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导学案6 理想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 2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时】 两课时【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作者: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1948 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
2、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注音: 缀 zhu 连 脊 j 梁 可望不可即 j 洗 濯 zhu 寂寥 lio 玷 din 污 扒 p 窃 碌碌 l 终生 诅 z 咒解词: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
3、接触濯洗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第 1 节讲的是“理想的意义” ,2、3 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 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 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
4、在山的那边 。诗人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二、检查“预习 1、2、3”三、整体感知 1范读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矫正字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5、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四、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 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 l 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
6、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 2 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 3 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 4 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 5 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 6 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7、?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 7 节,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 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 五、课外作业 1抄写并
8、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 识记字词。 2 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 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 8 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 9 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
9、,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 10、11 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 10 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 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 “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4第 12 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
10、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 2修辞训练 (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
11、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一)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1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 生命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 。2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3具体说说下列“色彩”的含义,给人以怎样的情感:绿: ;红: ;黑: (二)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
12、之一炬!时间是一根铁鞭,生命是一树繁花;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1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第一节把时间比成一把剪刀,生命比作一匹锦绮,裁剪的结果是一堆破布付之一炬。第二节将时间比作铁鞭,生命比作一树繁花,击落后的结果是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2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3诗人对“时间”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艰难处境的形象描绘,是他苦闷心情的间接表现。4诗的用韵严格:第一节是 3、5 句押韵,韵脚是 去、炬 。第二节是 2、5 句押韵,韵脚是 花、沙 。5作者在诗中赋予“
13、时间”的含义是什么?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6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 300 字的随笔。【教后反思】6 理想导学案 (学生用)【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
14、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作者: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 )连 脊( )梁 可望不可即( ) 洗濯( )寂寥( )玷( )污 扒( )窃 碌碌( )终生 诅( )咒解词:可望不可即濯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预习 1、2、3”成果二、整体感知 1默读:感
15、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2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3课堂发言,展示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 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 l 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 2 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 3 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
16、 4 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 5 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 6 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 7 节,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四、课外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一、展示作业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 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 8 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
17、是“大写的人”? 2第 9 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3第 10、11 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 12 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2修辞训练 (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一)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
18、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1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 。2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具体说说下列“色彩”的含义,给人以怎样的情感:绿: 红: 黑: (二)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时间是一把剪刀,生命是一匹锦绮;一节一节地剪去,等到剪完的时候,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时间是一根铁鞭,生命是一树繁花;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1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2诗人运用鲜明
19、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4诗的用韵严格: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5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6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 300 字的随笔。【学习反思】7 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师用)【导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 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难点:理解形象而又
20、含蓄的语言。 【课时】 两课时【预习导引】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注音:贪婪 ln 堕 du 落 点缀 zhu 雏 ch 形 玲珑剔 t 透解释词语:点 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来的事物更美好。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
21、谈谈自己的感受。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 “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 ,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
22、意义。 二、 检查预习 2疏通、识记字词 三、朗读课文、研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2整体感知 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 b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
23、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 c 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因为有污染,快乐是因为制造清新的空气,迎来光明,献出浓荫,造福人类。3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自己的家,离开了原始森
24、林,流落街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条件大大跌落了,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四、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
25、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相关作业 预习第一次真好 。 第二课时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
26、!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a “第一次真好” ,好在哪里? “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c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27、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d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e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
28、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研读与赏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练习”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语言,以求达到对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讨论。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 ,而不说是“风景画” 、 “风光画”? “风情”指风土人情,作者所见的树旁有人家,可见南国风土人情,故称“风情画”“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十分恰当。“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9、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略)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越多,经历越多。感受越丰富,生命自然就越多姿多彩。三、拓宽与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
30、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好黑 好冷 温暖 惊呆 微笑 安静无悔 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拟人 _,两文不同点是_人称_。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_。四、小结 :据说西红柿最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
31、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吧。五 、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教后反思】7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生用)【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预习】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材料。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给加点的字注音:贪婪( ) 堕( )落 点缀( ) 雏( )形 玲珑剔( )透 解释词语:点 缀
32、 繁弦急管 具体而微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预习 2二、朗读课文、研读课文1自读,发现问题 独立阅读,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
33、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c 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三、研讨与赏析 1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2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 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 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四、拓宽与延伸1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 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 本
34、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4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相关作业 2 预习第一次真好 。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a “第一次真好” ,好在哪里? b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2研读与赏析: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 ,而不说是“风景画” 、 “风光画”? “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我喜
35、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拓宽与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
36、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_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两文不同点是_。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三、课后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习反思】8 人生寓言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寓言含义。 2难点: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时】:两课时【预习导
37、引】 1查找资料,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2掌握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注 音: 嬉 x 戏 禀 bng 告 厄 运 多音字: 落难 nn 困难 nn 解 词: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闲适清闲安逸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泯灭丧失慧心聪慧之心心旷神怡心情开阔舒畅,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思考这两篇短文的寓意各是什么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
38、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看有无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偷去抢去,就没有得失之患。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必须自觉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二、研读
39、课文1检查预习 12整体感知 感知内容 a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永远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慧心” “风韵” “闲适” “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 “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
40、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 3问题探究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略) 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慧心未泯。 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对人类的讽刺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猎狗有幸同时被两个城市邀请参加午宴。天一亮,猎狗兴高采烈地跑到第一个邀请它的城市,看到屠夫正在宰牛,它没有等,急急忙忙跑向第二个城市,到了那里,看见厨师正在淘米。这时正是清晨八点钟。它又飞快地跑回到第一个城市,只见炉子上正在煮饭,还没有做熟。它片刻未停,再奔往第二个城市,但见人们正在盛饭,它又第三次赶到第一个城市,看到奴
41、仆在擦盘子,它一分钟也没等就又匆匆离去。这时已是正午十二点。它由于不停息地往返三次,饥渴劳累,嘴里不断滴着口水。它第四次来到第一个宴请它的地方,客人正宴罢散去,再到第二个宴请它的地方,人们也已酒醉饭饱,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两处丰盛的宴席,猎狗都没吃上,最后只好舔点儿残羹剩饭充饥了事。猎狗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C )A 它想参加第一个城市的午宴,不想参加第二个城市的午宴。B 两个城市都争着邀请它参加午宴,它只好来回奔波。C 它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而且三心二意。D 它不愿总在一个城市等待。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讽刺了办事情不能坚持到底、三心二意、半途而
42、废的人。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拟人 突出了猎狗做事没有耐心、三心二意的性格。三、作业 字词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落难的王子 。 第二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 ,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
43、文1整体感知 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2问题研究
44、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 “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王
45、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 四、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 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
46、但角度不同, 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动物们又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