验收获,得出结论。我们现在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现在我们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我们是否可
21、以得出一个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4.作业。(1)注意观察,哪里还有压缩空气?那里的压缩空气有什么用?(2)注意听天气预报,今后几天的天气会怎么样?流动的空气教材说明教材共 2 页,分 5 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风。这是本专题的导言。风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虽然他们对风产生的道理不清楚,但对风的存在具有非常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包括风的名称、风的各种状态(大风、小风、龙卷风等) 。教材以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为基础,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了风是什么,什么是微风,什么是大风,从而也引出了研究风的话题。第二部分:通过做香味在教室里传播的实验,使学生感知香味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22、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这个实验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香味在教室里逐渐扩散传播的过程,所以学生会有比较深刻的感性体验。教材引导学生画出传播的路线图,意在引导学生把对香味传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绘图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表象抽象成概念符号,然后再用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学生画在纸上的图像实际上是对香味传播轨迹的理解。画图也是学生记录和表达的一种重要能力。这一部分通过闻、看和画,使学生初步认识香味是靠教室里的空气从瓶子里传到每个同学的鼻子里的,这就为后面研究空气的流动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借助观察香的烟的飘散轨迹,观察教室
23、里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而感知风在教室里的运动情况。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室外的风不是很大,教室的门窗是关闭的,则很难感觉到有风。在无风或风很小很小的环境里,香的烟是竖直往上的。如果门或窗开一点小缝,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香的烟会比较明显地顺着风的流向飘散。烟的飘散是空气流动的结果。第一种情况是香周围的空气向上流动的结果,第二种情况是门(或窗)缝处的空气向教室内流动的结果。由于教室内墙壁、温差的影响,在室内的不同地方,香的烟会有不同的飘散方向,说明室内各处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不同的。这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受环境影响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不同,风的方向就会不
24、同。教材引导学生画出教室里空气的流动轨迹,其目的与前面画香味的飘散轨迹相同。这部分是一个难点,比较难把握,学生感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在学生头脑中香的烟飘动与空气流动之间的打通有比较大的障碍。大家还需要研究更有效的方法。这里我们可以只让学生通过感知教室内风向的不同,来初步认识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不同的,从而体会空气的流动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方向和强弱。第四部分:到大自然中寻找风的足迹。这部分通过一段文字和一幅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经验和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的资料,以交流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界中风的各种表现,以加深学生对风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信息资料来认识问题的能力。第五部分:自己制造风。这
25、部分的第一段文字和相对应的插图指导学生自己用扇子制造风,而且制造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风。第二段文字和相应的插图是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制造风的方法,以及制造凉风和热风的方法。这部分启发学生初步认识风是空气靠力量推动产生流动形式的,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推动空气流动的力量不同,风的大小就不同,推动空气的力量大,产生的风就大,推动空气的力量小,产生的风就小;风的冷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系,空气的温度不同,风的温度就不同(风的温度还与人的感觉有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瓶花露水或一瓶风油精,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支香,一盒火柴,学生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1)猜一个关于风的谜语。(2)我们观察到的风
26、。上节课后大家都注意观察了天气,今天我们这里刮什么风啊?(3)关于风的新问题。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2.空气流动形成风。(1)风是什么?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第一段文字讲解,有条件的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各种类型的风。(2)怎样看到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借助什么看到风3.谁闻到了香味。(1)做游戏,比赛谁的鼻子最灵敏。教师把花露水瓶放到教室前面靠近门口的角落里,打开瓶盖,提醒学生谁闻到香味就把手举起来,并注意观察其他同学是否也闻到了香味,他们的先后顺序怎样。我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前面的同学先闻到,后面的同学后闻到。这是因为我们的鼻
27、子不一样灵敏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2)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路线图。(3)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说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飘散的?讨论:谁把香味道带到了你的鼻子里?4.烟带来的消息。(1)烟的实验。我们经常注意到烟囱里冒出的烟的方向会转来转去,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研究。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香烟的飘散方向,弄清香的烟在教室里的各个位置都是向哪个方向飘散的。(2)想像空气的流动。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路线图。根据所观察到的烟的飘散方向和自己画的图,想像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5.大自然中的风。(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的?风是大自然中的
28、一种现象,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我们从哪些方面能知道正在刮风?(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3)大自然中的风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坏处?6.我们也能制造风。(1)用扇子制造风。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扇扇子,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也用扇子制造风,怎样做才能制造出风?怎样制造出不同风向和不同大小的风?(2)还能怎样制造风?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法制造风?(3)热风和冷风。夏天的风感觉怎样?冬天的风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同的风?人也能制造出热风和冷风吗?7.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29、教材说明教材共 3 页,分 3 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离不开空气。这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这是一项体验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实验活动。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空气。我们的活动越剧烈,呼吸的次数越多,说明需要的空气越多。教材的第一段文字和插图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这项实验。教材的第二段文字和图表是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并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我们的呼吸规律。第二个活动:“离不开的空气 “。包括两层内容,第一层同样是一项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憋气比赛体会
