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里初级中学 宋厚江 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这一章的教学,是初中代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学生对这一章的出现感觉突然,教学时间又短,所以,教师要想尽方法给学生打下有关不等式知识的较深烙印,因为它在今后的许多内容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初三代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而不等式组一节又是这一章的难点,是这一章画龙点睛的一堂课。2教学目标(1)思想品德素质目标: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观点,也体现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并在具体事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生的快速抢答,培养竞争意识。(2)科学文化素
2、质目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3)身体心理素质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决这一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思想观点的培养。4教学难点在实例演示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掌握通过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数形结合方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用具的选择1教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研讨法。2学法:观察法,类比法,数形结合法。
3、3教具:天平,投影仪。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课伊始,先向学生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引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用天平来估计一颗螺母的质量。演示实验一:把螺母放在天平的左侧托盘内,移动游码,发现螺母的质量大于 2g。怎样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大于 2g 呢?(x2。)演示实验二:再次移动游码,发现螺母的质量小于 3g,怎样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小于 3g 呢?(x1.60 米的解集;基本条件二:身高要低于 1.65 米,请全班身高低于 1.65 米的女学同站起来,说明她们就可以看作是在我们班级范围内 x1.6 米的解集。谁能有机会成
4、为舞蹈演出的演员,为祖国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呢?(两次都站起来过的学生),这时可再用一个形象演示的幻灯片来说明,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要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也就是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由它们所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板书概念)。如果把这个事例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怎样去找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呢?这时,可设计一个可以翻转的幻灯片,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把它们合二为一,同学们很容易找出公共部分。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做适当练习。找出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种难点突破的方法,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当场做出演示实验,
5、适应了新一代学生参与意识强的心理特点,面向了全体学生,使学生学会求知。因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这对全体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对练习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的翻转情况,让学生把每一种情况作为一个类型,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图形,提出问题:(1)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种类型?(2)每种类型参照练习是否存在什么规律?(3)这种规律能不能用语言叙述,并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口诀?这时同学们会发动脑筋,总结的口诀也五花八门,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最后教师总结“大大取最大,小小取最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着”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通过这样一个个问题的提
6、出,掀起了学生讨论、研究的学习高潮,既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挖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讲授例题在学生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后,提出问题,我们把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那么解不等式组的过程是怎样呢?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通过例题来解决这个问题。例 1 解不等式组: 1482x首先做例题分析:引导学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那么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又是什么呢?所以,应先求出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步骤,先解不等式 1,再解不等式 2,然后通过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最后下结论。例题板书要
7、有模范作用,着重让学生观察、模仿。例二的讲解,采取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的办法。为巩固例题知识,进行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四种类型,并要求学生到黑板板演,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思维的条理性、书写的层次性,并对解题步骤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4巩固练习(1)教材 75 页习题 6.4A 组第一题填表,要求学生一题多解,用数轴、口诀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变式练习,利用填空、选择,采取抢答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课堂气氛和谐热烈。5归纳小结在进行到这堂课尾声的时候,要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回顾,先由学生总结,再由教师强调:“三个概念,一种方法,一个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也给学生留下最后一个深刻的印象。6作业:教材 67 页,练习 1