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挑山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教学难点: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2初读课文。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
2、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二、预习课文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3学习生字新词三、交流预习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3)读生字组词。(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5)组词:溜( )
3、货( )奏( )衡( )诵( )留( )贸( )泰( )横( )颂( )杖( )肌( )耽( )误( )哲( )仗( )机( )枕( )娱( )折( )4读课文。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讨论。(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
4、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五、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2交流。(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有感情地
5、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3全班交流。(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
6、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三、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读本段。2讨论:(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3交流:(1)略(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
7、,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学习第六自然段1齐读本自然段。2讨论:(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3交流:(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
8、、破句的读法)五、学习第七自然段1齐读本自然段。2讨论:(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3交流:(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附:板书设计5 挑山工教案点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2有感情地朗读
10、课文。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3给各段加小标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二、预习课文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
11、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3学习生字新词。三、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词。(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2)分辨字型:“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3)理解词语。(4)组词仪( )悼( )逝( )餐( )搞( )议( )掉( )晰( )参( )稿( )冠( )悟( )摊( )咳( )嗽( )寇( )梧( )滩( )核( )漱(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3读课文。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
12、认真读书。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5给各段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
13、哪几件事?二、学习二、三、四、五段(一)提出自学要求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2从第二件事
14、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
15、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4从第 4 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三、学习第一段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 1936 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齐读“他的
16、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总结全文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2预习高粱情。附:板书设计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点评: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
17、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7*高粱情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8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
18、,悟出它坚韧不拔的品格。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硕大而血红的稳头,有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是什么?(边叙述边演示高粱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高粱情。(板书课题)2作者为什么对高架有着深厚的感情呢?结合插图说说高粱的秆子、穗头、根各有什么特点?(出示投影)看图完成:(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用自己的话说说高粱的样子。课文以(高粱情)为题,说明作者与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2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出最能体现高粱特点的句子。3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三、检查初读情况课文
19、主要介绍了高粱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2 自然段)高粱在“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板书:神圣地位)第二段(35 自然段)具体讲高粱的特点。(板书:根的特点)第三段(第 6 自然段)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我”前进。(板书:激励前进)四、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里“神圣”应怎样理解?(意思是极其崇高而神圣)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呢?(从“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杆子,硕大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上地的根)这就是高粱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看投影,观察这是怎样的杆子?怎样的穗头?怎样的根?作者还想到了什么?(读“想到
20、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格”。)2直接找到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的自然段读。坚韧不拔是什么意思?(意志坚毅不可动摇)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体现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还有高粱的根)3高粱深深教育了“我”,它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跋涉”是什么意思?(这里指艰难前进)作者为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艰难前进呢?(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它从高粱身上学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影响了他,教育了他,所以他对高粱有深厚的感情)4作者通过介绍根的特点要赞扬什么?(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这就是文章的中心。5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1摘抄好词佳句2有感情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7*高粱情神圣地位教案点评:课文作者用打比方和拟人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高粱气根的坚韧,采用直接引用父亲的话的方法和亲身体验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很苦,采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深深扎入地下。教学设计利用了教材的这些特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汇报、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抓重点词语和中心句来引导学生体会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学习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锻炼自己顽强的拼搏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