30、人离不开空气,即使用力憋气,也不会超过 1 分钟,憋气 30 秒就会使我们感到受不了了。通过这一体验使学生认识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生存。第二层是一项推想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推想潜水员潜水要带上氧气瓶,使学生推论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呼吸。第二部分: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这部分是一项开放性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呼吸空气。除了供人类和动植物呼吸,空气还被人类利用为人类服务压缩空气的利用。除了以上所述知识性目标外,这一部分还有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收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
31、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类似的活动,但正式提出来作为专题来学习,这是第一次。此外,这一部分也有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的情感教育的意义。这部分的插图提示学生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调查压缩空气的哪些方面的作用。“我的调查记录表 “则以儿童体笔迹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调查记录表的写法。这部分包括四层。第一层,即教材的第一幅插图。这幅漫画插图包含人、动物、植物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他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里,具有情感教育的意义。同时插图也启示一个问题:动物(包括空中的、陆地上的和水中的) 、植物也需要呼吸空气。第二层,提示学生收集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
32、料。第三层,提示学生收集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料。第四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以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为例,启发学生调查人类在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并通过范例指导学生做好调查记录。讨论活动是在学生拥有以上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收集资料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的。第三部分:举办展览会。这部分是前面收集资料和讨论活动的后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关于“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 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启发学生深入关注我们的生活和空气以及其他环境的关系。用自己收集的图片、事例和实物举办展览会,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他们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
33、、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家园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比较大的挂钟或每小组同学自己准备一个闹钟;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记录纸。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教师可准备有关的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资料等) 。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前面我们一起研究了空气的一些特点,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课前我们有一个作业,我们还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会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来讨论空气和
34、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2.我们离不开空气。(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教师可按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数呼吸次数的游戏,并提醒学生自己做好记录。这里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跑步不要过于剧烈,跑完回到教室后不要立即坐下,可以站着数呼吸次数。(2)做憋气比赛游戏。教师指导学生做憋气的比赛,提醒学生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逞能。(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两个游戏完成后,教师要分别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
35、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3.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结合漫画插图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4)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以上讨论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可以了。4.举办展览会。这里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
36、是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5.空气单元的小结。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 “,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些什么?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种子变成芽教材说明种子能发育生长成植物这一结论性的答案,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一粒种子怎样就长成了一株植物和种子开始生长时会是什么样子等此类问题却是许多学生不得其解的。因为这些问题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才会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将“观察种子“ 的活动作为切入点
37、,由此展开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研究。而当学生搞清楚了种子的结构后,引导学生推测:这样的种子有可能怎样生长?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结论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下种子亲自看一看。这样就引发了第二个典型活动“播种“ 。种子种到了花盆中,带着要弄明白“种子到底是怎样生长的 “问题的学生无疑会想:种子埋在土壤中,怎么才能看到它的生长变化呢?于是,教材安排了第三个典型活动“想办法看到种子在泥土里的变化“。这一阶段的第四个典型活动是“ 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记录“ 。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它的生长周期中,将发生许多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它们停滞在某个生长阶段,将其各种变化陈列出来进行观察、比较。因此,在长期观察活动中记
38、录就显得尤为重要。“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记录活动“ 是整个学习活动观察记录的开始,这里介绍的观察记录方法将延续到“ 植物一生的研究“乃至“ 动物一生的研究 “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土。教师准备:提前一周播种;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放大镜、镊子。教学的一般建议保证学生切实进行种植活动是首要问题。1.可用番茄、油菜、小白菜、黄瓜和南瓜等容易找到的种子代替凤仙花种子。2.每个小组留一盆花在学校轮流负责管理,花盆可选大一些的,供上课时观察,以免每次上课都要从家里带花盆来。3.每周上课时用一点时间对各组的花苗进行观察
39、、测量、记录,可以同养蚕结合进行,提醒学生回家作观察记录。教学活动指导要点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活动:观察种子。从各种种子中认出凤仙花的种子,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说不出名称的由老师告诉。二是描述凤仙花的种子,把凤仙花种子同别的种子进行比较,说明凤仙花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剖去种皮,观察种子内
40、部。凤仙花种子小,种皮不易剥离,用放大镜也难看得很清楚所以提供浸泡过的黄豆、蚕豆、玉米和小麦和种子供学生比较。看凤仙花的种子同哪种种子相似:有皮有两瓣、有小芽。玉米、小麦种子是没有两片子叶的。推测种子种到土里以后会怎样长。一是推测种子的各部分可能会怎样变化(先是根向下长,后是茎往上长) 。二是预测过多少天种子会出芽(发芽时间为 57 天) 。推测的直接目的是促成学生能动地进行观察。活动:播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地栽或盆栽。做记录,先看清“凤仙花生长发育 “表一
