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彰显地方史志育人功能的精品力作读沈秋农新著常熟抗战史印?学术评介?彰显地方史志育人功能的精品力作读沈秋农新着常熟抗战史印徐则浩人们常说,编史修志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存史是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大量确凿的史料,才能把史实立准,立好.当然,不是为了存史而存史,而是只有把史实立准,立好,才能理直气壮地,有根有据地以史为鉴,起到资政,育人的功能.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是亲身经历者,深知其中的甘苦.近读沈秋农新着常熟抗战史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爱不释手.边读边想,读罢全书,我这个成年(17 周岁)后即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和工作的游子颇有感悟,也深受教育.常熟市是全国历史
2、文化名城,也是党史,地方志研究的一方热土.据我所知,家乡的当政者很重视文化建设,党史工作,地方志工作,档案工作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有一批志士仁人在那里勤奋耕耘,默默奉献,沈秋农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1996 年他被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从上个世纪 8O 年代起,他先后担任市党史办主任,地方志办主任,档案局(馆)长等职务,爱岗敬业,迭有创新之举.由于我们是同行,我同这位忘年交(我比他年长 2O 岁),时有书信,电话交往,他曾不时寄来常熟市志修订工作简报,常熟市征集口述档案工作简报等材料,深感他善于把冷门变热门,以有为争有位.抚卷沉思,常熟抗战史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视角新颖.鉴于
3、作者已经主持编着或参与编着过常熟人民革命斗争史,谭震林在常熟,(申报) 上的常熟,常熟?1937),常熟老报刊,警钟长鸣侵华日军常熟罪行口述史料等书,这次新着独辟蹊径,共分血火纪事,群英荟萃,御敌鼓角,暴行实录四个部分.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说,“是我对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从事地方史志工作,档案工作,尤其是对地方抗战史研究的一点印痕,它并不全面,完整,但又与常熟的抗战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去在史志办工作时,不同时期的历史研究会有不同的重点,既然有了重点,其研究的精力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我这些新作就是为了弥补以往研究所留存的缺憾.“二,史料翔实.作者用心良苦,抗日时期有关常熟的史料包括
4、敌我友各个方面的,几乎都被他囊括进去了.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多样性是无懈可击的,它包括档案文献,纪念册,题词,诗词,照片,报刊,口述历史等等.作者手上还保存着一些同当事人的来往信件,这些人去世后,其生前给作者有史料价值信函也列人书中.由于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该着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须知,搜集大量的史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比如为了查阅申报上关于常熟的报导,需要连续不断地一张一张地翻,仔细检阅,来不得半点马虎.沈秋农:常熟抗战史印,第 298 页.127安徽史学 2011 年第 3 期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全国各地访问老同志;或待老同志战地重游常熟时抓紧拜访,或召开
5、座谈会,整理出谈话笔录;或在当地奔走于偏乡僻壤,登门访问老人和知情者,抢救“活档案“. 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 ,可以说作者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现在有的地方史志工作者正是缺乏这种执着的敬业精神,不在收集资料上下大功夫,往往抓住两三条史料,加以串联,轻轻松松写成一篇文章,当然形成不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这种态度和方法也根本要不得.三,评价公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又是人民的集体记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寓大量史实的记述之中,没有长篇讨论,只作画龙点睛之笔,但却有情有感,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除了设专题外,在全书的字里行间,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军在常熟犯下的累累罪行,警示人们毋忘国耻,警钟
6、长鸣,要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强我国力,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抗日救国为标尺,凡是拥护,支持抗日救国并为此出力作出贡献的,给予褒扬;对破坏抗日救国,背叛民族利益,充当日本侵略军帮凶的汉奸给予有力的鞭笞.1932 年淞沪战役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于 3 月 3 日率部撤至常熟集结待命,曾提出了固守常熟的预案,并得到蒋介石同意.但是由于中日双方于 5 月 5 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局势的变化使张治中未能如愿.作者说:“张治中请缨抗日,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给常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保卫常熟七天七夜“ 专题中 ,作者对 1937 年 11月 13 日至 19 日,逐日作了详尽记述.
7、当时为攻守常熟,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在 1O 万人左右,这在常熟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间长达 7 天 7 夜也是绝无仅有的.作者用“极具规模 ,艰苦卓绝,勇敢顽强,牺牲惨巨,意义重大“来概括.作者指出:“ 为了保卫常熟 ,国军官兵以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钢铁防线,以自己的美好青春为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建起了巍巍丰碑.“ 新四军东进抗日后,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州)常(州) 太(湖) 地区成为华中敌后的一个战略要地.作者着力记述了谭震林,叶飞等在常128熟领导抗日军民开创的丰功伟绩,一批地方抗日武装和党组织领导人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常熟人民全力支援新四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景象.新四军利用优越的
8、群众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港汊星罗,水网密布), 待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移后,在阳澄湖畔的芦苇荡中将后方医院几十个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就地掩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群众坚持下来,成为芦荡火种,痊愈一批,充实一批,发展一批,组建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特务连,成为以后新四军第 6 师 18旅的萌芽.对蜚声中外的沙家浜的斗争历程及其意义,作者更是浓墨重彩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作了记述,即使撷取其中任何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四,可读性强.作者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自称喜欢文学,也喜爱史学,可以说文史不仅兼备,而且颇有造诣.这是他的强项.全书文字隽永,能够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现在,有的地方史志着作文字上艰涩难懂,使人读不下去.没有可读性,就不能推向大众读者,又怎么能发挥地方史志的功能呢?!虽然常熟抗战史印一书的内容是地域性的,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地方史志如何在服务大局中发挥它应有功能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作者简介:徐则浩(1932 一),男,江苏常熟人,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责任编辑:汪谦干沈秋农:常熟抗战史印,第 6,33,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