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最苦与最乐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谈生命最苦与最乐 谈生命一、研读课文最苦与最乐。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找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3.领会“大抵天下事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 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请同学们在文
2、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讲讲它们的含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 的特点。1.“答应人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刻画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促膝谈心,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翻过来看,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 5 个设问句
3、,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三、“价值观 ”探究。1.文中列举了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苦乐观” ?2.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四、研读课文。(一)研读课文谈生命1.文章的题目是谈生命,为什么全文描写的却是 “春水”“小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作者借“春水 ”“小树” 这两个具体事物来谈 “生命 ”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命变
4、得具体了,无形的生命变得形象了,深奥的生命变得浅显明了了。)2.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 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二)难点突破1.作者以“春水”为例,为我们揭示了哪几种生命状态?2.冰心以“小树”为例,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生命历程(生命规律) ?(揭示了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3.冰心告诉我们应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坦然面对。“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三)品味关键语句1.对“ 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包含什么哲理?(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四)谈生命与最苦与最乐有哪一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