41、共要记几次,看清播种活动记在哪一栏后再记录。活动:想办法看到种子在泥土里的变化。让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凤仙花苗,说明我们看不见种子在泥土里怎样长出苗,让学生猜测种子在土里可能会怎样变化,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然后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用纸巾,可以不用,但注意每次浇水要沿杯壁浇。在四种种子中,凤仙花、黄豆的芽为一对子叶,玉米、小麦的芽为一片子叶。以上两项活动合并进行,更便于组织教学。可以先讨论明确播种、做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再动手播种、做实验。活动: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与记录。这项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课内的任务是通过讨论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记录。芽长成苗教材说明凤仙花从
42、芽发育成苗直到开花,是一个较长的生长时期。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教材安排了三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一是交流前三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二是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三是预测以后四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 这项活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记录活动;第二是整理、总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形成对凤仙花前三周生长变化情况的认识。在这里,教材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交流内容和凤仙花第一对叶子长出时的幼苗图片。其中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重点,叶的形态变化和茎的粗细、颜色变化是凤仙花这一生长时期的主要特征。“ 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进入第四周,凤仙
43、花已经长出了较多的叶,其茎的与众不同也越来越明显。根据凤仙花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教材安排了以下活动:1.测量植株高度;2.观察叶的数量和生长位置;3.观察描述茎的特征;4.观察整株植物,并将其画在科学文件夹上。这里安排这些观察活动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记录的方法;二是体会到绘画也是科学记录的一种形式,用于科学记录的图画应尽量表现事物变化的主要特征;三是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变化状况。“ 预测以后几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这项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推测以后几周凤仙花的高度变化和开花情况;二是提出下一阶段课后观察的要求。凤仙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过去几周观
44、察、研究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最基本内容,这里提出“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 “的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对他们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思考(这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 ,二是明确下一阶段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继续关注凤仙花高度变化。教学准备观察记录结果(科学文件夹) ;进入第四周的凤仙花植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由 3 项活动构成。(一)分小组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有以下内容。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推测一致吗?四种种子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凤仙花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前三周测量了苗的高度吗?小组
45、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二)分组观察现在的凤仙花苗这是集中发展学生观察技能的活动,除教材提到的四点观察内容外,要鼓励学生努力发现更多的内容,例如:子叶的变化,真叶的形态,以及平时观察到的昆虫在凤仙花上的活动。全班交流时,提醒让大家注意独特的发现(别人没观察到、没说到的发现) 。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1.过去三周,本组哪些同学观察记录最好。2.本组观察凤仙花的发现,展示本组画的凤仙花。(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高度变化。下一次课堂上的观察,要到四至五周以后,黄河以南地区的盛花期在“六一“左右。预测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养成遇事事先作思考,能动地进行观察的习惯,二是指导学生以后几周的观察。预测时不要
46、满足于简单地说结果,要引导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例如根据前三周花苗的高度,一周比一周增长得多,估计夏天会长得更快。这就是落实总目标要求的训练学生学习“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以让学生把预测用铅笔记在表格中相关栏目的下面。开花!结果了教材说明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看到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了:长出花芽、孕育花蕾和绽开了花朵。这对于小小园丁们来说,确实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在这一生长时期,教材安排了“有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 “和 “观察花“两个活动。“ 有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 的活动,教材将“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和“ 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作为“消息 “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作为信息
47、的发布者将自己的记录情况发布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增加他们对自己凤仙花的关注程度,使其观察兴趣得以持续。“ 观察花“ 的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学习观察解剖花的方法。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粘贴到科学文件夹上。二是认识凤仙花各部分的结构。凤仙花是完全花,其萼有一距成角状,向下弯曲。学习时可以结合对其他花的观察,从而认识花的一般结构。三是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出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成的。教学准备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指导要点。(一)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
48、,回答上次课预测中的三个问题,把预测和实际结果加以比较,鼓励学生今后遇事有自己的分析、估计。课时标题反映了学生的心情,看到自己种的凤仙花开了花,这是很难忘的经历,注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描述自己发现花芽、看到开花的经历。凤仙花进入繁殖期时,高度的增长逐渐减缓以至停止。可以让学生猜想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只要说到因为长花、长果就达到要求了。(二)观察花。本课时应选择盛花期上课,多数地区的盛花期在“六一“ 节前后,可让学生把盆栽的凤仙花带到学校来集中陈列,作为“六一“ 节活动的一项内容,欣赏花,欣赏自己的劳动,庆祝“祖国花朵“ 的节日,使学生获得多种审美体验。活动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剖解花,
49、然后粘贴到科学文件夹上,了解花有几个部分,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的联系。粘贴得美也是欣赏的内容。可把大家粘贴的结果陈列出来,供大家观赏。第二项活动内容是找果实长在什么地方。凤仙花的花瓣并不脱落,果实隐在干枯了的花瓣里。盛花时不能明显地看出果实,果实的观察是在课外进行的。“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 的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是及时采摘,避免种子在果实里发芽。盆栽时,因为天天浇水,果实成熟了并不开裂。二是供教师选择下一节课教学的时间。只要发现最先开花形成的果实颜色由绿转微黄,里面的种子就成熟了,可以选择这个时间上第四节课。果实和种子教材说明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小小园丁们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活动。活动结束了,每个园丁都有自己的收获。他们不仅收获了凤仙花的种子,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因此而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研究植物的兴趣。为此,教材在“果实和种子“ 这一主题下,编排了大丰收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其过程是:轻轻捏开一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数一数一个植株上共有多少果实(包括已经开裂的果实,接近成熟的果实,将要长成的果实) ;计算一株植物大约长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